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前滿語嗎?有什麼根據?

冷史趣文


認為普通話是滿語的出來指正一下,哪一句話是滿語?用滿文怎麼寫?我還從沒見過一門語言的語音和另一門語言的文字可以這麼天衣無縫的對接的。在坐各位認為普通話是滿語的,估計一個真正的滿文也看不懂,一句真正的滿語也聽不懂。雖說滿族被同化了,但在滿族聚居的地方,滿語還是佔優勢的,他們不可能集體講漢語,一點滿語的痕跡都沒有


何律師456


個人認為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我外婆是滿族人,清朝的時候姓富察,對,就是家裡出了皇后的那個富察家。外婆是文盲,但是說得一口標準普通話,而且一直生活在一個內蒙古與吉林交界的小城。我以前一直奇怪外婆是怎麼會的普通話,現在懂了


碧海青天4455


說普通話是滿語的人,要麼是說不好普通話,要麼是不知滿語為何物。普通話是根據北方方言發展而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讀音的現代漢語,因其普遍通用,便稱之為普通話。滿語屬阿爾泰語系中的通古斯語族。滿文是根據蒙古文發展而來,而蒙古文則是回鶻文。無論是蒙古語還是滿語在發音上和漢語都毫無關聯。文字的區別那就大了去了,蒙古文和滿文就如一條條蜈蚣,滿身長滿觸鬚,看著讓人發毛。這樣的語言和文字怎麼能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華夏語言文字相提並論?

八十年代,我在瀋陽故宮遊覽時,就遇到兩個高鼻子的洋人指著櫥窗的滿文問翻譯,你能把這些文字讀出來嗎?翻譯告訴他,這是滿文,我是漢族,我一個也不認識。然後,老外說,滿人不也是中國人嗎?這不是中國字?翻譯的回答非常給力,她說“滿族是中國人,但他們是少數民族,滿文是少數民族文字,一般漢人都不學習滿文,我沒學過,我不認識。”然後老外都滿意的笑了。

其實,滿清入關統治中國達270年之久,除了改變了漢人的髮式和服飾,文化幾乎沒改變。最後的結果是滿人被漢人同化。今天的滿族人只是戶口本里的兩個漢字。他們說話用漢語,書寫用漢字。除了一些“滿學”研究者外,一般滿族人幾乎不知滿語滿文為何物。滿族只是一個民族稱謂而已,其語言文字早已隨歷史的長河漂流到浩瀚的史海里不見蹤影了。何談什麼普通話為滿語呢?

不可否認,在南方的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部分的古漢語成分,從發音上有別於今天的普通話。可是,南方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其語言的複雜性,本身就摻進了不同百越口音的混雜語言,怎麼稱得上“上古雅言”或“正宗漢語”呢?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古人的語言多為文言文,故稱之為古漢語,今人的語言都是白話文,白話文通過規範後的發音,就是普通話。普通話因其好學而普遍通用,因此成為國家官方語言,並代表著漢語面向世界。說普通話是滿語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若愚趣談


中國漢人主流語言(官話):

秦至晉: 兩廣白話

北朝、北越曾於漢時納入中華,其數字漢字音接近兩廣白話;閩南語定型於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數字和詞彙發音有不少接近兩廣白話。

北朝至明南京官話:客家話

唐詩、宋詞及至明末詩詞,可以客話嚴格入韻對仗;日本師從大唐,日語“12349是”與客家話一致,軍事、司法用語有大量客家話發音;韓語漢字音大多為客家話或普通話發音;閩南語中所謂文讀音,實為客家話(書面語)。

明中北京官話至今:普通話

普通話讀明以前詩詞,韻腳變多、對仗不工整,已變了音;普通話、客家話均可流利閱讀明清小說。

明初大移民普及了脫胎於客家話的軍戶話,形成今日北方語系;明末軍戶話東北音,形成清 漢八旗漢語,在咸豐朝後隨漢官勢力崛起逐漸取代滿語成為官話;清 漢八旗漢語,轉化為中華民國國語;中華民國國語,轉化為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

普通話是漢語,只是融入了少量滿語詞彙,多在東北方言中使用。而阿爾泰–通古斯語系的滿文滿語已經滅絕。


白馬非馬1001


別搞笑了,滿語和漢語語系不一樣,構詞法不一樣,語法不一樣,語音不一樣,二者如何能夠劃等號。

滿語和漢語有什麼區別?很簡單,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和印歐語系、拉丁語系一樣都屬於那種拼音語言,語言通過以字母所組成的文字來表達;漢語則屬於一種非常孤獨的語言,全世界只有這一種語言屬於表意的。

另一方面,滿語和阿爾泰語系其他民族得語言一樣都屬於黏著語,即通過詞根上附加的成分來表達不同的含義。舉個簡單的例子,薩其馬這種零食大家都吃過,在東北很常見,這個名稱音譯自滿語sacima,如果按照意義翻譯應該翻譯成切糕(這個切糕和維吾爾族的切糕沒有關係)。因為這個名稱源自於saci這個詞根,是切割的意思,當然sacima是名詞,指的就是這種物品;動詞是sacimbi,也就是切割;還有一個詞是砍的意思,也就是saciha。這個在漢語裡是不會出現的,漢語裡切糕就是切糕,切割就是切割,砍就是砍,不會從同一個詞根派生出來。

再者,語法也不同。比如說,我愛你這句話,英語是I love you,都是主謂賓的結構。而滿語我愛你是Bi simbe buyembi,就是我你愛,主賓謂的結構。所以滿語和漢語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語,畢竟普通話說破天還是漢語,不可能是滿語。

當然有人會用普通話的英文Mandarine來說普通話是滿大人什麼的,不過不好意思,這個詞早在16世紀就出現了,最開始是葡萄牙人對中國官僚的叫法,後來引申為中國官話的意思,然後到今天也在沿用。

今天的普通話也和滿洲人沒什麼關係,比如說取消入聲早在明朝時候就出現了;兒化音最晚可以追述到元朝,最開始是元朝把人名或者地名中的顫音r翻譯成兒,比如說帖木兒、把阿突兒,這種翻譯法到了明朝也在使用,後來到了清朝翻譯成爾。

另外,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都是工具,只要是工具,只能向簡單易懂的方向發展。比如說英語作為全世界使用範圍最廣得語言,其發音當中已經取消了很多語言當中依然存在的顫音、大舌音和小舌音,語法也非常簡單,也不說特別複雜,如果說複雜的語法,比如說俄語,其語法就連俄國人有時候都蒙圈。

另一個方面,中國人可能感覺不到,外國人在學漢語的時候,非常容易在多音字以及同一個字在不同得語境表達不同的意思給整蒙圈。比如說牙齒的齒,有時候就是牙齒的意思,有時候就成了年齡的意思;或者說是口這個字,有時候就是嘴的意思,有時候是出入口,有時候又成了開口、打孔的意思。當然外國人在蒙圈之後會吐槽,為什麼漢語不能一個詞對應一個意思,而中國人往往就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句開掩蓋。沒記錯清朝時候來華並供職於宮廷的傳教士雖然同時學漢語滿語,但是往往先學會滿語,因為滿語簡單好學;而且清朝在翻譯《幾何原本》的時候,是先翻譯成滿文本再翻譯成漢文本,原因無他,因為當時傳教士沒有英漢詞典,只能通過滿語這個媒介,因為他們對滿語的掌握可能好於對漢語的掌握,誰讓滿語的構詞法沒有漢語複雜。

言歸正傳,也許普通話當中引入了一些滿語詞彙或者是發音,畢竟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基礎,但是普通話還是漢語。打個比方,現代漢語還引進了不少外國詞彙,而且是直接音譯,比如說巴士、的士、幽默、貝斯、克隆、沙發等詞彙,這難道就能說漢語是英語了嗎!顯然不能。

所以我很納悶為何有些人會說什麼普通話是滿語,實在是可笑。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普通話不是滿語,如果非要說有關的話可以理解為漢語普通話受滿族入關270年的影響,也就是說漢語普通話是滿族人說的蹩腳漢語發音。

普通話採集地是滿族聚居地河北灤平,北京,當初定普通話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南京話,一個就是四聲發音的現在的普通話,最後經過多方考察論證,一致把後者定為標準普通話。

滿族入關近300年的歷史,京津冀地區滿族人居多,滿族入關後崇拜漢文化,更是學習漢語,因為發音不標準,(其實古漢語不是四聲發音)長期以來也就這個標準了,逐漸形成了差不多統一的發音形式。

為什麼遠在東北(滿族發源地)的人發音最接近普通話發音,這是不爭的事實,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以來,都是在不斷的融合更新,包括語言文字。

從甲骨文演變到後來的繁體字,簡化字,從七八聲的漢字發音演變到四聲發音也經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變化。


鶻鷹之魂


說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的人不是居心叵測就是不學無術!即便在普通話最標準的地區,人們也根本聽不懂半句滿語!更看不懂滿文!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無論字形、發音,句式和普通話有天壤之別,漢人聽滿語簡直就是聽外語。另外,沙雕們不要再糾結翹舌音兒化音了!古漢語的典型特徵就是大量翹舌音,也就是平舌音翹舌音共存、並且兩者區分非常精準的發音!整個東亞地區只有華北大平原地區大量存在翹舌音,華北平原周圍的滿語蒙古語朝鮮語(阿爾泰語系)、晉語、西南官話、日語、雜南方言(閩粵吳贛湘客等等)都沒有翹舌音(或者極少)。翹舌音是古漢語區別於東亞地區其它方言(語言)的最大特點。科學實驗也證明,翹舌音在向遠處傳播發展時很容易變成平舌音,但是平舌音變不成翹舌音。最近的例子就是臺灣國語,49年國軍退臺灣後到現在僅僅幾十年翹舌音幾乎就消失殆盡,現在臺灣國語滿嘴平舌音,以前鄧麗君劉文正那平翹精準,字正腔圓的老國語再也聽不到了!真擔心以後臺獨分子會恬不知恥地叫囂:古漢語沒有翹舌音啊!因為我們就是大陸遷移過來的!


老較瘦55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

首先我們要確定的是,北方滿語並不是普通話的來源。那麼普通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有哪些演變過程呢?

那麼我們要先確定普通話是什麼?

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將之前國民政府時期官方確定的“國語”改稱為“普通話”。根據官方解釋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看官知道了吧,普通話是官方規定的一種語言,而且延續了國民政府時期的官方語言“國語”。這就是我們在漢語言中涉及到的“官話”。

這個官話作用可就大了,由於中華古國自古以來就幅員遼闊,各地方言可以說是南腔北調,官方必須規定一種語言來進行標準化規範,使做官的人使用的共同語,以便能互相溝通,上朝奏疏。後來逐漸流行於民間,演變一種各地共同用語,但依舊叫“官話”。所以,官話的使用基本上是離政治中心越近,官話的普及率就越高。由於中國各朝各代中央政治權力中心基本在北方一帶,隨著時間延續,朝代的變遷,北方語言逐漸趨於相似,最終形成我們漢語言中7大語系中的最大一隻,這就是北方方言,也有學者直接稱“北方官話”

那麼今日的普通話是怎麼從歷史的長河中演進過來的呢?我們根據朝代逐步推演一下:

先秦:

周代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

秦漢

漢朝的漢語標準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之音,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後來的“天下通語”則用來嚴格指漢語標準語。揚雄著書《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這實際上已經開始把方言和官話區分開來了。

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唐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而後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定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宋代國語稱“正音”、正語、“雅音”。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朝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但主要是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今北京)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漢語標準音依據的仍然是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洛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

明、清時期國語稱為“官話”,字面意思是官方語言,明代官話基礎為南京官話。南京官話與現在南京話是否相同,學界仍有爭議,此處不做探究。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混雜,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清定都北京,將南京官話的聲調定主流標準語,並以滿語為國語但也只是滿族使用。清朝以來,南京官話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這種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

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及北方發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民國

民國建立了法定的國語體系,最初擬“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此即民國初年的國語(老國音)。後又公佈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力持華語雅音正統,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包括保持入聲特徵,主要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此時發生“京國之爭”,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標準基礎的意見得到當時多數人支持,最後決定國語僅以北京話為基礎(新國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後,繼續沿用民國時期“國語”的稱法,1955年將國語改稱為“普通話”,並確定了語音和語法,並在隨後的幾年中在官方文字用簡化字取代正體字。

好了,到這裡已經把整個普通話的來源和演變的過程闡述了一下,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目前普通話和滿語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這裡額外說明一點,普通話一詞可不是現政府制定的特有名詞,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舶來詞。“普通話”一詞被認為是從日本引入的名詞。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向他建議中國應該統一語言時,曾提到“普通話”。1904年,秋瑾留學日本時,曾組織一個“演說聯繫會”,內容提到普通話。1906年,著名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曾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成“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並定義普通話為“各省通行之話”。

並不普及的普通話

無論官話也好,普通話也好,雖然歷經幾百年來的演進和推廣,但終究沒有形成大一統的語言體系。截至2014年,雖然政府極力推廣普通話,但仍有30%人口約4億人無法用普通話交流。

可見,我們常常希望能夠整齊劃一,但是往往忽視個性發展,而大一統的願望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語言也好,意識也好,人類進步發展大都如此。



知行鏘鏘


這個可以說肯定不是,滿語作為少數民族語言依舊存在,語系和漢語有本質的區別,這個沒啥好說的。一些狹隘的區域主義的人,編造很多故事來搞事情!

反駁一下搞事情人的幾大觀點!

漢語尤其東北話和北京話夾雜大量滿語,而粵語保留著很多古音,和日本和韓國很多音調發音相同。

這個就很有意思,不得不承認,滿蒙時代留下了許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希望各位去看看蒙古大草原,聽聽蒙古人說蒙語,完全是兩回事!滿語也是如此,不過滿語確實難找了,很多滿族身份證根本就不會滿語!當然東北話裡還夾雜著不少朝鮮族語發音的詞彙,這件事很正常,容易和簡單的詞彙,兩邊人都比較容易接受,這樣就融入漢語裡了。漢語裡還有咖啡這個詞,來自英語,請問漢語是不是英國化了。

如果換一種說法(比較無賴,權當鬧著玩),粵語中保留大量日韓詞彙,豈不是那啥餘那啥麼!

北方漢語是滿蒙胡化教育的結果,北方人說的是胡語!

這句話是最難聽的話,誰說的絕對生懟回去。

第一元朝對中國統治不足百年,且百年間不鼓勵農耕,不重科舉,更不談教育,如何來教一群沒基礎的奴隸蒙語!

第二清朝,多是漢臣,滿將,自康熙以後,多注重中國漢文化,滿人習文也多是漢語,滿族第一才子納蘭性德,詩詞文章自是出眾!皆為漢語!

說了這些,最重要的不過是教育,清朝雖說講滿漢一家,但是旗人不會去教百姓滿語,文人科舉,依舊是以漢語為主,滿語根本無法取士。清朝根本就不會抓教育。

還有一次外族入侵,就是日本侵略了,中國最先丟的是臺灣,且日本人曾經推行了奴化教育,教小孩日文,中國淪陷區都有過奴化教育。看一下臺灣漢語也沒有日語化。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這件事,只是將中原文化,向南遷移,有河南遷向江浙等地區。人口遷移,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整體搬遷過去就可以,首先是要偷偷的走,古時戶籍制度十分嚴苛,如果不是戰亂,農民想走出一個縣城都是十分困難的。從河南到江浙,三條路,從秦嶺穿山而過,能走過去的恐怕十之二三。過淮河,自然無法上大船。第三從大海。所以就算南渡,也不會走的太遠。且南宋時,將文武放在船上,躲避金兀朮的搜山檢海,衣冠南渡大概指的就是這些人,這些人多數留在了杭州!

古詩詞以粵語讀出來好聽

古詩有平仄對仗,詞有固定的曲牌和順序,簡單的說,詞就是歌詞,過去譜曲的人不多,用曲子填詞來唱。這些論好聽,哪裡也不如蘇州評彈最符合意境了!


東北神哥李打油


另類君答題^_^

我們今天使用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滿清政府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無論國語還是雅言,都屬於當時的普通話,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彙》後,確定國語標準;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綜上所述,普通話和滿語沒有半毛錢關係,題主是清宮戲看過了吧O(∩_∩)O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