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两人皆得未得天下?

余荣志


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我是天狼星,我也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吧!说的不好,您多见谅!《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蜀国还是灭亡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可还有一句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山不能容二虎,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天下杰出的奇才,伦军事韬略,运筹帷幄,二人不相上下。但论其综合能力,诸葛亮远胜于庞统,二人智商不分伯仲,要论情商,庞统就不如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柴桑吊孝,祭奠江都大都督周瑜,当时东吴举国上下都对诸葛亮恨之入骨,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给气死了,诸葛亮满怀诚意,来给周瑜吊孝,目的是缓解孙刘两家的矛盾,使孙刘两家联盟得以延续。就在吊孝完毕后,诸葛亮遇到庞统,结果庞统大声戳穿诸葛亮的计谋,差点让诸葛亮命丧东吴,要知道这是在东吴的一亩三分地啊?多说一句就会遭到杀身之祸。您想,这个放到谁谁乐意啊?二人本是惺惺相惜,结果背后给捅了一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想必诸葛亮再沉稳大度,听到庞统这么说,心里肯定不乐意。

第二,庞统长得其貌不扬,相貌丑陋,还有些争强好胜,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情商低,不懂推销自己,他投靠孙权,当着孙权的面,大骂周瑜,周瑜是孙权最喜欢的人,孙权听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众污蔑自己喜欢的爱将,岂能不急?肯定遭到弃用,庞统被冷落侮辱,转投刘备,刘备这时又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在刘备心里根深蒂固,加之庞统情商比较低,不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

当刘备攻取西川时,诸葛亮给刘备和庞统的一封信,“燥进之心,不可不戒”。庞统知道自己再怎样,也得活在诸葛亮的光环笼罩之下,这会儿庞统急于在刘备面前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要给刘备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早日拿下西川,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谏,结果中了计,被张任乱箭射杀,惨死在西川落凤坡,年仅36岁。

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军团的人员调配上,有一定的影响,使诸葛亮不得不抽身离开荆州到西川助刘备一臂之力,但荆州这个让曹操和孙权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面临无合适人选据守的窘境,权衡利弊,诸葛亮觉得谁都不太合适驻守荆州,他熟知自己手下这些将领的性格特点。关羽武艺高强,军事韬略不弱于他人,但此人刚愎自用,狂傲非常。张飞有些过于莽撞,不体恤下属,酒后鞭挞士卒。赵云当惯了警备司令,领兵独当一面的能力,诸葛亮和刘备可能不太放心,再加上诸葛亮和刘备对赵云非常偏爱,不舍得放开,就留在自己身边。黄忠和魏延同是降将,而且两人都好争功,难堪重任。至于其他将领,只能辅佐,并不具备领兵统帅,独当一面的能力。再三思考,才决定让关羽留下驻守荆州,并让马良辅佐。并再三嘱咐”东和孙权,北据曹操“的战略思想。

也许吧!事在人为,性格决定命运!庞统是因为急功近利,急于证明自己,导致惨死,则关羽心里不太服诸葛亮,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心里只有自己的大哥刘备,诸葛亮一走,关羽自己就是荆州的老大,后来发生的事,一再证明,关羽性格的致命缺陷,导致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杀害。可以说关羽之死,丢了荆州,使得蜀汉政权江河日下。最终无力扭转乾坤,也是蜀国由鼎盛到衰亡的转折点。

则刘备又不能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为给关羽报仇,将蜀国几乎全部家底儿都带走,去和孙权拼命,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75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与其他两国抗衡的实力。再加上蜀国疆域狭小,地形封闭,贫穷落后。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尽管再有才能,也回天乏术。根本无法摆脱蜀国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卧龙和凤雏得其一者得天下,诸葛亮和庞统都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庞统情商太低了,再加上想过于显示自己的才学,刘备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导致才有这样的后果。如果二人相辅相成,有人当红花,另外一个人甘当绿叶,顾全大局,理智对待,则会呈现另外的一番景象。关羽也一样,个性太过鲜明了,狂傲自大。

反观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身边也拥有一大批才能不次于这两人的谋士,而且这些谋士,从来不互相拆台,都已大业为重,性格都不是特别鲜明。而且曹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比如曹操死后,后来出现的司马懿,曹真等人。

孙权军团同样如此,即周瑜之后,鲁肃,吕蒙,陆逊等连续几任的大都督,都非常优秀,而且孙权知人善任,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到后期的诸葛恪,陆抗等人。相比这两国,蜀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来说就差一些了,要不然,蜀国到后期,无人可用,要么也不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

所以个人认为,蜀国的这些谋臣猛将很优秀,可以说是三国里面顶尖的配置,但是,也许这些精英们本领太高的原因!都不愿甘心当陪衬,都愿意争先恐后的立功。 各自展现了自己鲜明和致命的性格。没有顾全大局,由此葬送了大好形势。再加上没有培养好后备人才,是蜀国最后人才凋零,过早的灭亡。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虽然卧龙和凤雏都是当时顶尖的人物,可人物鲜明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走向,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再有一点,后备人才培养也是国家兴亡的重要一环。


用户6154110788212


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水镜先生说过,这二人并不得天时也。


八卦小一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二人皆得却也没安天下,这主要取决刘备得了人才还的会用人才才能安天下。

刘备坐拥荆州,文有卧龙凤雏辅佐,武有关张赵云、黄忠魏延,又有张松献上西川地图,此时正是刘备春风得意,大展宏图的时候。

诸葛亮带关张赵云镇守荆州,庞统辅佐刘备带魏延黄忠取西川,刘封孟达攻取上庸,形成西川、荆州、上庸铁三角,进可以联吴伐魏,退可据守上庸、西川敌曹魏,东可以凭借荆州拒东吴,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只可惜刘备不听庞统之言,不在涪城乘刘璋劳军时一剑斩了刘璋,杀了张任,摧枯拉杇般取得西川,却假仁假意的放跑了刘璋、张任;结果放虎归山,让张任在雒城小路乱箭射死庞统。

无奈之中,诸葛亮只能将荆州要地交于纠纠武夫关羽守备,自己带张飞赵云驰援西川。

虽然诸葛亮取了西川汉中,但却给了东吴可乘之机,吕蒙白衣渡江攻取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又逼反了上庸的孟达,整个一盘好棋就被刘备的妇人之人给走成了臭棋。

你说忧柔寡断、妇人之仁的刘备,你就是给他四个卧龙凤雏,他也安不了天下。


jianchi


首先来说说作者的思想

三国突出蜀汉为正统,是因为作者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因为他就出生在那样的时代。刘备招兵买马正是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着重兴汉室的旗帜,把诸葛这样的人才,赵云如此的虎将聚集在他麾下。而曹操虽然建立功业,但在作者看来还是乱臣贼子一个。所以作者才这么写

我们再来看看东汉时期的背景

相比之下,三国中,无论最初还是最末,蜀汉一直都是最弱,刘备虽以仁义著称,可惜时代背景不适宜过于如此,这种仁义近乎愚蠢,关羽较大自大“虎女焉能嫁犬子”然后兵家要地荆州被丢.张飞虽然粗中有细,但是从他把庞统扔到一个县区当县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鼠目寸光,也是眼高于顶的人物.马超英年早逝.黄忠归降的时候又到了晚年,只剩下一个赵云,五虎将名存实亡.庞统归降没多久就死于落凤坡.诸葛亮六出祁山均为取得好的战果.导致蜀汉国内空虚.元气大伤.而反关曹魏,虽操心狠可身边一直是人才济济,人人尽心尽力,而操本人的才华也是三国主中远胜于其他几位,而东吴却奈以自己的多年打拼,在乱世中夺得三分而其一的天下,虽后期处处处于被动,但仍然国力不衰,这就是经营!所以刘备本身的权限加上客观的原因是导致他落败的根本原因,别说卧龙凤雏二人同用.就是周公出世以备的处世与社会条件而言亦无济于事!


用户59136541794


这两个人遇到了适合自己的时代,确没有遇到适合他们发挥作用与才能的人,这就是答案!如果遇到适合他们的人,那一定能使那个人安天下。



痴骑朽翁


天下英雄可不止一个卧龙,凤雏;还有幼麒,冢虎。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问题的关键也在这儿:是可以安天下,而不是可以一统天下。

创业与守成,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他们从政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创业。因为创业需要进取精神,守成则需要平衡关系。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备的实力有点太弱了。

曹操占据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孙权占据地利,划江自治,自成一统。倒也落了一个逍遥自在。

刘备占据人和,靠着一把兄弟们的支撑,白手起家。

白手起家这4个字啊,听上去可美的不行。可隐含着的却是没有岁月的沉淀和财富的积累。我们应该还能清楚的记着,刘备在进了益州后夺了刘璋的地盘。马上大封群臣,大肆奖赏,将刘章父子几十年的积累,挥霍一空。贫困日久,突然乍富。这和中彩票是一个道理。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点刘备跟曹操比差的远

曹操我们都知道,他老人家向来是唯才是举的。只要有能耐不管品行怎么样。

刘备身边本身人才就比较凋零,再加上他不能善加利用。所以别说他一统天下,守住江山都成问题。

我们再说一个细节: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当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退守白帝城无颜回归成都的时候。他想把身后事全部托付给诸葛亮。这在三国演义中也描写成了一段。军民陈贤的典故。

可如果我们仔细的去研究整个脱钩过程。我们会发现:刘备对诸葛亮禁用且防。他将军权交给了李严,将政权交给了诸葛亮,将皇权守卫交给了赵云。如果从权力制约与平衡这个角度来说,刘备做的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从用人的心胸来说。刘备这一点跟曹操比差的太远。

3.说点题外话。

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龙本应该在天上,一个卧龙就预示着他的郁郁不得志;凤雏就是小凤凰崽子,一个没长大的小凤凰又能有多大的厉害呢?


少校柳下惠


卧龙凤雏二人皆有治世之才,但却并不能代表有了他们就一定能夺得天下,毕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天下都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好像汉室衰微已是大势所趋再无回天之力。

\n




如果详细来说刘备未得天下,原因主要有三点:

\n


1.三国时代,天下间惊艳才绝之辈数不胜数,就好像曹操帐下郭嘉、荀彧等颖川名士,孙权手下周瑜、鲁肃等江东英豪,无一不是经天纬地之才。所以说,卧龙凤雏也已不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拥有了卧龙凤雏的刘备集团才勉强跟上曹操孙权的脚步,当然这也只是说谋士这一层面。

\n




2.自桃园三结义之后,刘备虽有关羽张飞之万人敌,其后还有赵云、黄忠、马超等猛将加入,但蜀中有五虎上将的同时,曹魏也有自己的五子良将势均力敌,但到了三国后期,蜀国人才少这一弊端也得以体现,就好比民间所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正是蜀国真实的写照。而此时凤雏已去,而诸葛亮为人所诟病的重要一点,就是事必躬亲,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不像曹魏代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东吴人才济济。

\n





3.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三国时期中国北方强而南方弱的实际情况,不会因为卧龙凤雏在西蜀就改变。中国古代从来都是北方吞并南方,这是由于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强于南方,中国的重心开始南移都是在魏晋以后,而西南则更是欠发达。什么“天府之国”只是说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后。

\n




\n

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的三国

\n


你的三国,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事后小司马



用户孙国起与花结缘


两个和尚没水喝


用户6346386475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向来问一下。曹操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文武奖将领人才类型齐全,尤其是谋士车载斗量,可安天下的谋士不在少数,但为何没统一呢。
很多口号不过是口号而已,历史上这种类型的口号不少。很多事按照逻辑推理也能梳理一二。比如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得了中原还是没统一全国。

首先,这是三国时期一句最为成功的广告语。大家不必拿广告语过于认真看待。

这句广告语的作者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同时,庞德公与徐庶和诸葛亮关系都特别好,诸葛亮也对长辈级别的庞德公格外有礼。叔叔和长辈的庞德公为给侄子和看好的后辈写广告语做宣传,说句好话,其情可悯,其心可解。

庞德公与当时荆州地区主要的知识分子都交往亲密。庞德公给诸葛评价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司马徽与庞德公都是隐士,不肯出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世隔绝。其实通过包装和宣传高级知识分子,这些隐士的名声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受到各方的敬重。因此也能在乱世得到一些安宁。。。

这些人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看好的人身上,然后集中宣传。宣传嘛就要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口号。于是庞德公便酝酿了这句最广为人知的广告语。。

对于这句话,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也并未被广泛认可。这句话不能较真。只能说他夸大了诸葛和庞统的能力,只是想强调这俩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相当于我们常在古书中看到的,评价一些长相和气质不凡的人有王佐之才一样。可能这个人最终不一定等当上什么宰相。。。



再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得”,得到不是归你的意思,而是让他发挥才能。。庞统自评认为自己长于“帝王秘术”,可惜庞统还没有得到更多发挥的机会就在战场上去世了,也就是说,他还没来得及施展,老天爷也没给他这个机会。。。这就像人们对曹冲的各种设想一样,曹冲这样的神童活着,曹魏也许就不会灭亡的那么快?可惜老天爷没给曹冲那么多。。。曹操感慨,此吾之不幸,汝辈之大幸。。

诸葛亮的确有王佐之才,,但问题是,当时的中国有此才者不止诸葛。也就是说,庞德公的广告语有合理的成分,但问题是庞德公毕竟是隐士,只熟悉荆州地界的情况,天下之事未尽知。。那就是当时的中国不止一个卧龙,也不止一个诸葛。。与诸葛和庞统实力相当的人还有人在。。曹魏的曹操,荀彧,贾诩,程煜以及江东的鲁肃,周瑜,陆逊都是人中龙凤。。。这些人齐聚一时,龙争虎斗,自然天下难安,鼎足而立还得继续。。。

这样的广告语在当时很流行,有点像预言,有时候还会以童谣的形式出现。类似的预言,如三马食一曹。就连蒋干这样的被三国演义严重矮化的人,书上记载的对他的评价那也是很高的——独步江淮。诸葛恪被誉为神童,可惜最后让诸葛瑾灭门的就是这神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