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福晋、侍妾、庶福晋有多大区别?

等待千年彼岸花开


满清没有入关之前,是一夫多妻制。所以皇太极的哲哲、海兰珠、大玉儿、娜木钟及巴特玛璪都是妻子,只是后来发达了,学习汉制,有了皇后、宸妃、贵妃、淑妃、庄妃的封号,以前都是叫福晋。而且那时候婚姻没啥讲究,哲哲海兰珠大玉儿是姑侄,娜木钟巴特玛是寡妇,据说海兰珠可能也是二婚。

清顺治以后入关,学汉制,要册封女眷。才有了什么嫡福晋和侧福晋,成了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侧福晋出身也不低,要经过朝廷册封,冠服也是内务府统一,不过宗法上还是妾室,高贵一些的妾,大多是皇帝指定,嫡福晋也不能随意处置。

其余庶福晋不过是客气的称呼,并没有什么宗法上的地位,像妾、侍妾、格格不过是称呼不同,大多一般出身。像乾隆的高贵妃做了10年的侍女才册封为侧福晋,那十年大概就是侍妾的身份。


月满西楼呀


福晋这种东西是满语,翻译成汉文的意思,就是夫人的意思。在努尔哈赤时代附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职位,努尔哈赤自己的夫人和侍妾都统称为福晋,只不过正室称为大福晋,其他的侍妾和小老婆都称为福晋。

到了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学习了中原文化,自然一切事情都按中原的来,所以这个时候皇帝的嫔妃也不再叫福晋,而高人一等,用中原嫔妃皇帝的封号。但是其他王爷的夫人及侍妾都按这个来,例如正室的话叫叫做福晋,而侧室的话叫做侧福晋,侧福晋事实上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平妻。

平妻地位比正妻的地位要低一点点,但是比其他的夫人和老婆地位要高,其他的庶福晋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妾室。庶福晋只是一个体面上的说法,至于直接称的侍妾,那地位就更低了,恐怕也就和通房丫头差不多。所以说从这些人的称呼人来看,就能看出这些人不同的差别。

一般的王爷有一个正福晋,再加上一个侧福晋,这两个是朝廷所认可的,经过正式册封的,并且在皇家记录中。而其他的庶福晋和侍妾,则是王爷自己所纳,在朝中没有正式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册封仪式。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就不存在着这些差别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侧福晋的地位高于庶福晋、侍妾,而庶福晋与侍妾,这两者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没啥区别。

首先,侧福晋、庶福晋(侍妾),本质上来说,都是小老婆。但是,虽都为小老婆,可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侧福晋,是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夫人,地位低于嫡福晋、继福晋。清制定:“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侧福晋,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入册”,就是说,在清代,侧福晋与嫡(继)福晋一样都是由礼部进行册封,都有着朝延定制的冠服,都可享受到相应的與服待遇。

简而意赅的说,侧福晋是被朝廷认可的小老婆,是有名号的。而在清代,也正因侧福晋是被认可的存在,是要入皇家族谱的,因此侧福晋的人数也是被严格限制的,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两人,郡王可封侧福晋一人。乾隆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四人,亲王世子、郡王可封侧福晋三人。



庶福晋(侍妾),说得好听,是“福晋”,但这福晋却是不受到朝廷承认的,这只是别人对于那些亲王、郡王最宠爱的,但却没有得到朝廷认可的妾室的一种客气的称呼。说白了,庶福晋的地位仅仅只是比婢女高一点而已,实质上,她还是一个婢女,一个可以被呼来喝去的奴婢罢了。


由上可知,侧福晋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庶福晋的,毕竟侧福晋是被朝廷承认的,是被朝廷正式册封的,被皇帝所认可的,是可以入皇家族谱的,而以上这些,庶福晋都得不到,她只是一个无名无分的小妾,在有些时候,侧福晋都可以随意的使唤庶福晋。



同时,如果要具体的说侧福晋与庶福晋的区别,那就是比如亲王侧福晋所乘的轿子、马车可用红盖,红帏,盖角青缘,青垂幨;郡王侧福晋的轿子、马车可用红盖,红帏,盖角蓝缘,蓝垂幨,而庶福晋单独出行时,却什么都不能用。再如亲王侧福晋冠顶等可饰东珠九颗,所穿吉服褂可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侧福晋冠顶可嵌东珠七颗,可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表缎,而庶福晋却是什么都不能穿。



如上可以看出,庶福晋的地位真的要比侧福晋低的太多了,虽然她们都为妾,但地位却真的是差的太多,一个是有名分的,而另一个却是没名分的,一个在阳光下,另外一个却只能在黑暗中。


澳古说历史


福晋、侧福晋、侍妾、庶福晋,这些都是来自满语对女人的称呼,满语我们都知道,是女真人说的一种语言。

女真人还建立了一个朝代,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清朝。清朝的建立者,就是努尔哈赤,当然了努尔哈赤是没有当上皇帝的。

比如努尔哈赤,若是娶了妻子,而且不止一个。那么,他的所有的妻子,都是被称为福晋的。

女真没有入关当皇帝之前,他们觉得女人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有了统一的叫法,就是福晋。

但是,到了他们入关当了皇帝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有讲究了,一个人的尊卑就必须体现在名称上了。

当然了这是汉人叫给他们的。

然后就有了福晋、侧福晋、庶福晋方面的称呼。

当然了皇帝称呼自己的女人肯定是不能在叫福晋了。毕竟皇帝要遵守汉人的规矩,最为尊贵的女人被称为皇后,然后皇贵妃,贵妃......。

这是皇帝对自己的女人的称呼。

只有皇帝可以这样像汉人一样称呼自己的女人,王爷们就不不同了,王爷们还要继承传统的叫法,只不过也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王爷们和皇帝对妻子的称呼完全不同,王爷们称自己的妻子为福晋,比福晋底一个等级的就是侧福晋。

一般清朝的王爷们,都是准许娶两个老婆的,而且清皇里王爷的福晋和侧福晋都是清皇室册封登记在册的。

其它的庶福晋和侍妾地位就更低了。

庶福晋其实就相当于是汉人的小妾了,侍妾的地位更低一些,他们充其量也就是通房丫鬟之类的。

所以福晋、侧福晋、庶福晋和侍妾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史学达人


“福晋”在满语里面的意思就是夫人。

顺治十七年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努尔哈赤有16个老婆,统一都叫"福晋"。

(福晋)

正室称“大福晋”,继室称“继福晋”,侧室称“侧福晋”。后来满靖建立宫庭制度,就把大福晋称为皇后,其他的侧福晋称妃子。

清朝入关后,为了表明自己也是文明人,后宫的称呼就慢慢多了,也有了划分。

但直到康熙时才形成完整的制度。

福晋又叫“嫡福晋”,专指正室大老婆;侧室一律称“侧福晋”。

嫡福晋的孩子就是嫡出,侧福晋的孩子则是侧出。但是侧出不是庶出,侧出也是嫡子。


(侧福晋)

侧福晋是经过朝廷认证的,身份远远高于庶福晋及妾的,侧嗣的地位也要高于庶子。

“庶福晋”不是个封号,只是对妾的一种客气的非正式称呼。

庶福晋就是婢妾,没经过朝廷册封,在皇藉中不登记入册,也没有冠服。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 “嫡福晋”是家中第一女主人,是正妻。“侧福晋”也是妻子,是平妻。

正妻和平妻的孩子都算是嫡出。“庶福晋”则是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是庶出,比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孩子差多了。

“侍妾”连妾都不如,她们一般都来自下层家庭,甚至是战败方的礼品。


(侍妾)

"侍妾"是相比"妾"多了一个字,这个字注定她们比妾更加低等,"妾"还有一个名份,但"侍妾"代表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身份更加低贱。

一般"侍妾"都是陪嫁丫鬟给名份升上来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刚日读史


侧福晋

侧福晋,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夫人。

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

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①发展

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

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亦用以封蒙古贵族妇女。

清制又规定,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侧福晋,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入册。

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两人,郡王封侧福晋一人。

乾隆时定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亲王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

②定义

为了强调正室的嫡妻地位,又称嫡妻为嫡福晋。

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见于《大清会典》。

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

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咨送礼部都入册。

庶福晋

庶福晋,指满人皇室宗亲的婢妾(福晋是音译词,意为夫人)。

这个称谓其实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仅仅比自己所在府中的婢女侍从略高一等而已。

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正妻封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继室称继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亦用以封蒙古贵族妇女及称呼后宫嫔妃(到了康熙时期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

这个称谓其实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仅仅比自己所在府中的婢女侍从略高一等而已(在府中甚至有的庶福晋被当作婢女使唤)。

侍妾 [shì qiè]

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

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属于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要高,那就不必多说了。

历史沿革

再往后,便正式出现了“妾”。

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为什么呢?

最初的原因很简单——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

妾一般都来自卑*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

“侍妾”是相比“妾”,有时意思相同,但更多情况下是更加低等的一种身份,“妾”本身还有一个名份,但“侍妾”,就是呼之即来,呼之即去的,身份比起“妾”,更加低贱。

有时的陪嫁丫鬟就是被称为“侍妾”,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丫鬟,就是侍妾。

姚冶诚就是蒋介石侍妾。


一視覺YSJ


侧福晋的地位虽低于嫡福晋,但也是拥有正式朝廷诰封的命妇,入宗籍之册。而侍妾也就是“格格”,并没有这样的待遇。所谓“庶福晋”只不过是旁人对侍妾的客套称呼而已,其实并没有这样的命妇品阶。

满洲语中的福晋意思是“夫人”,类似于于汉人所说的“妃”。满洲入关之前,各种妃妾制度并不完善,比如努尔哈赤的16个妻妾都叫做福晋;皇太极时才完善了后宫制度。

“福晋”之前所加的“嫡”、“侧”,突出的就是嫡庶地位。嫡福晋就是正妻,而侧福晋就是侧室。其实在满洲入关前,侧福晋更类似于汉人所说的“平妻”而不是妾室,大多数情况下嫡福晋只不过是先过门或者家世更高而已。侧福晋所生的孩子当时也属于嫡系,地位并不比嫡福晋之子低。入关后,嫡庶尊卑开始建立起来,嫡福晋与侧福晋的区别才真正显示出来。

侧福晋、格格均属于侧室,不过不同的是,侧福晋虽是妾,却与嫡福晋一样有正式冠服,由礼部册封。侧福晋的名字也入宗室之籍,相对于嫡福晋而言只是地位较低,却也是正儿八经的正式命妇。

而低阶侍妾也就是所谓的“格格”,就没有侧福晋的这些待遇,朝廷都不会正眼看她们一眼。除非生育子嗣后,皇帝同意才能晋封成侧福晋。清朝的“格格”多指的是侍妾或者贵族家的女儿,“庶福晋”虽带着福晋两个字,却只不过是旁人对她们的客套称呼而已。格格也就是庶福晋,其地位就是婢妾,地位也就比王府中的侍女高一点。

康雍乾时期,亲王可有侧福晋两人、郡王只能封一位侧福晋,《甄嬛传》中果郡王同时有两位侧福晋其实是不可能的。乾隆朝,亲王可以册立四位侧福晋,亲王的世子以及郡王可以册立三人。

相对于侧福晋有明确的人数限制,侍妾就没有了。格格,或者说是庶福晋想要多少都可以。以乾隆皇帝潜邸时为例,除了嫡福晋富察氏,侧福晋那拉氏与由格格晋封的侧福晋高氏,当时弘历府里的珂里叶特氏、苏氏、金佳氏、富察氏、陈氏、黄氏、柏氏等均为格格身份。

所谓子以母贵,生母身份不同自然其子嗣待遇也不同。清朝嫡福晋所生的儿子,除世子外均封不入八分辅国公,女儿封郡主;侧福晋与庶福晋虽然都是妾,却也不同。侧福晋儿子为镇国将军,女儿为郡君;侍妾所生儿子封辅国将军,女儿没有明确的相应爵禄。


澹奕


用一个公式:侧福晋>庶福晋>侍妾 侧福晋在嫡福晋死后有望转正,其余两类没希望。


阿伊子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古代,嫡福晋和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廷定制的冠服!侧福晋的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每年由宗人服汇奏请封,咨送礼部入册!

而庶是指妾室,庶福晋地位比较低,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只是别人对她的客气称呼,是没有经过朝廷册封的

但是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被作为妻子看待的,一个相当于正妻,一个是平妻,所生的子女,地位也相同

而庶福晋是女奴或者是奴婢的身份,相当于妾,地位远远不如正室,所生的子女不能与正室所生的子女相提并论


初遇在那个夏天


侧福晋: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夫人。福晋乃是音译词,意为夫人。顺治十七年(1660)规定,亲王、亲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

简单来说就是副老婆,有一定的品级的,一般是两位

庶福晋:就是侍妾的一种,没有定数,庶就是多的意思,叫福晋只不过是尊称。没有品级

侍妾就好理解了,没有品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