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父母說明用一定的錢買基金理財是正確的?

xuweinan2233


父母和我們的理財思路不一樣,他們那個年代理財觀念不強,大部分是存定期,極少數人買國債,幾乎沒有人買基金。

我的公公婆婆極其勤勞,一輩子全款買了兩套房,供養了兩個大學生。老人的理財方式是存定期,攢一點錢就存著供孩子上學用。2015年,丈夫碩士畢業後,在省城貸款買了一套房,老人每月資助1500元給我們。2016年,我們拒絕了老人們的資助,我幫老人理財,首先是用貨幣基金理財,老人看著買基金能賺到錢,心裡樂開了花。

貨幣基金是由基金管理人運作,基金託管人保管資金的一種開放式基金,專門投向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工具,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有"準儲蓄"的特徵。貨幣基金優於定期,能有穩定的收益,但收益率不高。

在證券市場行情大跌的時候,我又教老人投資指數基金,1500元投資2只,一隻是中證500,一隻是紅利指數基金。指數基金比貨幣基金的風險稍微高一點,收益也高。投資一年左右,現在的中證500的收益率是18%,盈利1216.79元,紅利指數基金的收益率是6.01%,盈利413元。看著賬戶紅彤彤的,老人樂開了花。

指數基金是一籃子股票,可以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買入各種資產,並能反映這一籃子股票的平均價值走勢。按照投資理念,基金分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基金是有專門的基金經理根據主觀判斷挑選股票,被動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份股作為投資的對象,試圖複製指數的表現。被動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作為跟蹤對象,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數基金。

巴菲特在公開場合近十次公開推薦指數基金,他認為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是最明智的投資方式,對於大多數機構或個人投資者而言,指數型基金是投資股票的捷徑。

父母年紀偏大,風險承受能力低,宜選幾隻基金組成一個組合,降低風險。中證500指數能綜合反映滬深證券市場內中小市值公司的整體狀況,跑贏市場平均收益。紅利指數的成份股是由市場上股息率最高、現金分紅最多的股票組成的。紅利指數的成分股是市場真正的核心優質資產,紅利指數還天生自帶再平衡策略,因為它每年還要根據最新的股息率排名做一輪優勝劣汰,留下的都是優質的股票。

老人家有工資收入,在小莉的指導下,老人也有了被動收入。 個人最佳的投資方法是買入指數基金,堅持長期定期買入,這樣能跑贏絕大數投資者,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生活範007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作為一位理財師,在工作中真的遭遇太多客戶質疑:配置基金這些高風險產品有必要嗎,我身邊太多人買股票買基金虧得一塌糊塗,你不會也是來騙我的吧?

其實在剛從業的時候,我是真的會很耐心地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去給客戶解釋為什麼買基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如何合理去配置基金平滑風險。但是這樣去和客戶講,效果並不好,而且還很累。

後來隨著接觸的客戶越多,我就越發明白什麼叫做正確:賺錢就是正確,虧錢就是錯誤。不要扯什麼亂七八糟的資產配置,聽不懂。

所以後來我明白過來了,去年6月在天天基金弄了個兩個實盤的基金組合。現在碰到客戶再來質疑配置基金的合理性,我也不浪費這麼多口舌去教育客戶了。

直接扔實盤收益

客戶懷疑這圖是ps的?讓他自己去天天基金搜“巴蘭”

實打實的業績數據,這麼一弄,我不但省事了,客戶的積極性也上來了。

所以講那麼多道理沒什麼用,客戶在意的始終是能不能賺錢。

同理,你爸媽不接受基金,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不相信這能賺錢而已。

而要打消他們的質疑,最簡單粗暴的,就是通過基金賺錢給他們看。

那問題來了,你通過基金賺錢了嗎?


巴蘭理財


理解父母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一般是年輕人,他們著急,認為父母的理財觀念落後,損失了很多機會。但是,理財是買股票基金嗎?

對上了歲數的人來說,他們很怕風險。不僅僅是觀念,其實就不考慮年代,老年人本來就應該回避風險,因為他們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對於退休的人來說,賬戶裡無論是10w、100w、1000w都只能坐吃山空,不能冒險了,因為一旦虧了就補不回來了。

這和年輕人不一樣,創業失敗又如何?重新找項目,找夥伴,找渠道,也許再次創業就全回來了。

收益和風險

“高收益高風險,低風險低收益。”這個大家都知道,都認可。我們普通人能承擔的風險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收益。

筆者認為,當下市面上的理財渠道,可以用收益率來劃分風險。用國債年收益水平3.6%左右來衡量,記作A,然後看大致的風險:

1A=3.6%:無風險。比如,銀行存款,貨幣基金

2A=7.2%:低風險。比如,債券基金,信託,銀行結構性理財,房產投資

4A=15%:中低風險。比如,股票基金,長線投資白馬股,

8A=30%:中高風險。比如,中線、中短線波段炒股

16A=60%:高風險。比如,短線、中短線炒股,配資炒股

16A以上:超高風險。比如,漲停板戰法,超短線炒股,炒期貨,炒外匯,投資未上市股權

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從畢業後工作開始,就宜開始考慮投資理財,但核心年齡段大概在28~30歲開始,到60~65歲結束。因為這段時間是一生上班工作的時段,而且大腦比較好用,不糊塗。

一般人,儘量選擇2A~4A之間的風險,少數有一定技能的人,可以部分資金做8A的投資,甚至16A的投資,只要資金佔比更小即可。對於年輕人來說,儘量往4A、8A上靠,到了60~65歲以後,儘量不碰2A以上的投資,最好只做1A的無風險投資。

富人理財

有些富人錢比較多,他們可能有冒險的投機,但冒險資金有多少佔比呢?社會上有一些理財公司,服務於大機構或者大家族等等,一般是用配置的方式理財。

資產配置,簡單說就是各種理財方式都有點,這樣,一種方式虧本時,可能其他方式是賺的,那麼整體上賬戶的收益率波動不大。一般有幾種資產,股票基金、債券、商品基金、黃金、現金(貨幣基金、外匯),有長線理財的,還會配置不動產。

那麼配置完了以後,預計收益率有多少呢?現在一般是年化8%~20%之間比較多。看看富人為了防止風險,他們主動降低了收益率。

勸投基金

改變一下策略,就是投資基金由你來做,而父母還是做存款。就是你用8%的年化利率,或者用0.6%的月利率,從你父母那裡借錢,借的錢月月還利息,然後預計在莫一天歸還本金,一般用年底比較好。你借出來的錢,買入基金,收益盈虧都算自己的。

我想,這個方案還是有可能走通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風險不大,如果有高收益,收益歸你,他們也是開心的。

注意,借錢額度不要太多,大概是你工資性收入的2倍以內。因為現在這個點位,基金虧損估計也就40%頂天了。


海螺008


想想當年上學時,找父母爭取買原始股,沒做通工作後的哪個後悔失望。對比當下環境條件,倒是真有一番感慨。幾點建議吧!

  • 1.提供你所觀察到的基金收益數據。讓事實說話,讓依據說話。多找幾家優秀基金吧!嘿,也真有牛的。
  • 2.提供你交易的完整思路。包括且不限於準備下手哪家,可能持有多久,基金經理人歷史收益情況,盈利目標大概多少,風險止損會在哪裡,盈虧比例是怎樣的。總之一句,這事划算,不幹挺虧。
  • 3.構劃一番買基金的艱難。嘿,要沒這個,守舊的老人一句話能噎死你,“有這好事輪得著你娃娃”!這故事,至少要能說明這事兒一般人他還操作不來。
  • 4.那是要提醒你的,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撒尿捏泥巴


要說服父母,其實是要轉變父母理財思維的過程。必須要要結合父母的實際情況,解決他們的疑慮點,結合理財喜好,逐步讓他們瞭解。

1.父母風險喜好

題主要推薦父母部分資金投入基金,猜測題主父母可能偏好保守型投資。

偏好保守型投資的人分為兩類:一.收入來源單一,固定開銷較大,家庭資產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弱。

二. 本身厭惡風險,不願或者不瞭解除保本以外的理財方式。

針對於第一類,因為資產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對日常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我建議先開源節流,等到可以有餘錢後,再學習投資理財。

針對於第二類,則可以逐步向父母介紹合適的基金或是理財產品。

2.理財產品推薦方法

針對於父母厭惡風險,可以先從大額存單和民營銀行存款開始推薦,然後是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和純債基金,再是中高風險的其它基金和投資方法。

這樣雖然是逐步提高風險,但也逐步增加資金的流動性和收益,可以使資產更加多變,適應更多的情況,應對更多的狀況。

3.投資思維變化

父母能接受新的理財產品和投資方式,其實是投資思維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

接受新的事物固然不容易,可能最終父母也沒有接受,但踏出第一步,勇於向父母說明的子女,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十三號星球


如何向父母說明用一定的錢買基金理財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就先要看你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況了,你如果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就可以先少量買一些,等有收益了,父母自然而然就認可了,現在的父母一般比較開明,你自己的錢,想怎麼理財,他們也管不了多少。

如果你手裡沒資金,要從父母那拿錢,那就要注意方法了,現在一般都有用支付寶餘額寶,你可以與父母一起到菜市場買菜,付款的時候用手機支付寶付,這時你就可以告訴父母,餘額寶也是基金,只不過是一種貨幣基金,比較安全可靠,與銀行存款差不多,你只要經常移動支付,時間長了,他們就會相信基金,而且比銀行活期划算,這時你就可以讓父母把錢放在你的餘額寶裡理財。時間長了,你就可以進一步向父母說明,除了餘額寶這種貨幣基金,還有股票基金,指數基金,混合基金,收益更大一些,但相對來說有些風險,父母聽說有風險一般會不接受的,你可以先不告訴他們,先少買一些,過一般時間,有收益了,再把數據給父母看,父母一看,比餘額寶收益好很多,自然就會相信你,這樣你理財的資金,就可以不用愁了。

當然每個人,每家的情況不一樣,說服父母的分法也不一樣,希望我說的,對你有幫助,最後祝你和你的父母生活愉快!



聞雞起舞2020


評論員小韓:

如何向父母說明用一定的錢買基金理財是正確的?

跟父母溝通買基金理財困難重重,本人深有體會,當我們說到一個對於父母新鮮的事物,金額又比較大的事情,父母第一句話是能行嗎,靠譜嗎等等質疑的問句,這需要耐心的講解如何把錢買基金要比存到銀行合適,先讓父母少投一些,嚐到甜頭在進一步溝通,得講清楚如何不能聽某些在大樓下面發傳單的銷售讓你去免費領雞蛋,領小禮品,給你洗腦的P2P公司騙去,為了開始的蠅頭小利被忽悠去投資分紅,在某某個地方有多大規模的實體企業的說辭,有太多的轟動全國的大案了。


天閱財經觀察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指數基金是什麼,我們是這樣,父母更是這樣,誰也不放心把錢放在裡面。

我能給一個經驗就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耐心的講解,讓她懂得了指數基金的基礎知識,明白指數基金的好處,也知道買指數基金的風險比買股票更低。

要相信人的轉變的非常大的,可以幫父母完成定投,因為他們自己還不太會操作交易軟件。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之前我媽還特別排斥保險,後來她自己主動要求買保險。

為啥呢?春節假期,我天天和朋友語音聊保險,她聽得多了也就自己知道了保險的好處。以前之所以排斥,就是因為不瞭解,還以為“保險是騙人的”。

所以,重複的效果是難以想象的。


悠芽財經


其實投資理財上想要說服一個人,最簡單最有效的板塊就是賺取了,跟父母說明投資基金理財是正確的,那麼首先是你有沒有投資基金理財賺到錢,還要強調賺取了又賺了多少,這樣跟父輩去說明才會有勸說力。


我們來從父輩的角度來考慮,那一輩子的人很多可能都沒怎麼投資理財過,更多的錢是放在銀行裡當存款了,為何,那一輩的人只知道存錢,而不知道錢生錢,首先要考慮的是辛辛苦苦賺到錢的安全性,只要不變少,沒有莫名其妙消失了,那就知足了。


那一輩的人不知道啥叫通貨膨脹,也不知道啥物價上漲,可能唯一的感覺就是現在錢不禁花了。有這種感覺,但是沒有這種意識。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如果100塊能買到3斤肉,那麼你可以嘗試告訴他們如果這100塊放在基金裡,兩個月後,可以買4斤肉,那麼他們可能會意識到原來可以通過基金投資,錢變得更多。



另外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父輩辛苦了一輩子,也沒啥投資的熱情,又為何要他們自己親自去投資呢,如果作為子女的你本身就在基金市場裡賺到了錢,那為何不替父輩進行投資了,賺錢了直接全部給父輩,假如小虧了,自己給父輩補一點,他們也完全不會反對投資的,也不會感受到投資的不安全。


博通財富


不知道你父母多大年紀了。年紀的大小和理財也是息息相關。比如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即便虧光所有資產,他也有足夠多的時間再掙回來。而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他的體力,精力以及所剩時間,都絕不允許他的資產有損失。

所以,根據年齡的大小,我們需要選擇不同的理財產品。

我想你的父母應該至少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五十歲以上。那麼他們的資產就不能去投資風險高的產品,比如權益類產品,包括股票,期貨,還有股票型基金。

那麼怎麼說服他們去理財呢?哪種理財適合他們呢?

想要說服他們很簡單,讓他們拿出很小的一點錢去投入到非常安全的理財產品中去,他們看到了收益,自然就相信了。

哪些產品適合老年人投資?

銀行穩健型理財,收益4%以內的。這種理財之前都會保本,但是現在國家不允許保本了,所以銀行也不敢給你承諾,但是基本都是穩賺的。

貨幣基金,類似餘額寶這樣的,相比於銀行理財,流動性更好。我的餘額寶是兩萬以內隨時都可以贖回,超出部分需要等T+1個工作日,注意是工作日,如果你週五贖回可能要下週一才到賬。收益比銀行理財低很多,現在好像是2%多一點。

債券型基金,主要還是以利率債、國債為主,安全性高,也是隨時可以贖回,收益在年化5%左右。19年我做的債券基金組合,加了些信用債,當年收益8%。但是這個需要拿至少五年以上不用的錢來做才能保證5%以上的年化收益,短期可能會有回撤,回撤幅度一般不超過2%。

我們可以用這幾種理財方式做組合配置,這樣就可以降低風險,提高整體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