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服役之后,飞豹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飞豹还会服役多久?

秦皇见汉武


目前来说,我国海空军装备的飞豹战斗轰炸机共有270多架,这并不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即便是歼16战斗机在量产,但想要完全替换掉飞豹也需要不短的时间。况且飞豹战斗轰炸机已于2017年3月份停产,最新出厂的飞豹还远远没有到退役的机龄。



此外,我国军费依然有限,还达不到完全淘汰飞豹战机的程度。所以说,飞豹战斗轰炸机还是得继续服役的。至于飞豹何时退役,近十年估计是不现实的。


飞豹战斗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为1650千米,航程也在3000公里左右。飞豹战斗轰炸机目前也就是用来扔扔制导炸弹和反舰导弹,用于反舰以及对地攻击。至于制空,飞豹根本就不是用来制空的。

而歼16作为多用途战机,具备较为均衡的对海,对地,制空性能。其载弹量大,航程远,作战半径大。相对于飞豹来说,歼16战机的自卫能力更强,性能也更先进,机动性也更好。歼16战斗机的性能要比飞豹领先了一代,这自然造价也就上去了。



虽说飞豹战斗轰炸机机的性能要远远落后于歼16,但是价格两者也不一样,执行的任务也不同。在我国军费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完全由三代机极其以上机型作为海空军全部的装备。有必要保留不少的二代改进型战机,以补充海空军的编制以及保存其规模,毕竟我国的国土面积极为广阔,需要数量不少的战机来保卫海空疆。所以说,飞豹战斗轰炸机还是很有存在的必要的。


现如今,一线战机大部分由歼11A/B,歼10A/B/C,歼16来补充。类似飞豹,歼8,歼7已经可以退居二线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苏27战斗机已经不在执行一线飞行任务了,而飞豹,歼8战机的航电比苏27强而已,但也绝对无法和现役的三代半战机相提并论。

现如今歼16的产量得有100多架了吧,歼16大概在2014年左右开始生产,五年时间生产了100多架,年产量也就是20多架。而飞豹战斗轰炸机现役有200多架,歼16要完全替代掉飞豹也得个10年时间。由此可知,飞豹战斗轰炸机至少也得再服役10年左右。



其实,飞豹战斗轰战机完全可以在歼20,歼16,歼10C等战机以及巡航导弹将敌方的防空系统摧毁掉之后,携带精确制导炸弹对剩余目标进行精确的打击。这样一来,飞豹就可以免于受到防空火力的攻击,以提高生存力。


事实上,飞豹战斗轰炸机完全可以依靠其较远的航程,和较大的作战半径对敌方纵深目标展开攻击。毕竟飞豹战斗轰炸机的航程在是我国海空军中仅次于歼20,歼16,苏30系列,歼11系列,在远程打击时能够发挥不小的做用。(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为什么没有呢?歼16需要钱和时间生产,而歼轰7还有不短的机体寿命,没必要“一股脑”的把歼轰7退役。况且“飞豹”的“落后”只是相对于歼16而已,放在世界上还是一个中偏上的战斗轰炸机。说白了,歼16虽然比歼轰7要现金,但是这不意味着歼轰7不先进。

歼轰7这个机型名义上是战斗轰炸机,实际对空能力仅仅限于自卫,并不具备像歼10那样优秀的空战能力。他的研制定位有点类似于苏联的Su-24、英国“狂风”和美国的FB-111,这几种都是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飞豹本来也打算搞可变后掠翼,但是太过复杂最终放弃),重点突出的是中短程对地攻击和前线战术轰炸能力。

目前使用的最新型号是2005年才服役的歼轰7A,相比于原版的“飞豹”有很大的改进,除了使用复合材料减重之外还更换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四余度电传操纵、可加挂低空导航吊舱、光电瞄准吊舱等多种电子吊舱,这样歼轰7A就具备了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从武器上看,歼轰7A载弹量也由以前的6吨左右提升至最大9吨左右,已经跟进口的Su-30MK/MKK相媲美。可挂载常规航弹、火箭弹、精确制导弹药、中短程对地攻击导弹、反舰导弹、空对空导弹,应该说攻击手段已经很全面。而且在歼轰7A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拓展了“咆哮豹”,也就是电子战型,可挂载电子战干扰吊舱和YJ-91反辐射导弹,这样就可以配合飞豹进行战场电子保障,有点类似于美国的EA-18G“咆哮者”。下图就是携带电子战吊舱的“咆哮豹”

还有个细节往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航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飞豹诞生的时候是当时唯一一种不加油就可以往返南海的战机,自身就具备3600公里的航程。在携带4枚YJ-82反舰导弹和2枚PL-5空对空导弹的情况下利用挂载的副油箱可以达到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完全可以担负起岛链内的作战打击任务。下图为携带反舰导弹在南海巡航的飞豹

综合来说飞豹属于二代机的气动和机体、三代机的航电、最先进的弹药。作为一款用于对地攻击的前线轰炸机是完全够格且堪用的,甚至说现在仍然处于世界同类型战机的中上层次。现代化水平更低的的“狂风”、俄罗斯的Su-24甚至是Su-22仍然作为一些国家主力对地攻击机。而且歼轰7A是2005年才开始服役,停产也不过才5年,也就是说歼轰7A目前的整体机龄还不超过15年,最后批次也就是5年左右。按照25年机体寿命来算还有10-20年的服役期限,总不能因为有了更先进的歼16就把这个完全够用的战斗轰炸机直接不要了吧,这个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现实的。说白了,歼16虽然比歼轰7要现金,但是这不意味着歼轰7不先进。

至于歼16,可以肯定的是歼16各方面基本全方面超越歼轰7A,本身就是使用重型三代机的机体,还有有源相控雷达,载弹量达到惊人的12吨,是现役战机中挂载弹药种类最全面的,甚至还可以携带中远程空对空导弹执行超视距空战任务。在未来,歼16必定会完全取代歼轰7A。

但是还是刚才说的,歼轰7A的落后只是相对于歼16而言,并不意味着歼轰7不行,更不意味着要立即全面淘汰。歼16除了要逐步取代歼轰7A之外还有日渐老化的进口Su-30,这两种战机数量达到300架以上,全面更换是一个很庞大的工作量。而歼16本身产量每年不会超过40架,单机价格要超过6000万美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财力上都需要时间逐步替换。

最后说一句,军事装备的更替切不可“急躁”,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完成的。以前经常在网上看到“辽宁”舰可以卖给国外了、歼轰7留着浪费钱、052型驱逐舰该马上给海警,这都是些心浮气躁的想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新装备刚刚出现的时候立即把上一代产品全部淘汰,都是一步步替换的。


雏菊西瓜Peterpan


即使歼-16服役后,飞豹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就在2019年8月份,飞豹的最新变种JH-7AII才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未来即使有后续战斗机予以汰换,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歼-16属于4.5代机,由沈阳飞机公司研发,主要改自苏-30MKK和歼-11BS。

从战斗机的定位上看,飞豹属于战斗轰炸机(歼轰-7),是中国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在1970年代研发的一款机型。其主要承担战役纵深攻击和海上、地面目标攻击等任务。1988年12月14日,飞豹首飞成功,属于典型的三代战斗机,总设计师是陈一坚。歼-7的首次公开亮相是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歼轰-7最早的设计指标为双发、双座、可以低空超低空贴地飞行、能够携带空空导弹,它的气动外形是后掠式上单翼,单垂尾、采用全动式水平尾翼,搭载HYT-4型弹射座椅。装备了232H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对海探测距离达到175公里,对空探测距离达到75公里。

图、2009的公开报道,歼轰-7A携带的空地88精确制导空地导弹

歼-16则是沈飞所设计,沈阳飞机公司生产的一款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它也出现在2019年“10·1”大阅兵中。歼-16在2011年10月17日首飞,目前也已批量装备中国空军航空部队。歼-16搭载了国产新型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第三代光电瞄准系统。歼-16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它可以进行地形跟踪和测绘,合成孔径扫描,具备对地和对海探测能力,这些性能也优于“飞豹”。

而且歼-16还拥有很好的导弹挂载能力,12个导弹挂载点,最大的载弹量达到12吨。歼-16还拥有较大的载油量,预计航程可达4千公里,这个指标也比“飞豹”更强。但是歼-16汰换飞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


航空之家


当然有了,飞豹不仅不会退役,还会在海空军航空兵中服役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点从今年出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首次出现的歼轰-7A2就能得到充分的应证。随着国内航空科技的发展,飞豹的改进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通过改进升级来提升战力是各国空军普遍的做法,也是最具性价比的做法。

飞豹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的第一种歼击轰炸机,也是我国现役的唯一一款歼击轰炸机。该型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作战半径大、载弹量大,从研发之初就确立了要覆盖南海的设计指标,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一款作战半径覆盖南海的国产战机。这一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海空军来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时至今日,中国飞豹仍旧在海空军航空兵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担负对地、对海精确打击任务。

进入新世纪,随着2003年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以及苏-27国产化型号歼-11B的研发成功和列装部队,中国战斗机研发开始迈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在随后的十年中,2009年首飞了歼-15舰载机,2011年首飞了歼-20隐形战机,歼-10系列的改进型歼-10B/C相继亮相,中国版苏-27巅峰版本歼-16也应运而生。在一系列新型战机诞生并批量装备部队的背景下,先前的明星机歼轰-7“中国飞豹”自然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在当前中国空军的现役装备序列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歼-20隐形战机为骨干,歼-10、歼-11、歼-16为主体的装备格局。在此之外,我们还有几百架的歼-7、歼-8战机在服役,空军面临的装备更新换代压力还很大。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没有能力实现歼-16取代歼轰-7战机。

从作战体系建设上看,当前人民空军虽服役了以歼-10C、歼-16为代表的多用途战机,但实际上建设重点依旧停留在制空作战建设上,这从当前官方公开的歼-10C、歼-16机载弹药情况就能得到充分的佐证。以歼-16为例,虽然在诸多报道中提及到其最大载弹量可达12吨,可以挂载现役空军所有的空对面武器系统,但发布的图片更多的是挂载霹雳系列制空弹药,鲜有挂对地弹药的图片披露出来;而且在官方的很多对地、对海精确打击报道中,亮相多以歼轰-7为主,至少目前是这样的。这也从侧面烘托出歼轰-7至今在海空军装备序列中的地位。

还有一个细节,网络上几乎所有有关我国对海精确打击武器对外披露的图片,其载机大多都是歼轰-7或者是轰-6系列轰炸机,很少能找到歼-16挂载新型对面打击弹药的画面,这也能说明歼轰-7对于当前海空军对地、对海打击任务中的核心机型,歼-16要取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来看看歼-16的列装情况,自2015年9.3大阅兵中亮相以来,歼-16虽然活跃于各大演训场,但综合分析来源都是空军作战部队,海军航空兵似乎尚没有列装歼-16,其对海打击依旧是使用引进的苏-30MK2战机,说明歼-16的产量有限,优先装备空军航空兵,海航的对海精确突击任务尚且后继无人,仍需要飞豹来坚守。

在看看国际上,美军的A-10攻击机属于上世纪的产品,至今已经服役将近60年,美军依旧没有将A-10退役的迹象,甚至要延寿在使用直2030年左右;在多用途战机发展领域,美国在技术上和时间轴上都要比我们早得多,经验也应该是丰富的多;为什么美国人至今也不愿意丢掉上世纪的产品呢?主要原因还是在对地打击任务需求,尚没有合适的替代机型全面取代,另外性价比也要比多用途战机高得多。

人民空军对地打击任务长期依靠强五爷来支撑,现在强五爷光荣退出历史舞台,剩下的这个空缺就需要有后起之秀来代替,空军需要优先保障制空作战能力建设,对于对地打击能力多以其他战机兼职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歼-11B加挂火箭发射巢的方式实现了对地打击能力,但对于日益兴起的精确打击手段相对落后一些,只有在保障了制空作战后,才能腾出手来发展对地打击能力。继强五爷之后,歼轰-7是最好的选择,日后歼-10C、歼-16随着装备规模基数上升,会逐步进行替代。

综合上述,目前强五爷退出现役,留下的对地攻击战力空缺需要歼轰-7来填补;歼-10C、歼-16虽然技术先进但是优先要考虑制空作战能力建设,拓展对地、对海攻击作战能力尚需一定的时间来缓冲,歼-16此前优先装备空军,在数量上并没有形成规模。所以说,歼轰-7不仅有必要存在,还会服役较长的一段的时间,后续还会进行升级改进,以适应战场形态的发展,这也是人民空军作战建设的必然需求之一。


鹰鸽分析


飞豹战斗机早在2017年就已经正式停产,代表着飞豹战斗机不会再有新机服役,所以已有的飞豹战斗机会继续服役,但是时间一到,飞豹战斗机就会全部退役,这也就意味着飞豹战斗机没有存在的必要!

飞豹战斗机是上个世纪我国的应急产物,当时我国的南部海域情况危急,爆发过海上冲突,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一款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可以覆盖到冲突海域,所以一旦再次爆发海上冲突,意味着我们的海军舰只获得不到空中的支援,没有空中支援这在现代海战当中也是致命的。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情况,飞豹战斗机研制项目诞生了,主要是作战半径要覆盖南部海域!不过飞豹战斗机的作战功能单一,这个从它的名字“飞豹战斗轰炸机”就已经知道了,只要执行的是对地和对海作战,对空作战能力欠佳。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已经有多款战斗机可以执行飞豹战斗机的任务,并且性能更要先进!

尤其在苏30战斗机服役后,飞豹战斗机的地位就显得尴尬,不过由于苏30战斗机属于进口战斗机,数量非常有限,并不能完全取代飞豹战斗机,飞豹战斗机还会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是我国在苏30战斗机的基础上,仿制出了歼16多用途战斗机,这也就意味着歼16战斗机可以自由生产。

歼16也属于多用途战斗机,除了能够执行飞豹战斗机的任务之外,对空作战也相当厉害!并且无论对空、对海还是对地作战能力,歼16战斗机的作战能力都要明显强于飞豹战斗机。比如歼16安装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而飞豹战斗机还是老式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距离非常有限,而现代作战,雷达是最重要的装备,谁先发现谁,谁获胜的机会就大。

所以在歼16战斗机出现后,飞豹战斗机停产或者退役已经不可避免,毕竟时代在发展,战斗机要更新换代,飞豹战斗机注定要成为历史!


资讯所长


歼-16和歼轰-7“飞豹”同为双座双发战斗轰炸机,两者在任务属性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负责对地、对海攻击,而歼-16战机相对来说更具“后发优势”,为此不少军迷认为歼-16将迅速取代歼轰-7“飞豹”!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沙海战爆露了我军航空兵严重缺乏空中支援能力和对海攻击能力,此时我军急需一种性能优越的战斗轰炸机以满足未来作战的需求,歼轰-7的研制工作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由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值困难时期,歼轰-7的研制工作一度持续了近20年,直到1998年才正式定型,虽然其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7马赫,载弹量也达到了6吨,拥有1650公里的作战半径,基本上满足此前的设计需求,但相比于同时期国外的主流同类战机相比,仍然有些不足,甚至出现了“一问世就落后”的尴尬情况!

不过,有总比没有强,歼轰-7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军对海、对地攻击能力,为了满足任务需求也生产了约250架,对守卫南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而且年年出国大比武能经常看到歼轰-7“飞豹”的身影。

针对歼轰-7存在的性能不足,我国又引进了苏-30MKK歼击轰炸机,相比之下苏-30MKK具备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低空突防能力等优点,但在使用几年之后,也逐渐爆露了苏-30MKK机载雷达性能和发动机推力性能不足等问题。

作为苏-30MKK的升级改进版,歼-16歼击轰炸机的性能可谓是更加全面,其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具备同时因对多目标的能力,并且还配备了国产涡扇-10A“太行”发动机。其总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苏-34和F-15E等性能先进的国外同类战机。

另外,歼-16的外挂点达到了12个,继承了苏式战机内油大的优点后,12个外挂点几乎可以全部外挂鹰击-62、鹰击-83、鹰击-91等反舰导弹和霹雳-10、霹雳12等空空导弹以及各种对地攻击炸弹,最大载弹量达到了12吨。

总体来说,歼-16不仅提升了歼轰-7的对海、对地攻击能力,同时还具备强大的对空作战能力,目前歼-16多用途战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0架,正在逐渐取代歼轰-7战斗轰炸机的位置,当然歼轰-7也不会立马消失,与歼-16等战机进行高低搭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天下布武


现在有些军迷用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大猪蹄子”喜新厌旧啊😄!这“飞豹”还没太老了就嚷嚷着退役。

歼16多用途战斗机固然非常先进!但是,歼轰7战斗轰炸机目前仍然发挥着很高的作战价值。

歼轰七是1992年才开始服役的,它有两个型号:歼轰7/歼轰7A。目前还有250架左右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服役,是我军执行中短程战术轰炸任务的主要机型,歼轰7是1974才开始研制的,按照当时的战机发展趋势,参照了英德联合研制的“狂风”战斗轰炸机和苏联苏-24战斗轰炸机…先早的歼轰7也采用了流行“可变翼”式设计,但后来主要飞机研制大国放弃这种复杂的机械装置,并且我国当时未全面掌握该项技术也跟着摒弃了,重新回到固定的上单翼结构设计上了…。


机翼下可以挂载2枚空地83(KD83)对地/反舰导弹和两个大型副油箱去执行远程攻击任务。

歼轰7A经过改进后最大理论载弹量为9吨,已经超过了苏-30,并且我军目前所装备的大部分精确制导弹药它都能使用。

总体来看歼轰7系列属上个世纪70年代的设计,当时“一型多机”的概念以初步形成,但技术水平远未达到,大部分的所谓战斗轰炸机只能当轰炸机使用,空战性能确实不佳!歼轰7本身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它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与我军引进的苏30系列和自行研制的歼16多用途战斗机相比明显的落后了!已经不能进行空战,只是保持它的轰炸功能。


歼轰7的电子战型号,军迷称为“咆哮豹”,机翼下挂载两具大功率电磁信号干扰吊舱,性能与美军舰载EF–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的功能类似。

另外,歼轰7可在机翼下挂载两枚大型“鹰击91”反辐射导弹。加之有大型电子干扰舱的配合,战场上压制敌防空系统非常有效!

歼轰7在我军的战斗序列里性能已经落后于歼16了,它必要继续服役下去吗?其实,它还可以继续服役10~15年,直到机体寿命到期!通常情况下一架飞机的机体寿命是25~30年的时间,歼轰7是在进入到1998年之后才全面批次量产的,改进型号歼轰7A也只是停产不久(2009年前后)这说明歼轰7系列的机体还在青壮年阶段,如果就这样退役了显然是极大的浪费!与我军勤俭持家的精神不符。


虽然歼轰7系列在与歼16多用途战斗机相比显得落后,但是它与周边国家的飞机比如:F4、苏22、米格23,米格21…等二代、二代半机相比还是先进的,并且我国是武器装备自行生产大国,完全可以利用歼16的部分技术改造歼轰7,空战不行安心的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当战术轰炸机还是合格的!并且部分改造成电子战飞机也是很好的选择!
俄罗斯空军的苏-24战斗轰炸机,目前仍然在叙利亚战场上空进行战术轰炸任务,苏-24战斗轰炸机制造时间至少要比歼轰7A早了15年左右,并不因为苏-34的服役就马上将它退役,而是 经过了适当的改进后仍然在服役,当前苏-24可以执行的作战任务和携带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歼轰7也同样具备甚至更先进! 所以,从国情军情和歼轰7的机体寿命、对周边国家的飞机存在的先进性…等诸多方面考虑,歼轰7仍然可以继续服役较长时间。


皇家橡树1972


当然有!歼16即便投入现役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形成战斗力后还要一定时间才能生产足够的数量来完成现在飞豹所承担的任务,这个时间至少需要十年,这期间飞豹仍然是我军的主力战机;即便到时飞豹退出战斗前线,也可以退居二线负责日常巡逻任务,把飞豹当成巡逻艇使用肯定比各种海监船好使。总体来说再服役个二十年不是问题。

飞豹本身是战斗轰炸机,承担的是对海对陆攻击使用,挂载反舰导弹或者对陆地攻击制导导弹或者炸弹进行作战,他的目标是那些行走缓慢防空能力差的舰船或者陆地目标。而那些拦截敌机与敌机交战的任务则由其他空优战机去完成。任务分工专业,高低搭配是全球所有国家通用的法则,即便俄罗斯已经服役了苏34新型战斗轰炸机也仍然保有大量的苏24战机。

飞豹的一个特点就是航程远滞空时间长,可以巡防整个中国海疆,往返只需2个多小时,而其他海监船要想巡防这么远距离则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

飞豹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皮实耐用。在未来我军的主要威胁是在海疆上,在这种盐碱环境下其他战机的机身寿命会大幅度减短,而飞豹本身设计就是给海防使用,这使得飞豹战机非常皮实耐用,特别适合在这种环境下使用,这也是物尽其才。


优己


上世纪70年代,还是二代机的天下,那时还没有战斗机这个概念。空军作战飞机分为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三大类别。三款战机各有分工,歼击机的性能是高空高速,除了与对手空战外,还担负拦截敌方轰炸机的职能。强击机负责低空突防,进行地面火力支援作战。上述两款战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航程很短。随着南部海域的形势变化,中国海军急需一款可以飞抵南部海军作战的飞机。就是要把“歼击、强击、轰炸”三种战机的作战能力完整地整合到一架飞机上。实现一款真正意义的现代战斗机。1988年飞豹首飞成功并公开亮相。

“飞豹”作战半径1650千米,最大载重9吨。进行航电火控系统升级后,飞豹战机可以加挂霹雳-12导弹,鹰击-31、鹰击-81/83、激光制导炸弹等多款近远程对地精确制导武器。这种全能型的战机非常符合“攻防兼备”的发展思路,加上制造成本较低,在第四代战机与第五代战机取得制空优势后,由“飞豹”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是非常经济高效的选择。近年,在歼轰-7A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歼轰-7B,加装了空中加油装置,配备了全数字电传飞控系统,以及与歼-10同款的1473火控雷达,使其作战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飞豹”的最新型号——歼轰-7电子战机也已试飞,新型“飞豹”基本具备了第四代战机的作战能力,歼轰-7的设计寿命为4000飞行小时,部分列装的“飞豹”系列飞机经过升级改装后,还有20年左右的使用寿命。“飞豹”在空中作战体系中依然拥有最恰当的位置。一味地追求第四,五代先进战机的规模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发挥“飞豹”这种较为廉价战机在作战中的效能,是最合理的安排。由此可见“飞豹”战机的服役年限预计将超过30年。


老兵说军事


“飞豹”战机又称歼轰-7,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生产的一款全天候、多用途、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其航程远(作战半径1650KM)、中低空机动性能优异、载弹量大和攻击力强,一度成为中国海、空军的主力战斗轰炸机。据不完全统计,海、空军总共装备有270架左右的“飞豹”战机。

歼-16战机,是中国沈飞在歼-11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研制的一款第四代双座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其具有强大的对地、对海和对空作战能力。与歼轰-7相比,歼-16的机体更大、雷达等机载设备更加先进、武器种类更加多样、载弹量更大,未来歼-16极有可能取代“飞豹”成为中国海、空军新一代的主力轰炸机。目前歼-16已部署5个单位,装备数量或已超过百架。


但是歼-16服役之后,"飞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1、受产能影响,决定了歼-16短期内并不能完全实现对“飞豹”战机的换装,同时作为一款新服役的战机,歼-16战斗力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飞豹”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飞豹”战机装备数量大,很多战机远未达到其使用寿命,加之我国国土面积大,战机需要数量多,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短时间内“飞豹”战机将继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飞豹”战机使用成本低,执行低强度的作战任务,性价比高,可与歼-16形成高低搭配,更好执行作战任务。

相信随着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空军将迎来装备的更新换代,四代机、五代甚至是六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