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曹操說好話?王莽、司馬懿、吳三桂都哭了……


給曹操說好話?王莽、司馬懿、吳三桂都哭了……


阿元

在歷史傳統中,基本上對曹操是否定的,也就是說曹操不是個英雄,給他下的定義是奸雄。雖然這奸雄兩字裡頭,也有個雄字,易中天教授認為就是英雄的意思,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在東漢的時候,英和雄是分開定義的,劉劭《人物誌》就說了“聰明秀出為之‘英’,膽力過人為之‘雄’”。英說的是文的方面,雄說得是武的方面。而只有文武雙全了,才能叫做英雄。在那個年代裡,奸雄、梟雄、英雄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象梟雄的意思不是驍悍的英雄,而是驃悍雄傑的人,強橫而有野心的人一樣,奸雄的意思,也不是奸詐的、不忠的英雄。

在阿元看來,曹操雖然可以稱得上是偉大;雖然曹操能廣納人才,善用人才,有容人之量;雖然曹操氣勢磅礴,也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啥的;雖然曹操說了不少的大實話,象“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啥的,也符合咱常說的,“惟大英雄能本色”這樣的老話;雖然曹操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建立了挺老大的事業,但是,曹操還是算不上個英雄。

為啥這麼說的呢?原因當然是因為曹操完全符合英雄的定義。在《禮記·辨名記》裡頭可說了,德過千人曰英。意思是你的道德品質咋也得在普通人之上吧,這才能算得上是英雄吧。但曹操是個啥人物呢?就算是把羅貫中抹在他身上的髒東西都撥拉掉,曹操也只能算是個道德敗壞的傢伙。

首先是奸。這可是大家夥兒公認的,不算是阿元往曹操臉上抹黑。這個奸咱說了,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不忠誠,另一個是奸詐狡猾。這不忠誠不用說了,不管是放到哪個時代,啥時候說,它都不能算是道德的一部分。

咱再說奸詐狡猾。如果說對敵人,或者是戰場上,你整點奸詐狡猾,咱不能說啥,兵不厭詐啊,這不算毛病。但你要是跟自個兒人都滑得溜的,整天撒謊撂屁兒的,這算不是算是道德敗壞呢?象曹操小時候,藏他叔叔的假牙,裝中風騙他老爸啥的,咱都不算。官渡之戰時,他和許攸說的,還有幾個月軍糧之類的謊話咱也算他是開玩笑。咱來看他的自我交待。曹操基本上統一北方之後,覺得自個兒挺牛的,就整了個《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向全國公開發表了。裡邊有這麼一句:“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啥呢,我現在已經是漢朝的丞相了,這官已經頭到頭了,我呢也心滿意足了。

這真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話。就在曹操放了這個心滿意足屁之後沒幾年,他就已經不滿足了。先是當上了魏公,當然了,這不是人家曹操自個兒想當的,是大傢伙非勸著他,皇帝也逼著他,這才不得不當上的。

而且皇帝還逼著曹操,“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一切遵照蕭何前例。這皇帝有病啊,就算當年蕭何有功,也只是後邊的兩項啊,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這“贊拜不名”,也就是上朝時只說是啥話,連名都不用說了,是董卓為了奪權事出來的。所以柏楊的評論是,曹操此舉,公開顯示他篡奪東漢王朝政府的野心。

再往後,大家夥兒又覺得了,曹操的功勞太大了,應該叫“九錫”啊。這九錫指的是九種皇帝用的東西,都是出門時用來裝門面的。這東西給誰,就意味著,誰很快就要當皇帝了。按柏楊的說法是:“九錫”,是舊王朝的喪鐘,新王朝的喜訊。

但這時候荀彧不幹了,說曹操同志,你不說過嗎?你要忠於漢室,當個宰相不就滿意了嗎?現在咋又整這種事呢?你這不自個兒打自個兒的嘴巴子嗎?

這可把曹操氣壞了。但沒馬上殺荀彧同志,為啥呢,荀彧是老人,又功勞大大的,殺了的話,不是冷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同志的心了嗎?所以曹操是在幾個月以後,送了荀彧一把劍,或者是給了點毒酒,反正是荀彧很快就自殺了。

荀彧死了之後,曹操又當上了魏王。這個行為,讓他的另一句話成為了屁話。這句話就是:“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意思是不是我曹操有能耐,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稱皇帝、當國王了。就是因為我這老貓在家,所以那些耗子才不敢上房的。但當曹操這隻老貓親自上了房,當了魏王之後,這句話不僅僅是成了屁話,還成了曹操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最好表現。

你說這樣一個敢當著全世界撒謊撂屁的人,他的道德不是敗壞又是啥呢?對於這樣一個道德敗壞的人,你還能管他叫英雄嗎?

其次是殘暴。在曹操的傳記裡,有個字阿元看了就哆嗦,這個字就是屠。屠徐州、屠河北、屠宛城……這是多少老百姓的血啊,才樹立起曹操的所謂事業和成功。對於這樣的一個人,你還能說他是英雄嗎?

曹操的殘暴還表現在很多的方面,比如說隨便殺人。曹操有了權之後,殺起人來是不需要理由的。他在兗州的時候,有個文化人叫邊讓的,看不起他。因為當時的文化人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監啊,所以因為曹操的假爺爺是太監,所以也看不起曹操。說啥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說一個太監的後代,能是啥好玩意呢!曹操一聽,殺。邊讓還有幾個朋友,也整天的滿嘴跑馬車,結果也是殺。桓邵的,怕死啊,就跑曹操那自首了。跪下來求,磕頭,一把鼻涕一把淚,啥啥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剛出生的嬰兒之類的話說了一籮筐。但啥用沒有。曹操說: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饒了,下跪就不殺嗎?求饒就不殺嗎?你罵我時想啥呢?殺。這件事情影響極壞,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原因是大傢伙都覺得曹操不是個玩意,也太小心眼了。人家不就是說你兩句嗎?你咋就能把人給殺了呢?你這叫啥唯才是舉呢!

而且著名的謀士陳宮,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離開了曹操,投奔了呂布。《三國演義》裡面說,陳宮離開曹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那是胡扯。實際上是曹操殺了邊讓、桓邵這些人之後,陳宮看不下眼了,這樣的人也忒次了,不能跟著他。所以離開曹操,死心塌地地幫助呂布打曹操。你想想看,呂布這樣的人,和曹操相比,都是好玩意了,你還能說曹操是個啥玩意呢?

七子之中,特別的是孔融,他專喜和曹操搗亂。曹丕《典論》裡有論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進“建安七子”一塊兒去。其實不對,很兩樣的。不過在當時,他的名聲可非常之大。孔融作文,喜用譏嘲的筆調,曹丕很不滿意他。孔融的文章現在傳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來,我們可以瞧出他並不大對別人譏諷,只對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來,歸了自己,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當初武王伐紂,將妲己給了周公了。操問他的出典,他說,以今例古,大概那時也是這樣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對他,說也有以女人亡國的,何以不禁婚姻?

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我們看他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的行為會和議論矛盾呢?此無他,因曹操是個辦事人,所以不得不這樣做;孔融是旁觀的人,所以容易說些自由話。曹操見他屢屢反對自己,後來藉故把他殺了。他殺孔融的罪狀大概是不孝。因為孔融有下列的兩個主張:

第一,孔融主張母親和兒子的關係是如瓶之盛物一樣,只要在瓶內把東西倒了出來,母親和兒子的關係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饑荒的一個時候,有點食物,給父親不給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親是不好的,寧可給別人。——曹操想殺他,便不惜以這種主張為他不忠不孝的根據,把他殺了。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虛偽!

雖然曹操在表面上打的是唯才是舉的旗子,但在一些具體的做法上,卻是唯用是舉。你有用的時候,那就是才,沒用了就是垃圾。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許攸和荀彧。。

給曹操說好話?王莽、司馬懿、吳三桂都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