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抓進精神病院,如何一句話證明你不是精神病人?

皮肥豬與皮蠢牛


聽說有這樣一件事,老頭從年輕時就打罵老婆和女兒。女兒長大嫁人後就再也沒回來看過他,現在退休了工資還挺高,老頭的父母親戚都沒了,和老太太相依為命,但是一直虐待她,這不老太太在外面和別的老頭說句話,被老頭看見了把她打個半死。反正這樣也沒法過了老太太就狠下心趁機把老頭工資卡拿來,給精神病院打電話,說老頭瘋了,然後醫院就把老頭帶走了,老頭自己怎麼解釋都沒用,只要老太太每月定期給醫院交錢,不接他回家他就不能出院。據說老頭現在在精神病院呆了好幾年了。


採血管系統供應商


這問題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還難。

如果承認有病,那巧了,精神病院是你家;

如果否認,那也不奇怪,哪個精神病患不說自己很正常嘛?

這麼一說,大家都發現了其中的邏輯問題,似乎是個死循環?那真正的精神病醫生應該如何正確判斷患者狀態呢?

別為難精神病醫生,這可是實際難題啊。

上世紀70年代,有一位心理學、法學雙學位的大衛·羅森漢就嘗試用正常人偽裝精神病患戲弄精神病醫生,成功率賊高。

他聘請7人作為他的“偽精神病小分隊”,進行了連續5天的訓練——成果很不錯,他們五天不洗澡、不刮鬍子、不刷牙,邋遢的形象再加上些神經質的動作,看起來確實很神經質。

不過羅森漢的嘗試,還是遵守了實驗原則,除了名字和職業是虛構的,他們對醫護人員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回答都是認真的。唯一的症狀也統一設置為“有人一直在我耳邊發出‘peng、peng’的聲音”,並且只要成功進入醫院,所有人都必須堅稱自己是正常的。(注:這種無任何意義的聲音,在當時的精神醫學文獻中,還未納為案例)

按以上的套路,要不是個精神病醫生,估計第一瞬間就會感覺被耍瞭然後惱羞成怒將這些偽裝者掃地出門。

然而,精神病醫生們卻異常敏感。他們認定這些人還沒好轉,接受各種精神病治療,算上羅森漢自己,8人平均住院19天,最長的甚至住了將近2個月!

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或護士在此期間覺得,他們是正常的,更沒有人認可他們的正常表現,他們最終出院的原因,都是因為“病情暫時好轉”。

反倒是病人們警覺,他們輕鬆就發現了這群偽裝者,指出他們可能是記者或教授,前來刺探醫院情況。

這一段經歷,讓羅森漢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進了精神病院,你就是神經病,不容反駁。”

這麼重磅的嘲諷,精神病學界當然是不能忍啊。

於是有人想羅森漢發出挑戰:來吧!儘管派人前來,我們發現不了偽裝者算你贏!

於是接下來3個月,這家醫院信心十足地將他們的發現公佈出來,193名病人,發現了41個假貨!

這回羅森漢表示很尷尬,因為他一個都沒派出去。

這一巴掌結結實實地打在了精神病學界全體臉上,也引起了一個共識,精神病審判並沒有那麼精準。所以幾乎每一次精神病手冊的修訂,都必將引發一次熱烈的爭論。而關於精神衛生的發展,也應該在一次又一次的爭論中不斷進步。

因為精神科醫生與病人間的權力不平等、精神病治療的標籤化、非人格化等等因素,精神病的判斷其實帶有一定盲目性。未來或許不會誤判,如今還是別太靠近精神病院了。

要說真的想從精神病院裡出來,就乖乖吃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