如今德國為什麼沒有領土爭端?

四節蝦


現在的德國的確沒有領土爭端,但讀過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現在的德國版圖比起德國剛統一之後,領土少的可不是一點兩點的。



1871年,德國在普魯士王國的發起下實現了統一,發動了三次王朝戰爭,最終普法戰爭中獲得勝利,一錘定音,德意志帝國成立,一直到一戰前德國的領土總面積達到了54萬平方公里,是歐洲國家中國土面積數一數二的大國。而現在的德國就是一個超級縮小版,國土面積只有35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減少了接近40%。

而德國的國土面積減少,完全都取決於它發動的一戰還是二戰,最終都失敗了,所以德國直接縮小成現在的模樣。一戰後德國戰敗,在凡爾賽條約規定中,德國失去了1/8的領土,約7.2萬平方公里。其中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再次割讓給法國,恢復普法戰爭前的邊界;承認波蘭的獨立,並給波蘭海岸線,直接把原屬於波蘭的領土和西普魯士、波森省和部分東普魯士以及部分西里西亞等地區都給了波蘭。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又回到了丹麥手中。



二戰後德國的領土減少的就更多了,德國的老家東普魯士地區全部割讓出去,大部分都割讓給了蘇聯,現在成了俄羅斯的歐洲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東部的西里西亞全部地區都割讓了給了波蘭。等等,自此,德國正式縮小為一個35萬平方公里的國家。

所以肯定會有人會疑問?德國現在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為何沒有領土爭端呢?而且原來的領土都被鄰國佔去,不想再次拿回來來嗎?

其實這是德國作出的一項重大的妥協,也是一個極具有政治智慧的決定。二戰後德國就被英法美蘇四國分區佔領,隨後進入了冷戰時代,英法美3國佔領的地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而蘇聯佔領的地區,成立了民主德國。然而1990年東歐劇變,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有點扛不住了,德國的再次統一有了歷史性的契機。



但很多國家對德國能夠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非常不放心。所以德國在簽訂了和平協議之前,在兩德統一之後的新憲法中加入了一條類似於聲明的條文“德國的所有領土,完全回到了德國”。也就是這一條聲明給人了其他大小國家,吃了定心丸,所以德國才真正的結束被軍事佔領的歷史。但這一條憲法聲明也正式承認了德國已經損失的領土不再追回,所以德國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領土糾紛,無論和周邊的國家波蘭還是俄羅斯。可以說德國做出的犧牲非常大,也是對於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進行的懺悔。


大正看世界


德國領土比普魯士時期損失了四成,只要德國不提意見,鄰國都是既得利益者。

德國的邊界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邊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脈為界。這一點,倒有些像咱們國家的省界,很多也是以河流、山脈為界的。比如山西省,北以長城與內蒙古為界,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為界,南以黃河、王屋山等山以河南省為界,西以黃河與陝西省為界。再比如甘肅省與青海省以祁連山為界,四川省與陝西省以大巴山為界,四川省與西藏以金沙江為界。

德國面積是357376平方公里。如果單論面積,德國比咱們國家的雲南省還小,雲南省面積39萬平方公里。但是,歐洲除了巨無霸俄羅斯外,多是些面積不大的國家。除60.3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含克里米亞),55.3萬平方公里的法國(只算歐洲面積),50.59萬平方公里的西班牙,44.9萬平方公里的瑞典,31.2萬平方公里的波蘭,30萬平方公里的意大利,以及德國外,有的國家面積也就相當於咱們國家的一個地級市。所以,德國的鄰國比較多。德國的正北是丹麥,正東是波蘭,東南是捷克,正南是奧地利與瑞士,西南是法國、盧森堡,正西是比利時、荷蘭,九個鄰國。

德國正北面與丹麥的邊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並沒有依據大山大河劃界。德國的正東,是人稱“歐洲墊腳布”的波蘭,一向狂得沒邊。波蘭仗著遠隔萬里的美國,向東怒懟東鄰俄羅斯,向西怒懟西鄰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之前,也就是1939年,德國東部的邊界,都快劃到了波蘭西部城市波茲南。包括現在波蘭西部的西里西亞,都是德國地盤。但德國在二戰中慘敗,只能任人宰割。在蘇聯的作用下,德國與波蘭原來的邊界線,被大幅度向西推。最終,德國與波蘭的邊界線,以奧得河為界。而在兩國邊界的中部,奧得河單獨在波蘭境內了,但德、波還是以河劃界,這就是奧得河的支流——尼斯河。尼斯河一直流到捷克境內,德國與波蘭的邊界才到了盡頭。

接下來是德國與捷克的邊界。還是蘇德戰爭之前,在法國、英國臭名昭著的綏靖之下,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與德國接壤的蘇臺德地區。當然,德國認為蘇臺德本就屬於德國,畢竟德國人佔多數。但當德國成了二戰戰敗國,不管有沒有理,蘇臺德都要回歸捷克斯洛伐克。這麼一來,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就以厄爾士山脈(克魯什內山脈)為界了。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有一個大轉折,就是兩國邊界先是由東北向西南,然後再由西北向東南,形成了一個“《”型。東北——西南的邊界是厄爾士山脈,西北——東南的邊界則是捷克林山、波希米亞林山、舒馬瓦山。劃界非常簡單,山這邊是德國,山那邊是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家,但斯洛伐克並不與德國接壤。所以,德國與捷克的邊界不變。

還要說一點,1945至1949年,德國也是一分為二的,東邊是東德,西邊是西德。有意思的是,東德與捷克斯洛伐克以厄爾士山脈為界,西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是捷克林、波希米亞林山、舒馬瓦山為界。

德國與捷克分別後,接下來就要面對奧地利了。世界上與德國最親近的國家,可能就是奧地利了。別的不說,奧地利人講的也是德語。另外,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希特勒,其實是個奧地利人,當然,希特勒是奧地利籍的日耳曼人。這一點,就類似烏克蘭克里米亞的俄族人與俄羅斯的關係。

德國與奧地利的邊界,可分為兩個部分,既“三水一山”。“三水”指的是多瑙河,多瑙河的支流因河、因河的支流薩爾察赫河。德國東南部與奧地利的邊界就是以水為界,略呈“M”型。在薩爾察赫河東岸,有奧地利的名城薩爾茨堡。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紅牛隊,實力不怎麼樣,名聲卻不小。

在薩爾茨堡以西,德、奧兩國就不再以水為界了。此時的德國與奧地利的邊界是東、西走向,邊界比較簡單,就約以雄偉的阿爾卑斯山北麓劃界了。再往西走,就是德國與瑞士的邊界了。德國與瑞士的邊界非常有特點,就是一條河做邊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萊茵河(包括德國、瑞士、奧地利三國交界的博登湖,也稱康斯坦茨湖)。德國與瑞士的邊界也是東、西走向,萊茵河在此由東向西流淌著,河北岸是德國,河南岸是瑞士。

瑞士西北部有一座城市名叫巴塞爾,位於瑞士、法國、德國三國交界處。大名鼎鼎的西甲巴塞羅那隊和巴塞爾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繫。出了巴塞爾,萊茵河開始由南向北流,又成了德國與法國的天然邊界,非常省事。

圖-德國人,少不了啤酒

當萊茵河進入德國境內後,德國與法國東、西方向的邊界就不以自然地理為界了。這裡有法國的兩個著名地區:阿爾薩斯、洛林。著名課文《最後一課》,講的就是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把這兩個地區割讓給德國。不過,一戰結束後,法國又收復了這裡。

接下來是德國與盧森堡的邊界。很簡單,德、盧邊界全由河界組成。南邊的是摩澤爾河,從西北向東南有一條不大的河流叫紹爾河,最終匯入摩澤爾河。紹爾河,就是德國與盧森堡的北部河界,摩澤爾河,是德國與盧森堡的南部河界。

德國與比利時的邊界倒沒有什麼自然形成的河流或山脈,但較短,只有167公里。最後是德國與荷蘭的邊界,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兩國邊界沒有以河流為界。

圖-典型的德國人

總的來說,德國多數邊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脈為界,這是和長期的地緣與民族關係形成的。


地圖帝


我們從兩方面說這個問題

第一德國是否有領土爭議,在德國憲法中有一條,德國領土就是當前德國這麼大,二戰之前丟失的土地不與索取。

第二雖說德國領土沒有爭議。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覺得德國領土應該有爭議呢,這是因為在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時候領土面積比現在大18萬平方公里多。

那麼有同學又要問既然德國領土比歷史縮水40%。為什麼要在憲法中規定不在索取之前丟失的土地。

其實憲法中條款是德國被迫加上去的,是為了換取兩德統一。在兩德統一之前,周邊國家擔心統一之後的德國,變得更加強大,會索取之前丟失的土地,在各方勢力斡旋下,才有憲法中這條規定。





上帝看地圖


德國領土比普魯士時期損失了四成,只要德國不提意見,鄰國都是既得利益者。

德國的邊界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邊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脈為界。這一點,倒有些像咱們國家的省界,很多也是以河流、山脈為界的。比如山西省,北以長城與內蒙古為界,東以太行山與河北省為界,南以黃河、王屋山等山以河南省為界,西以黃河與陝西省為界。再比如甘肅省與青海省以祁連山為界,四川省與陝西省以大巴山為界,四川省與西藏以金沙江為界。

德國面積是357376平方公里。如果單論面積,德國比咱們國家的雲南省還小,雲南省面積39萬平方公里。但是,歐洲除了巨無霸俄羅斯外,多是些面積不大的國家。除60.3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含克里米亞),55.3萬平方公里的法國(只算歐洲面積),50.59萬平方公里的西班牙,44.9萬平方公里的瑞典,31.2萬平方公里的波蘭,30萬平方公里的意大利,以及德國外,有的國家面積也就相當於咱們國家的一個地級市。所以,德國的鄰國比較多。德國的正北是丹麥,正東是波蘭,東南是捷克,正南是奧地利與瑞士,西南是法國、盧森堡,正西是比利時、荷蘭,九個鄰國。

德國正北面與丹麥的邊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並沒有依據大山大河劃界。德國的正東,是人稱“歐洲墊腳布”的波蘭,一向狂得沒邊。波蘭仗著遠隔萬里的美國,向東怒懟東鄰俄羅斯,向西怒懟西鄰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之前,也就是1939年,德國東部的邊界,都快劃到了波蘭西部城市波茲南。包括現在波蘭西部的西里西亞,都是德國地盤。但德國在二戰中慘敗,只能任人宰割。在蘇聯的作用下,德國與波蘭原來的邊界線,被大幅度向西推。最終,德國與波蘭的邊界線,以奧得河為界。而在兩國邊界的中部,奧得河單獨在波蘭境內了,但德、波還是以河劃界,這就是奧得河的支流——尼斯河。尼斯河一直流到捷克境內,德國與波蘭的邊界才到了盡頭。

接下來是德國與捷克的邊界。還是蘇德戰爭之前,在法國、英國臭名昭著的綏靖之下,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與德國接壤的蘇臺德地區。當然,德國認為蘇臺德本就屬於德國,畢竟德國人佔多數。但當德國成了二戰戰敗國,不管有沒有理,蘇臺德都要回歸捷克斯洛伐克。這麼一來,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就以厄爾士山脈(克魯什內山脈)為界了。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有一個大轉折,就是兩國邊界先是由東北向西南,然後再由西北向東南,形成了一個“《”型。東北——西南的邊界是厄爾士山脈,西北——東南的邊界則是捷克林山、波希米亞林山、舒馬瓦山。劃界非常簡單,山這邊是德國,山那邊是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家,但斯洛伐克並不與德國接壤。所以,德國與捷克的邊界不變。

還要說一點,1945至1949年,德國也是一分為二的,東邊是東德,西邊是西德。有意思的是,東德與捷克斯洛伐克以厄爾士山脈為界,西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界是捷克林、波希米亞林山、舒馬瓦山為界。

德國與捷克分別後,接下來就要面對奧地利了。世界上與德國最親近的國家,可能就是奧地利了。別的不說,奧地利人講的也是德語。另外,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希特勒,其實是個奧地利人,當然,希特勒是奧地利籍的日耳曼人。這一點,就類似烏克蘭克里米亞的俄族人與俄羅斯的關係。

德國與奧地利的邊界,可分為兩個部分,既“三水一山”。“三水”指的是多瑙河,多瑙河的支流因河、因河的支流薩爾察赫河。德國東南部與奧地利的邊界就是以水為界,略呈“M”型。在薩爾察赫河東岸,有奧地利的名城薩爾茨堡。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紅牛隊,實力不怎麼樣,名聲卻不小。

在薩爾茨堡以西,德、奧兩國就不再以水為界了。此時的德國與奧地利的邊界是東、西走向,邊界比較簡單,就約以雄偉的阿爾卑斯山北麓劃界了。再往西走,就是德國與瑞士的邊界了。德國與瑞士的邊界非常有特點,就是一條河做邊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萊茵河(包括德國、瑞士、奧地利三國交界的博登湖,也稱康斯坦茨湖)。德國與瑞士的邊界也是東、西走向,萊茵河在此由東向西流淌著,河北岸是德國,河南岸是瑞士。

瑞士西北部有一座城市名叫巴塞爾,位於瑞士、法國、德國三國交界處。大名鼎鼎的西甲巴塞羅那隊和巴塞爾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繫。出了巴塞爾,萊茵河開始由南向北流,又成了德國與法國的天然邊界,非常省事。

圖-德國人,少不了啤酒

當萊茵河進入德國境內後,德國與法國東、西方向的邊界就不以自然地理為界了。這裡有法國的兩個著名地區:阿爾薩斯、洛林。著名課文《最後一課》,講的就是1871年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把這兩個地區割讓給德國。不過,一戰結束後,法國又收復了這裡。

接下來是德國與盧森堡的邊界。很簡單,德、盧邊界全由河界組成。南邊的是摩澤爾河,從西北向東南有一條不大的河流叫紹爾河,最終匯入摩澤爾河。紹爾河,就是德國與盧森堡的北部河界,摩澤爾河,是德國與盧森堡的南部河界。

德國與比利時的邊界倒沒有什麼自然形成的河流或山脈,但較短,只有167公里。最後是德國與荷蘭的邊界,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兩國邊界沒有以河流為界。

圖-典型的德國人

總的來說,德國多數邊界都是以自然形成的河流、山脈為界,這是和長期的地緣與民族關係形成的。






遊戲人超超


德國是有領土訴求的,主要的有兩大部分,這是德國故土,東普魯士,拉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兩德統一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兩德已現有領土合併,不在對有領土訴求(這條要求好像是法國提出的。法國開始一直不同意兩德統一,兩德統一勢在必行(美國不反對,蘇聯支持),法國就提出這個條件)。所以說,兩德合併後,沒有要回故土。



St人生就是一杯咖啡


城下之盟哪敢提條件。只有真正讓人打到家門口了,才叫無條件投降。德國那叫無條件投降,日本不叫。德國把幾百年前佔的東普魯士吐出來不敢逼逼。那是真讓俄軍殺怕了。琉球和蝦夷擱一百年前都不是日本的。更不用說南千島群島了。從法理上日本對南千島群島根本扯不上自古擁有。北海道都沒資格提自古擁有。為啥人理直氣壯的提了。還是因為當初只是停戰,不是真的無條件投降。


北漂叔叔


不是沒有是時候未到


老張237786295


如今德國的國土是二戰結束的時候確定下來的。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吐出了侵略別國獲得的土地,國土邊界已經劃定的清清楚楚了。因此不存在領土爭端。


故紙匯


因為不夠強大。


陳小春399


很簡單,德國統一的代價。1990年,前西德總理為了讓西德東德合併統一,向蘇聯,波蘭,法國,丹麥等國承諾,永遠承認如今的邊境劃分。德國人永遠放棄了東普魯士,大哲學家康德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