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非要三才能生万物,不是二,也不是四?

孙玉斐


你好!我是33老师。现在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要想把《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搞明白?

首先我们得了解老子提出的道是什么?要先从源头讲起,可能大家才能明白真相。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里面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什么“物”,居然能先天地而生?接下来的一句话。老子给出了答案: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就是老子对道的定义。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就是生长万事万物的源头,以就是所有的物体都是在道的运作规律下生活。

然后道生一,这个一指的什么呢?就是太极。

太极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

那什么是一生二呢?就是这个太极整体,又分阴阳,所以一生二。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分阴阳,比如,有好就有坏,有错就有对,有男就有女,等等。。都是一分为二的,但是他们又是对立统一的。

那什么是二生三呢?就是指阴阳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出新的独立体,这个就像人类的小孩一样。阴阳相合就可以繁育后代。

那为什么是三生万物呢,而不是三生四呢?

因为二生三,这个三呢,又是一个新的独立体。这个三又回到了一。等于说三又是一个太极。太极里又有阴阳,并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产生出四种物质形态。

这四种物质构造形态,包括了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万事万物的状态。所以就是三生万物。

那我们大家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像一个太极,包括,所有人,事,物。

所以我们看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应该全面的看问题。这样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只看阴,或者只阳。也就是说好事情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件坏事情。并且这好事情坏事情还会相互转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极乐生悲。所以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活出健康,积极,阳光的精彩人生。


开悟者33老师


这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非要“三”才能生万物?

我从未读过《道德经》,也从不操古人的心。我个人觉得,这个提问,与古文的思想内涵没有多大关系,与“三”这个量的程度有关系。

从我大老粗的观点出发,直奔主题、就事论事讲:“二”生万物不够,“四”生万物浪费,“三”生万物正好,不多不少,科学合理。

四十多年前,我们国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汽车站下车,大多背着行李徒步到火车站。

按照当时的经验,一个人最多可以拿四个行李,两个人可以拿八个。如果三个人结伴同行,网友们知道可以拿多少行李吗?答案是无数个。

65岁以下的人不会相信,但我亲眼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人守着一大堆行李,另一个人在前方较远的地方守着一堆行李,还有一个人在两边搬运。他们三个人也替换着搬。

绘画试验证明,只要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用白色加水的量去调,可以调出无数种颜色。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就是这三种颜色加白色调出来的。

三思而行、三人成虎、入木三分、三生有幸、三釜头、三把火、三伏酷暑、三九严寒。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很多事情都是“事不过三”的。(完)


0老三两0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水平、问到点子上了!👍👍🙏🙏😊😊

在《易经》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见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讲的是变化之道,译成英文是《The BooK Of Change》。《易经》讲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适原理,是“太极生两仪,两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们是呈2的n次方递生的,是普遍的变化模型,是理论。

在《道德经》中,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无相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讲的是道与德。《道德经》讲的是实际,是现实中的运用。

按《道德经》的现实应用逻辑,“无”经过“道”生出“有”来,“有”就是“一”,这个“一”就是一个整体,整体衍化出二,叫“一生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道生一”后,还要“一生二”,这里的“二”必须是有阴、有阳。但现实中,有阴、有阳也不一定绝对可以继续衍生,两个雄性、两个雌性,甚至两个雄雌、两个男女,不能繁衍生息的例子,时有发生。那么,只有“二生三”确实发生之后,“三生万物”才可能得以实现。

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它讲的是“道”,是客观的实际,这些“生”必须是现实的衍生,它们都是递进衍生的。“三生万物”的前提是“二生三”,“二生三”的前提是“一生二”。如果没有“二生三”的前提和实现,就不可能有“三生万物”的延续。所以,必须有“三”才可能有万物的衍生。“二”不能直接衍生万物,没有“三”也不可能有“四”。

《易经》讲的是变化的规则模型,《道德经》讲的是道在自然中的客观实际,二《经》和二《经》中的“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个概念,不可将二者等同。

(以上为一己一时之观念、认识,当然也可有其它更好的解释方法。)


沃克特尔


《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中说的“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宇宙万物从无至有的一个总体的解读,非常之博大。

老子在说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道大到无极,小至无根,故道无形。

有了对“道”的基本认知,我们就能明白老子在这里的讲的一、二、三是在阐述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而非数字。

大家都听过“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结合“易经”来解读这里面的智慧。

八个卦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八个元素,八个元素的相互变化就形成了六十四卦。八八六十四卦讲的就是万物的所有规律。万物都逃不开这六十四个规律。

再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来看万物的属性,万物其属性也就是阴阳两种。天地、日月、男女、动物植物皆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方得以生。

由无极得一为万物第一个阶段;分阴阳为二,为万物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阴阳和为生,即生万物。这就是自然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

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若能了解得规律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万事万物皆有规律,一若无二何在?万物何有?世人之苦皆来于没有按规律行事,没有一,求三数万物…

如老子之师所说:

天若失一,万物不生;地若失一,山崩地裂;君王失一,民不聊生;人若失一,形神分离。



龙门天成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非要三才能生万物?不是二,也不是四呢?

神仙不拿人识透,识透不值半文钱。《道德经》中的道生一,这个“一“指圆的太极图只有一个。一生二,这个“二“是指太极生两仪,两仪指天和地。二生三,这个“三“是指上有天,下有地,中间就生人。所以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生万物,地球上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万物了。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观,道生一太极,一生二的天地,二生三的人。人就是创造万物的主宰者,所以人称万物之灵的高等动物的基本摡念。这就弄清楚了为什么不是二,也不是四的原因了吧![赞][赞][赞]


用户6131822359598


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明确道、一、二、三分别代表什么,否则就是胡扯。其实对于道为何物,虽然老子在开篇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但在后文又有解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根据道德经本意,正是这个"道"为天下母,生成了一。

那么对于道解释,道家向来解释为先天真气,或者曰“炁",或者曰混元气。

其实古人对世界万物的成因是一直思考不断的,对于自身的思考也从未曾停止。这便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而老子给出从哪儿来的答案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万物也包括“我"。

既然老子认为一切万物从无到有这个过程,那么他便承认宇宙最初是不存在的。这点很重要,现代科学普遍认为宇宙产生于奇点的大爆炸,那么,这个奇点便是老子听说的那个“道"。它既是有、也是无,是宇宙万物的初始,没有形态,沒有大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在道德经中老子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这一切表明,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有个根源,有个万物之母,而这个万物之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的一种存在,它“有”,是一种存在,它“无",是因为它无形无象。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

而老子对宇宙形成的这种思考也符合现代科学对奇点的认知--奇点是只有能量而沒有形态的存在,它甚至都不是一种物质。

道生一,一,即奇点的这种混沌状态,古人直说混沌,奇点大爆炸,于是乎出现了时间与空间,宇宙形成!而古人认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的《文子·自然》,这就是所谓的"二"。

对于这个二的解释,古中国哲学有多种,而阴阳是最多的一种解释。因为在“一"状态时,尚无宇宙丶天地、阴阳,只是一种混沌!

现代科学多将它解释为正负。比如正电子负电子,正物质暗(反)物质,二者亦可称之为阴阳。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那么何谓三?

三即三才,天地人,即亁坤人,即阴丶阳丶人。人为万灵之首,而宇宙丶时间丶物质丶阴阳的存在是人所感知出来的,如果没有人,宇宙也沒了意义!古人是唯心的,宇宙既便存在,于人而言,却是"无"。

综上,所以,才会是三生万物,而不是二,也不是四。

总而言之,是阴阳丶正负丶天地丶宇宙再加上人,形成世间万物。


九成宫单字


特别欣赏老子的这段话,不请自来了。这段话的每一句都意味深长,耐人琢磨。且听我一一道来。

道德经一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世界最初的状态是一无所有的空。这一点跟佛家思想是吻合的。这么说来,这句话应该说成是无生一或者是空生一。但为什么说成了道生一呢?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处了。老子认为即使是一无所有的状态(特意没用时候这个词因为时间也不存在)道还是存在的。一则代表了一片混沌,这时候还没有天和地,形象一点地说这就是孕育出盘古的那个混沌的世界。它遵循着冥冥之中的道出现了。这一思想跟黑格尔所说的纯无和纯有的辩证思维非常契合。道既是有也是无,道生一是纯有和纯无的辩证统一。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一生二说的是,混沌的世界出现了阴阳两股对立的势力,它们相互作用使得本来静止不动的世界变得生机勃勃起来。万物就要产生了。

然而,老子并没有说二生万物,而是啰嗦了一下,又来了一个二生三。题主大概也有这样的困惑吧。实际上,二生三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万物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并非是一蹴而就。这个思想跟皮亚诺公理系的思想非常契合。零和一是纯粹的自然数,1加一个数就可以得到下一个数,而每个数的后面都必然有一个后继数,也就是二生三。不断加下去就得到了整个自然数的集合,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老子这段话的每一句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直到两千多年以后,才被后世的哲学家、数学家们继承和发扬。我忍不住要给老子点一万个赞。


日冲信息 黄


道可道,非常道!

道法自然!!

个人认为,道是这个宇宙或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的规律,方法,规则,法则……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看似无序,实则时时严密运转的现象……

也可以认为这个“道”里面就孕育包含着“一”,或“一”就是“道”的本源和开始。

这方面的解释古人和先贤圣人们都有,我认为从形象,形状,“图”的方面也好理解。

如太极图,它的外面是一个圆,这就表示了以整个太极图为“一”,而图中的阴阳鱼,便是“二”,而阴阳鱼中,鱼的眼睛吧,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阴阳鱼合抱为一个整圆。则体现了独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理念。既所谓阴阳二气,也可代表万物万象的性质……也就是“二”。

然后阴阳交泰,万物生发,就有了“三”,即三才,天地人。然后就是自然界的万物。

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八卦)……

为什么非要三,才能生万物,而不是二,或四,道理也就在这儿,因为三就是天,地,人。这是本源,然后再生万物,也是一种顺序。

主要是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过程。


渭水一粒砂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修自己的耐心、恒心、平常心。

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

现在记住的,是以后淡忘的。

不是人生选择了你,

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走过的路,脚会记得;爱过的人,心会记得!路,不通时,选择绕行;心,不快时,选择看淡;情,渐远时,选择随意。

无论多高的山,多长的路,都敌不过你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只要试着摆正心态,踏实下来,试着把困难分成一个个小小的部分,然后挨个去击破,时间到了,就总会到达的。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奋斗是浆,划开阴霾迷茫的波浪,走出波涛汹涌的挑战,鼓足力量,带着你冲向蔚蓝的理想,抬头只看远方,静守挫折孤单,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努力向远。

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语请文战


《老子》这本书在2000多逆流传过程中,出现许多错误,因为纸发和印刷术发明前是刻在木竹上,靠传抄流行,传抄出现错误。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在三与生之间原应有个省略号,但古人没有发明省略号,后人在点逗时就点逗成“三生万物了”

总之,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后人传抄中觉得麻烦直接把三后面都省了。抄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人点逗时不加思考点成“三生万物”。

正确的点逗方是“二生三,三生……万物”或“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国学小师,不会骗你的。[大笑][大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