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事》裡,蔣經國為什麼要拋棄曾可達?

孤單的飛11


《北平無戰事》是編劇劉和平大師的精心之作,在這部電視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是燕大校長何其滄。另一個就是曾可達同志。何其滄是因為演員的個人魅力,而曾可達就是因為這個角色的魅力,曾可達是蔣經國的忠實粉絲,然後他到最後卻被蔣經國拋棄了,蔣經國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就是保重。那麼蔣經國為什麼要拋棄曾可達呢?



蔣經國拋棄鄭可他我認為有一個人說出了原因,就在徐鐵英,徐麗英戰離開北平之前當著曾可達的面說梁經綸口口聲聲只有黨國,只有先總理,沒有總統,這就是分裂黨國。而曾可達是蔣經國在北平名義上的代言人,他的身份和梁經綸多麼的相似。他鐵了心跟蔣經國幹,其實就已經把自己放在“分裂黨國”這一邊。

曾可達更是蔣經國改革失敗的替代者。在曾可達和徐鐵英之流的鬥爭中,曾可達一直秉承秉持著心中的正義,想和國民黨的惡勢力做一番鬥爭。但可惜的是,他最終還是敗給了CC,敗給了中央黨部。而蔣經國他需要CC,需要中央黨部,他沒有能力一次性搬倒中央黨部,他需要這些人的支持,最後改革失敗,蔣經國國要在北平找一個人給自己戴罪。曾可達就是最好的人物。

可達同志的死其實也是一個悲劇,曾可達的內心是一個想做好事的人,可惜的是當時的國民黨已經容不下這樣的人了,他是一個被時代拋棄的人,所以最終他選擇了拔槍自殺。


是阿維啊


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督察,陸軍少將,曾可達看起來牛皮哄哄,實際上對蔣氏父子而言只是個不大不小的工具而已,當曾可達稀裡糊塗捲進蔣氏父子之間1948年的微妙關係時,一度讓蔣經國非常被動,被主子拋棄就是必然了。



蔣經國在上海“打虎”打到孔令侃頭上時,宋美齡告急,蔣介石扔下北平軍事會議緊急飛回上海制止了兒子的進一步行動,是蔣介石糊塗嗎?非也,他很清楚幣制改革對即將崩潰的政府經濟重要性;是後人傳說的“不愛江山更愛美人”嗎?非也,蔣介石是政治家沒有那麼幼稚。

歸根到底,蔣介石既希望兒子的預備幹部局和鐵血救國會有所作為,打擊貪腐和推行幣制改革,又不能在蔣政權風雨飄搖之際,動搖蔣介石集團統治的基礎,而在當時的局面下,如果四大家族發生內訌或分裂,那就是所謂失去“國本”了,蔣經國一腔熱血想為父分憂,但是他沒有老練的蔣介石看得清楚,所以他後來對曾可達說“可達同志,我們失敗了”------他不明白的是,這些刺不是不該拔,是拔的時機不到。



這種分歧曾可達是讀不懂的,他忠誠於蔣經國,也想當然地認為蔣介石會徹底支持兒子的一切做法,所以方孟敖私自駕機上天被抓後,曾可達一時聯繫不到蔣經國,自作主張請示總統府侍從室陳組長時,他就徹底喪失了“建豐同志”的信任,因為他忘記了自己是誰的人,忘記越過兒子找老子是大忌。

當事后王蒲忱轉述總統意見,說預備幹部局的事還是經國局長作主時,曾可達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太子的心腹直接跑到皇上這裡瞎參謀,置太子於何地?有製造父子不合的重大嫌疑。

曾可達問王蒲忱:“現在去哪?”,他已經準備接受制裁甚至是被捕了。

一時聯絡不上太子也得等著,這是政治規矩。



曾可達的另外一個重大錯誤,是沒有處理好梁經倫“闖門”事件,在狡猾的徐鐵英引誘下,該說不該說的梁經倫都說了,有些話站在國民黨立場上已是非常之反動了,談話記錄被陳組長直呈蔣介石。梁經倫是蔣經國在鐵血救國會的心腹與骨幹,就這樣的政治言論,老蔣不得破口大罵兒子?你用的都什麼人?

劇中沒有表現小蔣捱罵,但是一定罵了,並且我猜,經國局長一邊捱罵一邊心裡也得罵曾可達:你這個廢物。



電話專線撤銷,失去了信任了曾可達迷惘了,也看到了國民黨的不可救藥,私售了十車軍糧,引彈自戧,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悲劇。

順便延伸一下,蔣介石到臺灣後開始拔刺,將其它三大家族和所有異已勢力一體清除,為蔣經國順利接班掃清障礙。


度度狼gg


蔣經國何許人也,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長子,是被著重培養的第二代人物,真正的天之驕子。他在黨內聚集了一大批少壯派,組織稱“鐵血救國會”。這些少壯派對死氣沉沉的國民黨早已經不滿,他們試圖挽大廈於將傾,挽救黨國的命運。

而曾可達正是鐵血救國會的核心人物,他對建豐同志有著堅定的信仰,是建豐同志提出的“一手反共,一手反腐”政策的堅定執行者。在被派往北平初期被蔣經國寄予厚望,希望曾可達能在北平打開局面,以利於政策的執行。


可是當曾可達一腳踏進北平的大染缸,他才驚然發覺頑固派的保守勢力有多麼強大,而曾可達的水平顯然難以勝任這一任務。隨著他工作的不斷失利,被建豐同志拋棄也就成為了理所當然。

首先是曾可達完全不明白蔣經國為何要釋放方孟敖,並對建豐的“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關鍵是要用好”的方針不能真正理解。所以他一直執著於挖出方孟敖的共產黨身份,將蔣經國的政策進行了有偏差的執行。蔣經國為何要用方孟敖,因為他是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的兒子,而不在於他究竟是不是共產黨。

所以蔣經國的目的是要利用父子關係不睦的方孟敖,讓他解決宋孔兩家在北平的代言人方步亭,以為自己在上海的行動清楚障礙。而顯然曾可達同志沒有真正理解真諦,相反他一直在調查方孟敖的真實身份。殊不知當務之急是切斷共產黨與方孟敖的聯繫,而是讓方孟敖再次失去控制。

其次,在曾可達與徐鐵英之流的鬥爭之中,曾可達的方法顯然太過偏激。每一次“五人調查小組”產生意見分歧的時候,曾可達並沒有辦法說服其他四人,而是每次都抬出來蔣經國(在線)壓制這些元老派。這無疑讓蔣經國與CC等元老派的關係進一步惡化,而這並不是蔣經國在現階段想看到的,他還需要這些人在黨內的支持。畢竟是“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曾可達的能力不足也讓蔣經國對他有所保留。

而反觀同為鐵血救國會的王蒲忱,他的手段就高明的多。無論是面對徐鐵英還是陳繼承,他都用自己的咳嗽聲來打遮掩,拖延時間。並在能成功的情況下,最大化的實現鐵血救國會的利益。

這就是為什麼在後期,曾可達被切斷了與二號專線的聯繫,而王蒲忱能與二號專線聯繫的原因。因為在那個時候,鐵血救國會在北平的實際代理人已經易主,由曾可達變成了王蒲忱。

最後,蔣經國在上海與孔令侃直接鬥爭,進行幣制改革和反腐敗鬥爭。此時的曾可達竟然讓屬下賣了十車軍糧,直接觸碰了軍法。這是曾可達的一場賭博,他賭的是蔣經國能贏。可遺憾的是,蔣經國鬥不過宋孔,他的政策破產。所以他最終選擇拋棄了曾可達,讓他好自為之。曾可達的信仰轟然倒塌,所以他選擇黯然赴死。

這件事也說明曾可達太過理想主義,一心在捍衛著他的信仰,卻總是與自己的信仰偏離,最後以身殉道,讓人唏噓。

以上。


逆流時代


蔣經國並不是拋棄了曾可達,他拋棄的是整個鐵血救國會,也是他自己的理想。


曾可達的悲劇在於,他始終沒有弄清楚自己該幹什麼。從某種意義上說,曾可達一開始就是棄子。說難聽點,建豐就是拿他當攪屎棍。查案什麼的不重要,他只需要負責吸引火力就可以了。查案的事,交給其他的人幹。比如王蒲臣,梁經倫,孫朝忠。只要是個人,不管是正派反派,智商都比他高,辦事能力都比他強。

建豐同志已經提醒過很多次了,讓他不要插手具體的事。問題是曾可達太實誠了,腦筋轉不過來,領會不了領導的意思。後來蔣經國覺得曾可達這種清官作風,能吸引梁經倫和方孟敖這種理想主義者,還有點用。其實大家門清,曾可達比書生還要書生,百無一用嘛。

但曾可達好歹還有一個忠,蔣經國還可以暫時先留著。



作為曾可達的精神領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建豐同志就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名義上他是太子,實際上在那幫黨國元老的眼裡,只不過是個在贛南搞了幾年新生活運動的晚輩罷了。老蔣先生都管不了黨國的腐敗,他一個晚輩能成什麼大氣候?

而自己的後媽宋美玲,因為有美國人的那層關係,一直在包庇蛀蟲,與自己過不去。蔣經國很清楚,在父親那裡,後媽比自己的價值要大的多。美國那層關係不說,單單就是這些年宋氏那些七大姑八大媽建立的商業王國,實際就是蔣介石的黨產加私產。所以蔣經國不拿雞蛋去碰石頭。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父親蔣介石,也是個搞制衡的高手,他樂於見到底下私鬥,這樣就不會有人威脅到自己的領袖地位。

所以,蔣經國需要建立自己的小團體。明面上是國防部的預備幹部局,暗面裡則是鐵血救國會。他需要利用自己的這個小團體,去跟黨國的元老對賭。


賭什麼?就賭蔣介石支持哪一方!至於反腐敗什麼的,只不過是為了讓這場賭博,顯得高大上一點。本質上,這是一場新老政治勢力的鬥爭。

曾可達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被蔣經國抬到了少將的位置。但是骨子裡還是小民的世界觀,在他的眼中,貪腐集團是壞蛋,建豐同志是救世主,建豐同志就是神。神,也就意味著正義,而正義是不可能失敗的!

可是問題在於,建豐至尊神,並不是他想象中的那麼正義。神表面讓他做的,和實際心裡想讓他做的,是兩碼事。

可達同志,反腐反共只是藉口,建豐同志的真正意圖是奪權啊……

在劇中,蔣經國不止一次的想培養曾可達形成獨立思考有主見的能力。問題是,他這個實在是不上道。機會給了很多次,每次都讓蔣經國很失望。最後一次考驗,是對待方孟敖私自劫機和梁經綸痛罵黨國這兩件事。

曾可達向蔣經國彙報這兩件事,本來內心是想幫方、梁兩人求情,但聽到建豐同志要嚴懲兩人,一時語塞,電話掛斷後。在數次聯繫不上建豐同志的情況下,又私自與蔣介石的親信表了態,這個態卻是嚴懲方、梁二人。他哪裡知道這其實是建豐同志對他的最後一次考驗,也正是這次考驗,讓蔣經國決定放棄此人。

後來王蒲臣與曾可達交了底,方孟熬和梁經綸都是蔣經國實施【孔雀東南飛】計劃的核心人物。孔雀東南飛,飛的是北平民脂民膏,金銀外匯。方家要給他賣命搜刮;梁要給他去跟美國要錢,這兩個人,誰都動不了。方和梁別說蔣經國不會處理,老蔣也不會處理。

兩個需要保護的人,怎麼能嚴懲呢?蔣經國已經說過很多次了,要保護方孟敖,曾可達卻領會不了。

平心而論,曾可達是碰到個好領導,蔣經國雖然是利用他,但顯然也有心栽培,可惜恨鐵不成鋼,爛泥扶不上牆。 曾可達,他註定不是一個人的悲劇。


蔣經國和曾可達最後的電話,實際上說了兩層意思,也葬送了曾可達。

一、甩鍋加施恩。我不是不管你,是我實在管不了。

可達同志,我們失敗了,預備幹部局也要解散了。也許我們的鐵血救國會、我們國民黨,很快就會寫入歷史。

什麼意思?意思是我自身都難保,我們的組織沒有了,但我把你保住了。

二、劃清界線。

你這次來南京敘職我們就不要再見面了,對你有兩點要求,一要守紀律,二要保重。

為什麼劃清界線?小蔣在上海大敗,老蔣在他和元老之間,選擇了後者。小蔣的小團體必須解散,必須立刻和這些人劃清界限,再和舊部交往頻繁無疑是自己作死。

這兩點要求,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高明的手段。守紀律是政治要求,是要讓曾可達相信自己不是被經國先生拋棄。小蔣先生對自己還有要求,有要求就說明沒放棄,還要啟用。現在的囧態,只是形勢所迫。短短几句話,塑造出了曾可達一個孤臣孽子、英雄末路的形象,激起曾可達的同情和崇拜。這個電話,讓被拋棄的人心甘情願的被拋棄,還感恩戴德並且痛哭流涕。直到自殺的前一秒,還問方孟熬,對經國局長怎麼看……



蔣經國是一個政治家,方孟敖說他孝子,而實際上,他的孝是表面功夫。睿才是他的真實寫照。他想把事做好,但也深知,把事做好非一朝一夕。有些事情,受限於歷史侷限,根本是無法做到的。他想的是爭取奪權,實現自己的理想。曾可達卻是一個除了理想,百無一用的聖人心態。

曾可達的世界裡,非黑即白,愛憎分明。整個劇中,他說是最辛苦最努力的人,又是深更半夜騎自行車聯絡特務工作,又是早餐的饅頭都讓給下屬吃,又是在發糧現場旁的玉米地跑來跑去給建豐同志做現場直播,結果卻吃力不討好,落個被領導拋棄的下場。


曾可達的結局,其實是很多理想主義者的真實寫照。當曾可達沒有選擇舉槍自殺時。我覺得這部劇到這裡,就已算是劇終了。

通觀全劇,更像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的幕後操控者,不是別人,就是蔣介石本人。其他人,包括小蔣,不過是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牽線木偶罷了。


Mer86



為什麼曾可達被拋棄?

1.從一開始,蔣經國說要重用方孟敖 曾可達就提出了質疑。 這裡我要講一下人生經驗 老闆問你的意見,90%的情況是要聽你講出來和他想法一致的意見,而不是不一致的建議。蔣經國什麼人? 需要一個特殊提拔的少將給他意見?

2.曾可達能力實在不足,這裡絕對不是說遇事就彙報,而是蔣經國厭惡曾可達凡事都要把他搬出來,讓他直接對抗那幫老人,那還要曾可達幹嘛? 下屬不知道去背背鍋,反而把鍋往老闆頭上甩,

3.曾可達實在太笨,幣值改革第一天先是給特派員提建議把方孟敖抓了,再審查梁經綸背景。 這特麼不是在破壞幣值改革? 簡直是在逗我。

4.最重要的是對比王浦臣,後者雖然早暴露了鐵血救國會的身份,但是處事圓滑,儘量各方面不得罪,能咳嗽的時候就裝死,處決謝木蘭的時候知道主動背鍋。

5.關鍵時候蔣經國不接他電話,是給他最後一個機會。結果我們曾可達腦子一抽直接電報給總統和天津方面的老人派,還說了蔣經國評價一個疑似共產黨”人才難得”………呵呵… 一句”總統信任你”就讓他迷的不知道誰才是自己的老闆了。在單位裡連這樣的人都沒什麼好下場。不能越級彙報這樣的事都不懂也是可憐。

6.最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除非你是像梁經綸這樣的人才,大部分人你還是就老老實實執行老闆的意思就行

化學科研民工


曾可達何許人也?曾可達是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督察,少將軍銜,是鐵血救國會核心成員,天資不足但勤奮有餘,受命徹查北平民調會和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貪腐案,後負責“孔雀東南飛”計劃。

說回到問題,為什麼蔣經國要拋棄曾可達?因為蔣經國在這場政治鬥爭中輸了,蔣介石沒有選擇蔣經國,當然蔣介石其實也並沒有選擇。既然蔣經國已經輸了,那他的班底,也就是鐵血救國會和國防部預備幹部局這幫人自然也就失去了靠山。所以,曾可達,王蒲臣,孫朝忠,梁經倫,他們這些蔣經國的得力手下只能自謀出路。

曾可達更是蔣經國改革失敗的替代者。在曾可達和徐鐵英之流的鬥爭中,曾可達一直秉承秉持著心中的正義,想和國民黨的惡勢力做一番鬥爭。但可惜的是,他最終還是敗給了中央黨部。而蔣經國他需要中央黨部,他沒有能力一次性搬倒中央黨部,他需要這些人的支持,最後改革失敗,蔣經國國要在北平找一個人給自己戴罪。曾可達就是最好的人物。

“曾可達是一個忠誠的執行者,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在國民黨危難時期想要鐵血救國、救黨的改革派骨幹。然而在那段時期,國民黨內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國家和民族之上,這是最可怕的,所以才會喪失民心,敗走臺灣。”

曾可達的結局,其實是很多理想主義者的真實寫照。當曾可達沒有選擇舉槍自殺時。我覺得這部劇到這裡,就已算是劇終了。通觀全劇,更像是一場鬧劇。而這場鬧劇的幕後操控者,不是別人,就是蔣介石本人。其他人,包括小蔣,不過是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牽線木偶罷了。






娛樂至尚酷德


關注異點放映,從影視認識世界。

《北平無戰事》這部劇如果想看明白,看的有意思,就得跳出這部劇故事從當時政局和歷史來品讀。

好,接著說正題。

“建豐”同志(蔣經國)用人有兩點原則:

一是絕對忠誠敢趟“雷區”。

這一點在國民政府大廈將傾時刻尤為重要。曾可達,王蒲臣和鐵血救國會其它成員就是憑藉這一點而受其重用。

比如劇中(歷史中也是)的上海“打老虎”,你一來不可能用“老虎打老虎”,二來,你不能用不可靠的,出了事兒可以自己扛的(守紀律)。三來,你不能用膽子小的。曾可達“廉潔農民出身且絕對忠誠”導致這三方面都符合。

所以,用曾可達是必然的。所以劇中其實蔣經國對曾可達整體上還是屬於重用,培養,乃至於最後放棄曾可達也保住了他的命,他自殺是自己選擇。

二是政治目的。

這一點得分析一下蔣經國這個人,這裡我舉一例。

蔣經國在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中後期在蘇聯待了12年,而且加入了蘇共,此後無論是在給母親毛福梅信中還是公開文章中都表達了對父親蔣介石的批判,有的語言甚至還很重,典型的要與其劃清界限。

1937年,蔣經國回國後,對蔣態度來了個“乾坤大挪移”,現存的各種蔣經國跟蔣介石在一起的照片也好,還是這個時間之後各種記錄也好一種“父慈子孝”躍然紙上。

異點君:如果需要,政治人物變臉那真是比川劇還厲害!

蔣經國的政治目的是在不影響自己接班的情況下整頓經濟,其實就是整國民黨的黨風。

因為後者,所以他不遺餘力打老虎,而且確實取得了進展,“教父”杜月笙的兒子都被抓了,而且一度動了孔家的奶酪,所以,說蔣經國作秀有失偏駁。

但是,這有個前提“不影響自己接班”。別忘了,蔣介石還有一個兒子蔣緯國,兒子不聽話,換你沒商量。

這都取決於蔣介石態度,而四大家族有兩家(宋,孔)明確反對“打老虎”,蔣介石斟酌之後還是決定支持自己“基本盤”。

於是,拋棄曾可達這個“靶子”一樣人物就是順理成章事兒了。


異點放映


太子到上海“打老虎”,蔣總統的合作伙伴沒有太多的惶恐不安,他們依然憑藉自己的政商關係操縱上海債券與期貨市場,民國政府在北邊的戰事不利不得不向國內外財閥舉債,對外借錢需要擔保,國家戰事頻繁導致財稅拮据無力提供國際信用認可的擔保,這個時候國民政府走向瘋狂決定用國家強制力量逼迫民眾兌換金圓券,金圓券沒有黃金和風險準備金支撐陷入了巨大波動壓力,金融成為蔣總統與其政黨的掘墓工具,歷史充滿必然也夾雜偶然,蔣總統曾經混跡十里洋場金融市場做股票經紀人,他因為代客操盤不善而欠下了鉅額債務從而不得不到軍隊混口飯吃,這個投機者成為成功的政治家。



蔣經國心裡很清楚自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面對的困難是繼母宋美齡及她的親戚們,孔祥熙家族生意遍佈上海壟斷行業,上海哄抬物價的始作俑者是孔家,同時還有貪得無厭的中統負責人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及紅頂商人杜月笙們,這些大人物支持了他父親從發動四一二政變上臺到寧漢合流坐穩江山,後來日寇入侵,他們一起用戶重慶臨時政府與南京汪精衛偽政府分庭抗禮,這些豐功偉績不可動搖。另外,自國民政府單方面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國內戰爭以來,他的繼母宋美齡成為了聯繫美國軍援中流砥柱,美國總統羅斯福政府對其表示極大的好感,宋夫人從小留學美國接受良好高等教育對於西方民主和自由有深刻理解,她出色的演講能力征服了美國國會議員們,以至於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絕大多數盟軍外交援助工作都有她來主持。



打老虎不拍蒼蠅,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蔣經國帶領他的鐵血救國青年團組織努力拯救風雨飄搖的蔣家王朝,他得意干將曾可達在北平主持調查民食委員會貪腐調查工作,北平是東北與華北及華中的中心城市,這裡的穩定對於全國戰局具有極為重要作用,曾可達心如明鏡展開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貪腐群體涉及黨政軍整個系統,其中幕後操縱大人物與四大家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北平民食調配委員會主任是中統的大佬,這個傢伙將數百萬軍民維繫生存糧食貪汙了,沒有糧食的圍困中的北平猶如死城,天怒人怨了,反飢餓反內戰成為學界工商界及市民們集體呼聲,這個貪腐的黑幕要不要拉下來呢?



曾可達同志向建豐同志時時彙報北平調查情況,建豐同志要求一查到底,與此同時建豐同志在上海的工作也進入了深水區。蔣經國先後扣押了上海申新紡織公司總經理榮鴻元,還動了上海黑道大佬杜月笙的兒子——鴻興證券負責人杜維屏,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小蔣”的打虎運動卻突然遇到了一個硬骨頭!

杜月笙知道自己的兒子被蔣經國扣押後,曾親自面見蔣經國並說了這樣的話:“我小兒子囤積了6000多元的物資,違犯了國家的規定,是我管教的不好……但是揚子公司囤積的東西,盡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揚子公司!這個公司“小蔣”可要掂量掂量了,因為揚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不是別人,正是孔令侃!



北平遇到了困難,上海無法突破,國內戰爭局勢向著不利於國民政府方向發展,美國人拒絕追加援助且開始策劃“換馬”,蔣經國沒有父親的支持開始履步維艱,既得利益集團乘機發難逼供宮,轟轟烈烈的上海金融打虎運動銷聲匿跡了。北平沒有發生戰事,傅作義將軍和平方式解決問題,不久後全國各地隨之解放。後來蔣經國主政臺灣省,他對自己曾經的上海打虎運動總結是,國民黨敗在自己人手裡,腐敗是亡黨亡國的根源,他主政時期對於廉政治理是非好嚴格的,也取得了政治清明效果。


唐俊龍55398571


《北平無戰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視劇。

電視劇裡曾可達這個人物的命運,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國民黨少壯派在國民黨窮途末路的時候進行的最後的努力和掙扎的失敗的必然。

曾可達是“建豐同志”(蔣經國)的心腹干將,是少壯派的代表。作為國民黨國防部預備幹部局少將督察,鐵血救國會的核心成員之一,曾可達深受“建豐同志”的信任,青睞和重用。

曾可達最為核心的任務,就是協助“建豐同志”完成幣制改革計劃,為此曾可達在面對國民黨內部的“黨通局”,“保密局”等反對幣制改革的勢力面前試圖通過“清查黨產”等反腐手段逼迫反對勢力就範。同時,他也一直警惕共產黨地下組織破壞幣制改革的危險,但是,我黨已經非常清楚的分析了國民黨的所謂幣制改革必然失敗的趨勢,指示地下黨靜觀事態,不做任何破壞和抵制。不給國民黨幣制改革失敗留下任何可以帥鍋的把柄。

曾可達的忠心,決心以及熱情都是值得稱讚的,他對幣制改革充滿信心,同時對“建豐同志”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激不盡努力報答。

但是,最終,“建豐同志”還是拋棄了曾可達,而曾可達也在萬念俱灰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曾可達被“建豐同志”拋棄,既有“建豐同志”捨車保帥的選擇,也有曾可達自己在關鍵時刻的選擇錯誤。

當同樣是鐵血救國會成員的燕京大學青年經濟學家梁經綸痛斥黨通局黨棍徐鐵英,同時也對國民黨的所作所為進行毫無遮攔的揭露和批判的時候,曾可達表現出了“政治上的幼稚”,而這種幼稚,算是斷送了自己在“建豐同志”心目當中的信任,也斷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曾可達幼稚的認為忠於“領袖”,和忠於“建豐同志”是一回事,在處理梁經綸的問題,具體的說就是在處理梁經綸的“談話記錄”的時候,輕易地講梁經綸的談話“原始記錄”交給了蔣介石的秘書。在他看來,交給蔣介石和交給“建豐同志”是一樣的,但是他沒有想到,當蔣介石看到一個“鐵血救國會”的骨幹對國民黨對他這個了“領袖”的痛斥的時候,“建豐同志”的日子還能好過嗎?

在與蔣介石秘書的交往過程中,曾可達既沒有實現請示“建豐同志”,事後也沒有及時向“建豐同志”彙報。實際上還存有通過秘書向蔣介石邀功請賞的心思的。

這就犯了大忌。

幣制改革失敗了,總是需要有人背鍋的,“建豐同志”被迫檢討,而作為急先鋒的預備幹部局少將督察,鐵血救國會的骨幹成員,失去信任的曾可達就被“建豐同志”毫不猶豫的徹底拋棄了。


步武堂


曾可達官拜國民黨國防部預備幹部局的少將督察,是蔣經國的得力助手,被派去北平調查貪腐事件。大家都知道,他都是建豐同志的代言人,直接傳達他的意圖和命令,對於這樣一位深受建豐同志重用的人,為什麼會放棄呢。必須先從蔣經國反腐行動的背景說起。

1947年國民政府物價上漲,已經造成了經濟崩潰的嚴重局面。全國各地都舉行“反內戰、反飢餓”示威大遊行,在此形勢下國民黨提出經濟整改計劃,蔣經國任命為上海督導區的督導員前往上海整頓市場,強力控制相關商人抬高物價。

當時上海官商勾結,市場混亂,許多官員投機倒把囤積物價,故意抬高物價,宋子文打開了廣州閘門,造成金圓券大肆貶值,市場混亂……面對官商勾結黑手不斷的複雜局面,一開始,蔣經國銘記父親的訓導:不反腐將亡黨亡國。他想“打老虎”要除惡務盡。可是,事情並沒有按他預想的發展,四大家族的力量太過強大。


宋美齡的親外甥孔祥熙的長子孔令侃,也參與其中。當時孔祥熙急求助宋美齡,宋美齡親自出馬找蔣經國,但是蔣經國不為所動。沒辦法宋美玲直接找蔣介石,並將事情利害關係一一分析給蔣介石聽,為此,蔣介石飛到上海,宋美齡搶先將孔令侃杜維屏的事情作了詳細報告。


也就是說,蔣介石與這些人爭鬥,舉國上下,國共兩黨也在爭鬥,如果蔣這時候與四大家庭發生矛盾,可能自己的位子都危險。不用說,蔣經國的計劃泡湯。沒有老爹,他蔣經國是無法擔當重任。

以上覆雜的背景,曾可達,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曾可達不僅對蔣經國衷心耿耿,也是最賣力做事的一個人,他具有很敏銳的政治嗅覺,在南京時就認準崔中石與方孟敖是共產黨的人。到了北平後,五人小組的宗旨與任務,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強力堅持與推動,根本就無法實施。他是一個忠誠的執行者,卻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一心想在國民黨危難時期想要鐵血救國、救黨,也是改革派中的骨幹力量。


正因如此,他也是最好的改革失敗的替代者。

貨幣改革遇到許多阻力和難題,事必要頂著各方壓力解決難題。而他要面對許多國民黨中老資格的人對抗,曾可達處處都搬出蔣經國,所有行為,明確表明是“建豐”同志的命令。倘若改革成功,他是功臣,但是改革失敗了,這個關鍵的傳輸者,又如何面對當時那些勢力非同尋常的“老人們”?此時,蔣經國自己已經處在風口浪尖上,四面楚歌,各方夾擊了,所以,一方面曾可達只是改革中的一枚失敗的棋子,卻是他最好的替罪羔羊。

另一方面,曾可達本來只是蔣經國身邊的一名副官,被躍升為一個身居要津的少將高官,本身得益於蔣經國的賞識與重用。成也好,敗也好都來自他的提拔。此時,面對如此的結局,他心灰意冷,他是一個為理想而活著的人,理想沒有了,他活著也是死了。曾可達的自殺,或者也是為他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


《鯨魚電影》 海豚 答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