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静坐的时候都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有什么好办法吗?

LIAIHONG


“意守丹田”本身就是“动念”;为什么非要意守丹田呢?目的不明确;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静坐”,很多人都在以静坐论述其好处,也随之说了“意守丹田”,这些理念都是从古人的理念中获取的,修行人也讲、中医也讲、养生也讲,都在讲“静坐,意守”的“奥秘”;果真如此吗?人人都在“听说”的范畴里转,有的人也实践于“静坐”佛家叫“坐禅”,道家叫“打坐”。无论佛家,道家,目的是一个,就是通过“静坐”,使身体细胞自我调整到自然“休整”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功夫加深,逐步达到精神系统与身体物质系统和谐共处,使生命可以回归自然,还可以从自然中回来,人为的完成“生命自然道法”。既然是“自然”就不要“动念”,所以,静坐时完全没必要去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或什么“丹田”。只要自己静静的坐在那里,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自然形成“走向”…


贝卡他爹


练功人分两类人,一类是初学练功者,一类是练功历史较長的人。对初学练功者来说,在相当長一段日子里,练功难以入静,这是很正常的。但练功有挺長时间了,还每每炼功时难以入静。就得全方面分析查找原因了。道家气功有个练功的方法叫悔过迁善法,此法门是在练功之前,将自己一天的所做所为彻底回忆一遍,如果有什么错误的言行,一定要深刻忏悔,并保证今后绝不犯相同的错误。只要每天练功之前坚持练悔过迁善法,认真悔过,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积德行善。肯定对练功入静会有很大帮助。练功要活炼,忌死炼。想过入静关,练功之人可以在练功时,可以进入自己事先编好的一种意境之中去修练,兰天白云、碧兰碧兰的大海等等,只要个人喜欢的美好景物,都可以进行观想与意守,如此对练功入静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你修练的功法需要意守下丹田,你·又很喜欢莲花。你就可以在练功时意想小腹中有一朵洁净的白色莲花,吸气,腹中的莲花在慢慢地盛开,呼气,莲花花瓣慢慢地合拢。吸气时小腹慢慢鼓起,呼气时小腹渐渐凹陷。如此意念呼吸高度协调地练功,我想你应该可以刻服入静难这一问题的。仅仅提一点小小初建议,不知正确与否,供参考。


静中乾坤大


我在这方面特别有经验,可以说研究的比较透彻了。

办法有很多,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也有,但是他们的核心就是要增加抵抗杂念的能力。

怎么增加这种能力呢,比较简单的有两类办法。

第一类办法,心理暗示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数息、意守、念佛,凡是比较正宗完整的方法,都要求一旦生成了杂念就要从头开始。

这么做是为了给你一个暗示,杂念的生成,让我做了白用功,我又要重新开始,杂念是一个很不好的东西,我不要再有杂念。



第二类办法,转移注意力法。

其实在第一类办法里那些方法,也有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功能。

80%的人的注意力在同一时间里,只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面。大家用第二类方法之时,一定要有规律的动起来。

为什么要有规律的动起来呢?

因为规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你下一步该做什么了。下面我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现在正在练习的基础气功,要求在走路之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脚上面。

开始之时,我往往都会走一段路,注意力就开始分散转移到其它的地方。后来,当我无意中按照某种规律节奏去走路之时,竟然大大的延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这是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属静,第二类方法属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这两类方法里面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句。这是两类方法,不是两个方法,每一类方法里面都可以分出无数个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环境、状态、性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


这里是脑洞大仙,专门针对普通人练习气功之时所遇到的基础问题。另外,我根据自己的状况,创造了一种基础气功,专门针对像我这样的的普通人,有兴趣的可以私信我。


我真的不是歌神


静坐的时候心猿意马,较难意守丹田,这就是还没有做好调心。

调心是静坐中最主要的一环。具体说来方法很多。

一是意守法。把意念守持在身体特定部位,或体外特定的景物上,以一念代万念。最常用的是意守丹田。不要过分用力,要似守非守,逐渐进入静的状态。否则,过分用力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反而容易出偏。

二是默念法。可以默念一个句子,也可以从1数到10。抱病的人,也可以念“消炎,止痛,痊愈”等。

三是观想法。就是观想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观想眉心,观想丹田。也可以观想病灶,观想能量向病灶汇集,观想病灶在好转,在痊愈。还可以观想远处景物。

调心,谁都会遇到两个难题----散乱和昏沉。因此,我们需要练就两套功夫。

首先,是练就平息散乱的功夫。

静坐首先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散乱。所谓散乱,就是心里有妄想与杂念,意念不专。没静坐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杂念,好像心里挺安静似的。可是,一想静坐让心静下来,反而感到心更不静了,总是杂念纷飞,心猿意马。

如何平息散乱呢?

一是默念一个句子 防止散乱的最好办法,就是心无杂念地默念一个句子,或者是从1数到10,要念得至诚恳切。

二是手不能动 上座结好手印后,手就不能动了。因为手动,一定会散乱。所以,应避免这里抓抓那里挠挠,努力做到手不动。只要手不动,头动,身子动,都不会有多大影响。这样用功久了,自然就能平息散乱了。

三是善待杂念 这里说的善待杂念,就是不对抗杂念。静坐的时候很难说没有杂念。如果杂念来了,不迎不拒,只是静静地观照,杂念也就慢慢地停止了。这叫“念起不随既无念”。

其次,是练就平息昏沉的功夫。

静坐遇到的另一个麻烦,就是昏沉。所谓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昏昏沉沉。有时候,我们练习静坐,好容易不再散乱了,好容易让心安静下来了,一不留神却又陷入昏沉,昏昏欲睡了,甚至鼾声响起了。

如何平息昏沉呢?

一是提起信愿 精神提不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静坐没有很强的信愿。每个静坐者,都应该深信静坐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显现出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每次上座重新将信愿提起来,内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就能使昏沉减少。

二是微睁双眼 感到昏沉不好平息时,可以微微睁开双眼,让光从眼睛照进来。这个方法有助于平息昏沉。

三是调整姿势 为了避免昏沉,时常直直腰,时常正正头。到什么程度呢?脖子后面碰到自己的衣领为度。发觉身子向左歪或右歪,也要赶紧正起来。

四是补足睡眠 调理好睡眠,是静坐容易进入状态的必要条件。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昏沉。所以,如果昏沉是因为太缺觉,那就不要勉强静坐,干脆先躺下来,安安静静睡上一觉,补足睡眠。然后再静坐,自然不再昏沉。

——追随您的心声 提供专业回答——


中老年保健杂志


静坐,重在一个静字,其实在静前还有就是松,这个松不是松垮垮的像没有骨头一样的松,而是一种放松,全身性的放松。

放松有两种,一种脑袋先停思考任何问题与事,将意念放在全身,让全身慢的松下来,如果真是不会,就想象成自己劳累一天后躺在温水中那种四肢百骸通透的感觉。

第二种,配合呼吸,绵绵若存,在这里呼吸就要有这种状态不能猛吸,要将空气缓缓的吸入,同时要体会全身毛孔像花骨朵一样收缩,将空气中的各种能量吸到体内。

呼气的时,要体会毛孔像花骨朵一样张开,每一次一吸转到一呼时中间要有所停顿,同样呼出转吸入时也是。

另外借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强吸猛吸,那样,别说入静了。连放松都难,最后静坐近个把小时。身体累不说还没精神,那就违背了静坐的初衷。

上面说的入静方法一种为观想法,第二种以呼吸配合观想。

现在说说第三种,放任自流,当你搅动一桶水时,你会发现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水都只会越搅越晃荡的厉害,相反你不管它,要不多久就平静了。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放任自流不代你就真的让它乱想,而是不加念头,比如静坐时你在想明早吃什么,想好吃油条,马上又想中午去哪玩,那这样就没完没了了。

应该是想完吃油条,就到这里为止,不继续想这个问题也不加另外的问题。

第四种,意守一处,似守非守,若既若离,用功不用力,你可以守守丹由,可以守手,守脚,守病灶,理论上可以守任何地方,但不建议守头部,意守头部刚学的容易出问题。

似守非守,用功不力也值得注意,意守时不要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意守的部位这样就是死守了,用通俗讲这是九分睡一分醒是那种朦朦胧胧中的感觉。

用功不用力,就要用到前面的放松,你不能意念一守着这一块,就将肌肉崩的紧紧的那还怎么入静。以一分注意力守着要意守的这一块,慢慢慢让它放松。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全福202540981EU


说之前先要问问自己懂不懂?经历过没有?如何解决的?

坐,要先知道坐是什么!

土上面两个人。席地而坐,哪里来的两个人?

一个人是肉身,另一个是神。坐的核心是觉察到自己的神,正所谓“精神内守”。这里面是有方法的。用什么去守练的就是什么。意是阳中之阴,用意去守的,练的是意,最后练习出来的就是偏阴的。你们去看看所有的练习冥想的,时间长了都是冰凉的,眼睛空洞的,无神的。举例图片做对比



西派的修法里面,一年来我所经历的,从童子坐开胯开始,配合下丹田的收和放,整个过程不能够用意去想的,去做就行,注意力关注身体的感受,身体传递出来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叫做内息,里面包含“五气朝元,金水相生,神息相依,息息相依,心肾相交……”。

第二个阶段为体息。胸腔的呼吸和内息已经分开,互不干扰。本人也只在此阶段,后面的尚未经历。

第三个阶段为踵息。

……

最后一个层次是胎息。

听老师说验证的标准是缸内水下49分钟以上,并且水上面要有油珠子(没有油珠子怎么证明你不是闭气还是胎息)。

宁可不修,也不修错。耗损点儿钱财不重要,把这个身伤害了,造成不可修复性的伤害是很可惜的!

修,一定要明师带!简单来说就是跟健康的人修!

健康的标准可以用中医来判定。

1,温暖仁慈。

2,后天脾胃好。体现为地仓饱满,鼻头肉饱满,嘴唇饱满,嘴角自然微微上翘似危险。

3,先天足。肾藏先天一气,肾气足,耳朵要饱满,没有眼袋,七十岁八十岁都不能有。上眼袋肾阴虚,下眼袋肾阳虚。

4,心脏功能。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就是苹果肌。修为越高,心力越足,苹果肌越饱满。

跟健康的人学,才能够健康!

以此为简单中医常识性判断标准,是有真货还是骗子骗子一目了然。


本草行者17612170246


静下来心猿意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杂念,这是正常现象,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静坐练习的不是不让杂念出现,这是压抑不住的,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顺势疏导的方法处理要好一些,关键是不要和杂念过不去,可以去观察它的来去,由它来去,不能来硬的,这就和忘记一件事情一样,刻意去忘恰好相反起了加强记忆的作用。

所以,静坐的时候只管放松自己,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内观自己和随时出现的念头,守丹田只需不忘,不能死守,观察它的存在即可。另外,当杂念来临时如果实在无法放下,可以睁开眼睛看一眼,然后重新意守丹田。

说意守不是很准确,意照丹田才更贴切一些,这个“照”字知易行难,万缘放下,多练习慢慢就掌握了,一起精进呀😊


易数一说


这种情况不单单在打坐时候出现,也会在读经书时出现,即使不信佛教,也可以找本经书试读一下,一定也会出现心猿意马的状态。
静不下心是因为人体场受到负能量影响,虚空中遍布扰人心智的负能量场,俗称,魔能量场,魔能量通过"贪、嗔、痴、慢、疑",侵入人体场。静坐目的是为了清除这些负能量。当自身的能量还不能压制住这些负能量的反弹,就会出现心猿意马现象。解决方法之一是利用集群打坐效应,特别是身边有能量场强的人一起打坐,效果尤其明显。


集群打坐效应,英文"one giant mind",实际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一个区域产生能量场共振,合力驱魔,达到个人短期难以修炼到的层次。


能量加持


简略两种,行之有效。

1,或站,立,卧。两手交叠于脐前一分,后以二目之间微微余光轻掠双掌前,略有略无,不久便呼吸微微。

2,以兩目之神光意注夹脊。夹脊在两肩骨下间与膻中穴间。

按打坐最好有明师指点,以便明了其中身心变化,不致以妄为真,走火入魔。


用户837496173841


好多人,好多理论,别扯淡了!打坐初期就是会昏沉,正常现象!

有个大师问为什么要意守丹田?不意守丹田,打坐干嘛?躺着睡觉不也一样?

至于怎么解决,双目自然闭合,用目力集中精神向双目中间处延伸。

意守丹田,用意不用力,气沉丹田就行,至于丹田在哪儿,这就是用意不用力了,知道大概的位置,让气往那边去就行,不要强调在哪一点上。

最后是打坐的感觉,所谓的热涨麻酸的感觉,有可能是真正的气感,也有可能是自己意识生成的幻觉,不管是哪种情况,不要去强求,有则有矣,无则无矣。

最后就是,意守丹田即可,不要过多导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