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

圆明抱拙


中国当然有哲学家。最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毛泽东。他的哲学代表作是“矛盾论”和“实践论”。


闫老大16


题主,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提供的三个术语若没错的话,那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个民哲,大水比是也。


中国有没有哲学?

其实,在冯友兰这批早期的学者之后,中国就有了哲学这个说法,本来问题的争端已经不大,偏偏国内学界推崇的德里达来中国溜达一圈,回去的时候来了句“中国没有哲学”,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中国有没有哲学,在本世纪初就成了国内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结论是“中国有哲学”。

哲学的三大追问

这个大概很多人都听过: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本来是三个价值与科学混在一起的问题,但自从近代自然科学崛起,这些追问就纯粹成为了价值的追问,因为哲学已经不再承担寻求真理的责任。

而这三个关怀,也即古希腊哲学被基督教批判性的继承后,就成为了哲学和神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以,在当代的神学家和哲学家那里,普遍认同中国文化具备和西方哲学、神学同等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既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哲学的,既可以是入世的,也可以是出世的,彼此没有高下之分。

为何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没有哲学?

这个原因,跟人们进行通约(也就是比较)的对象有关。

我们需要知道,亚里士多德对自己的哲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甚至宣称在他以前的思想家们没有一个人发现形而上学。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属性,却无人看到实体。这个实体,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似乎也只是处于“属性”而非“实体”的层面。因此,一些人就说,中国没有哲学,因为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并且真正影响西方人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这个说法遭到了现代不少西方哲学史家的严厉批评,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以前的思想家们就不是哲学家呢?亚里士多德说他们没有实体学说,就一定要以亚里士多德的话为基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辞了,怀特海甚至说西方两千年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在逻辑学方面,一些学者也认为亚里士多德只是因袭前人——这些观点虽然有些道理,但实在太过,没有亚里士多德,西方逻辑学的雏形就不会出现。

正是过去人们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准,有些外行的迷糊蛋甚至把近代科学混淆为古希腊哲学——这样的比较当然不准确。

中国只有伦理学吗?

人们联想到中国的诸子百家,似乎总要联系到政治和伦理上面,这话实际上不准确。

首先,伦理学和物理学、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三大支柱哲学,伦理学本身在古代就是哲学的重要环节。我们看柏拉图,他把物理学和数学这些理念全部安排在善这个理念之下,就能发现形而上学本身就不排斥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著作中提到的最高之善和幸福,显然也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代名词。

其次,我们中国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是有不小差别的。当时儒家说的伦,这个概念其实是早于孔子的,它有我们所说的逻辑上划分出来的类、种的意思。我们不能把古代汉语的伦完全当作我们现代汉语的伦理,也不能误以为是网络用语的“伦家”。包括德这个概念,它虽然也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性的含义,但秦朝以前它的用法跟性字差不多,有事物的本质的意思,所以我们看明清时期的学者们提到德字的时候仍旧用作过“本质”、“本性”的意思。而且,德概念才是早期的主流概念,道是后来才慢慢取代了德的地位。

中国有逻辑思维吗?

在我看来是有的,逻辑思想,如果我们以概念的单义性,不矛盾律和排中律以及同一律的运用来看,中国是有逻辑思想的,因为逻辑概念同日常语言(哲学是日常语言的升华,但也属日常语言)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定义,并且词义不能是多义的。在《论语》和《孟子》、《庄子》、《公孙龙子》、《墨经》、《荀子》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更不用说后世了,一直到宋明理学中对分析和综合的运用,可说达到了巅峰,这就是逻辑思想。

我们中国真正缺乏的,其实是逻辑学科,我们一直没有产生这门学科,现代有些观点认为这是语言学问题,即我们汉语中关于系词“是”的运用太贫乏,并且没有通过系词“是”来达成一系列的命题推演,才导致了汉语无法产生逻辑学科。有些人则反对这个看法,并且给出了不少反证,现在我们先不要管这个问题,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一下两方的资料文献看看。

逻辑学中,真正影响到自然科学的是归纳法,这在传统逻辑里面本不受待见。至于演绎法,大家现在在逻辑学里是不学传统逻辑的,因为很落后。

世界哲学大会2018年在中国北京召开

哲学大会能在中国召开,说明中国哲学氛围现在在国际上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否则根本轮不到中国。在开幕式环节,可以看出来,国外的学者是承认大陆有哲学的。

但有个问题,就是一些学者报怨中哲的人外语好的少,并且不怎么和外国哲学家交流。现在北京一些高校的外教也有这样的看法(哲学专业)。

那么我再来说个问题:过去我是不怎么喜欢谈论个人道德的,但就所见所闻,现行制度之下,你不谈师德,那绝对会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禽兽。虽然坏人各行各业里都有,坏到极点的学者所占比例也不高,但教师队伍里出一两个败类那也会引起很大震荡。

中哲的一些老师,还有一些艺术系的老师(其他院系的老师也有),总喜欢强迫自己的学生喝酒,要我说,喝死你们这群煞笔都行,为啥要祸害自己学生呢?以身作则都做不到,整天讲老庄,却欲望比谁都大,这实在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肥嘟嘟的小不理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东西方“哲学”一词的由来。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当两种文明或研究系统发生碰撞时,它们之间的误会和冲突首先会表现在翻译问题上。西方哲学译作“philosophy”来自古希腊语“philo”和“Sophia”即“爱”和“智慧”两个词,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及对智慧的追求与热爱。西方的哲学一词首先在日本登陆,日本学者首次将其翻译成为“哲学”因为中国古汉语中”哲“就是智慧的意思,比如《诗经·尔雅》中提到“哲,智也”。中国学者黄遵宪赴日本学习,将这一翻译带到中国,于是“哲学”一词及西方哲学学说开始在中国流传。陈寅恪、王国维等人均认为,从内容上来讲西方哲学所探讨的话题类似于中国古代理学的内容,所以也叫理学。日本学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在日本理学指的是物理等自然科学,为了与其区别还是另造新词——“哲学”。这就是在西语和汉语中哲学一词的由来。我们从用汉语“哲”来翻译西方这个学科,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有同样的内容与其相对应——智慧。

然后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学?中国古代哲人有没有这层定义上的哲学内容。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哲学的内涵和定义,搞清了内涵和定义,我们再来找一找中国有没有符合定义的学说或思想,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如果有,那就说明存在“中国哲学”这个东西。刚才探讨词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哲学就是爱智慧。展开来说,这种智慧之学所关注的一共有三个大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前两种关系在人身上的反映。我们都知道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历史观等等内容,这些理论无非就是围绕着以上三大领域而直接或间接展开的。回顾中国哲学史,我们发现中国哲学家及他们的学说也都关注的是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所以我们说“中国哲学”并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一个伪概念。它不仅有严格的内涵,而且还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外延。只不过中国哲学在研究方式、著述方式和传承方式上与西方哲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中国这些学说不是哲学,要知道哲学的定义远比现在已有的哲学形态广阔得多,否则哲学就没有发展空间了。不能以西方具体的哲学研究传统去定义哲学概念,这不仅犯了削足适履的错误,而且导致眼光短浅、保守,甚至否定自己的问题。



中国好阅读


抱歉,我的答案是:没有。


1、中国人做学术,爱往后看,寻祖宗

中国人做文章历来惜字如金,解释辞意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文学”是一个辞,它有它的内涵,这样的内涵即使是一句话都不一定能够完全解释的清。但是,我们的古人却只用一个字就解释了,如《易》,“物相杂,故曰文”;再如《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这样的说法一旦形成,就基本无解了。因为国人对于“字”有着莫大的信仰,而且认为《说文》等书是足以解决一切的。(这样的思想即便现在还有)


2、导致文不对题

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现在的学术名词多是由外国文字翻译过来的,如果不明白译辞的原意,而勉强翻开中国字书去找本来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的定义,那岂不是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了吗?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因在“Φιλοσοφία”(意为爱智慧)这个希腊词,或者“philosophy”这个英文词被翻译为“哲学”两个字引入之前,我们虽然有“哲学”这两个字,也有一些思考,但是却没有“Φιλοσοφία”所指的精神内涵,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


那么,当我们想要把我们自己的老子、庄子等传统文化告诉别人的话,是应该钻到故纸堆里寻先贤对“哲学”的文字释义呢?还是整个的钻研西方的“Φιλοσοφία”呢?

如果这一层意思都没有搞清楚,那只能是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

最后,前两天,讲“龙的传人”,川普大笑。因为翻译把“龙”翻成了dragon,而dragon在西方语境中,是恶龙,邪恶的代表。

当然这是翻译的问题,但我们如果想要建立真正的沟通,必须要知彼知己,而不是自说自话。


木木读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自吹自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今只有中华文明仅存,已说明了问题。说到哲学,中国只早不晚。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包括一些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哲学,可能很多中国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哲学体系。



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中国的哲学、科学、文化、信仰等等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都在古诗文里,因此,中国的诗词歌赋搞不清楚,研究中国的哲学可以说门都找不到。




中国哲学,也可以说东方哲学,讲究得是天人合一,直观领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哲学也是超越性思维,形式逻辑分析,强调征服自然。说起来,东方哲学更像是一种艺术,西方哲学更像是一门科学。



另外,中国的哲学有一点非常了不起,那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种精神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大千极微


如果说中国没有哲学,两千多年前那位出了函谷关而不知所踪的老子恐怕要策马转身,一改“无为”的态度来找你当面对质的!

哲学是什么?按照西方人的观点,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实在、逻辑、知识、道德、美学、语言及意识等概念。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身只是思辨智慧,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可若以科学来探寻客观世界即存在对错了,符合客观规律可实践为正确,违背客观规律不可实践为错误。

这是西方人对哲学下的定义。

那么老子会怎么反驳呢?

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难道不是“思维的纬度”吗?这不正是见仁见智没有对错的哲学问题吗?

另外,老子还说了,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宁 ﹔神 得 一 以 灵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这个一,谁又能说清楚呢?

老子还说,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这不是语言学之修辞吗?

再也别说中国没有哲学的话了,不怕老子生气吗?


闲看秋风999


答:回答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只需要把“哲学”的概念重新深入地认识一下,便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答案了。

何谓“哲学”?规范化的概念阐释大概包括了这样几个内涵:

* 中文翻译的“哲学”一词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是从日本的汉文"哲学"引用过来的。其主旨为“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翻译词义为“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

* “哲学”被看作一种尺度。其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 英语“哲学”(Philosophy)有「爱智慧」的意思。

* 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单就这些规范化的概念阐释,明眼人大概就能清楚,所谓“哲学”,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秘高深、玄奥而不可及。人类社会中但凡涉及“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研究学问,亦即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就是“哲学”!

中国有没有?还莫说2500年前的老子。即使在现实社会,一看便知。


拙笔淡静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那要看你如何去定义哲学这个概念了。

如果从哲学学科来说,中国从五四运动之后才从西方引进大学课堂,如果从哲学的定义本身来说,哲学是“爱智慧”,是“思想思想的思想”,你们说中国有没有呢?

哲学,最基本的素养是需要思辨能力,爱思考、勤思考、辨证地思考。且思考的成果能自成体系,对于人类涉及的终极问题都能有自洽理论,那就是哲学。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的思想,探索和观察的世界是客观统一的。差别无非就在于切入点角度、思辨方法、语言体系上。

题目描述中说哲学有三个特征:追究终极,逻辑反思,科学前瞻。

那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维特点上,你会发现思维方向只有前后(逻辑推理只能线性地向前推进或向后反推)。优势是严谨,缺点是不全面。

那么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什么特征呢:

追究终极,但不会有明确答案(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可知部分太多。)

建立在西方哲学基础上的世界观是渐进式的,而建立在中国思想基础上的世界观是循环式的,在循环中的“环”上螺旋渐进式。

“物极必反”高度凝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包括万物的运行规律,亦包括了人的逻辑特性。

中国思想的逻辑方向是“圆形”的,因此你常常会看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真作假时假亦真”,“真空不空”,“非有非无”等看似废话的偈语。

圆形逻辑的优势是不会出现极端,思考对象时常常取全局范围而不是仅仅只是对象本身,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任何对立都能统一、融合成整体。

因此中国思想是对立统一论。

缺点就是对人的悟性要求更高,不适宜做普及教育。在应用到具体事物上缺乏精确的指导性。

科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有相当部分的重合度,哲学应用更应偏全局把控,给予科学发展方向作出指导,而不是为科学细化而服务。在线形思维上,前瞻性是向前无限发展,在圆形思维上,前瞻性只是又一个循环。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从正确认识哲学意义开始。不要纠结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要看中国有没有保留自己的思想特色。世界平衡需要异化制约,而不是大同统一化。


姝子


中国有哲学;中国的哲学是“人”学的一部分。

在中华文明的先贤前辈看来,人和自然是人类的最大课题;自然是人类的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人类;文明社会是“天一合一”的“人”学。

关于自然的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范畴;关于社会的理论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今天.关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受具体社会局限甚至根本利益的支配,一直未有长足的阐述;有哪一个利益会让新的理论代言?

归纳认识,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基本可以概括;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要什么”!因此,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历史).关于人类,其实合三为一;演绎出人类命运的绝大论题;或者叫《人学》。

哲学归属于《人学》,在理论的第二层次起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仍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类的发展是过往的历史的结果;也是现代历史种种弊端的由来;因为.人类从属于共同命运体。—— 共同命运.必须服从于向何处去的理论探索《人学》。:


胡湘闽


中国当然有哲学,而且就算是拿西方哲学的样式来看待中国哲学,依然可以说中国有哲学,并不是上面有人说的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只不过,中国哲学在西方哲学不可知的地方,认为是可知的,而在西方哲学看重的、主研的地方变成了弱项。按照牟宗三的看法,中国哲学只要能借鉴到西方哲学的工具和方法,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中西结合的哲学样式出来。

中国哲学缺什么呢?中国哲学是一种超越哲学、生命哲学、实践哲学。儒家认为人可以在实践中把握道德、伦理;道家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认为人学到的具体知识越多,对于“道”的直观把握也就越困难;佛教则认为人在各种感性认知(比如眼耳口鼻身体产生的感觉)和意识(知性)之外,还可以产生“般若智”,可以成佛,是具有超越性的。

这些东西,如果和康德对比起来,会发现,康德其实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在康德看来,人认识的一般路径,是用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来把握现象,在主客观的“交互”之中,再升级认知,从感性到知性,逻辑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形成人所能做到的,最深入的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除开人以外,还有一种对事物本质、物自体的认知,是超越于人的感性、理性的,只有“上帝”才能理解。(这里的“上帝”并非纯粹是宗教神,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符号)而且,这种理解跟人的伦理、道德也很有关系。

我们把这两种说法对比起来,你会发现,康德这里说的“上帝”才能理解的这种认识,就是儒家所谓的实践理性、道家对“道”的认识、佛教的“般若智”。

所以,中国是有哲学的,和西哲对比起来,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