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丁善雅妈妈


描写的是春节的场景哦。

这句诗出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致意思是:

伴随着一阵阵爆竹声,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让我们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桃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春联,古时候的桃符是用两块桃木板挂在门口,然后在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题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看一下《经典咏流传》,里面老师有解说哦。


寻韵


先来说说这句诗的出处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这里指的是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的一种习俗,寓意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瞳瞳: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这里是桃符,也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整首诗描绘的就是一幅春节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在一片片爆竹声中百姓们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风送来了温暖,大家饮着别具风味的屠苏酒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早晨刚升起的太阳明亮的光芒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这也是一首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从民间风俗提取素材,并且牢牢的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比如: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等等,把民间春节的这种欢快气氛以及浓厚生活气息充分表现了出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这一句可看出,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并且延续至今。每年初一,全家老小喝着屠苏酒,并把剩下的残渣包进红布里,挂在门框上,寓意“驱邪”和“躲避灾祸”。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年的诗意,早春明媚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抒发议论,“换旧符”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

从整首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作者王安石欢快积极的奋发精神,因为在当时王安石正在出任宰相,斗志昂扬的推行新法。他对新法充满着信心,相信变法后定会给百姓带来一片光明,就如同春日里初升的太阳太阳一样明媚温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变法胜利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另外,“新桃换旧符”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新的事物总会代替旧的事物,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洛尘愿长安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是,我想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把楼主的这个问题回答全面,回答具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两句出自于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原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人们欢度“元日”的情景,我在回答时将从题解、作者简介、诗歌创作时间、诗中名词注释、诗赏析五个方面进行作答。在第四个方面名词解释的时候,我会对宋代人们欢度“元日”的习俗做简要介绍。


解题《元日》

诗题“元日”指的是什么呢?元日在古代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农历也就是阴历,我国古代以阴历计时。“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第一天古人认为元日这一天是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的日子。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这是我国古典文献中对于“元日”的较早记录。

通俗的说,“元日”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

古人对“元日”的叫法很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如先秦时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对,就是“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晋书》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魏晋南北朝则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岁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广泛、流传最久的两个称谓。

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以西历,所以便统计”,逐渐使用公历纪年,也就是阳历,于是就将阳历的一月一日规定为“新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别两个新年,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本诗的作者是王安石,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他不光是一位政治家,主持过变法,还是一位文采出众的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进江西抚州)人,生于1021年,他的父亲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小时候王安石跟随父亲去过很多地方。王安石少年时期就爱读书学习,记忆力特别好,写作更是精彩,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才华。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到淮南出任判官。从此进入仕途,他不平凡的一生也从此拉开帷幕。

(王安石绘像)

王安石跟随父亲历经南北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民劳财匮”的民生和社会现状,也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样的经历对他后来大力推行改革埋下了种子。

诗歌创作时间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王安石在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的任上被召回京述职,给宋仁宗上了一份《言事书》。这篇文章是一篇政论文,文章有九千多字,也称“万言书”,内容是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关于朝政的深思熟虑的意见看法,还有王安石的施政纲领。

(宋仁宗绘像)

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但这篇《言事书》在朝廷大臣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为十年之后的变法做一定程度的舆论准备。


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同年王安石的母亲病逝,王安石回家丁忧。丁忧结束后,继续在地方任职。宋英宗在位的四年里,王安石在舒州任职,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王安石拒绝了这些升迁的机会。

(宋英宗绘像)

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赴京任职不会有大作为,在基层任职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赵顼在儿时就听说过王安石,而且宋神宗对百姓疾苦非常同情,他是一个很有抱负,很像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宋神宗继位之初,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想通过一番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神宗绘像)

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想法和宋神宗励精图治的想法不谋而合,神宗即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马上又诏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两人经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有时候甚至会讨论到深夜,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又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宋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竭尽全力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文中详细阐释了宋朝自开国以来一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各种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王安石绘像)

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无疑给宋神宗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宋神宗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并设立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理司”,专门用来颁布新法。

这首诗就作于公元1069年的正月初一,即将展开变法的前夕。王安石也为即将展开的变法充满希望,他信心满满,感觉到自己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时机来了,他的富国强兵的想法也会实现。所以在这一天,又恰值是辞旧迎新的“元日”,他心情特别好,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也有多方面的寓意:一来有祝贺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二来是对变法(改革)寄予的希望,三来也是王安石好心情的写照。

(宋代绘画中孩子们欢度春节的场面)


诗中名词解释

  • 1,爆竹:

“爆竹”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发出爆裂之声。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时期的宗懍著述的笔记,这本书的内容记载的是:当时江汉荆楚地区元

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习惯、风物故事的地。自这本书问世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许多荆楚地区的节令风俗也流传到北方,这本书对中国节令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

到了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普遍使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并且将包裹火药的纸筒和麻茎编串起来,做成“鞭炮”,其名还叫爆竹。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渐流行起来,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个传统。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汴梁燃放爆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其实这也是古人对安泰生活的向往。关于宋代的人们在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有很多的记载。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史学家刘敞在《爆竹》诗中写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说的就是爆竹燃放时红红火火、热烈喧闹的场景。

(河南,清明上河主题公园)

  • 2,屠苏

“屠苏”就是指屠苏酒,是古人喝的一种药酒,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到酒中,到岁时节令拿出来喝。古人认为喝屠苏酒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酒之类的。喝屠苏酒还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阖家欢乐安康,这也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习俗:“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由此可见,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在欢度节日“元日”时,饮屠苏酒是我国欢度春节时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

过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也传播到了北方,而且风靡全国,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在《除日》诗中也生动地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代绘画·描绘人们春节宴饮的场面)

  • 3,新桃、旧符

“新桃”和“旧符”其实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出了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那古人在元日往门上贴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其实古人门上在门上贴桃符的习俗由来已久。

(古代桃符)

古人把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每年更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随着时间的发展,桃符本身也在变化。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就是将字数相等,意思相应的短诗句题写在桃木板上。帖桃符后来逐渐演变为贴春联。所以说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最早雏形。

后蜀国主孟昶在桃符上题的这句诗“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桃符已经演变成春联的形式了,只不过名字还是叫“桃符”。

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换桃符》诗中写道“桃符频换句难新,休对春风诉旧贫”;陆游在《己未新岁》诗中写道“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南宋·赵师侠在《鹧鸪天·爆竹声中岁又除》一词中写道“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而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形象的说明了宋代人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桃符(春联),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日当天,全诗描写了元日这一天除旧迎新的三个习俗,更深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悦心情。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担任参知政事,变法随即开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这首诗就创作于熙宁三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预示着改革的春风进入千家万户。

  • 1,元日第一个习俗,燃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个强烈的仪式感,一种信号,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元日的爆竹声中,或许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爆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春节燃放爆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爆竹在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刻。

  • 2,元日的第二个习俗,喝屠苏酒——“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句紧承上句,写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喝酒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现在人们过春节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在春节的餐桌上,酒水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种各样的饮品代替酒水。

中国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还是喝酒有些关系的,一杯酒也包含着浓浓的情意,用酒来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热情的表现,如果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家人在元日欢聚一堂,推杯换盏,真是“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这也充分说明了宋代人在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生动场景,这更多了一份人们对元日美好期盼和浓重的节日仪式感。

(古代绘画中人们春节饮屠苏酒的场面)

  • 3,元日的第三个习俗。门上贴桃符——“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这一天天气温暖晴朗,“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一派欢庆喜气,更显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象。

(古代壁画中人们欢度春节的场面)

总结

王安石的《元日》诗,描绘了一幅热烈、欢快、喜庆的春节景象。全诗巧妙地选取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三个生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也让我们通过诗作对宋代的春节习俗和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一缕英雄


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年初一,旭日东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王安石一一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服。

【注释】1元日:大年初一。2屠苏:屠苏酒,古人有大年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3曈曈:日出时,

光明的样子。4新桃换旧服:古人大年初一时,会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用以辟邪。桃符,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都垒二神之名。

该如何理解整首诗?

在噼里啪啦的放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春风送来暖意,人们畅饮屠苏酒。旭日初升,光照千家万户,每户人家门口,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诗解】

诗人借喜迎元日,抒发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昂扬情绪。


陈年往事1222


句出北宋王安石《元日》。

全诗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中学教师李长虹


话说这一天小编麻麻打开王安石诗集,口占一绝,故事就此开始,听我娓娓道来: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新桃”和“旧符”分别指:

新桃:新桃木。

旧符:旧桃木。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东风吹来已经有淡淡的暖意。

人们品尝着美味的屠苏酒,好不惬意!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国学小师



486464382246


此为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里的诗句。全诗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的是过年除夕之时,人们兴高彩烈,欢度新春的场景。整诗的意思是:

在鞭炮声中,又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屠苏酒,身体感觉暖洋洋的,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千家万户都会在这一天早早的把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何谓"桃符″?原来是古人用呈红色的桃木板,画上符号图案,挂在大门或居室的两侧,用以避邪驱鬼、纳祥祈福。

这一活动,到了宋代就已经很盛行了。后来,漫漫演变为现在的对联。


天边飘过一抺云qyc


这首诗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是描写人们过新年的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指春联。

此诗作于王安石开始实行新政之时,新年伊始,作者联想到开始变法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全诗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人们过新年的情境:除夕之夜爆竹声声,旧岁将去,新年即来。新年已是初春,清风微暖,美酒飘香。人们在明媚温暖的阳光下,将门前的旧桃符换上新的,以暂新的姿态和精气神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到来。

作者也是借此诗期望变法能摆脱朝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开创一个新的繁荣盛世,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安宁的好日子。


俞木榆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描写新春佳节,辞旧迎新的场景。大家燃放着喜庆的鞭炮,在春风下喝着屠苏酒。暖阳下把旧对联换成新对联。但过去的对联是写在桃木上的。所以新桃换旧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