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曾對一些朋友做過一個調查:小時上學,有什麼讓自己難忘的經歷?


一個朋友分享了他“抹不去的記憶”(其本人用語):


大概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全鄉統考。結果他考了79分,全班第二,第一名81。


放學回到家,他興沖沖地把試卷拿給他媽媽。也或許是因為媽媽當時心情不好,一看試卷、不由分說就衝他一通批:“怎麼才考了79?錯了這麼多,可見你平時學習一點不努力!”


“第一才81,我是第二。” 朋友稍做解釋。


“又不是第一,錯這麼多你還有理?”媽媽並不覺得考個第二有什麼可喜。


朋友當時年齡小,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只覺得心裡委屈。後來年齡稍大時才想明白:那次考試是鄉里統一命題。由於他所在的學校教學質量較差,好多題型是第一次見,之前老師根本沒講過。考81的那個同學,是剛從外地剛轉來的。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好吧,你可以委屈!允許你委屈!


一、“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都是錯誤的教育。”


有老師曾做過調研: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會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是一位網友拍的孩子試卷。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明顯可以看出,這張可憐的試卷經歷了撕毀、揉搓又重新粘起,這是一位網友請我幫她孩子分析試卷時發給我的。看了這張試卷,我的第一反應是想安慰那個孩子,我能感受到他當時的無助和壓力。


所以還是看一個正能量的案例吧:


一個小學的家長,他家孩子在做數學題時,也存在“粗心”的毛病。這不,看到孩子的試卷,又有很多低級錯誤的題。


但這位家長沒有打罵、批評孩子,而是對孩子做題時的行為和習慣,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分析。


他這一觀察和分析,就有了重大發現:


1、孩子該會的題目做錯了,幾乎都是因為計算結果出錯,尤其是步驟比較多的計算。


2、計算錯誤大多數是因為分步計算中,上一步的數字或計算符號在下一步被抄錯了,比如:上一行是“-5”,下一行有可能抄成“+5”;上一行是“8”,下一行有可能變成“3”。結果自然不可能對。


3、為什麼會兩步之間抄錯呢?是因為上一行的內容,被自己寫字的手擋住了。寫下一行時,孩子不是眼睛看著上行抄、而是憑記憶記。


4、為什麼會被自己的手擋住呢?是因為寫字時握筆姿勢不對。孩子寫字時,手腕向內轉,導致上行的內容被擋住。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家長髮現了問題的根本癥結,後來讓孩子糾正了握筆姿勢,把這種“低級錯誤”的問題徹底解決。當然,糾正握筆姿勢的過程也不輕鬆,不過在這裡不是討論的重點。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都是錯誤的教育。”這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的。


二、家長的“關注圈”和“影響圈”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出了“關注圈”和“影響圈”的概念。


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可稱之為“關注圈”。但“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


這是一個非常有啟發意義的概念,作為家長有必要了解和借鑑。


無論是批評孩子考了79,還是撕毀孩子的試卷,這些家長的焦點在“關注圈”,他們的言行除了對孩子形成打擊,並不能改變什麼;而那個發現孩子握筆姿式不對、並建議孩子改進的家長,則著力於“影響圈”,所作所為才對孩子有幫助意義。


“孩子成績不好,就要教育。”這是家長天然的權力。


但教育絕不是表達家長的不快、發洩家長的情緒。讓孩子愉悅地變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非學霸”的通病


有家長向我諮詢時,常抱怨孩子做過好幾遍的題目還會錯。


事實上,如果孩子不是那1%的學霸(他們要麼智力超常、過目不忘,要麼自己深通學習之道、懂得怎麼複習),大部分孩子,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我把這種現象稱為“非學霸”的通病。


實際上,我們真的不應該指望孩子們學過的必須都對、錯過的就不能再錯,無論他是“學霸”還是“非學霸”,他們有時候都需要家長助一臂之力。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對於試卷上的那些錯題,老師都會教孩子們使用一個工具——錯題本。但這個有用嗎?


對有的孩子有用,對有的孩子則沒用。有用沒用,不在於有沒有錯題本,而在於孩子們是不是經常複習。老師們多年的經驗證明:對於“非學霸”,自己主動、經常複習錯題本的並不多。很大一部分是將試卷上的錯題記在錯題本上,然後束之高閣。


看看這個家長是怎麼做的吧!


她把孩子錯題本的每一頁,都用手機拍下來,並且按學科建立相簿。在孩子沒有按大腦的遺忘週期養成複習的習慣之前,利用碎片化時間,經常把這些照片拿出來幫孩子複習。


“對了寶貝,上次英語考試你錯了一個短語……,現在記住了不?”你看,在外面吃飯、等上菜之的時候她又刷起了手機。是的,我們在等菜時也會刷手機。


不過,我們常刷的是八卦新聞,人家是在幫孩子學習。


四、“剝洋蔥法”


一萬次著急,也不解決一個問題。


當你看了孩子的試卷,實在想發脾氣時,建議先弄清下面這4個問題:


1、通過試卷,看出現了什麼類型的錯誤(如計算結果)?


2、錯誤的第一層原因是什麼(如上一行的數字或符號抄錯)?


3、錯誤的第二層原因是什麼(因為上一行被擋住)?


4、錯誤是否還有第三層原因(如握筆姿勢)?


我把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稱為“剝洋蔥法”,刨根問底,找出癥結根本,就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下去直到最後一層。


弄清了問題,還想發脾氣嗎?估計這時你已去了80%的火氣。


老師:100張孩子的試卷,至少有60張,讓家長不高興或發脾氣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我們彙集上海數百位教育專家(同時是成功家長),給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經驗、方法、理念和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