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一、“六出祁山”是個貶義詞

我的家鄉,有一個俗語叫“六出祁山”,形容人做事沒腦子、不靠譜、不沾邊。

我小時候一直不理解,這“六出祁山”是哪幾個字。

後來看到三國演義,才知道,這是說諸葛亮徒勞無功的北伐。

那麼,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徒勞無功,智慧超人的諸葛孔明,真的不知道嗎?

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泥塑諸葛亮人偶


二、諸葛亮耕田未必是自願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是跟著他叔叔諸葛玄,意圖進入仕途的。但是諸葛玄被免職了,後來還死了,他一半是失望、一半是被迫,只能回家種田隱居。我們看看《蜀書 諸葛亮傳》怎麼說的:

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裴松之注的《三國志》裡,還保留了另一個說法:諸葛玄是不願去職的,但在爭奪崗位的過程中,被殺了。

獻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術病卒,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漢朝聞周術死,遣朱皓代玄。皓從揚州刺史劉繇求兵擊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殺玄,送首詣繇。此書所云,與本傳不同。

無論哪種說法,再結合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分侍蜀、吳、魏的多重投注安排,我們基本可以猜測,諸葛亮並不想耕田。

他有理想、有抱負,不願意自己被埋沒。

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諸葛草廬


三、迫不得已的北伐

《三國志》中,諸葛亮並沒有“六出祁山”。但自蜀漢建興六年開始,諸葛亮深感時日無多,內外交困,迫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持續對漢中用兵。

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蜀魏爭奪的焦點:武都、陰平、天水、安定

<strong>從經濟角度考慮 當時蜀漢腹地狹小,進取不足,如果沒有外貿經濟,或者拓展地理空間,最終將被憋死在益州。

在當時的三方勢力中,蜀漢僅有益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無論如何也支撐不起長期的消耗。

這讓我想起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漢,困守孤城,到滅亡時僅剩3萬多戶人家。

作為理政能手的諸葛亮,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數次北伐,都因為“糧盡”而被迫退兵,也反映出蜀漢戰爭續航能力的不足。

如果能佔據雍州,進,可威脅長安,退可向西經營西域,阻斷曹魏對涼州、西域的控制,獲得大量的貿易收入。

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佔據涼州,就可能阻斷曹魏的重要外貿來源,用蜀錦獲得源源不斷的戰爭續航

<strong>從政治角度考慮 蜀漢當時的人才結構,也面臨斷檔。而興復漢室,是蜀漢的立國之基。現在大家都撤下遮羞布了,自己稱王稱帝,漢室很快就會被扔到故紙堆裡了。


四、軍師的最後思量?

<strong>為什麼像“西西弗斯”一樣一次次徒勞而執拗的衝鋒?

叔父諸葛玄在漢末的動盪中,失去了職務,也失去了生命。倚重他的劉備,已經撒手而去。能打的武將,也只能從回憶裡尋找音容笑貌。

是坐困愁城,老死家中,淹沒在帝王家譜中,還是拼死一搏,留得身前生後名?

如果坐等老死,當初何必出山?那麼多歸順正統的割據政權,大家除了在談資中講講末代君主的笑話,誰會在意丞相是誰?


一個沒有主帥、沒有戰將的軍師,就像困守孤城的孤膽英雄,既要彎弓射箭,又要持刀巷戰。

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

焦急的諸葛孔明,只能用他的生命餘暉,一次次發起不可能之衝擊,就像西西弗斯。


普通百姓只會從柴米油鹽的角度去考量生活,可能無法理解諸葛軍師的精神追求。最終,只能留下一個褒貶不一的“六出祁山”的典故。

從俗語“六出祁山”的貶義 看諸葛亮的“西西弗斯”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