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理李信的?

八戒逗你笑


说起李信,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提到他的后代“飞将军李广”来,可是个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在战国末期的名将当中,李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将领。

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生平打过无数大战,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最终,在他人生的最关键一战,李信却输得很彻底。

这一战,就是秦国灭楚之战!

李信原本自信用20万大军,就可以扫平楚国。但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将秦国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虽然在后世眼中,李信灭楚一战的失败,成为了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让他显得如同一个草包将军一样,但这种看法显然是个误解。

如果李信真的是一个草包,以秦始皇嬴政的智慧,怎么可能选他做伐楚的统帅呢?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李信,其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将,是凭着自己的军功,一点一滴打出来的狠角色。

李信,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咸阳城外的槐里。因为战国时期可查的史料不多,我们只能知道,李信很早就进入秦军,并且成为秦军的高级将领。作为少壮派的将军,深受嬴政的信赖。

而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信用自己的战绩证明,嬴政确实也没看错人。

公元前228年,在灭掉的韩国之后,秦国开始进逼赵国。嬴政派王翦率军逼近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最终,两路大军合力,灭掉了赵国。

公元前226年,刚刚经历过一场荆轲刺杀的嬴政,将怒火投向了燕国。秦国灭燕之战,同样是由王翦和李信两路进军。

灭燕一战,李信率轻骑率先抵达易水,在易水之畔击溃了燕太子丹。燕太子丹失败后,燕国再无力抵抗,只能继续后退。最终,这次大战虽然李信和王翦没能一战灭掉燕国,但燕王喜还是迫于无奈,杀了燕太子丹,用太子丹的人头,来平息秦国的怒火。而这时的燕国,已经再没有抵抗秦国的力量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信有灭两国之功。

燕国一战后,李信的人生达到了顶点,但同时也为他接下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连灭两国,当时的李信,在嬴政心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所以,当嬴政接下来将目光投向楚国时,考虑的统军人物除了王翦,就是李信。

于是,便有了历史上那段很有名的对话。

灭楚之前,嬴政分别问两人,灭楚需要多少人。李信的回答,是只要20万就够了,而老将王翦则提出要至少60万以上。嬴政对比之下,觉得还是年轻的李信气势更壮,所以最终决定让他指挥灭楚之战。

可就是这一战,将李信彻底打落尘埃。

面对秦国20万大军的来袭,楚国派出老将项燕,统辖40万军队应敌。项燕采取“拖”字诀,先示敌以弱,给李信造成秦军势如破竹的错误判断,等到李信大军锋芒渐去以后,便开始长时间对峙。最后,项燕趁着李信轻敌进行反攻,彻底打败了李信。

战后,李信带来的20万大军,被杀得只剩4万。

遭遇楚国的大败之后,李信虽然没有被嬴政直接杀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嬴政对他的信任。

灭楚之后,李信虽然同样活跃在战场上,灭燕和灭齐两战皆有参与,但其地位已经不像之前那么高,只是以王翦副将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那么,李信最后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于李信到底是如何死的,史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史记上关于李信的记载,也仅仅是终止于李信参与灭齐,那之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不过,李信所在的陇西李氏家族,却在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辈出。比如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裔。再往后,南北朝时期开创西凉国的李暠,开创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是出自陇西李氏。


剧透历史


李信是秦始皇时期最勇猛的年轻将领,他作战快而狠,尝尝敌军没有摆好阵脚就冲进去杀敌了,而且他从来都是亲自上阵,跑在士兵前面,所以士兵也斗志高昂,勇猛杀敌。


李信曾率8万秦军大破13万韩魏联军,几次和赵军作战也取得胜利,秦始皇大为赞赏,称李信是当代白起。白起也被提拔为仅次于王翦的主帅。但是李信的作战方式也是都致命缺点的,只勇猛,但不讲方法。在和赵国作战时,名将李牧就抓住他的弱点,避其锋芒,几次被李牧打的落花流水。

在对楚国开战前,秦始皇问李信带多少兵可以打败楚国,李信说20万就够了,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60万不行。秦始皇认为王翦老了,不堪重任,任命李信带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一开始也是节节胜利,但是李信骄傲了,最后被项燕偷袭,只落4万秦军,以失败告终。秦始皇闻训大怒,但是想到李信的战功,而且是自己选择了李信而非王翦,还任用有楚国继承权的昌平君运送粮草,结果昌平君叛乱,截断了秦军粮草和后路。所以,秦始皇并没有杀了李信,自己亲自去给回家养老的王翦道歉,让李信将来戴罪立功。



李信后来确实跟随王翦儿子王贲打败了燕国和齐国,李信本人也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死后,面对刘邦项羽的大军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吻剑自杀了!


墨梅逸清寒


秦王要灭楚国,他就问老将军王翦和年轻的将军李信,你们需要多少人马,才能够灭掉楚国?

老将军王翦说,我需要六十万。

年轻将军李信说,我只要二十万。

秦王说:李信,你是好样的,我看好你哦,王翦老将军,看来你是老了,这么怕楚国呀,看来这个天下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其实秦王还是有一点小私心的,因为秦军总共才六十万,如果他将这六十万秦军都交给了王翦,那么王老将军想要自己当秦王,自己岂不是束手无策?

不过,自信不代表着就能完成任务,李信显然是这样的人。

李信与蒙恬分兵攻打,开始还蛮顺利的,他要与蒙恬汇合,可是他被楚国大将军项燕给盯上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祖父,他率军跟了李信三天三夜,趁李信不备,然后大败李信,秦王不得已,请王翦出山,最终打败了楚军。

其实李信是有这个自信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在公元前228年,与王翦一起攻破了赵国,又在公元前226年,与王翦一起灭掉了燕太子丹,所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也深得秦王的信任。

可是,楚国不是燕国,也不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楚国大将项燕也是名将,楚国的实力仅次于秦国,王翦的担忧是正确的,而李信是过于骄傲,过于托大的。

那秦王是如何处理李信的呢?史书上并没有说,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李信没有因为被杀,他顶多就是被降职,罚俸禄,还是继续带兵打仗的。

因为,在公元前222年,李信与王贲(王翦之子)一起灭了燕国,在公元前221年,又与王贲从燕国的南部入齐,灭掉了齐国。

可以这样说,秦王还是比较仁厚的,并没有因为李信战败,所以就杀掉李信,而不信任李信,后来还继续用李信灭掉其他国,李信毕竟还是有能力的。


历史简单说


楚国八百年

对于先秦来说,楚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有历史学者认为: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部族就有了一定的规模,西周成立以后,因为多种原因,楚人被迁移到了南方,并且在南方不断坐大。在周昭王时代,楚的势力甚至一度可以和周朝分庭抗礼,周昭王也因为攻打楚国而命丧汉水,成了喂鱼天子。

之后数百年里,楚一直是中原各国所恐惧的国家,直到秦的崛起,这一切才开始改变。

在秦预备统一华夏前夕,楚已经成为东方六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楚国版图,南抵五岭,北达鲁国故地,倘若不是汉中等原本楚国地盘在此之前沦入秦国境内,楚的版图会更加庞大。

李信伐楚

秦始皇在筹备灭亡楚国的时候,也知道楚国地盘太大,很难轻易吞并楚国,于是秦始皇咨询老将王翦和青年将领李信:大秦想要吞并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和白起、廉颇、李牧,被后世视为战国四大名将。一生可谓身经百战。因此王翦经过一番估算,认为想要灭亡楚国,非要六十万秦军不可。

而李信则认为,凭借秦军的战斗力,灭亡老朽楚国,哪用六十万大军?只要二十万秦军,便可以轻松荡平楚国。

秦始皇见李信如此自信,便采纳了李信的方案,拨给李信二十万大军,命李信攻打楚国。

李信对于楚人的战斗力评估并没有错。李信和蒙恬等秦军将领分兵两路,攻入楚国,楚国军队遭遇秦军,顿时乱做一团,没起到丝毫有效的抵抗,这让李信的秦军很快深入楚国的腹地。

但是,随着李信的大军深入楚国境内,楚国版图庞大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曾经提到,战争的胜败,和后勤补给、国家财力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秦军深入楚国境内,一来人生地不熟,二来后勤补给困难,渐渐地,楚人占了优势,楚人利用这个优势,反击秦军,导致李信兵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回秦国。

李信晚景

对于李信的兵败,秦始皇也深感反思,觉得李信兵败固然有失误之处,但若非自己急功近利,没采纳王翦的方案,也不至于让灭楚大业费二遍周折,于是秦始皇改用王翦为将,继续灭亡楚国。

之后,秦国在灭亡燕国残余势力的时候,依旧派遣李信为将,从这可以看出,李信依旧是秦始皇所器重的将领。

根据《史记》记载,汉代名将李广,其祖先即秦大将李信,如果太史公的信息没错,这说明,李信是有后代传世,并且依旧从事军旅行业。


藤树先生


最近玩农药也是玩了几次李信,感觉也是相当的厉害啊。哈哈。

李信,战国末期秦国著名的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秦国在灭赵国的战争中。李信就有很出色的表现,当时王翦率领大军主攻赵国的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一举灭掉了赵国。

后来秦国灭燕,当时还是王翦领军,而李信就是先锋部队,当时李信亲率大军把燕太子丹追到了衍水,之后燕王喜把太子丹杀了献给了秦国,次战之后李信开始得到秦始皇的重用。

之后李信领军伐楚,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当时还有蒙恬。李信一开始还是取得了很多胜利的,但是最后李信还是败在了项燕的手下。

这样的大败放在任何时代来说,李信都是难逃一死的。但是在秦始皇时期李信却没有,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李信受到了什么惩罚,但是后来李信又出现了,秦国在攻取燕国的辽东之地的时候当时李信再一次的出现在王贲的手下,王贲就是王翦的儿子。后来秦国灭齐的时候又是王贲和李信率军攻入临淄的。

李信一生的败笔就是伐楚之战,但是可以想象伐楚一战的失败应该最大的责任不在李信,不然秦始皇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放过了李信,而且后来还再次的让李信领军。

但是李信最后的结局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不过应该是得到了善终的,李信的后代李广在汉朝时期大受重用。

李信的家族也是相当的辉煌,他的父亲李瑶是秦国的南郡太守,而他的先祖李宗是魏国的大夫,据说李宗就是老子李聃的儿子。李信的后代也是相当的厉害,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甚至后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是李信的后代。


中国历史研究所


秦国在当时有个《军功奖励制度》,这个《军功奖励制度》对打仗胜负的奖惩,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打了胜仗,肯定会升级升职。如果打了败仗,一定会降级降职,乃至受到惩罚。

可是,秦国将军李信带着20万秦军和楚军作战时,被攻破两座军营,损失了七个都尉。虽然《史记》上并没有说损失了多少人马,但“都尉”是仅次于“将”的中高级军官,损失七个“都尉”,说明损失其实是非常大的。

(李信剧照)

李信损失这么大,气得秦王嬴政只好亲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气请王翦出山,给他60万军队,让他带着去和楚国作战。可以说,李信让秦王嬴政不但损失了军队,还损失了面子。

不过,虽然李信让秦王嬴政蒙受这么大的损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没有处罚李信。虽然攻打楚国的时候,秦王嬴政再也没有让李信跟着去。可是随后,秦王嬴政就派他跟着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让燕国彻底灭亡。紧接着,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贲一起去攻打齐国,攻入齐国都城临淄,灭掉齐国。

此后,虽然历史上再没有关于李信的记载,但是,因为飞将军李广是李信的后人,由此可见,李信后来应该还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则的话,他的后人中也不会出现李广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

那么,明明李信打了败仗,捅了那么大的娄子,为什么他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优待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们来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处理白起和王龁的。

(白起剧照)

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对秦国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秦昭襄王最终赐死了他。王龁打仗的能力比较一般,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打不赢,因此秦昭襄王换上了白起,才打赢了长平之战。后来,在邯郸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攻不下来。于是又派王龁去,还是攻不下来,而且损兵折将。就这么一位“常败”将军,秦昭襄王对他却一直非常重视,给予他很高的优待。

那么,为什么白起打了那么多大胜仗,秦昭襄王赐死了他。王龁不会打仗,屡战屡败,秦昭襄王还对他那么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龁由于打了败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劳并不高,野心并不大,不会对秦昭襄王构成威胁。而白起所立的军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强。秦昭襄王对他很担心,所以最后要杀掉他。

我们再来看秦王嬴政时期的王翦和李信。

当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万人马。当时秦王嬴政说,王将军老了,胆小了。然后他问李信,李信说只要20万人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终派李信去打楚国。

(王翦剧照)

那么,秦王嬴政真的认为王翦老了吗?显然,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话。他的真心话是什么?是担心把60万大军交给王翦,相当于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国的兵权,如果对他反戈一击,该怎么办?或者王翦不反戈一击,而是打到楚国去以后,在楚国称王,带着60万军队打回来,进攻秦国,把他给灭了,又该怎么办?

秦王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后来,王翦在答应重新出山的时候,已经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担心。所以,他连续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给予他封地。甚至走到边关的时候,他还派人对秦王嬴政说,请嬴政一定要兑现给他的封地。当时身边的人就问王翦,说王将军你是个大气的人,为什么却反复计较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诉身边人说,他这样做,就是让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么在乎秦国内的土地,就不会带着军队造反,或者留在楚国不回去了。

李信显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担心的。所以他一开始就只向嬴政要20万人。李信也许知道这20万人,不一定能打败楚国,但是为了不让秦王嬴政担心,因此只带20万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这么让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么还会不重视他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没有处理,秦始皇让李信和王翦儿子王贲灭辽东和齐国

李信因为20万灭楚失败而出名。但他的结局,《史记 王翦列传》只是概括一句:

“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现在来整理下灭楚时间线:

1、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王贲攻打燕,李信跟随,俘虏燕国太子丹;

2、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王贲灭魏,李信率领20万灭楚但失败;

3、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破楚杀项燕;

4、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俘虏楚王负刍,灭楚;

5、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贲击败在辽东的燕王喜,回程时击败代王赵嘉;

6、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王贲在燕南南下灭齐。

《史记》所说的李信和王贲“破定燕、齐地”应该是指秦王政25、26年,俘虏燕王喜、代王赵嘉、齐王建这三件事,而不是指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的李信俘虏太子丹。

即:

在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后,李信和王贲灭燕、代、齐三国。

因此说,李信在公元前225年灭楚失败后,并没有受到秦始皇的处罚,即便有但问题不大。


李信20万灭亲失败原因并非轻视楚国

1、李信20万灭楚时,楚国首都是在寿春,李信军基地是在郢陈。

郢陈即今天的河南淮阳县,寿春即今天的安徽寿县。二者地理位置见下图:

郢陈和寿春相距220公里。李信以20万直接攻下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等贵族,就完成灭楚。

王翦也是以俘虏楚王为灭楚标记。

李信20万,行军220公里,攻陷楚国首都寿春,并非不可能。

2、李信失败的原因在于秦国楚裔大臣昌平君在大本营郢陈起兵反秦,导致李信后勤被切断,不得不撤军到城父;寿春的楚军和项燕率领的楚国东部军沿途追击李信军。

下图是李信的行军路线:

《史记》中对于昌平君反秦的时间顺序有不同记载:

《秦始皇本纪》记录是王翦俘虏楚王后,项燕才拥立昌平君反叛;《史记 六国年表》中记录王翦是先杀项燕,再俘虏楚王。

相对而言,在注重年月时间时间的《六国年表》在时间准确度上比《秦始皇本纪》更高。项燕死,楚王再被俘虏,也相对符合逻辑。楚王被俘虏,手握大军的项燕拥立昌平君,说明项燕作战不力。

且《王翦列传》记录很明确,王翦是先击败楚国主力,才俘虏楚王的。如果项燕是在楚国主力被击败、楚王被俘虏的情况下拥立昌平君,对秦国根本就构不成威胁。

因此,昌平君先反秦,和项燕共同和王翦作战,失败后楚王再被俘虏更符合史实和逻辑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李信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也是名非常厉害的武将,曾大败赵国、燕国,那为啥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是很多?就是因为他率20万秦军灭楚,结果楚没灭成,反而损兵折将。

秦始皇对他还是很好的,见他大败也没啥处置,只是从此之后再也没委他重任,只让他跟随别的大将出战,例如王翦、王贲父子。

从李家还能在陇西繁衍生息,养出李广这种名将来看,李信的结局还是挺不错的,没被秦始皇清算,也没参与进什么会掉脑袋的事情中。

其实李信打楚国这事儿吧,和赵括的“纸上谈兵”有得一比,只是因为造成的后果没有赵括那么严重,才没留下个“李信攻楚”的成语。

话说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即位19年,时年32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李信和他年岁相仿,是秦国的少壮派,深得秦始皇的看重。我认为他们两人私交也很不错,否则秦始皇不会这么信任他。

当时秦始皇派老将王翦和青年将领李信各领一军袭击赵国,没多久就攻破了赵国,此战中李信表现突出,秦始皇更相信他了。

没过几年,韩、赵、魏都被灭了,秦始皇准备打楚国。就问武将们要多少兵才能灭楚?

王翦谨慎的说要六十万,李信自信的说只要二十万。

可能是一系列的胜利让秦始皇膨胀了,竟然信了李信的话,说王将军老了,胆子小了,秦国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呀!

然后他就给了李信二十万兵,李信带着大军攻入楚国,刚开始还打了几个胜仗,接着就被楚霸王的祖父项燕给打败了,狼狈逃回秦国。

秦始皇此时才知道自己过于乐观了,赶紧去向王翦道歉,请他复出,这才把楚国给打下来了。

不过史书上也没有秦始皇处罚李信的记载,只写着之后派他跟随王翦之子王贲灭燕。由此可看出,两人关系真的很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李信在历史上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一朝,从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1年的7年间,史书有李信的记载,除此之外,再无记载,李信这个人仿佛只存在了7年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

历史上的秦国被称为暴秦,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秦军残暴,杀人如麻,整个战国时期光是秦国斩杀的东方六国士兵人数就达到了200万多人,其中白起一人就杀了一百多万。

二是秦法严苛,一人犯法,全家连坐,一家犯法,全伍连坐,一伍犯法,全什连坐。看上去秦法是相当严苛,而且毫不讲人情。

正是因为秦国给了东方六国这样的印象,所以才会被称为暴秦,而对于为秦国打仗失败的将军,理所当然处罚会很重,事实上秦国还有不少这样的先例,比如秦国名将樊於期,就是那个逃到燕国用自己的首级换取荆轲刺杀秦王的那个秦将,樊於期因为教唆并协助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造反,失败后逃走,秦王政诛灭了樊於期所有在秦国的族人,全部斩杀,可见秦法严酷。

但樊於期属于叛乱,跟秦将打了败仗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秦国的将军在外打了败仗,也都是有处罚的,但远远没有诛杀三族这么严重的处罚,比如秦国将领王陵,在长平之战后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损失了五校秦军合计4万人,秦王政对王陵的处罚上免去官职,削去爵位,并没有杀他,可见秦法对战败的将领并不残酷。

还有名将王龁,就是那个在长平之战前期指挥秦军攻击廉颇的秦军主帅,在白起到长平前线前,就是王龁作为主帅指挥秦军作战,在王陵攻打邯郸城失败被免职后,秦国换上了王龁继续攻打邯郸城,结果王龁还是被救援赵国的魏楚联军击败,损失惨重,结果是秦王政都没有处罚王龁,因为两个月后王龁再次领导进攻赵国的汾城,估计最多也就是剥夺部分爵位。

所以 ,秦国没有斩杀作战失败秦国将领的先例,除非秦将背叛秦国,那样的话,处罚就非常重,就是诛灭三族的重罪,所以李信率领20万大军在楚国作战失败,秦王政对李信的处罚也只是剥夺部分爵位,并没有杀他,甚至都没有免去官职,所以说秦法并不残酷,说秦法残酷都是被秦国所灭亡的原东方六国人说的。

况且李信在攻打楚国的失败还有意外的原因存在,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原因,说不准李信攻打楚国还有机会获得胜利,这个意外原因就是:秦国国相昌平君发兵背叛秦国,趁机攻打李信,导致李信前后受敌,被楚国大将项燕击败,最终大败而归。

李信在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时,是一名年轻将领,而年轻就会气盛,所以李信向秦王政提出用20万大军灭亡楚国,而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却提出要60万大军才能灭楚,作为秦王,当然是最小的代价能取胜更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李信。

然后李信就率领20万大军开始攻打楚国,而蒙恬的父亲蒙武是李信的副将,李信攻打楚国的战役遭受了楚国大军的前后夹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昌平君的反叛,昌平君是楚国公子,他的母亲是秦国公主,也就是说昌平君是秦楚两国政治联姻的产物,他的外祖父是秦王政的祖爷爷秦昭襄王,算起来昌平君和秦王政也是亲戚。

昌平君当时任秦国国相,并且在自己位于楚国的封地郢城,当李信率军攻楚时,昌平君由于巨大的压力,开始选择背叛秦国,联合楚国军民在背后切断了李信的粮道,并与项燕一起前后夹击李信、蒙武大军,李信的20万大军在楚军前后夹击之下被打得惨败而归。

正是因为这个意外原因,才导致李信大军的失败,李信损失惨重,具体死了多少人没有记载,至少损失过半才叫惨重,李信大军另外还损失了七个都尉,一个都尉至少指挥数千军队,七个都尉都被杀,可见秦军损失惨重,李信回到秦国后,秦王政并没有特别严厉处罚李信,因为就在李信攻楚的三年后,李信作为王翦儿子王贲的副将,率领秦军攻打燕国,可见李信没有被免职。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前夕,李信还参与了灭亡东方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可见李信是活到了秦王政统一天下并自称皇帝之后,从李信攻楚时是个年轻人来看,到秦王政统一天下之时,也不过只有4年 ,换句话说 ,秦王政统一天下之时,李信年龄也不大,不会超过40岁,否则也不会被称为年轻气盛了。

算起来,李信有可能比秦始皇年轻十岁左右,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只有50岁,况且秦始皇在位时没有杀害任何一位功臣,所有的功臣都活了下来了,包括功高盖主的王翦和王贲父子都没事,更别说李信,所以李信很有可能会活到楚汉相争之时。

另外,李信的家族是出自陇西李氏的大家族,在秦朝及汉朝西汉时期都非常显赫,其家族更是人才辈出,西汉的李广、李陵家族,唐朝的李渊,都是李信的后代,所以如果没有生病的话,李信就应该是自然死亡,秦始皇更不会对李信有什么处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始皇同大臣们商量如何拿下楚国之时,老将王翦说一定要60万大军,而年轻的将领李信认为20万足够了。于是大家都认为王翦老了,领兵能力始终会被年轻人给追上了。

但结果是,李信率领20万秦军出征,不仅大败而归,还被楚国军队乘胜追击,紧急情况之下,秦始皇亲自向王翦道歉,请求他再次出山领兵,并且答应给王翦60万大军。而对于李信,秦始皇没有怎么惩罚。

按理说,秦始皇对李信是十分生气的,毕竟之前李信信誓旦旦说要20万士兵没问题的,还嘲笑王翦老了,这到头来还要他本人亲自去请回王翦老人家,为李信犯下的错误而低头。虽然生气,但秦始皇也没有惩罚李信,后面出兵燕国和齐国的时候,李信还被任命为将领,为秦国效力。那么为什么秦始皇没怎么惩罚李信?这可以分为两点概述。

<strong>李信为难得的年轻将领,秦始皇不愿失去这个人才

虽然当时还有王翦父子在朝中出力,但秦国仍旧十分缺少有能力的将领,像李信和蒙恬这些人,都是秦始皇着力培养的对象。秦国是崇尚武力的国家,同时也处在征战年代,人才本身就稀缺了,而且最缺的就是武将了,像李信这种前期就有不少战功之人,秦始皇嬴政是不愿意失去的。


李信最开始领兵是在攻打赵国时期。那时候,他就能独当一面,自己率领军队,同王翦的大部队一起汇集,包围整个赵国军队,消灭军队之后,赵国也就随之灭亡。那时候的他就开始受到秦王嬴政的看重。

后来在征讨燕国中,李信担任了重要将领,把燕王喜和燕国太子丹打到了衍水一带。最后成功拿下了太子丹的首级,给秦始皇出了一口怒气。如果要说哪个诸侯国是秦始皇最痛恨的,燕国一定能排在前面。毕竟燕国太子丹曾经派了荆轲去刺杀于他,还差点成功。李信能成功将太子丹的首级拿到,十分迎合了秦始皇的内心所想,从那时候,秦始皇对他十分信任,这也是秦始皇没有在李信讨伐楚国失败之后,惩罚他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始皇在没有怎么惩罚李信之后,还让李信去参与灭亡奄奄一息的燕国,而且在消灭燕国之后,李信和王贲趁着士气高涨,顺便消灭了齐国,最终完成了秦王嬴政的统一梦想。由此看来,秦始皇没有惩罚于李信,就是认定他是个可用的人才,能为自己带来征战的胜利。

攻打楚国的战役,输了的责任不在于李信,秦始皇自然不会加罪于他

当时攻打楚国,秦国是兵分两路,一部分军队是李信率领,一部分军队是蒙恬率领。实际上,他们一开始带着秦军可谓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楚国的军队根本抵抗不了,但他们会师之后,李信却率军攻打后方的郢陈,原因就是后方昌平君反叛,断了他们的三军之粮。在此过程中,楚国的军队在项羽的爷爷,也就是项燕的带领下,追击秦军,同昌平君来个前后夹击,大败秦军。

这么看来,攻打楚国大败,确实不是李信的责任,而是出现了昌平君叛变这种突发事件,才导致战争失利。但归根到底,这次军事上的失败,是秦始皇造成的,一是他没有听信王翦的忠言,轻率让李信这些年轻的将领带兵;二是他选择昌平君为攻打楚国的战役运送粮草。要知道,昌平君虽然是秦国公主的儿子,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楚国的公子,他无法承受楚国被灭亡的结果,于是在郢陈反叛。

秦始皇明知昌平君是楚国人,还让他去安抚那些被攻打的楚人,让他们投降。殊不知,昌平君触景生情,反而选择了楚国的阵营,导致整个战事的变动,这才是此次战役输的关键所在。

秦始皇对于叛将是十分残忍的,就比如樊於期,他就是秦军将领,在征伐赵国兵败之后,害怕受到惩罚,就选择逃到燕国,秦始皇就杀害了他一家。但这是樊於期不对在先,无论是逃兵还是反叛,都是大罪。而李信虽然输了这场战役,但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时输的责任也不在他身上,所以秦始皇没怎么惩罚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