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老子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作為,而是隱藏很深的有所為。老子的“無心”指的不是沒有心機,心機是什麼?潛意識當中生命自在的心的機關,是合於道的機關。“心”指的是天心,即道心,世間稱之為良心。不用心可以嗎?致虛極,守靜篤,漂游之間自然與道心結合。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我們常人所認為的“心機”是總想結識一位有錢的朋友,結識比自己官階大的人,這是心機。這與老子所講的“心機”是不同的。心機是潛伏於身體自在的道心。一個人很有錢卻德行不夠,是守不住財的。只有受人點撥,心靈開竅,方可保住財富,保住良心和健康。認識到這一點,才能體會老子所講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的內涵。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老子五千言,81章乃是後人所分。看似沒有邏輯可言,實際上邏輯自在,而且非常嚴謹。上節我們講到,強梁者不得其死,是說一個人想要做成事情是需要能耐的。

0=01=1+1=0,01姑且稱之為1,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一件事物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合理的平衡,升級時會打破陰陽平衡,不平衡只有以最快的速度達到平衡,事情才能辦成。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任何事物的成功,人們常說歸於天時地利人和,其實,決定成功的因素我們稱之為“陽”,導致不成功的因素我們稱之為“陰”,陰陽相互鬥爭,最終只有一個佔據上風,但是事情做成一定是無違的,不違背規律的。不管是主導的事情,還是身體的健康,都必須是陰陽平衡。強扭的瓜不甜,不能“強”著讓事物成功。陰陽兩者如果都弱小,生不成“01”,因而“01”不能生成另一個“01”。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自由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了“無為”的益處。 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之下,少有東西能趕上它。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重要論述:

1.柔弱是怎麼勝剛強的?是重積德,用永不停歇的大德獲得最後的成功嗎?

2.無有入無間,這是道家“修仙”心法的基本理論,這是“呵呵”還是不知道?還是大笑?

3.無為在道德經中共提到十二次,在本章的“無為”有什麼側重嗎?

4.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都明白,可是為什麼天下人都不到呢?

老子上乘道法:無有入無間

這一章老子又給了我們一個法門——“無有入無間”。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道教,而道教主要以修道為主,修道也可以叫做修仙。修仙的基本理論就是“無有入無間”。

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讀過幾本書,《西遊記》《聊齋志異》《水滸傳》,尤其對嶗山道士的故事記憶尤深。如今回憶,猛然發現這則“寓言故事”卻是對道家修身修道修仙的重要解讀。我帶領大家重溫一下。

嶗山道士說有個姓王的書生,在家排行第七,官宦子弟,從小就羨慕道術。他聽說嶗山上仙人很多,就背上行李去尋仙訪道。在嶗山,他看見一所道觀,環境幽靜。有一個白鬍子老道坐在蒲團上,白頭髮垂到衣領,一看就是世外高人。道士說:“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吃苦。”王生回答說:“誰說我不能吃苦?!”好吧,留下。第二天凌晨,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給他一把斧頭,讓他一起去砍柴。王生恭恭敬敬。過了一個月,王生手上上老繭,腳上是大泡,唉,還是回家吧。就在當晚,他回到觀裡,看見兩個客人與師傅共坐飲酒。天已經晚了,還沒有點上蠟燭。師傅就剪了一張像鏡子形狀的紙,貼在牆上。一會兒,那紙變成一輪明月照亮室內,光芒四射。各位弟子都在周圍奔走侍候。

一個客人說:“良宵美景,其樂無窮,不能不共同享受。”於是,從桌上拿起酒壺,把酒分賞給眾弟子,並且囑咐可以盡情地暢飲。王生心裡想,七八個人,一壺酒怎麼能夠喝?於是,各人尋杯覓碗,爭先搶喝,惟恐壺裡的酒乾了。然而眾人往來不斷地倒,那壺裡的酒竟一點兒也不少。王生心裡非常納悶。過了一會兒,一個客人說:“月光很好,可惜沒有美女,為什麼不叫嫦娥來呢?”於是,老道就把筷子向月亮中扔去。嘿,美女果然來了,從月光中飄出,起初不到一尺,等落到地上,便和平常人一樣了。大長腿,瓜子臉,長脖子,一臉的萌萌噠。翩翩地跳起“霓裳舞”。接著唱道:“神仙啊,你回到人間,而為什麼把我幽禁在廣寒宮!”那歌聲清脆悠揚,美妙如同吹奏簫管。唱完歌后,盤旋著飄然而起,跳到了桌子上,大家驚奇地觀望之間,已還原為筷子。師傅與兩位客人開懷大笑。

又一位客人說:“今晚最高興了,然而我已經快喝醉了,二位陪伴我到月宮裡喝杯餞行酒好嗎?”於是三人移動席位,漸漸進入月宮中。眾弟子仰望三個人,坐在月宮中飲酒,鬍鬚眉毛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人照在鏡子裡的影子一樣。過了一會兒,月亮的光漸漸暗淡下來,弟子點上蠟燭來,只見道士獨自坐在那裡,而客人已不知去向。桌子上菜餚果核還殘存在那裡。那牆上的月亮,只不過是一張像鏡子一樣的圓的紙罷了。道士問眾弟子:“喝夠了嗎?”大家回答說:“夠了。”道士說:“喝夠了就早去睡覺,不要耽誤了明天打柴。”眾弟子答應著退了出去。

王生心裡驚喜羨慕,回家的念頭隨即打消了。又過了一個月,王生實在忍受不了這種苦累,而道士還是連一個法術也不傳授,他心裡實在憋不住,就向道士辭行說:“弟子不遠數百里來拜仙師學習,即使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法術,若能學習點小法術,也可安慰我求教的心情。如今過了兩三個月,不過早上出去打柴,晚上回來睡覺。我在家中也從沒吃過這種苦啊。”道士笑著說:“我本來就說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早晨就送你回去。”王生說:“弟子在這裡勞作了多日,請師傅稍微教我一點兒小法術,也算沒白跑一趟。”道士問:“你要求學點什麼法術?”王生說:“平常我見師傅所到之處,牆壁也不能阻擋,只要能學到這個法術,我就知足了。”道士笑著答應了。於是就傳授他秘訣,讓他自己唸完了,道士大聲說:“進牆去!”王生面對著牆不敢進去。道士又說:“你試著往裡走。”王生就從容地向前走,到了牆跟前,被牆擋住。道士說:“低頭猛進,不要猶豫!”王生果然離開牆數步,奔跑著衝過去,過牆時,像空虛無物;回頭一看,身子果然在牆外了。王生非常高興,回去拜謝了師傅。道士說:“回去後要潔持自愛,否則法術就不靈驗。”於是就給他些路費,打發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裡,給他媳婦說,唉呀我的媽呀,我真遇到神仙了,可以穿牆而過。妻子不相信。王生便仿效起那天的一舉一動,離牆數尺,奔跑著衝去,頭撞到堅硬的牆上,猛然跌倒在地。妻子扶起他來一看,額頭上鼓起大包,像個大雞蛋一樣,都青了。妻子譏笑他,王生又慚愧又氣憤,罵老道士這傢伙看著挺好,其實沒安好心。大家想知道那個咒語吧,就是那個穿牆前的咒說,我一解讀,就是道德經今天的一句話:無有入無間,無有入無間,無有入無間……你要是想要頭上有疙瘩,也可以試一試。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第一,我們修道修仙的目的是,既深入於紅塵之中,又可以心靈遊走在紅塵之外。一切外在好似和常人一樣,每日燒水做飯,照顧家庭,終歸目的只有一個:好好活著。

第二,一個人怎樣實現自己的尊嚴與價值,光榮與夢想,就要忘掉自己,有所敬畏,內心純淨,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

第三,修仙之路一定不離世間法,拋卻紅塵,成為仙一樣的存在,這裡的仙是相對於普通人講的。心靈純淨,一切為別人,你就是神;若是一切為己,貪婪妄痴,修到滿心齷齪,卑鄙,如同活在地獄,鬼一樣的過活。

第四,修仙的法門——無有入無間,銅牆鐵壁能否過去?過得去。怎麼過去?接下來給大家解讀一下第四十三講經文。

老子認為,柔能勝剛,弱能勝強,所以我們為民出世要採取以柔克剛的策略。沒有讀懂道德經不能理解以柔克剛的深意,但是讀懂了你就明白:天下任何一件事物是由陰陽二氣組成,由是非組成,由成功與失敗同時組成。怎樣取天下?以無事取天下。怎麼以無事取天下?即是用柔弱取天下。看起來柔弱的東西,其內部卻存在巨大的生命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一枚發芽中的種子可以完美地敲開人的頭蓋骨,力量之大無法用科學手段解釋!古代講究韜光養晦,其深意是什麼?就是以柔克剛的完美演繹。韜光,指的是將才華光芒隱藏起來,晦,不要讓人知曉你具備才能德行,這告訴我們才能不要輕易外顯,容易招致禍害。無論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還是三國劉備小不忍則亂大謀,無論是韓信胯下之辱,還是張良給黃石公穿鞋,他們都運用了韜光養晦的智慧,最終通過這種策略取得人生階段的成功。

真正的剛強不體現於外表的勇猛,真正的穩定不在於外表的執著,而是內心的堅韌。真正的礪煉不是外表的熾熱而源於內心的溫暖。在老子看來,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能夠駕馭最剛強的事物,由此可知,無為可以戰勝有為,無心可以戰勝有心。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愛”字去掉了心還能稱之為愛嗎?當然這裡的心和道生髮出的心是不一樣的,愛情無心,往往是一味的為自己考慮。

道貴柔弱,而不貴剛強,而我們一般人都喜歡剛強,不懂休息一味追逐財富,所以今人都活不到理想中120歲的歲數。柔弱勝剛強,內在的剛強靠的是自己,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析各種現象給我們後人作參考。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駕馭最剛強的事物,水與氣是最柔弱的,但是無人能敵。鐵杵磨針,水滴石穿,風蝕石頭,最柔弱的風可以拉動石頭的陰陽互動,將石頭化為沙礫。一滴水本來不可能水滴石穿,但是柔的長期的積累可以化掉剛,正如積弱勝強,硬碰硬,兩敗俱傷。以虛化實,正如有彈性的剎車片可以剎住飛轉的車輪,道理是相通的。天下至柔可以駕馭至剛,老子總結濃縮出一句話,無有入無間。無有是沒有形狀,沒有質量,間是縫隙,無間是密到沒有空隙。天下是否有穿牆術,要說有,嶗山道士可以做到,要說沒有,只因我們沒有那樣的功夫。在西方大片中,比如《X戰警》《金剛狼》《終結者》裡面,其中的人物可以影子穿地鐵,可以人體抵擋子彈,機器人融化後可以迅速復原。 我想就是物化為氣,變成了無才能實現穿越,像空虛無物。

無有才可以穿越銅牆鐵壁,就是說至柔或者沒有質量的東西才可以穿越嚴密無縫的鐵壁,原來無為才是最好的狀態。《道德經》中共計12處講到“無為”,在此章節有何特殊意義?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要做到極致,且不能違反自然法則。不計較得失成敗,乃為自然。樹木無慮地生長可以形成不同的形態,就像屋簷下的種子順縫隙蜿蜒生長,石頭下的種子可以破石而生。草順勢而生,樹木蜿蜒環繞,記得出差泰安,山下道路兩旁全是出售盆景的,長得扭曲的比筆直的售價高。

不言之教,不需你說,你做得好,別人就會模仿你。以自己的特立獨行來彰顯自己比別人更有思想,其實那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因此有了“爛尾工程”。你真正為別人好,對大家都沒有壞處,才會受到歡迎。

“天下希及之”,希是稀少,及是達到。老子生髮感慨:這麼普遍的道理為什麼很少人能明白,極少的人做到呢?答案從我們內心去找。

一句話,我們還是不能少思寡慾,還是不能不急功近利,還是不能放下身段面子。無有入無間,我由此便知道無為的益處,無言的教化。

求上德,要得道,得一,要想合道而行,讓自己成為上士,上士就不要強梁,同時用弱,用柔,以沖和的方式,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懂得萬物如何生,最終如何達成,就懂得了陰陽,沖和,懂得了負陰抱陽,終得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