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元朝的皇帝忽必烈?

小龍81739


公元1215年,忽必烈出生。到了1251年,哥哥蒙哥汗繼位,讓忽必烈統領漠南之地。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釣魚城的時候去世。阿里不哥想和哥哥忽必烈爭奪汗位,但忽必烈十分清楚他的把戲,所以沒有回到蒙古,1260年在開平城宣佈稱帝。1271年正式建立國號為大元。在位34年(元朝皇帝23年)。是元朝的開創者。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統一全國。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



1 忽必烈是一位善於用人的皇帝,著名的金蓮川幕府裡招攬了一大批能人。有能征善戰的武將,有深謀遠慮的謀士,有飽讀詩書的儒者。還有道家還有和尚。不管是漢人還是契丹人,只要有能力都會任用。其中,漢人裡最著名的是劉秉忠。劉秉忠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建築家,畫家。精通佛儒道三教。他提出蒙古可以以馬上得志,不能以馬上治國。於是忽必烈聽從劉秉忠的建議。採用漢制。


2 忽必烈是一位善於治國的帝王。忽必烈採用漢制治國,但同時又有蒙古的制度在裡面。有人稱內北國而外中國,表面上是漢制,其實骨子裡是蒙古的制度。這種蒙漢並行的制度是忽必烈統治時期特有的制度。忽必烈還在中央設立中書省,樞密院。以御史臺來監督。在全國設立行省制度。在農業上忽必烈設立管理農業的司農司和水利建設的機構都水監。頒佈法令禁止毀壞農田。鼓勵開荒,並將屯田推廣到全國。

3 忽必烈還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帝王。想要征服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但遺憾的是直到忽必烈去世,也沒能征服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

總的來說,忽必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雖然靠武力征服了很多地方,但是,他後來也建立了新的政權。靠文治把元朝治理的很好。這在一個遊牧民族裡是非常難得的。


鬆垮大卡司


“淨剎玉毫瞻禮罷,回程仙駕馭蒼龍。”從忽必烈這一句氣勢恢宏的詩可足見這位一代英主的眼界與胸懷。歷代史學家對於忽必烈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認為他結束了蒙古混亂法度,推崇儒術,英明克斷,知人善用,是一位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要評價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人物事蹟,然後客觀辯證的看待其功過是非。這是一種通用的普遍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和評價歷史人物。下面我們就用這一方法看看如何評價元朝皇帝忽必烈。

歷史背景

忽必烈生於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乙亥秋八月乙卯生,即公元1215年。當時成吉思汗立國之後,勢力益盛,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經過數十年的征戰蒙古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而後在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子孫們開始了汗位爭奪。

成吉思汗在臨終前指定第三子窩闊臺為汗位繼承人;但是由於蒙古族“少子守業”的傳統,成吉思汗的四子得到了蒙古統治的中心區域和主要的軍隊,因此而埋下了爭奪汗位的種子。窩闊臺死後,其子貴由繼為大汗。貴由在位短暫,猝死之後,經過一系列爭奪較量,汗位由窩闊臺一系轉到拖雷一系,由拖雷的長子蒙哥最終勝出稱汗。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精兵擁立下於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同年4月,拖雷的七子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蒙古國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窩闊臺之孫海都就堅決支持阿里不哥,雙方爭奪歷時達四年之久。最後由忽必烈勝出結束。

蒙古大汗的選舉,需要通過忽裡臺大會的推舉,而忽必烈的即位時並未通過該會議上,成功奪得汗位的忽必烈繼位後也再不曾召開忽裡臺大會。也正是對於忽必烈此舉的反對以及對其過分偏向中原政策的反感,大蒙古帝國趨於分裂,使得四大汗國雖名義上為元朝屬國,但已經基本與中原有分別主權。在這樣的背景下,忽必烈可以經略的就只有中原漢地。

忽必烈生平事蹟

1260年,南下進攻南宋的忽必烈在蒙哥死後,暫時同南宋議和,返回蒙古草原率先稱漢,舉行登記大典併發布《皇帝登寶位詔》。

忽必烈登基之後實施大改革,先後建立中書省,樞密院,總制院和御史臺。

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定國號“大元”發佈《建國號詔》,次年遷都大都。

1276年攻陷南宋首都臨安,南宋滅亡完成大一統。元朝疆域達到空前遼闊,北至西伯利亞,南到緬甸北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兵遠征日本,但是遭遇到颱風,全軍基本上餵魚了。

1279年到1289年間開鑿運河,使得京杭大運河與大都之間水道全線貫通。

1294年,忽必烈去世,葬於漠北草原。

歷史評論

忽必烈作為一位征服者,一生征戰無數,給戰亂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他推崇儒術,仿效漢制建立元朝,基本保留了宋朝的官員體制,在統治上積極採取了各項有效的措施,對中原地區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他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的分裂局面,使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於一統,疆域領土達到了空前遼闊。

他開鑿運河,使得南北貫通,解決了南糧北運問題,加強對南方的統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融合。

歷史上後人對於忽必烈的評價都是偏向於褒獎的,《元史》中認為忽必烈時“一代之制者”,《新元史》則先肯定了忽必烈的功績,然後對他"吝於改過"的行為感到嘆息。

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元史·本紀第十七》至世祖獨崇儒向學,召姚樞、許衡、竇默等敷陳仁義道德之說,豈非所謂書生之虛論者哉?······至於日本之役,棄師十萬猶圖再舉;阿合馬已敗,複用桑哥;以世祖之仁明,而吝於改過。如此,不能不為之嘆息焉。《新元史·本紀第十二》


狐瓜


忽必烈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主,他仿效漢制建立元朝且重用漢人,這一點是很難得的。歷史上有很多人對他做出過很高的評價。

①宋濂評價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

②曾國藩贊其:“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③孫中山說:“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總體來說大致上,後世人對忽必烈的評價,都是褒大於貶的。




先秦說書將


一個被耍著玩的蒙古皇帝,以為蒙古人強悍其它民族就沒辦法只能甘心給他賣命,他本人更是好酒貪食得了嚴重的痛風根本走不了路,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只聽探子的饞言,是典型富二代作風。

二次派軍遠征日本,更是大量在朝鮮屯駐大量蒙古軍隊就是不用,搞的蒙古朝鮮通婚嚴重,就產生今天的一部分人長的既像蒙古人又像朝鮮人就是其中大部分是韓國人大高個又像強壯。

那麼還遠征日本用的是什麼兵源?歷史資料證明,用朝鮮降兵做先頭部隊當炮灰,後繼後用漢人軍隊補充兵源,等打完了蒙古軍隊再去正式佔領。

計劃的不錯就是有點天真,誰知,二次加緊的攻擊計劃,朝鮮人應付差事的戰船都用的是舊船的骨架,遇上臺風不沉才怪,但為了趕工期否則就被蒙古軍殺頭,就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啦。戰爭未打,就一多半掉海里了。後果可想而知。

而患有痛風的忽必烈只能抱著腳望洋興嘆了!



破譯門人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Adam)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JSDZ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71年(至元八年),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後阿合馬獨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廟號世祖。




happy快樂時光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孫子,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朱元璋對忽必烈評價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建立歷代帝王廟,把忽必烈與他親自選定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君主之一。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在1271年,在漢臣的提議下,忽必烈把蒙古國號改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遷都中都。並改為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謂是草原制與中原制的雜交政策!

一、忽必烈早在蒙古國時期他管理地方時就任用了大批漢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後,更是重用董文炳(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劉秉忠、張弘範等漢臣,劉秉忠1250年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弊政,勸農桑,興學校,這些政策很好地緩和了漢蒙的民族矛盾,鞏固了統治。

二、採用“漢法”,改革“舊章”,實行封建制度的革新,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轄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我國行政區域省級制度的前端。

三、實行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並於元二十三年編輯《農桑輯要》作為指導農民生產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標準法規,實行國家控糧政策,豐年收購餘糧,荒年免費發放,關心天下民生疾苦。

四、忽必烈修京杭運河,北京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連結了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時空距離,為後來的明清兩代打下了穩定的基礎。這條運河,至今還有著不錯的經濟價值。

五、在位時加強中央統治和邊疆地區管理,在全國各地建立通信驛站制度,一改遊牧民族策馬軍事、下馬生產的慣性方式,奠定了國家疆域的龐大規模,發展了各民族之間隔絕閉塞的文化、經濟、意識的交流。

六、將人按血統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漢人(北方漢人、女真、契丹),四等是南人。四個等級的人,責權利不一樣,等級越高福利越多,而責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當兵,也不必交稅,元朝也不給任何顧照。

將臣民按職業分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商、六工農、七娼、八丐、九儒。從此儒生就被稱為臭老九。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擔的賦稅分為九等,等級越低,稅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稅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稅,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讀書、教書。

忽必烈可能認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樂的生活。

七、窮兵黷武,忽必烈的一生都伴隨著戰爭,平西夏、滅南宋、臣高麗、定南詔、徵安南、攻日本……同時組織西征,基本上征服了歐洲,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國家達成協議,各國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這樣,忽必烈從形式上完成了對亞歐大陸的統一。

忽必烈在征服戰爭中蒙古軍所到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屠城成為慣用手段,直接導致亞歐大陸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由於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元朝大量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對農耕民族的生活是致命的打擊。

忽必烈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但畢竟沒有跳出時代和民族的禁錮,沒能成為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歷史上那些事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孫子,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朱元璋對忽必烈評價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建立歷代帝王廟,把忽必烈與他親自選定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君主之一。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在1271年,在漢臣的提議下,忽必烈把蒙古國號改為“大元”,公元1272年忽必烈遷都中都。並改為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實行了一系列政策,可謂是草原制與中原制的雜交政策!

一、忽必烈早在蒙古國時期他管理地方時就任用了大批漢族的儒士。而在他建立元朝後,更是重用董文炳(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劉秉忠、張弘範等漢臣,劉秉忠1250年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弊政,勸農桑,興學校,這些政策很好地緩和了漢蒙的民族矛盾,鞏固了統治。二、採用“漢法”,改革“舊章”,實行封建制度的革新,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行政官吏,建立了一些至今沿用的政治制度,在所轄各地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我國行政區域省級制度的前端。

三、實行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並於元二十三年編輯《農桑輯要》作為指導農民生產生活和考核官吏的標準法規,實行國家控糧政策,豐年收購餘糧,荒年免費發放,關心天下民生疾苦。

四、忽必烈修京杭運河,北京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連結了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時空距離,為後來的明清兩代打下了穩定的基礎。這條運河,至今還有著不錯的經濟價值。

五、在位時加強中央統治和邊疆地區管理,在全國各地建立通信驛站制度,一改遊牧民族策馬軍事、下馬生產的慣性方式,奠定了國家疆域的龐大規模,發展了各民族之間隔絕閉塞的文化、經濟、意識的交流。

六、將人按血統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漢人(北方漢人、女真、契丹),四等是

南人。四個等級的人,責權利不一樣,等級越高福利越多,而責任也越大。例如第四等的南人就不能當兵,也不必交稅,元朝也不給任何顧照。

將臣民按職業分為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商、六工農、七娼、八丐、九儒。從此儒生就被稱為臭老九。原本的意思是臣民承擔的賦稅分為九等,等級越低,稅越低。八等的乞丐不交稅但要服些徭役。而九等的儒生,既不交稅,也不服徭役,可以安安心心的讀書、教書。

忽必烈可能認為他制定的制度框架很完美,天下各色人,可以各安天命,快樂的生活。

七、窮兵黷武,忽必烈的一生都伴隨著戰爭,平西夏、滅南宋、臣高麗、定南詔、徵安南、攻日本……同時組織西征,基本上征服了歐洲,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國家達成協議,各國承認元朝的宗主國地位,這樣,忽必烈從形式上完成了對亞歐大陸的統一。

忽必烈殺人如麻,驕奢淫逸,在征服戰爭中蒙古軍所到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屠城成為慣用手段,直接導致亞歐大陸人口銳減,民生凋敝,由於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元朝大量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對農耕民族的生活是致命的打擊。

忽必烈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但畢竟沒有跳出時代和民族的禁錮,沒能成為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走路都帶風ll


元世祖忽必烈是偉大的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最優秀的後代,是偉大的征服者之一。

它與1260年取得汗位,積極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積極推行漢法,採用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徵收賦稅,促進社會穩定,促進民族融合。政治上,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長,加強了對地方的管轄,北方領土延伸到北冰洋一帶對外不斷征戰,進攻日本,占城,緬甸,爪哇等等,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大帝國。


谷老師


在13世紀,蒙古帝國是世紀最恐怖和影響最大的事件,四大汗國外,卻有中國大元帝國保持了正統,後世的明清同樣認可元是正宗中國王朝。這裡離不開元朝的開創者忽必烈,他是拖雷之子,在黃金家族的血統裡面他是最尊崇儒學,相對尊重漢族的。在新王朝的廣納賢才、善於聽取意見方面,他是做得最好的蒙古族領袖,包括先前的成吉思汗,後面的幾代元朝皇帝,都沒有他做得好。在蒙古軍隊還沒有攻打南宋的時候,忽必烈的主要特點是革新,他親近能力卓越的漢人和西域人,同時看重那些“賤民”的提議。可當一統天下的時候,忽必烈的保守思想逐步替代創新思維,他斂財殘暴的一面逐漸暴露出來,原來簇擁在忽必烈身邊的漢人知識分子不是被排斥,就是因冒犯聖言下獄處死。這也是大帝消極的一面。他過於好大喜功,率軍先後對毗鄰元朝的國家發起戰爭,日本、安南、緬甸、占城深受其害,為籌集鉅額軍費,沉重的賦稅讓元朝百姓苦不堪言,也加快了元朝的短命國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