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农村最缺什么?

三农中人


最缺的是年轻人。

笔者来自山区农村,目前生活在沿海城市。



笔者对于农村有着切身的体会,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家乡,认识的同学很少还有在村里生活的。但凡上了高中及大学的,基本上都在城市安家立业。村里人口大约是2000人左右,算是比较大的一个村子,每年过年回家家乡挺热闹,各个地方的车牌都能看到,但是春节一过,村里就变得很冷清了,很少有年轻人。这是一个比较可拍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主要载体的,不可否认的是比如春节、二十四节气、端午、中秋等等,都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气息。文化的传承赖于人的学习与弘扬,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时令文化更是需要年轻力量来施展,但是农村很多时候成了老幼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离农村有多遥远,我们就离着传统文化有多远。在城市中,很少能接触到农业种植、各种作物、昆虫花鸟,不能感受到端午节的意义,在城市生活的我们对于端午节,可能仅限于粽子这样的食物;也不能真切感受到中秋节的气息,那是一种丰收的气息,一种月明如白天般皎洁的夜晚,一种秋高气爽、内心安定的气息,一种家人丰收团体的喜庆等等。



当然农村缺少年轻人这可能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农业生产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社会属性及社会分工都会有新的生产形式,传统精耕细作已经不合适现代社会的需要。集约化大生产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大片的平原土地通过土地流转都各种形式,成立一个个农业合作社、合作公司,实际生产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人,这样就导致农村年轻人到城市发展。同时,城市由于各种医疗、教育、交通、娱乐设施等齐全,也吸引着年轻人到大城市集中,尤其是二线以上城市,毕竟人员的聚集意味着资金、智慧、物流的汇聚,意味着年轻人有各种无限可能的机会。

农村,这种传统的集合群体逐渐消失,伴随着的是一种农业生产、文化记忆的逝去,同时也是年轻人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