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晴川第一楼: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姊妹楼,武汉三大古建筑之一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有一座与隔江相望的武昌黄鹤楼有不解之缘的楼阁——晴川阁。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晴川阁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文化人到了武汉,少不了要到这里打卡,亲身体味几百年前大诗人营造的美好意境。

遥想1000年前一个晴朗的秋日,唐朝大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遥望对面的龟山汉阳,晴空万里的汉阳江畔树木郁郁葱葱,好像近在眼前历历在目,鹦鹉洲的绿草生长茂密,于是写下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千百年流传的佳句。“有文无行”的崔颢,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几百年以后,汉江畔会因为他的诗句建造一座黄鹤楼的姊妹楼“晴川阁”。

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是当时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自始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上一次为清同治三年汉阳郡守钟谦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阁名由前中国佛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朴初所书。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

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

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重修;明天启年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这通“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晴川阁景区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境”之称。晴川阁与名冠天下的黄鹤楼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为武汉市三大古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自2008年3月20日起向社会免费开放,参观者须在票务处窗口排队领票免费参观。图为地图上晴川阁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关系。【《瑞视觉》原创文图,欢迎收藏、转发、分享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