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線生活的B面:迎接市民挑戰的無人車、社區團購……

模式需來回驗證跑通,技術也要反覆迭代演進。

疫情之下的關鍵時刻,互聯網企業走上前臺編織起線上抗疫的互聯網防護網,而這片“溫情網”之下也正醞釀著模式與技術的雙重創新。

武汉一线生活的B面:迎接市民挑战的无人车、社区团购……

處於疫情中心的武漢則成為這場新經濟創新突破的最佳觀察口:

醫院:4代無人車不用跟隨 透露疫情下量產進程加快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們切實感受到了無人配送蘊含的潛能。

武漢第九醫院是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定點救治醫院之一,收治了大量感染肺炎的病患。人口密度大,防疫工作難,如何為九院穩定安全的配送醫療生活物資,成為京東物流X事業部自動駕駛研發部負責人孔旗團隊最為關心的事。

“很多客戶不願意接觸我們快遞員。”京東物流武漢青山分區經理周建斌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對可能交差感染的心理他能夠理解。

各大快遞物流即配公司,都在嘗試如何減少接觸環節,無人車配送等曾經的“黑科技”,迅速走入落地使用中。

消費者接受程度如何?“正如周建斌看到那樣,此情況下無人配送反而更適應市民需求。”孔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此前智能快遞櫃的普及,對同樣收貨方式的無人車來說,市民幾乎沒遇到操作上的難題,接受度很高。

孔旗介紹,目前給武漢第九醫院的配送訂單的主要是救援物資,包括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用品,每日單量大概在十到二十左右,機器人的配送比例超過50%,後面第九醫院的物資將逐漸全部切換為機器人配送。“

疫情之下給團隊帶來了哪些改變,孔旗感慨,無人車戰疫是難得的機遇期,此次讓更多人看到了無人配送價值,在實際配送中也快遞迭代技術更接地氣。

孔旗向紅星新聞記者透露,可以確定的是此次疫情使得本來預定的無人車量產進度大大提前了。

此外記者注意到,之前記者採訪多家互聯網無人車配送團隊時,安全員隨行應付突發狀況,幾乎已成無人配送車模式標配,而此次京東無人配送是怎樣無跟隨?突發事件又如何處理?

孔旗表示,現在武漢跑的無人配送車是團隊研發第四代車,已經完全不需要安全員跟隨,配送員每天要做的僅僅是裝貨、消毒、確認路徑,而云後臺一個工作人員可以同時管理上百臺機器人。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京東、順豐、蘇寧等企業已經在疫情較嚴重的武漢以及南京等地推出了“無人配送”,部分無人車開進了武漢的市區和醫院,已承擔起部分街區的配送快遞,協助部分醫院病區進行消毒,並且給部分隔離區裡給病患送餐等工作。

而根據艾媒諮詢《2018-2019年中國智慧物流行業報告》顯示,無人設備在物流領域的應用能夠解放勞動力,並解決效率不足、隱私洩露等問題,其發展前景受到期待。但目前無人設備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在政策等方面仍存在問題,難以在各領域大規模應用,因此大家對其發展持樂觀謹慎態度。

配送站:醫院單量增10倍 無接觸模式迎挑戰

“口罩、防護服、米麵糧油都是捐贈……”早上7點半不到,錢冉昊一邊默唸,一邊手指翻飛,快速記錄著送往金銀潭醫院的包裹種類。

武汉一线生活的B面:迎接市民挑战的无人车、社区团购……

錢冉昊,武漢本地人,京東物流武漢將軍營業部站長,距離三公里不到的金銀潭醫院正是他的配送範圍內。

“以前日均十幾單,現在猛增到200多單。”錢冉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1月15日大年初一開始,金銀潭醫院訂單突然暴增,每天幾何倍上漲。

新模式總要遇到挑戰。

“無接觸配送後工作強度肯定是增加的。”錢冉昊對紅星新聞記者坦言,配送員常年就是配送他熟悉的路區,不誇張的說就是活地圖,電話通知後客戶還要穿戴防護措施,像年齡大的更需要等待時間。“以前平均一個小區半小時,現在1到2個小時也得等。”

和配送時長同樣增長的還有單量,長青花園6小區、11小區日均單量都是100多單,最高峰6小區配送員送了240多單,比平時翻了一倍還多。隨著小區疫情防控措施加強,居民購物更多從線下轉到線上。錢冉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將軍營業部站點看,90%以上都是生活訂單,米、面、糧油和飲料居多。如此情況下,配送站員工休息都晚上了2個多小時,錢冉昊最後清點貨物還要走得更晚。

事實上,記者注意到,近日多家快遞及外賣平臺也將“無接觸配送”升級為“無接觸安心送”,將菜品製作、配送全程信息向用戶公開。而多地職能部門也正考慮將電商平臺和企業互通共享,“明廚亮灶”、食品安全追溯等功能納入外賣平臺信息系統,供用戶實時跟蹤監督。

社區:高密度配送需求催熱生鮮團購

拋開疫情,回顧2019年的生鮮電商,日子並不好過。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6-2017年度生鮮電商“死亡”名單》顯示,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相比有超4000餘家生鮮電商創業的2015年,現在已寥寥無幾。

2019年10月,生鮮明星電商呆蘿蔔被爆經營困難前正一路高歌猛進,門店數突破1000家,月訂單量超過1000萬單。

令人意外的是,疫情下的更適合社區的生鮮電商模式正在跑通。

武汉一线生活的B面:迎接市民挑战的无人车、社区团购……

“聽親戚介紹了你們的生鮮團購,能不能明天也給我們長青花園這邊送貨?”京東“友家鋪子”相關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週之內這樣的需求已經接到太多。

“2月5日9點開的團,58個一掃而空。”該負責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團購模式效果出奇,一週時間內,這種團購形式就覆蓋到武漢全市三環內200多個小區。

使用非接觸式取貨,使顧客和商家都免於接觸傳染的風險。為保證員工與顧客的安全,減少人員聚集,“友家鋪子”引導顧客分時間段預約提貨,以間接起到隔離作用,降低密切接觸風險。取菜的時候,先由工作人員提前註明套餐編號,然後再通知每個顧客按自己的編號提取產品,拿完就走,避免長時間停留。

“從沒想過的‘頂尖’流量全來了。”疫情之下,有生鮮電商創業者向紅星新聞記者感嘆,

獲客成本直接下降到0,新用戶湧入,毛利率提升,現金流改善,而此前一個拉新成本能輕鬆超過50元。

每個社區的高密度團購需求,對平臺成本控制好處顯而易見,而這也正成為京東生鮮業務新的試煉地。

無接觸配送、無人車上路、高密度社區團購興趣……一場意料之外的疫情,也帶給互聯網企業結構升級的機遇,值得關注的是,疫情之後,新模式究竟能教育到多少新興用戶?又能落地多少創新技術,以及客戶和服務如何留存,都值得長期關注。

紅星新聞記者 郭晶晶 楊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