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國輝 實習生 謝小婉

2月19日,梁榮波又一次從湖北境內出來,他剛將一家企業捐贈的醫護物資挨個送到了湖北轄下的9個城市的醫院,“這一趟跑死我了”。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抵達武漢後,梁榮波穿上防護服

10天前,他接到緊急“聘請”,從雲南大理,越過貴州、湖南,將一車重達27噸的蔬菜和酸奶等物資運抵武漢,43個小時長途跋涉,跨越2000公里,其間他只休息了4個小時。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27噸蔬菜酸奶順利到達武漢

“送菜”之後,梁榮波沒有回家,他成了一個“專職”的“逆行者”,專門運輸到湖北的應急物資。按他的話說,“我跟武漢也是有緣的,我老婆的弟弟在武漢上大學”。2月22日,他將再次從四川簡陽裝車出發,將新一批的愛心菜送到武漢。

緊急“聘請”梁榮波的,是一個由300多名跨越中國大江南北和海外的普通人組成的“我在”愛心團隊。從2月中旬開始,他們幾乎“包下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下屬10家醫院一半的蔬菜供給。

從選菜、配菜,到搭建起跨越幾千公里的“駝峰航線”……如今,被他們稱為“溫暖週二”的“送菜行動”,至少將一直持續到3月中旬。

“我在”團隊的微信群聊裡,幾乎每天都會重複發出這樣一段話,“我們不是醫生,我們沒有資格衝鋒陷陣;我們不是科研工作者,我們沒有能力研發抑制病毒的藥劑……我們只是一群普通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做我們能做的……我們想告訴武漢,山在,樹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

43個小時狂奔2000多公里

2月9日上午,運輸信息群裡的一個朋友給梁榮波打了一個緊急電話,一個愛心團隊聘請的湖北司機在雲南某地被隔離了。“現在對方急尋一名司機,要從大理運一批蔬菜物資給武漢的醫院,你願意去不?”

這批運往武漢的物資,有25噸剛剛採摘的新鮮蔬菜,以及兩噸從當地生產的新鮮酸奶。按照計劃,27噸物資本應在2月11日之前到達武漢,送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的9家醫院及託管的方艙醫院,是前線醫護人員的重要補給。

35歲的梁榮波是四川人,長年跑貨車,天南海北都去過。從雲南到新疆跑完貨後,他正準備再次出發,從雲南運輸豌豆等蔬菜到湖南去,買家已約好在等候。這一趟之後,他將回到四川的家裡,與老婆和5歲的兒子團聚。但接到電話,梁榮波卻不假思索,“去!這是更要命的事。”

一邊迅速跟原貨主說明情況,一邊急速趕往200公里外的大理。聽到是運輸應急物資到武漢去,原貨主也沒有二話,無條件答應了梁榮波的“毀約”。

到達古城,已是午後,四個多小時的裝車馬不停蹄。下午6時30分,梁榮波跳上駕駛室,迅速出發奔往武漢。直到他出發後兩個小時,“我在”愛心團隊才想起,還沒給他帶上吃的東西……

凌晨四點左右,貨車駛出雲南進入貴州,高速路上卻起了大霧,加上睏倦,梁榮波不得不在服務區暫歇。睡了短短一個小時,心急如焚的他又起來繼續跑,“那兩天雲南、貴州比較冷,溫度低,蔬菜容易結冰凍壞”,他當時看了一下車上的溫度計,室外溫度約零下10度。

進入湖南後,惡劣的天氣再度作怪,高速上下起了磅礴大雨,完全看不清前路。儘管“藝高人膽大”,但梁榮波也只能再次停下。

最危險的不是大霧,也不是大雨,而是由於服務區關閉,他的貨車加不到剎車凝水。“加不到凝水,遇到下坡剎車就容易出問題。”

從雲南到貴州,穿過湖南進入湖北……有時連續上坡要一個多小時,有時則是連續下坡一個多小時。“都是山路,路很險”,為了少踩剎車,遇到下坡時,梁榮波保持低檔位行駛。“讓車速自動慢到五六十碼,寧願多耗點油。”

剩下的就是跟困、累做鬥戰,如果是平常運輸,他至少要在中途好好睡上一覺。但從大理到武漢,連續43個小時的運輸中,他只睡了4個小時左右。沒有帶吃的,他就在中途吃泡麵,“運輸這批物資,好像有一種東西在支撐著,讓人感覺不到累。”

2月11日下午1時左右,貨車進入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及捐贈工作組外聯負責人、院辦副主任陳攻接到了這個靦腆、黝黑的四川漢子,趕緊給他遞上了一個盒飯,以及準備好的口罩和防護服。

匆匆扒了幾口飯後,梁榮波又跟著同濟醫學院的工作人員,把車開到一個個醫院卸貨。夜晚11時40分,卸完貨的梁榮波又匆匆跳上駕駛室,趕在武漢“禁止令”升級的前一刻,開上了高速公路。

直到此時他才放鬆下來,50多個小時高負荷運轉後,睏倦也隨之襲來,梁榮波把車停在離高速路口1公里外的服務區,一覺睡到了第二天中午。

配菜師和“營養專家”

聽到梁榮波順利抵達武漢,圓滿卸貨的消息,遠在雲南的張峰瑞和楊超總算鬆了口氣,27噸蔬菜和酸奶沒壞。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開了一瓶紅酒,提前慶祝這次“駝峰運輸”總算有驚無險。

2月8日晚上的突發狀況尤讓兩人“捏把汗”,原北聯繫好的湖北司機被隔離,二人整晚沒睡,到處“懸賞”司機,直到第二天上午等來了梁榮波的“揭榜”。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裝貨現場,張峰瑞還給梁榮波準備了消毒酒精

92年的張峰瑞與楊超從小是同學更是好友。張峰瑞大學畢業去了英國留學,回來後就自己創業,熟悉的人都叫他小名“飛哥”;與張峰瑞不一樣,“超哥”楊超則是子承父業,與父母、哥哥一起,在大理、麗江從事蔬菜批發。

“我在”愛心團隊要給武漢的醫院捐贈蔬菜,飛哥和超哥“一拍即合”,同時加入了“我在”團隊,成了最年輕的兩個成員之一。他們還有著重要的職責:隨時關注來自前線醫護人員的飲食需求,為遠在兩千裡之外的“戰士們”精心挑選蔬菜瓜果、保障供應質量。他們既是“後勤總管”,也是“營養學專家”。

5噸大白菜、5噸小白菜、5噸白蘿蔔、5噸萵筍、5噸包包菜……楊超負責把控質量,為保證新鮮,所有蔬菜幾乎都是在裝車前一天內現摘、現砍。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天還未亮,菜農將剛採摘好的蘆筍裝上車

“萵筍是早上5點現砍的,然後裝上小貨車,7點運送到市場來,我們直接跟種菜的農戶對接。”

一輛集裝箱大卡的承重是27噸,5樣蔬菜就佔了25噸。為了讓卡車滿載發往武漢,還有兩噸裝什麼,團隊直接交給了他們,這考較著兩位90後後勤總管的“功力”。最後,兩人想出了一個絕佳的“營養品”——酸奶,他們心想,“前線的女醫護肯定會超級喜歡”。

飛哥找到了自己在雲南皇氏來思爾乳業的朋友,聽到是發往武漢醫院的捐贈,酸奶廠在供不應求中特批了兩噸,趕在裝車前加班生產出來。

“酸奶的運輸我們沒有經驗,雖然保質期有十幾二十天,但必須讓它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同時,為了保護蔬菜不在途中被汙染,他們還專門買來了被子和草簾子蓋在上面。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為了防止蔬菜和酸奶受到汙染,張峰瑞和楊超買來了被子,蓋在蔬菜上

第一批物資送達後,他們很快就收到了來自“前線”的反饋,酸奶大受歡迎,還被醫護人員們帶進了隔離病房外的醫護工作室。當然也有不受歡迎的,其中兩樣蔬菜武漢當地也有供應,醫護人員們吃多了容易膩。

兩位“後勤總管”又與“我在”團隊一起改良配給,在2月18日到達武漢的第二批物資中,兩噸酸奶當仁不讓地保留了,蔬菜的品種換上了豌豆、蒜薹和高原紅土豆,還搭配了雪梨,“可以潤肺止咳”。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一箱箱帶著雲南特色的高原紅土豆被被裝上運往武漢的大卡車

儘管當地資源較多,但疫情管控嚴,每個家庭都在囤貨,寒冬之下,物資緊俏。原本以為“找貨”“找車”都會很困難,卻沒想到,聽到是發往武漢的應急愛心物資,批發商、供貨商、種植戶、酸奶廠、物流司機們都紛紛想辦法,酸奶給了出廠價還免費送到裝車點、物流信息群裡高速運轉幫忙找人找車、菜農們不賣高價保障供應……最後算下來,去掉運輸費,一斤菜價格約1.5元左右。這樣的價格,即使在平時的蔬菜批發市場,也難見到。

“我爸媽他們一輩子都在跟蔬菜打交道,平時為了5分錢都要力爭,沒試過像現在這樣,所有人都在讓(價格)。我覺得面對疫情,中國的老百姓還是很有凝聚力的,我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點事情。”楊超說。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蔬菜總動員!一群普通人“包下”武漢10家醫院半數蔬菜供給

隊伍不斷在壯大的一群普通人

梁榮波在雲貴高原遭遇大霧、在湖南遭遇暴雨的時候,名叫“我在—讓愛帶武漢回家”的微信群裡,370多個分佈在天南海北的群友都為他“捏了把汗”。

群主李如風(應受訪者要求使用化名)一邊保持著跟梁榮波的聯繫,一邊在群裡發佈他的行蹤。因為梁榮波的車牌尾號是073,他們把挺身而出的梁榮波親切地稱為“073首長”。

“我在”團隊並非是一個專業從事慈善或志願服務的團隊,“我在”的微信群脫胎於兩年前發生在北京某小學的一次愛心捐贈,當時一位來自美國的小學科學老師在交通事故中受重傷,家長們為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出錢出力,最終將他安全送回美國休養。此後兩年,群裡消息寥寥,群裡剩下的130多個家長和孩子“互不打擾”。

直到疫情蔓延的某一天,寂靜了兩年的群裡消息閃動,一位學生家長髮聲說,“我們也要為前線醫護人員捐口罩”……此言一出,一呼百應。兩年前曾經展現了自己組織能力的李如風成為新群主,被大家推舉為“團長”。作為某跨國企業的高管,她將自己身邊志同道合的好友、同學拉入群,一起謀劃“幹票大的”。

於是,群名改成了“我在—讓愛帶武漢回家”,口號也變成了“我在,武漢在”。李如風的理解是,“我們喜歡回家這個詞,希望武漢回到正常狀態。全國那麼多的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我們也希望他們在武漢打一場勝仗順利回家。我們都是一群普通人,我們希望讓在武漢的人知道,不要怕,有我們在。”

慈善不是一個人能幹成的事,也絕不是一腔熱血能幹成的事。根據從武漢的各大醫院傳遞回來的需求,群裡曾一度成立口罩防護組、消毒溼巾組、內衣組、蔬菜工作組等。但最終,因擔心捐贈的口罩等防護用具不夠專業或不合標準,他們打消了繼續捐贈的想法。

口罩不在行,那就“包下”醫院的食堂,讓前線醫護人員吃到健康、有營養的蔬菜。

“我在”群裡藏龍臥虎,一位來自四川的醫生石長青是成都溫江區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也是功能神經外科專業的國家級專家,同時還是華中科技大學四川校友會同濟醫科分會的會長。在他的協調下,“我在”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達成捐贈協議,陳攻負責對接。“我在”團隊要向前線捐贈第一批蔬菜時,他曾以為數字是5000斤。李如風告訴他,不是5000斤,是27噸共54000斤。

“封城”之後,武漢雖然能夠基本保障蔬菜供應,但新鮮蔬菜仍是“搶手貨”,不易買到。對於一線醫護人員和患者來說,在疫情的壓力之下,改善飲食、提高免疫力尤為重要。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我在”團隊第二次愛心蔬菜運輸車輛進出城開出的“接受捐贈意向函”上寫著:本次新鮮蔬菜將用於我院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梨園醫院等十所附屬醫院一線醫護工作者改善膳食,提高免疫力,並用加粗字體標識:其價值和醫療用品一樣珍貴。

“對我們來說,這是雪中送炭”,陳攻估算,每週27噸蔬菜,相當於10家醫院總消耗蔬菜量的3成至5成。如今,他也加入了“我在”團隊的群聊,默默看著他們為前線的醫護人員調配各類應急物資。他說,“這都是一群愛心爆棚的人士”。

在蔬菜的“主業”之外,根據前線的需求,“我在”團隊還給包括華山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全國6支醫療隊送上了保暖內衣、速乾衣、伽瑪醫用消毒溼巾等用品。

原始基數為130人的群,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已經擴大了3倍,達到380人,捐款超過73萬元。為前線的10個醫院過萬名醫護人員輸送蔬菜水果,也從一次、兩次,變成了每週輸送一次。

李如風說,他們現在把這個行動稱為“溫暖週二”。“按照現在的餘額,我們至少可以把這個行動堅持到3月中旬。”

在2月11日完成艱鉅的送菜任務後,“我在”團隊的成員們曾紛紛建議,要給梁榮波加一萬元運費。梁榮波拒絕,隨後說“要加也可以,你們不是在捐款嗎?那就幫我把這一萬元一起捐進去吧”。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張麗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