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1235112401


寒食节:节令名。传说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母子均被烧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


陈年往事1222



文心雕诗


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重耳的人带兵打仗中生了病,现在叫营养不良吧,要吃肉,正在打仗吃饭都是问题哪有肉吃啊?有个叫介子堆的,把自己大腿的肌肉割下来煮了给大王吃,这重耳病好了还打了胜仗,回朝论功行赏把介子堆忘了!有人提醒才问介子堆呢?这介子堆以背上老娘回乡去了!哪快追吧!追到一大片庄稼地里咋叫也不出来,有人出主意说这头点火他不那头出来了吗!火烧完了发现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重耳甚悔,宣布从此以后每年的这天都不许生火,定为寒食节,每家每户都要插柳枝来纪念!到现在山东山西部分地区还有保留着这个习惯.


水都


寒食节与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有直接的关系。

晋文公的父亲叫晋献公,因晋献公宠爱郦姬,郦姬想子凭母贵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被杀的命运,于是,便走上了逃亡之路。

重耳在逃亡之时,带了一帮随从亲信,其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从,对重耳始终不离不弃,中途有很多随从亲信,对重耳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前途命运十分担忧,大部分都不辞而别,剩余的随从越来越少。

一日,重耳带着仅有的几个随从,逃难来到了荒郊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公子重耳,既困又累饿昏过去,随从们都无计可施,介子推看到主公挨饿受难,内心十分难过,他避过众人,拨剑忍痛从自已的大腿上割下一块生肉,就地取材,捡柴生火炖了一碗人肉汤,亲自端到重耳面前,献于主公重耳充饥。

重自吃了介子推的人肉汤后,精神为之一振,他当着随从人员的面说,等我登上九五之尊,绝不忘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救命之恩。

不久,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于六十二岁之际,终于登上晋国的皇位。他大赏有功之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于是有群臣提及此事,晋文公后悔莫及,正要封赏介子推,可介子推己经隐退归乡瞻养母亲。

于是,晋文公重耳,便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来到介子推故里,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隐居深山老林之中,始终不见踪影,晋文公派御林军多处打探也无功而返。

于是,有谋士建义晋文公放火烧山,只留一个出口,也许介子推看到满山起火,便会走出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

一天一夜,还是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踪影,晋文公再次派人进山打探,可事与原违,谁也没有想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母亲,却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之下。

晋文公捶胸顿足,对天长哭不起,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诚心,却置于自已的恩人介子推于死地。

于是,晋文公率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礼仪,在那棵大柳树下厚葬了介子推母子。

三日后,晋文公班师回朝,因心中放不下介子推的恩情,于是,率文武群臣再到介子推墓前祭拜一凡 ,谁知,被烧焦的那棵柳树,却奇迹般发出了新芽。

晋文公感知介子推在天有灵,并下令举国上下祭拜介子推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无论王公贵族,贫民百姓,都不许生火做饭,警示后人悲剧不再重演,恩人永活人间。


风云剑90031177


寒食节与古代的伍子胥有关,听说是一但子胥很有才干,可它又不愿做官,朝庭三方五次请他他还是还去,为了减少麻烦他背着年迈的母亲躲进深山,因为伍子胥是孝子,远近闻名,官府想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肯定伍子胥会背母亲出山的,可是山烧光了也不见伍子胥出来,就放人去找,可是他母子俩活活的烧死在一起,这里的土老佰姓为了纪念他母子俩就在二月二十五日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为后人留下的佳话。


欧阳46783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个专注历史三十年的男人。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述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寒食节的主人公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士大夫,为人忠心不二,堪称当时文人阶层的楷模。

故事的背景起源于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其余两位公子不得不逃亡保命。其中就有介子推的主人重耳公子。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一路历经坎坷,甚至为人让自己的主人不饿死,介子推上演了“割股充饥”的一幕,最终重耳返回晋国,立为晋文公,自然忘不了介子推的忠诚。

然而介子推拒绝收赏,他认为对于君王的忠诚应该是发于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介子推决定隐居绵山,不食君禄。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三面烧山,可是谁知道介子推和自己的母亲拒不出山,最终被活活烧死。

最终介子推在临死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就此诞生。


趣论史册


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JSDZ


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重耳回国称王后赏赐从臣属,他却拒绝而未得赏,而与其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母子均被烧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吃前日冷食三天。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


刘257728326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寒食节的来历。

每年清明前一天,就是寒食节。这一天大家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食用前几天剩下来的食物。因为食物是冷的,故称“寒食节”。这么做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著名义士介子推。

介子推是晋国人,晋献公次子、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家臣。

晋献公晚年,因宠爱骊姬,听她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又想杀掉重耳。重耳只好逃离晋国。后游于八国,历时19年,六十二岁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被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逃难时,有一众家臣跟随他,其中一位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逃难时没有吃的,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做成肉汤献给重耳。重耳即位后,介子推不愿因功而受到封赏,甘愿过隐居的生活。就带上老母隐居在釂上山里。晋文公多次招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就是不听。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派人在釂上山三面放火,留一面给介子推出来。结果火停后扔不见介子推,再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晋文公知道后很难过,就改釂上上为介山,当地的地名也改为介休。并下令介子推死难的这一天不许生火做饭,来纪念义士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但是历史上介子推真的割股烧山吗?其实真没有。《左传》中记载,介子推跟随晋文公十九年,晋文公继位后封赏当年跟随他的人,介子推认为晋文公的成功是上天的安排,跟随他的人却认为自己有功而向晋文公要封赏是一件羞耻的事,所以坚决不受禄,隐居起来。晋文公就把他隐居的釂上山改名介山,作为他的封地。《史记》中也这样记载,看上去是司马迁借鉴的《左传》并稍加润色。

先秦的其他典籍,如《庄子》、《楚辞》、《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提到了介子推割股烧山的故事,但都语焉不详,且这几部都不是史书,可信度存疑。

既然没有烧山这一情节,那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民间传说,在介子推故事上加上一些艺术加工,从《庄子》这些书中有记载就说明这些民间传说很早就成型了!且中国人历来尊崇忠义,借用介子推的传说并演化为节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aniforget999


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规定的。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而出亡,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又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