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身患肺病,為保護中國古建築,為共赴國難,林徽因拒絕出國,拋下富貴,跟隨家人在沒有通電的李莊,一待就是七年。

身患肺病,蕭紅輾轉治病,卻難以治癒,留下自傳式遺書: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同樣是肺病,林徽因和蕭紅的不同態度,早在性格中寫定了。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一、文學洛神,悽慘人生

生命的最後,蕭紅說: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民國才女中,蕭紅的地位很高,甚至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魯迅對她很照顧,茅盾對她很欣賞,可終究,她的一生,都掙扎在自己既定的命運中,無法自拔。

她19歲離家出走,只為了反抗包辦婚姻,可最終,她還和自己的未婚夫在一起。好端端的婚姻,在她自己的折騰下,變成了“名不正、言不順“,最終走向了覆滅。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懷著孩子,她愛上了蕭軍,生下孩子後,她又放棄了自己的孩子。後來,感情失敗,被拋棄又懷著蕭軍的孩子,愛上了端木蕻良。

彷彿無形之中有一雙命運之手,她無力反抗,只能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轍。

因為兩次放棄自己的親生孩子,文采出眾的蕭紅,在同時代的作家眼中,名聲並不好。

學者、傳記作家張耀傑評價道:“蕭紅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

有人說,蕭紅的作品,實際上是她自己的自傳。因此處處掙扎,所以筆下的女子都是悽慘的。恰恰是這種悲劇人生,源於特殊的時代,所以,蕭紅的作品中,處處透露弱勢女性的悲哀,也因此具有了時代意義。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可這種意義,依舊難以讓她逃脫半生的白眼。

章小東說:“我認為她拋棄第一個孩子就是自私,她為了自己可以跟蕭軍無牽無掛的自由地生活;至於第二個孩子,是一個白白胖胖酷似蕭軍的男孩,但產後三天,蕭紅便向白朗索要止痛片說是因為牙痛,白朗給了她比阿司匹林厲害得多的加當片。第四天,蕭紅十分平靜地告訴白朗,孩子夜裡抽風死了。白朗想找醫院理論,卻被蕭紅阻止了。

二、民國女神,理智人生

與蕭紅的感性不同,民國建築師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上出奇的理智。

豆蔻年華,她和著名的浪漫詩人徐志摩相戀。這場感情,源於後者的主動,更源於少女的青春懵懂。

那時的林徽因,不過十幾歲的年紀,而徐志摩是和她父親稱兄道弟的年紀。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終究,糖衣炮彈的熱烈下,女孩的感情開始萌芽。但與此同時,是父親的阻攔。

當張幼儀不遠千里出國尋夫,林長民則帶著女兒離開徐志摩,回到國內。他要求女兒和徐志摩斷絕來往。

這件事,若是換成蕭紅,定然是反抗,可在林徽因這裡,她寫下訣別書,也徹底斷了情愫。

這是一種理智,也是對社會規則的尊重。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她也向往浪漫,但她更懂得,這世間有比浪漫更重要的東西,有責任、有底線。

後來的林徽因,嫁給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後者愛她許久,後者的父親也希望她成為妻子,而她,或許在留學過程中,對這個沉默寡言,但處處呵護她的男子動了心。

此後餘生,他們一起研究古建築,一起共赴國難,一起顛沛流離舟車勞頓,只為讓中國建築史得到世界的承認。

她的人生,遠比沉溺感情蕭紅要張揚,也要有意義許多。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三、不同性格,不同命運

蕭紅的一生,如她自己遺言中的那般,只剩下四個字——“不甘、不甘”。

林徽因的一生,臨終時為國而戰,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築師,親自在她的墓碑上寫下——“建築師林徽因之墓”。

於林徽因而言,她不止是誰的母親,不止是誰的妻子,不止是誰的女兒,而是林徽因本人。

同患肺病,林徽因保護古建築四處奔波,蕭紅輾轉治病:不甘、不甘

於蕭紅而言,人們說她愧對孩子,愧對父母,也折騰走了自己的幸福。

一個是不甘的人生,一個是不悔的人生,不同的性格,註定了不同的人生。

病重的林徽因,床前有孩子,有丈夫,有遠在國外唸了她一生的摯友,更有不悔的人生;病重的蕭紅,顛沛流離,尋一門良醫還不得,尋一位良人也不得,終究化作不甘二字。

高曉松曾這樣評價蕭紅:

“蕭紅跟林徽因是不能比的,這林徽因是大海歸,蕭紅是一初中畢業的女作家。其實人生的際遇很難總結,所以我很難說民國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大家應該怎麼才能熬過去。那個時代都那樣風起雲湧,您這兒咬牙忍著都不一定能挺過來,您還自己“作”。蕭紅我就不多說了,這實在是太“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