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簡介

時辰是古代計時的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ǚ)、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現順序來命名各個時辰的。


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辰在西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在漢代又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子時所對應的時間就是現在的23點至1點,也就是夜半,在十二生肖中屬鼠。十二時辰也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六腑。從子到亥分別對應人體的膽、肝、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


十二時辰簡介


古代計時的裝置叫做日晷(guǐ),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工具,比如圭表、漏刻等等。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更半夜指的是23點至1點,也就是子時,19點至21點為一更。


十二時辰簡介

日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