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的嘴裡,媽媽沒有批評指責孩子的過錯,你怎麼看?

幸福在這裡出發


這不能怪孩子,爺爺第一次就拒絕孩子,孩子會明白的!我孩子的奶奶就是這樣,孩子剩什麼吃的,奶奶都說“不吃給你爺爺吃”,孩子從小就說爺爺是垃圾桶


吃錯藥的過來吧這還有


有位熟人,兒子已經二十多歲,經常與爺爺起爭執。她很生氣,一次向我們吐槽:這麼大年紀,老是和小孩吵,就不知道讓著點!

我聽了,瞬間石化。

我女兒十來歲的時候,每週六晚上都過去陪爺爺奶奶。

一次她奶奶吐槽祖孫倆爭電視看並說自己罵爺爺了:爺爺說不過孫女,就想動手解決。因為爺爺中過風,動作不便,還沒打到呢,孫女已經跑到院子裡,趴在窗口和他鬥嘴了。

我知道這件事後,批評了女兒:你陪爺爺奶奶,我們是希望你讓他們開心,而不是惹他們生氣。爺爺腿不好,萬一生氣想追你,摔倒了怎麼辦?

從那以後,女兒知道自己需要照顧爺爺,爺爺提起孫女都是滿臉幸福。

現在有多少母親看到孩子對老人無理時選擇視而不見?

十來歲的孩子,竟然將吃過的泡泡糖塞到爺爺嘴裡,說明這個爺爺太嬌慣孫子,或者太害怕兒媳;

母親看到了,沒有批評孩子,也沒有指責孩子的錯誤,說明這位母親不是自身缺乏修養,就是對教育孩子太無知。

做事之前學做人。試想這樣不懂事的孩子走上社會以後對周圍人又能怎樣?又有幾人能接受各種無理行為?

他對自己的親爺爺尚且如此,對待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又能好到哪裡去?

那位熟人的孩子從高中開始就惹事不斷,幾次鬧進拘留所。不知道這位對孩子不良行為視而不見的母親,希望孩子有怎樣悲劇的未來?


媽咪老師


這個孩子已經十歲了,十歲的孩子應該有是非觀念了。也知道什麼行為是衛生的,什麼行為是不衛生的。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的嘴裡,明顯是不衛生的行為。可是媽媽卻沒有批評孩子的過錯,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這種行為是沒有關係的,以後還會繼續這樣做。

從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中可以看出,她對孩子是縱容的,只有和善,而沒有堅定,屬於溺愛型養育方式。在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是沒有規則。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母親為什麼會溺愛孩子呢?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因為母親不懂如何理性的愛孩子,她認為愛孩子就是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另一種可能就是因為母親以前缺少母愛,因此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缺少母愛,溺愛是對孩子的一種補償心理。


當一個孩子做錯了事情,母親要溫和的與孩子溝通,讓他自己覺察到自己的行為,但是不能羞辱孩子。在正面管教中,不懲罰不驕縱,也能有效地管教好孩子。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與孩子溝通。

首先我們來看在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錯誤目的呢?

1.這個孩子可能在尋求過度關注。

當他把吃過的泡泡糖放進爺爺的嘴裡後,爺爺會感到很煩惱。爺爺和家人自然就會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了。這時他就成功地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解決辦法: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這說明孩子可能平常缺少爺爺的關注。而他很喜歡爺爺,希望爺爺能夠多關注他。所以故意用這種行為去引起爺爺的注意。爺爺如果平時能花點時間陪伴孩子、擁抱孩子、給孩子一個眼神的交流、會意的一笑就能減少這種情況。



2.這個孩子可能在報復。

自己吃過的泡泡糖,明顯是不衛生的。把它放進爺爺的嘴裡可能是在報復爺爺。他想讓爺爺感到氣憤,很受傷害和憎惡。

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是為了報復爺爺,他只是為了掩飾他受到傷害的感覺。爺爺可能曾經罵過他,讓他沒有歸屬感。這是爺爺不要與孩子爭鬥,而是要從這個報復循環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直到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爺爺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給孩子:我感到很受傷,因為你把吃過的泡泡糖,放進我的嘴裡。如果爺爺不願說,媽媽可以繼續與孩子交流:

“你的行為告訴我,你一定覺得受到傷害了,我們能談一談嗎?”

然後耐心聽孩子訴說,反射性的傾聽,要避免對孩子進行懲罰和還擊。要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



如果您是這位母親的好朋友,您可以在私底下與這位母親進行溝通,問問這位母親是如何看待孩子的這種行為的。如果這位母親不想管孩子,那麼旁人也無權干涉。因為這是她的課題,而不是您的課題。就象在阿德勒寫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的那樣。我們只能把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不能迫使它喝水。做到課題分離才會減少大家的煩惱。


雨後山林靜


十歲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的嘴裡,孩子媽媽沒有批評指責自己孩子的過錯,對此你怎麼看?十歲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的嘴裡,孩子媽媽沒有批評指責自己孩子過錯,在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為什麼呢?

有一句俗話,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歲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的嘴裡,這樣做是十分不衛生的,十分不尊敬老人的。自己吃過的東西怎能塞進爺爺的嘴裡呢?畢竟泡泡糖還是在嘴巴里嚼過了的,你的細菌還會傳染給爺爺。如果說你當著許多人的面,這樣做你留下的印象在別人心裡是非常不好的,還有就是孩子媽媽看到了,為什麼不批評指責自己的孩子過錯呢?說明父母沒有把孩子教好。首先孩子的媽媽就沒有及時阻止自己的孩子把吃過的泡泡糖塞進嘴裡,這樣做了還不批評指責,認為自己孩子這樣做是對的。這說明家長就沒有一個好的通德素質,說不定小時候也和他的孩子一樣。爺爺是我們的長輩,我們應該尊敬他,為何要將自己吃過的東西塞進爺爺的嘴裡?

爺爺餵我們東西吃,這是我們的福氣,而我們把吃過的東西給爺爺吃,是我們的不孝順不尊敬。我認為這個孩子有錯,父母也有錯,父母錯在他們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父母既然看見了孩子把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嘴裡,為什麼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做什麼孩子就學什麼?所以這個最大的錯,錯在父母沒有把孩子教育好。

所以在我認為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好的,應該批評指責,說服教育孩子,跟好人,學好人,跟不好的人就學不好的人,我們一定要記做這個道理。

以上全是我個人意見,網友們的意見又會是怎樣的呢?可以在評論區發言討論。

我是六年級學生,請問有點評加關注,謝謝!


森林裡的百合


十歲的孩子已經到了懂事的年齡了。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嘴裡,說明孩子和爺爺的感情很好,平時很受老人家的寵愛。

但是孩子這樣的行為肯定是不好的,不講究衛生。作為媽媽,理應及時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


近年來,提倡愛的教育,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行為,但不代表著對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視若無睹。

當孩子的行為有錯時,家長不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不教她正確的做法,這樣的溺愛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行為是指針對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言行。對孩子的愛,無條件,但須有原則。

要給孩子立規距,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堅持原則地給予批評。否則孩子就不懂是非和規則,就會形成無知無畏的自負。

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認同他的錯誤。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並且讓他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


當媽媽看到孩子把自己吃過的泡泡糖塞進爺爺嘴裡,應該及時告訴孩子,每個人的口腔內都有大量的細菌,你吃過的東西給爺爺吃,是不衛生的,有可能會導致爺爺生病。

如果你喜歡爺爺,可以直接給爺爺一顆新的泡泡糖,讓爺爺感受到你的愛。

我是靜靜,教育領域創作者。家有十四歲男孩,與大家分享養育孩子的苦與樂,歡迎大家與我交流。

靜靜育兒觀


十歲孩子把吃過的泡泡糖塞給爺爺吃,孩子媽媽也沒有批評指責,在禮節上是有些不妥。

現在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好了,對個人衛生也有些要求了,不像以前那年代,若是孫子把吃過的東西又給了爺爺吃,爺爺不僅不生氣 ,還覺得孫子和他親呢!想必媽媽沒有指責孩子的做法就是這樣想的吧!

若是孫子能告訴爺爺:泡泡糖不要嚥下去,會噎著的。那爺爺不僅不生氣,還會更親大孫子了[笑][笑]


用戶56409288506


十歲的孩子應該懂得尊老愛動,自己在嘴裡嚼過的東西是不應該給別人吃更何況是長輩。做父母的應該當場指責孩子的這種行為,確保孩子有個正確的自我認識能力,應該告訴孩子自己嚼過的東西帶有細菌或病毒給別人吃了會生病。並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立即給長輩道歉認錯。


緣份人生125841099


十歲的孩子應該懂得很多道理了,是該管管了,最基本的應該讓他知道尊老愛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