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領的蜀漢僅有幾萬兵馬,為何敢北伐擁有幾十萬人馬的曹魏?

花逝戀夕


自劉備於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心中一直有塊石頭:完成先帝的宿怨,興兵北伐,討伐曹魏。這個政治口號,是劉備在世時就一貫執行的,正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所以,即便蜀漢實力不及曹魏,也還是積極北伐,意圖早定中原。

在諸葛亮完成了南征以後,自認為做足了準備。在他看來,當時“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因而於公元227年駐軍漢中,決心興兵北伐了。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運用了聲東擊西的戰略,他放出風聲,稱打算出褒谷、斜谷直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率為疑軍,朝箕谷出發,而自己親率主力出祁山,想奪隴右,攻長安。此次北伐最大的收穫便是漢陽、南安、安定三郡軍民反魏附蜀。

不過,因馬謖失了街亭,折損了些兵將。諸葛亮為避免消耗過大,便退回了漢中,而原本依附蜀漢的三郡也誒曹真收了回去。此戰雖敗,但從史家所載的情況來看,蜀漢北伐時動用的總人數當有十萬人左右:

“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泣”——《三國志·蜀志·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諸葛亮準備北伐期間,已經提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在諸葛亮看來,人馬完全是夠用的。當然,史書中所講的“十萬之眾”,定不會全是披甲之兵,可能有不少負責輸送糧草輜重的後勤人員。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曹魏一方並不與諸葛亮決戰。曹真、司馬懿等人很清楚,蜀軍北伐糧草補給十分困難,只能求速戰速決。所以,此後每當諸葛亮北伐時,曹軍基本都是堅持防禦,先讓蜀軍自我消耗。如此一來,蜀軍銳氣一盡,也就難以有所斬獲了。

事實上,諸葛亮此人一生謹慎,如果不佔據絕對優勢,也不會貿然大舉攻城拔寨。他心裡很清楚,以蜀軍的實力,如果和曹魏打消耗戰,勢必難以長期維持。正因如此,諸葛亮的北伐一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基本都是無功而返。

可即便如此,諸葛亮主政期間連年征戰,蜀國軍民已經是怨聲載道。其中,蜀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補給。即便諸葛亮後來在渭南屯田,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觀。此前曾有學者評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不及其治國才能,接連北伐皆因糧草不濟而告敗,等同於同樣的錯誤反覆出現,絕非優秀軍事統帥的作風。

但實際上,這也正是諸葛亮矛盾的地方:他深知蜀國實力不及曹魏,卻又想著完成先帝遺願,故而只能殫精竭慮、死而後已地北伐。最終,這一代名相病死於渭南的郭氏塢,年僅五十四歲。在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回漢中。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死後,接連兩任蜀漢丞相蔣琬、費煒,都沒有專注於北伐,而是與民休息,恢復實力。直到姜維掌權後,才又大舉北伐,可還是徒勞無功。事實證明,三國之中最弱的蜀漢,實難與最強的曹魏抗衡,所謂的北伐,更像是一種政治口號罷了。而諸葛亮最為可敬之處,也在於他的那份“愚忠”。


史海爛柯人


三國的時候,蜀漢的總人口最少,兵力也最少。在諸葛亮所處的時代,蜀漢總人口不到百萬,僅90多萬人,總兵力僅十萬。而同時期的曹魏,總人口接近500萬,總兵力也有40多萬人。

因此,諸葛亮時代的蜀漢和曹魏之間的實力對比,差異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說蜀漢完全不具備和曹魏爭雄的能力。但是,諸葛亮一生卻歷經五次北伐,給曹魏的壓力也一點都不輕。

關於蜀漢的90多萬人口,有可能有統計遺漏的。但是蜀漢的10萬兵丁,那可是造冊記錄、不大可能存疑的。但是這10萬兵丁,防守東吳和南部各族都需要一定兵力,駐守都城也需要一定兵力,還有一部分需要屯田,真正能夠用於北伐的不會超過5萬人。史書記載的諸葛亮北伐人數有時七八萬人,有時10萬人,必定包含了隨軍出征的民夫,或者僅僅可能只是一個威懾曹魏的口號。

而曹魏方面,曹魏主要有三個防守方向,其一是匈奴等北方各族,其二是東吳,其三是蜀漢。但是在諸葛亮時代,防守蜀漢是曹魏的重中之重。曹魏40多萬兵馬,能夠用於對蜀作戰的至少有15萬兵力。且當時的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九州,這九州每一州都有各自的兵馬,每州兵馬不下萬人。與蜀漢接壤的涼州、雍州更是重兵雲集之地。

鑑於這種情況,諸葛亮對曹魏的北伐,其實是一點勝算都沒有的,實力相差太懸殊了。但是諸葛亮還是義無反顧地北伐,主要目的是為了採取主動,將兵鋒引入曹魏境內,以攻代守。如果諸葛亮被動採取防禦的措施,曹魏一旦南下,戰火在蜀地進行,那麼曹魏可以多路出擊,蜀漢難以分兵防守。

而如果諸葛亮主動出擊,那麼曹魏只有被動處於守勢,因為相比易手難攻的蜀漢地形,一旦諸葛亮進入關中,關中一定很難保全,所以在諸葛亮北伐的情況下,曹魏只有在防守中等待諸葛亮,而不敢輕舉妄動進攻蜀地。這樣一來,蜀漢就比較安全了。

但是諸葛亮數萬人馬,能夠與曹魏數倍於己的兵力周旋,一方面是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出色的統帥。另一方面曹魏的關中地區很重要,曹魏必須分兵把守。這種結果,足夠讓諸葛亮在各城池之間遊刃有餘的各個攻擊了,實在打不贏了退回蜀漢就是了。


蘇綻


諸葛亮率領的蜀國軍隊不過幾萬,為何敢挑戰魏國幾十萬大軍?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正史中三國的實際兵力情況。

據史書統計,魏國軍隊用兵不低於五十萬,東吳不低於二十萬,蜀國總兵力在十二萬左右,而諸葛亮北伐第一次和第五次帶領蜀國全部軍隊,號稱十萬,實際上不超過八萬。諸葛亮想帶十萬,那是不可能的,蜀國總兵力十二萬,留守東吳,以及各座城池,大概需要四萬左右,所以諸葛亮北伐最多的帶的兵力,再怎麼如何也不超過十萬。

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中間幾次北伐基本帶四到五萬,軍隊更替使用,這樣戰士作戰就不會疲憊。那麼這麼一點兵力,如果對抗魏國幾十萬軍隊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曹魏抵抗諸葛亮北伐需要多少軍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真親摔十萬大軍,領派張頜五萬大軍取街亭,加上其他將領帶的兵,總兵力應該在二十萬左右。諸葛亮除去馬謖兩萬兵力,自身應該在五萬左右,那麼對抗曹真主力部隊也很難取勝,諸葛亮還敢打嗎?

在看看後面,曹真伐蜀,分三路大軍,郭淮、司馬懿、曹真三路大軍總兵力二十萬,司馬懿放統帥是手中親自帶領的軍隊十五萬,還可以隨意調動邊境四十萬大軍。可見曹魏每次出動的總兵力都不低於十五萬,而諸葛亮每次帶兵,最多不過八萬,也就是說魏國軍隊至少是蜀國的兩倍兵力,諸葛亮還敢以弱攻強,憑什麼?

首先諸葛亮北伐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一個都沒有,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必須具備這三個因素中的一種,其中人和大家比較陌生,這裡指人力,人才。諸葛亮北伐,曹魏政權穩定,天下安定,順民心,君主明君,這是曹魏的天時優勢;蜀國千里作戰,疲憊之師,攻曹魏堅固城池,魏國土地作戰,蜀軍失去地利優勢;魏國擁有中原鐵騎,善於平原作戰,人才濟濟,名將如雲,軍隊力量強大,統帥有能,這是失去人和因素。諸葛亮這樣的北伐必敗,按理說諸葛亮能跟魏國打成平手,就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別說打勝仗了。

諸葛亮還要繼續北伐,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逆天而行,蜀國是他治理的,軍隊是他培訓出來的,作戰計劃是他自己計劃的,領兵作戰的統帥也是他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做的,他用自己的能力抗起一切。但是事實證明,他的能力,領魏國軍隊趕到害怕,王雙被斬、曹真伐蜀也失敗,抑鬱而死、張頜戰死、司馬懿也只能當縮頭烏龜,像賈詡說的司馬懿畏諸葛如虎。

諸葛亮敢跟魏國抗衡,完全是憑自己的能力,軍隊比不過魏國,發明諸葛亮連弩、三角釘、八陣圖等一些作戰工具,才能對抗魏國強大的鐵騎。諸葛亮的用兵能力,可以用李靖的話來說,樂毅、韓信、諸葛亮攻必取,守必固。


汐水柔情


北伐,是蜀漢政權的基本國策。這事情諸葛亮在做,姜維也在做。

首先是因為,原本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來源,是劉備的“皇叔”身份和右將軍頭銜。劉備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是聽從漢獻帝的密旨,對付曹操的。

有一天大家忽然發現,漢獻帝搞禪讓。這就麻煩了。

從王位的合法性講,劉備不能主動稱帝,否則,皇叔就是反賊。

但是,就因為漢獻帝禪讓,就讓劉備對曹丕稱臣,這事也不大合適。

正在這時候,成都傳來了一個消息:漢獻帝死了。

事後大家都知道,這是謠言。但在當時,所有人都懶的去辨別消息的真假,抓緊時間稱帝。

那麼問題來了,有一天大家發現,漢獻帝沒死,劉備,或者說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在哪?

恢復漢室。

所以必須北伐。

北伐一方面,可以調動蜀漢的全部資源,讓國內的矛盾得以消除;

另一方面,也能解決合法性問題。幹嘛不去?

但是,曹魏勢力太大了,諸葛亮也沒打算真的成功北伐,所以北伐有一個核心政策:儘量不死兵。

這時候我們再看北伐的成果:

第一次:馬謖丟了街亭。斬馬謖,諸葛亮退走。

第二次:攻打陳倉(陝西寶雞一帶)打了20多天,魏國援軍到了。諸葛亮退走。

第三次:下雨了,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加上魏軍打算攻打漢中,算了,諸葛亮退走。

第四次:糧草不夠,退走。撤退途中,殺掉了追擊的張郃(這應該是諸葛亮晚年軍事生涯斬獲最多的一次)

第五次:諸葛亮死了。

所以這種戰爭,就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而是佔便宜就跑,但是對國內來講,我們一直在努力發展。這就足夠了。

有點像小孩子在家看閒書,儘管他的目的是看閒書,但閒書旁邊一定要擺一本教材。

幹嘛用的?

顯示自己在學習嘛。

反正北伐是持久戰,100年不變。


酒騎風


孔明北伐、很讓人想不通、其難點如下:

1蜀道糧草供給是個非常嚴重問題.

2蜀國總人口不上百萬(正史言過)、我推測總兵力最多10萬、上前線也不過5萬、攻城奪地比守城守地更須要兵力.

3魏國國力強盛、北伐時機不成熟.

讀過《孫子兵法》的人都知道:天時、地利、人和三份孔明一份都佔不上、況且內部大臣很多持有反對意見、以孔明才幹不可能不清楚、北伐其實就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

我個人見解:作為一代賢相孔明的北伐是個無奈之舉、其原因偏安一隅滅亡是早遲的事兒、況且先主入川是"反客為主"(有點不厚道、蜀中士族口服心不服)奪走了劉璋基業、唯一打著"興復漢室"政治口號才有了一定的合法權、但這個口號不能光說不做、無奈先主已故、劉禪懦弱、孔明在有生之年只得將先主的口號用實際行動進行到底、來實現先主的生前在蜀中的承諾、至於北伐也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當然打仗是要耗錢糧的、這多少會給蜀中帶來經濟損失、這對孔明來說就不重要了、在孔明心中只有"先主興復漢室"的口號才是安撫蜀中的法寶…

這就是我多年猜測孔明北伐的意圖、至於對錯、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參與回答了嘛!


噓就當我沒來過


諸葛亮是一個什麼人?用中國通史紀錄片諸葛亮那一集裡的話說,他是中華民族所有優秀品德的集中體現者。

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劉備也是,所以他們能夠走到一起,諸葛亮要匡扶漢室,再造一統,這是他的理想,是他畢生的追求,他就是為此而活。

劉備死後,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知道他會失敗嗎?他當然知道,諸葛亮是聰明人,他當然知道,曹魏統一天下已經勢不可擋。

那時候,蜀國的實力和魏國已經相差了四倍之多,不要說北伐了,就算是守住蜀國的一畝三分地也已經沒有了可能。

但這個時候,諸葛亮還是決定北伐,因為他的生命不多了,人要為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這是諸葛亮。

而諸葛亮北伐之時,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定會輸嗎?他當然也知道,所以,他根本無需和諸葛亮打,只要堅守城池不出,諸葛亮自會失敗。

諸葛亮敗的不是司馬懿,而是諸葛亮的蜀國敗給了司馬懿的魏國。

所以,諸葛亮一定會北伐,而且一次兩次直到死亡,這是他畢生理想,甚至於說是畢生執念。


秋水暝


1.首先曹魏要防範的方向有很多,荊州方向有東吳,幽州有鮮卑等少數民族,他不可能將所有的兵力用來防範蜀漢政權.

2.諸葛亮站在他的立場上來說必須要北伐,無論於公於私。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諸葛亮位高權重,蜀國一切大小事務都是諸葛亮來管,劉禪就相當於一個空架子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掌權,說白了,諸葛亮雖然是忠臣,但也是個權臣,雖然他不想篡位奪人天下,但是他也是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

3.這就導致了北伐的出現。北伐是繼承先主遺志,這一點,我想當時沒人敢否認。第二後出師表也說了,魏強蜀弱,不北伐也會滅亡,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北伐起碼是有勝算的。

我們知道,諸葛亮先前跟隨劉備的時候,幾乎沒有親自帶過兵,都是作為參謀來的,現在成了託孤大臣自然要死死的抓住兵權,一旦手裡沒了兵權,那麼即將成為政治鬥爭中待宰的羔羊,曹操曾對曹丕說不能給司馬懿兵權,由此可見兵權的重要性,而北伐就順理成章的讓諸葛亮握緊兵權,後來李嚴的下臺足以說明兵權是政治鬥爭中最強的後盾,沒有兵權的就要犧牲,諸葛亮可以說是和曹操一個想法,就怕放下兵權後遭人暗算,因為地位太高,臣強主弱,於是諸葛亮只能北伐,一是為了兵權的把握,二是為了避免別人的口舌。




歷史零距離


第一先看諸葛亮要伐魏的必然性:

1.長期發展上看:蜀國在丟失荊州後,人口只有28萬戶,吳國52萬戶,魏國103萬戶,吳蜀偏遠,遠不如中原地區富庶。如果不伐魏,任其發展,則數十年後,蜀國自亡。

2.政治形式上看:蜀漢以興漢自居,伐魏體現其政治立場。可以引起魏國國內忠漢人士的支持,這種支持會隨著時間而減弱,所以必須儘快伐魏。

第二看伐魏的可能性:

1.軍事實力:蜀國軍隊只有魏國的五分之一,但是吳國軍隊有魏國的一半左右。魏國還要面臨東吳在合肥和荊湘兩個方向的攻擊,以及北方公孫康和少數民族的威脅,所以,魏國用於防守蜀漢的軍隊並不佔明顯優勢;

2.政治形勢:在劉備死後,吳蜀聯盟更加實質化,相互扶持。且曹操對關中地區的重視程度遠不如中原地區,給了蜀漢機會;

3.蜀漢國土易守難攻,即使北伐失敗,也可以從容撤退。

綜上來說,諸葛亮北伐,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的表現呢。


史地生教科書


自古蜀地人民難以被外來政權統治,諸葛亮他們這些荊州幫要是一直賴在蜀地,那麼蜀人必定會不滿意甚至會暴亂,諸葛亮唯有打出去,哪怕是做出努力的樣子,也要讓蜀人覺得將來外人走了咱還有自治家園的希望。“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難安”這是其一。

其二呢,蜀地雖然稱之為“天府之國”但其人口是魏蜀吳裡最最少的,要知道在那戰亂年代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諸葛亮要是不能從蜀國打出去,那最終也是在蜀地等死。本來諸葛亮計劃一路北上另一路從荊州出去兩路攻打曹魏的,但自從丟了荊州之後打出蜀地也只是無奈之舉。其實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還是有機會成功的,之後的幾次只算是垂死掙扎了。

演繹裡劉皇叔相當的民心我個人看來也未必,一個跑到哪就會給當地帶去戰爭的那麼一個人應該是不會那麼受歡迎的。鄙人拙見望大家勿噴


男半神


很簡單,演義中的諸葛孔明是神。

1.蜀漢國力微弱,動員不起更多的軍隊。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話不誇張。糧草運輸過於艱難。北伐帶的軍隊再多就養不起了。

3.魏國軍隊五倍於蜀沒錯,可是魏國不像蜀國,蜀國是光腳不怕穿鞋的,破罐子破摔。魏國家大業大,數萬裡邊境線。北方的胡人,西方的夷人,南方的吳國,國家內部的城池駐防都需要軍隊。能拉出三成就不錯了。

4.演義中的諸葛孔明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