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封城”,不是“圍城”“孤城”,而是眾志成城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使華中重鎮武漢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一是確診、疑似與死亡病例都在快速上升,而且都與武漢有著直接、間接關係;二是隨著春節的臨近和春運的進入高峰,各地接連發布的新發病例挑動著人們的神經,武漢人外出去向也成為網上一個關注的話題;三是23日上午,武漢實施了嚴格的限制人口流動政策,即通常所說的“封城”,武漢城內也發出令人揪心的求助之聲。

此次疫情防控的難點有兩個:一是病源與傳播路徑的不確定性;二是人員流動性,特別是春節期間大規模密集流動。前者需要醫學深入研究,短期恐難突破;後者卻可以是人力能及的,旨在切斷病毒傳染的鏈條,防止病毒在傳播中變異。

於是,武漢“封城”是在人們對病毒認知有限情況下的物理隔離措施,是不得已之舉措,也是疫情防控的一記“重拳”。抓住這個時機是必要的,因為春天過後還有一個人口遷徙的高峰。如果可以此時控制疫情,就可以實現“一針及時省九針”。這也是汲取“非典”應對的教訓,力爭把疫情封控在局地。對此,武漢市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需要也值得被致敬。

武漢“封城”,不是“圍城”“孤城”,而是眾志成城


現在的問題在於封城之後怎麼辦?

封城是一種極端的,暴力的,臨時的一種隔離辦法,在現今這種高速流通的社會,無論是人力、資源、信息、能源等的流動與交換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過長時間保持這種封閉狀態。

在有限而關鍵的時間裡,一方面我們需要對武漢實行援助,保證感染者及時得到救治,並且控制感染數量與範圍,另一方面要保障武漢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我們應該有這種認識:武漢封城不是為了讓疫情在武漢自行消化,像是古代瘟疫一樣用犧牲一座城的方法阻止病毒的蔓延,而是通過控制蔓延,從而舉全國之力對其進行幫助與集中救治。

首先,根據疫情變化,武漢市應密切跟蹤防疫需求的變化,包括醫護人員及防護裝具、醫療設備與藥品等,並向國家衛健委和社會公佈相關需求。國家衛健委代表疫情防控指揮部,派出援助隊伍,協調發改、工信、交通等部門,組織動員生產、運送緊急物資。

第二,武漢市應關注居民及滯留武漢的外地公眾生活,保障主要商品市場供應充足,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和囤積居奇,用市場化手段與政策槓桿穩定物價。同時,對於滯留各地有困難的武漢公眾,各地政府要給予特別的關愛,使其能夠在外過一個祥和的春節。

第三,政府應號召、動員、鼓勵企業與社會組織發揚協作、互助精神,在防疫部門的專業指導下,為戰勝疫情做出貢獻。

第四,媒體與公眾在發佈、轉發疫情信息時要避免悲情的渲染,幫助人們以理性、樂觀的精神戰勝時艱。適度的恐懼可以發揮應激效應,有利於防疫,不可更不能封控信息;但過度的恐懼就會適得其反,導致非理性行為。此次疫情目前人際傳播力和病死率不及“非典”,高度防備、嚴格防護十分必要,但也不必“惶惶不可終日”,保證正常飲食休息,才能增強身體免疫力,與病毒作戰。

第五,將疫情防控與普通醫療救治統一起來,合理配置醫療資源,避免因防疫而影響對普通病患的診療。春節期間,全國多地醫護人員放棄了休假,嚴陣以待。對於參加防疫的醫護人員,政府應給與?貼、獎勵。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社會理性也逐步發育完全。有全國人民支持,武漢也不會成為孤城。而武漢市也要關注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民生之需,把制度優勢切實轉變為防疫效能。此外,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與預防不足、響應遲緩的機制短板存在反差,敦促中國衛生應急管理必須深刻反思、銳意變革。

防疫與防災一樣,都是衡量和檢驗政府執政能力、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時刻。武漢封城,不是孤城,更不是圍城。疫情面前,我們都應是“防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