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对中晚唐时期的危害有多大?

调侃历史


唐朝中晚期宦官的专权欺君、祸国害民再加上藩镇割据最终直接导致了强盛一时的大唐帝国覆灭危害之巨大罪恶之深重。


小龙女5505


唐玄宗时期,宦官开始走向政治舞台,安史之乱后,宦官拥有了重要的政治地位,开始干涉国家权力,甚至谋害宗室,代表人物就是大太监李辅国,后来,宦官的力量不断扩大,渐渐的可以左右政治走向,甚至是皇帝的废立,比如唐顺宗到唐宪宗的变迁,就是宦官主导的。

宦官专政和盘镇割据以及臣僚党争被认为是唐朝灭亡的三大原因,但盘镇割据和臣僚党争也可以认为是宦官专政带来的两个后果。





得之


结论: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臣僚党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唐朝最终的灭亡。而这三面,在小编看来,宦官专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他两方面。

引言:

宦官专权困扰了很多朝代。汉朝、唐朝、明朝的最终灭亡都与宦官专权脱不开关系。唐朝自唐玄宗开始,宦官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安史之乱后他们成为了一股左右朝政的政治力量,一步步的把李唐王朝推向了深渊。


分析:

  • 宦官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是因为皇帝信任

宦官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人。与臣僚相比,皇帝更信任这些身边的人。于是,宦官就成为了皇帝用来制衡大臣的一股力量。那宦官为什么可以如此受到皇帝的信任呢?

1、同大臣相比,宦官从小就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在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们就伴随着皇帝的成长。这种从小到大的接触,让他们比大臣们要显得亲近。就拿明朝的王振来说:

王振,蔚州人。少选入内书堂。侍英宗东宫,为局郎。

从明英宗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他就侍奉英宗。这种亲密关系是很难被替代的。

2、与大臣不同,宦官更喜欢迎合皇帝。很多忠诚耿介的大臣会指出皇帝的错误,这也是一个王朝能延续发展所必须的。可这样一来,那些不明事理的皇帝自然就会怨恨大臣。宦官不同,很少有宦官去指出皇帝的问题,他们做的更多的事情是放任皇帝的错误,陪着皇帝一起犯错。所以皇帝也更愿意接近他们

3、官宦的身体缺陷加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在皇帝看来,宦官连生育能力都没有,即便有了很大的权力也无法传承。既然如此,他们就不会有太大的权力欲望。可是皇帝想错了,很多宦官的权力欲望大到无法想象,他们不仅想掌权,甚至还想把皇帝取而代之。

  • 宦官在政治上中所承担的角色

宦官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他们在正常情况下又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呢?

1、信息的传递者是宦官所承担的重要角色之一。这种信息的传递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代替皇帝向外传递消息,另一种就是当做外臣的内应,把宫中的消息传递出去。宋太宗之所以能够在宋太祖死后及时知道消息,立即赶到宫中继位,就是因为他与宦官相互勾结:

继恩初事太祖,特承恩顾。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太宗忠之,自是宠遇莫比。

2、宦官除了是信息的传递者,很多时候他们还充当皇帝的耳目。皇帝利用太监来监视臣僚,以便了解到臣属们的动向。明成祖朱棣所建立的东厂,就是由太监担任厂公。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可以肆意的捉拿臣民,有着极大的权柄。

3、还有一种比传递信息,充当耳目,更牛的宦官。那就是直接担任重要的朝廷官职。这些宦官拥有着与大臣们平起平坐的身份。唐朝后期,在平定黄巢起义中立有大功的杨复恭就担任过枢密使一职:

杨复恭,字子恪,本林氏子,杨复光从兄也。宦父玄翼,咸通中领枢密,世为权家。复恭略涉学术,监诸镇兵。庞勋乱,战有功,自河阳监军入拜宣徽使,擢枢密使。

  • 唐朝宦官的发展轨迹

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宦官专权自然也不可能。他们也要经历一个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巅峰。

1、从唐中宗开始,宦官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春天。唐中宗时代宦官的人员得到了扩充,一直发展到3000人。但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走向政治舞台。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宦官开始走向政治舞台:

杨思勖,罗州石城人,本苏氏,冒所养姓。少给事内侍省,从玄宗讨内难,擢左监门卫将军,帝倚为爪牙。

这个杨思勖应该是唐朝第一批走向政治舞台的宦官。

2、安史之乱后,太监开始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这个时候开始,太监已经不再安心只做一个皇帝的侍从。他们开始干预政治,唐朝的大太监李辅国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人物。他谋害宗室,嚣张跋扈,权力极大:

帝还京师,拜殿中监,闲厩、五坊、宫苑、营田、栽接总监使,兼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少府、殿中二监,封成国公,实封户五百。

李辅国让太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候开始,太监成为了一股可以左右朝政的政治力量。

3、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监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一股可以左右朝政的力量。他们甚至变成了一股可以决定朝廷走向的政治力量,就连皇帝的废立都在他们的手中掌握着。

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曰太上皇。辛丑,改元。降死罪以下。立良娣王氏为太上皇后。

这是唐顺宗到唐宪宗的一个政治变迁,而这一次的皇帝的更换,就是由太监做主导的。

  • 唐朝中晚期宦官的负面作用

太监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是多方面的。

1、财富的聚敛,使得老百姓备受迫害。当太监们有了权力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富有。因为物质的欲望,是人类的初级欲望。大太监鱼朝恩就敛财无数:

又万年吏贾明观倚朝恩捕搏恣行,积财钜万,人无敢发其奸。

2、迫害正直的官员,阻塞皇帝的视听。为了便于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宦官们会去迫害正直的官员,把官场变得黑暗,他们就可以方便行事:

李石辅政,棱棱有风岸,士良与论议数屈,深忌之,使贼刺石于亲仁里,马逸而免。石惧,辞位,士良益无惮。

这是唐文宗时代,仇士良陷害忠良的记载。据历史记载,他先后害死过两个王爷、一个妃子、四个宰相。

3、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他们不顾朝廷的利益,引发朝堂动荡。以永贞革新来说,唐顺宗想要通过改革消除朝中的弊端。但这些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利益,于是把皇帝废掉,立了一个新的皇帝。

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曰太上皇。

永贞革新的失败,意味着太监的权力到达了可以决定皇帝废立的程度。

4、勾结藩镇。唐朝到了中晚期的时候,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藩镇势力都要受制于宦官。更有甚者,有些藩镇还是由宦官来决定的:

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我门。

这是《新唐书》上对宦官势力之大的一个总结。可见到了中晚期的时候,宦官势力庞大的一个什么地步,就连手握重兵的藩镇都要去讨好这些阉人。


结语:

唐朝的灭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是亡于权宦的。这些宦官他们除了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之外,还要满足自己的政治欲望。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迫害大臣,阻碍皇帝视听。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此。开始勾结藩镇,甚至要决定一个皇帝的废立。到了中晚期的唐朝,宦官已经演变成为一股阻碍朝廷改革,控制朝廷走向的巨大政治势力,几乎所有的皇帝都被宦官所控制。即便是除掉了旧的宦官势力,可时间不久就又出现了一股新的宦官势力。



《新唐书》

《宋史》

《明史》


再言春秋


封建王权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在这个历史久远的政治舞台上,一直盘踞着一个对历史颇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他们就是宦官。但是每次提到官宦,人们只会想到宦官干政所犯下的诸多罪恶,虽说历朝历代中国的封建王朝都少不了宦官之祸,但是在东汉、唐朝和明朝这三个王朝,才是真正的毁于宦官手中。其中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莫过于唐朝的宦官之祸,历史学家曾言:“东汉及前明官宦专权烈矣,然犹切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官宦之权反在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宦官专权肆虐千年,为何偏偏在唐朝就产生了如此大的危害与影响?

  宦官专政之始

  回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并非只有唐朝存在着宦官专权问题,东汉、明朝的宦官之祸也非常严重。但是宦官干政持续时间最长,对于王朝的影响程度最深的,非唐朝宦官莫属。但是在唐朝前期,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宦官干政的作用微乎其微,然而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中后期宦官势力迅速崛起,如日中天,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所以唐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其实要从唐玄宗与安史之乱讲起。

  唐玄宗登基初期,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选贤任能,继续推进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继续繁荣发展,开辟了唐朝的开元盛世。然而随着唐王朝繁荣稳定,唐玄宗就开始荒怠政事、贪图享乐,甚至听信谗言,任用奸臣,宠信宦官,不知不觉中就导致了皇权旁落。其实在唐朝前期,对于宦官势力把控的非常严格,根据《旧唐书》记载,这一时期宦官的职责喂“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甚至为了防止黄瓜有着干预政治的权利,太宗亲自下令规定了,宦官的最高品级不得超过阶四品,所以唐朝前期根本不存在官宦干权害政的问题;即便是在武则天、唐睿宗时期,宦官的人数突飞猛进,品阶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直未成气候。

  可是到了开元盛世,宦官的人数和官职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打破了唐朝前期对于宦官严格的控制。最典型的官宦代表莫过于唐玄宗最为宠幸的高力士,唐玄宗不仅将朝堂上的一些繁琐政务交给高力士处理,他甚至将高力士提拔为官居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就连高力士的父亲都被追赠封号。那一些巴结高力士之人,都能够凭借着高力士的地位得更高的职位,一时间这位宦官权倾天下。这种宦官专政、握有兵权现象,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宾宾说情感


百官要是靠得住,母猪恐怕都会上树;藩镇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会跳舞……至于说宦官,当然也不见得始终靠得住。但最起码,宦官总是一支制衡百官、制约藩镇的力量;最起码,在天子孤立无援的时候,宦官总是一副可以暂时依靠的肩膀。

说白了,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李唐朝廷就已日渐陷入内忧外患、人心离散的境地了。此次吐蕃入寇,就是李唐王朝所有老问题和新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任用宦官“或许”会有危险,但不用宦官则“必然”会有危险!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李唐天子并不是不知道任用宦官的危害,而是明知有害也得用。这是他们的无奈。

这一年十二月,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郭子仪率城中百官及唐军各部到浐水(灞水支流)东岸迎接,并伏地待罪,主动表示要承担长安失陷之责。代宗亲手把他扶起,激动地说:“都怪朕没有早一天起用爱卿,才会落到这个地步啊!”

十二月末,代宗下诏,任命此次护驾有功的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领各部禁军。

从此,鱼朝恩彻底取代程元振,成为“权宠无比”的新一代权宦。

一切终将过去,一切终将再来。

这是历史的魔咒,将永远徘徊在唐代宗李豫的头顶上,并将永远缠绕在此后的十二任大唐天子的头顶上。


脱离组织的仙人掌


在中晚唐,除了藩镇割据是个大患外,还出现了另一个大问题:宦官专权。要说这个坏头也得算到李隆基的头上。李隆基让节度使手握重兵,他也知道这么做不大可靠,于是派身边的宦官去军队里当监军。宦官监军的制度从此出现了。宦官监督地方军队倒也不算大问题,“顶多”就是贪污受贿、拖将领的后腿。更可怕的是宦官控制禁军。李隆基重用宦官高力士,给了高力士影响禁军的权力。从这时开始,唐朝有了宦官掌握禁军的传统。

让宦官掌握禁军,就如同让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一样,都是统治者贪图方便的糊涂决定。皇帝任用宦官,是觉得这种人从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信得过,指挥起来省事。但因为这种制度绕过了互相监督的官僚系统,其实是埋下了宦官造反的隐患。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发现节度使不可靠,于是不断扩大禁军的规模,最终控制禁军的宦官反过来控制皇帝,甚至可以任意废立皇帝,宦官成了太上皇。


天香引


中晚唐宦官的危害有多大?用现代某单位举个例子吧,假如某个机关,老大是皇帝,权力集中在他身边的几个秘书,司机,小蜜手里,控制玉玺,司机秘书小蜜可以把随便一个中层立马开除处死,可以策动保安造反,软禁领导,更换领导,毒死领导,你觉得恐怖吗?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知道晚唐皇帝的无奈了


菩提树下菩提思


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其实,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相较东汉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权,还控制着皇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


我有壁纸呢


乱纲


逸剑形意拳


宦官专权,甚至废立皇帝,危害甚于前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