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帖木儿没有死在远征途中,朱棣当真能挡得住帖木儿的攻击吗?明朝是否在劫难逃?

庭州行者


帖木儿东征”一事在《全球通史》里有详细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底(1404年),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浩浩荡荡东进,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并取得这块辽阔的土地。

(帖木儿帝国游牧骑兵的甲胄)

他的军队从中亚出发一直走到了讹答剌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然后就返回了。原因是1405年2月18日,69岁的帖木儿因为饮用了雪水导致风寒加重,在行军途中突然暴毙。在他去世后,帖木儿的后代们认为没有把握战胜东方的明朝,所以将东征的军队撤回去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帖木儿东征就这样结束了。

有人认为帖木儿东征失败是因为长途跋涉、战线过长,否则明朝不是帖木儿帝国的对手。确实,帖木儿的军队远道而来,不仅要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还要穿过戈壁众多的新疆地区。此外,明朝在嘉峪关以西册封了几个蒙古裔军事贵族驻守卫所,史称“关西七卫”。

帖木儿要打到嘉峪关,首先还要穿过这片地区,困难重重。而帖木儿并没有打到上述地区就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暴毙了,然后部队原路撤回。

不过,即便是帖木儿不死,也很难战胜明朝。简单介绍一下,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贵族,他自称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但实际上跟黄金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大约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驱逐蒙古的过程中,帖木儿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军事贵族出身的帖木儿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消灭了蒙古系的西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击溃了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威震中亚。《全球通史》说:“帖木儿的帝国从鞑靼草原一直延生到印度半岛以北,号称中亚的征服者”。

就在他决定讨伐明朝之前,才于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俘虏了其苏丹。此役使帖木儿帝国达到极盛,也刺激了他东征明朝的野心。他建立的辽阔帝国也被称为“帖木儿帝国”。

毫无疑问,常年作战的帖木儿帝国军队要比明朝内地的军队更加骁勇,野蛮。你看明朝方面,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除了北方用来防御蒙古的边军以外,内地的军队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了。显而易见,明军如果正面和帖木儿帝国发生冲突,占据的优势并不大。

不过,帖木儿劳师远征,很难击败明朝,更别妄想占领整个明朝了。

第一、明朝和帖木儿帝国相隔深远,帖木儿虽作了充分准备,但几千里的远征,已经使他的军队疲惫不堪。在广袤的无人区和戈壁上行军,帖木儿帝国士兵减员,而且无法在补充兵源。

第二、明军以逸待劳,又有群众基础,利于防守。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帖木儿帝国克服了后勤、气候、兵源等问题,真的打到嘉峪关来了,也无法再继续前进。河南、陕甘等地的资源可以支持嘉峪关防守,而后面源源不断的兵粮也可以支持明军打持久战,消耗帖木儿军队的力量。

第三、明朝善于筑城防守,而且火器精锐。在草原上野战,明军或许不是帖木儿军队的对手。但攻坚围城,帖木儿帝国不是明军的对手。明军利用主场的优势,坚壁清野,拒绝出战,再征调朵颜三卫等北方游牧骑兵前来助战,轮番消耗帖木儿帝国的军队,远道而来、后方不稳的帖木儿帝国远征军必然自溃。

(明成祖与帖木儿)


世界人文通史


如果是初期的话,朱棣不会占任何便宜,因为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处于鼎盛,而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此外,明军对此次帖木儿帝国军队即将入侵的军事情报也有误,明成祖接到军报是帖木儿国和袭边扰境,因此认为这只是蒙古人的一次骚扰而已,并不知道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因而在边防的准备上是不够充分的。


而帖木儿军确实准备充分,为了这次远征,帖木儿准备了20万只山羊随军远征作为口粮,而且和卫特拉蒙古已经有了联系,准备合兵一处,如此一来,明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就要更大了。

当时明军的军备已经有所退化,当时朱棣刚刚篡位成功,中央的政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且明军所依赖的火器,口径已经明显的比开国时小得多,根本不能击穿帖木儿军的重甲。反观帖木儿军,不但拥有更强的单兵火铳,而且还有重型的攻城火炮和巨型臼炮,以及配重投石机,这些东西往那一摆,中国的中世纪城墙还真没有能够挡得住的这些重型武器的进攻的。



所以初次交手,明军的失败是必然了。但是后续增兵在变成持续的拉锯战之后,情况就不一定了,毕竟当时大明的国力还是很强盛的,经济完全耗得起,而帖木儿又是客场作战。此外按照外交关系,蒙古黄金家族和帖木儿也属于敌对关系,保不准黄金家族半道上捅刀子。


而且帖木儿也没有能够一举攻灭大明的实力,帖木儿最佳的策略是趁大明刚刚易主,政局不稳,然后用侵略的方法搅乱大明,最好可以挑起内战,然后培养亲近自己的明政权,减弱大明对中亚的影响,提升自己对东亚的影响。不过,并不认为以朱棣的能力帖木儿会成功。


火器工坊


帖木儿东征明朝,并非要征服明朝,而是一次快速打击,通过战争来抵消明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以及获得财物和俘虏。
帖木儿帝国核心区

此时帖木儿已经衰老,虽然依然壮心不已,但是身体条件决定他不可能维系一次旷日持久的远征。根据前往撒马尔罕觐见的西班牙使者的描述,帖木儿此时出行已经不能骑马,只能乘坐马车,由此可见帖木儿的健康状况是每日愈下的。

同时,帖木儿帝国自身也有脆弱性,使得帖木儿必须要通过武功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以震慑帝国边疆地区的封建领主,以维持帝国的存在。所以,东征明朝,消灭明朝一部分野战军团以及占领明朝部分城市获得俘虏和财物,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而且,既然是快速突击,那么部队就要尽量轻装,既然如此,笨重的火炮就不能携带了,部队的重型武器尽量以可以拆卸运输的弩炮和投石机为主。
弩炮


投石机,也就是回回炮

当然,东亚的城市没有几个城市的城墙能承受回回炮的重型石弹轰击,更何况明朝连回回炮都迅速失传了。

所以,帖木儿东征选择了河西走廊这条线,因为这条线路上有多个沙漠绿洲提供水源,也有于阗这样的城市来提供给养,而且这条线路也距离嘉峪关最近。而明朝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帖木儿会寇边,只不过明朝的信息不全导致出现战略误判,以为只是普通的蒙古部落寇边劫掠而已。

不过也好在帖木儿死在了半道,否则的话河西走廊就被祸祸惨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帖木儿即便没死也不一定打败明帝国,按当时形势,明帝国实力仍位居世界前列,无论是科技,经济,军事,政治,令欧亚大陆各国望尘莫及,毕竟当时欧洲仍处在黑暗中世纪,才渐渐摸索,通过《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其文艺复兴对富庶的中国可求,可是由于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了通往东西方的道路,所以欧洲人不得不通过海上绕过非洲寻找中国,还有一点他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圆的,可以往继续航行寻找财富的中国,这就有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的结果,所以当时的中国是欧洲向往的天堂,从而可见其世界影响力有多大?



还有就是永乐皇帝手下的郑和宝船队,他提前西欧向未知的海洋进军,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穿梭,明朝海上并没有遇到对手,可见其海上霸主实力毋庸置疑,他当时之所以在印度洋沿岸不断停滞,主要一方牵制波斯的帖木儿势力,让帖木儿明白大明海上实力,所以帖木儿后方突然冒出两万明军,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于是一直在注意着明朝,嘴里说进攻却不敢亲自上阵。


帖木儿帝国相对于大明帝国是后起者,他以前隶属西察合台汗国,当时明朝朱元璋刚推翻元朝后,各国望风而归,帖木儿也是其中一个,进表称臣,还几度派使臣去南京进贡。可见明朝威望有多大!毕竟人家是继承大元的江山,大元是全蒙古的至尊,西方三大汗国肯定得注意这个取代大元的新王朝大明,朱元璋派陈诚通使西方明确自己继承大元遗志,所以帖木儿只有臣服再无出路。可后来的结果却令人想不到,原因是臣子反主子,这明明是以下犯上,所以帖木儿进攻大明,道义上站不住脚,毕竟走向失败。因为他遇到的是上升期的大明,还有能争善战的明成祖朱棣,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以起家的几万击败了朝廷百万,最后南京攻破,朱允炆火烧皇宫殉难。可见朱棣是个雄心勃勃的帝王,他在王子中战功最出众,这就有武力夺权的结果,就连朱元璋也曾夸赞朱棣最像自己,所以帖木儿遇到的对手很不简单,这也是他犹豫不决迟迟不前的原因。


帖木儿虽然战功赫赫,东征西讨,和成吉思汗不无两样,可是却面对人数多于数倍的大明,他肯定是畏惧的,他在当时击败了波斯诸国,将伊儿汗国残余统一到自己帐下,又在土耳其打败了上升的奥斯曼帝国,俘虏其国王奥斯曼一世,又继续南下击败了埃及马穆鲁克,洗刷了蒙古西征的耻辱。后来北上两路攻入金帐汗国境内,脱脱迷失哪会是他对手,逃往西伯利亚。就这样帖木儿还不甘心进入印度北部,这就为他后代巴布尔的莫卧儿王朝打基础,所以在西方,帖木儿基本就没有败过,而且遏制了一些新兴的国家,维护了帖木儿在西方的势力,他为蒙古在西方重新找到了信心。



但纵观形势,他只打了一些势力小国和衰落王朝,却没有敢动和比他体积更大的大明,大明毕竟是统一的大帝国,他如果远征势必要联合鞑靼和瓦剌,甘肃地区反明势力策反大明,扶持傀儡,这样他就有进军大明的可能。这一步步计划正按着他的想法慢慢实施,帖木儿带着号称五十万大军从中亚袭来进攻大明,可事实却是一支偏师进入了库尔勒,再没有继续往前行进,原因帖木儿突然在讹答剌病逝,他的一死一定程度影响着东西方局势。可是对方大明在西北卫所蓄势待发,可没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我想帖木儿之所以不敢亲自前往,一定程度还是很害怕,就连他通往大明的信使曾说过,多亏帖木儿死得早,没有机会进攻大明,如果他这样做了,那他就会因一场错误毁了自己不败的声誉。


龙文说史


首先当时东征时,帖木儿已经年老了,说起来和朱棣本身也半斤八两。其次,帖木儿东征是劳师袭远,而且走大漠地带,新疆境内还有漫长的荒漠路线,对帖木儿大军十分不利,即便明军长途到达哈密卫范畴也算是以逸待劳,何况明军随朱棣远征漠北也不算毫无经验。第三,尽管有各有利弊,总的来说明军要挡住帖木儿问题不大,只不过伤亡肯定不小,对明军来说会有一些代价。第四,帖木儿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而且后方一定会乱套,帖木儿帝国虽然版图很大,但都是武力慑服多,各地都并不是真心归顺,所以帖木儿的军队远征明朝本身也不是很明智的,在他死后的瓦解也已经说明后方的问题了。历史上中亚地区本身部族完成的统一就帖木儿这么一次,之前是契丹辽国在西域完成的统一,但西辽时间不是很长,不足一百年,花喇子模尽管强大也没有完全统一西域,已经足以说明当地的很难真正整合。


何运超


苏德战争可以作为借鉴,只用分析朱棣本人就行了,以当时大明的战争动员力结合朱棣本人的性格,我想不用猜大家都应该猜到结果了。


闲云山人


都说清吹明黑有两大吹,一吹帖木儿,二吹西班牙。认为不管是伊斯兰世界还是基督教世界。灭大明都是分分钟的事。然后康乾时期大清无敌。没灭俄罗斯是给俄罗斯给面子。今看庭州行者问问题,北洋海军炮手急忙跪舔回答。信然


北漂叔叔


只要皇帝不是建文帝、明英宗这样不会打仗还瞎指挥的皇帝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