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的“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吃货小小站


《张迁碑》属于汉隶方笔系统类,野逸豪迈风格的代表作。与东汉时期其他名碑相比,不同于规矩整洁柔美风格的隶书。

用笔方折宽厚,运笔遒劲稳健,曲折古朴,厚重有力。

  1. 横画两端都见方,粗重浑厚,有万钧不屈之力,如(在)等字。书写时万毫齐力,行笔似有反力相阻,右端回锋上提收笔,欲左先右,无往不收。“蚕头雁尾”的横画写法也一样,如(帝)字起笔处重顿后,渐提行笔,正锋而行,笔壮墨饱,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上提,挺直凝重而有力。




  2. 竖画的用笔方法是落笔逆锋向上,提笔调锋起笔处方厚饱满,再调笔锋向下,竖锋运笔,收笔时或轻或重顿后,提笔向上回收笔锋,如(中)(珪)等字。





  3. 折画转角方圆兼备,如(留)(问)等字的折画。


  4. 撇画是隶书中具有特色的笔画,其写法下笔如同竖画,藏锋逆入,中锋行笔顺势顿驻后逐渐上提后回收。有的收笔回锋圆浑,有的收笔方截。而张迁碑撇画特别比绝大多数知名的汉碑隶书都要丰富些,因轻重、长短、斜度的不同作相应处理,因此变化多姿。如(令)(有)等字。

  5. 捺画也是此碑极为突出的笔画,主要是平捺和斜捺。此碑捺画如(更)字,写得厚重而雄健,落笔取逆势,调锋后提笔行笔,用力匀称至捺脚稍顿后提锋,然后顺势宛转而出,笔锋在空中作收势。(建)字之捺虽不粗壮,但笔画含力在内,雄强刚劲,深沉有力。捺画落笔常作蚕头状,捺脚作雁尾状重笔,与横画“蚕头雁尾”之状近似。



结字整体呈扁方,却奇肆跌宕。

  • 《张迁碑》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饰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谓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字的各部分关系处理得非常生动,挪让呼应,顾盼有情,憨态可掬。


  • 字形稳中求变,险中求正,因字立形,顺其自然。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在形体、笔画的避让、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实则妙趣横生,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



章法方整端正大气而又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 汉代碑刻大多数有边框方格,排列整齐,大部分大小一致。由于平均摆放,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
  • 而《张迁碑》却独树一帜,通篇取势打破常法,但字间和行间无严格的固定距离,疏密变化,既严谨又空灵。同时,字形大小参差,正斜互用,但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一派天真烂漫的景象。
  • 整体风貌即率真古拙,又活泼野逸。看似具有民间野逸拙朴之趣,而格调却峻实稳重。

能通与漱钰


(一)我理解《张迁碑》的“方”,一是字形结构方正,二是书体用笔为方笔。它是汉末隶书名碑,碑文记载张迁的政绩,其出土明代,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保存尚为完好。


(二)《张迁碑》中有许多结体高古之篆体结构字,碑上从整体书法字型上看是齐整、方正平直且棱角分明,在其用笔上是方笔为主,笔划粗细相兼、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 直中寓圆,揖让错综,自然生动、书法碑刻方整多变,结构严整、朴茂秀劲、端正沉着。古今以来得到书家、临习爱好者很高评价,称为汉碑上品,作为学汉隶之首选。

(三)对于《张迁碑》,我们学习其方正平直结体结构相对来说不是很难的,主要是从中学习和领悟其隶书所用方笔的方法特征,精髓之处。这也是我理解《张迁碑》“方”的主要方面了。



这种方我个人觉得无外乎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结字、用笔的方正,二是方所代表的古拙、古朴之意。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两点,《张》整篇结字更多的是方正,而一改隶书之中的龟鳖之势,字形多方形,显得更加端庄大气。在用笔上,也多是方笔起势,转折处多为外拓,没有《曹》里面那种调锋转折的处理,更显得处处见方。这既和当时朱丹写出来的墨迹有关,也和刻石者的刀锋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张》的笔画饱满厚重,颇具金石之气,也正是这种金石气给这个碑刻带来了一丝古朴,古拙之意,较同时期其他隶书碑刻而言,多的是厚重、金石古意。这需要慢慢体会,慢慢在临摹的过程中去不断揣摩尝试。

最后,要讲的就是,学书者在学习《张》的过程中,要辩证的理解这种“方”,不要只为了模仿里面的方,而丢失了字本身的古拙之意。写的过程中应该自然,在读帖临摹的过程中,除了看到方,还要仔细观察里面的圆,追求自然古朴的意趣,也探索方圆兼备的妙趣。中国人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书法结合的也很巧妙,方圆兼备即是《张迁碑》的特点,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做事要方,待人接物要圆,这即是一门艺术,也是几千年来传承的精髓。


苍钟


张迁碑的“方笔"具有独特起笔运笔收笔方法。学成的一百人当中,都具有不同风格,没有一个人相同,个个精到。在临“板桥"体的学员中一百个人个个相同,基本没有变化,都是“板桥“体的再现。选碑帖就要选类似“张迁“这样的名帖,最好不要选“个性太强“的"板桥“体。以免遗误后人。

注:我不是说郑燮的字写得不好。请诸君原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