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简介

时辰是古代计时的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ǚ)、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现顺序来命名各个时辰的。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在汉代又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子时所对应的时间就是现在的23点至1点,也就是夜半,在十二生肖中属鼠。十二时辰也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从子到亥分别对应人体的胆、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


十二时辰简介


古代计时的装置叫做日晷(guǐ),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工具,比如圭表、漏刻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更半夜指的是23点至1点,也就是子时,19点至21点为一更。


十二时辰简介

日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