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包燴 銀耳湯 餃子……小營街道這位7旬阿姨每天換著花樣做點心送社工

蔥包燴 銀耳湯 餃子……小營街道這位7旬阿姨每天換著花樣做點心送社工

最近,小營街道長明寺巷社區70歲的退休支部書記吳菊珍每天從一大早就開始在社區裡忙碌,一忙就是一整天。跑菜市場,買食材,換著花樣做點心、夜宵。不過不是自己吃,而是送給社區卡點值勤的工作人員吃。

“吃下吳阿姨送來的夜宵,一晚上都很暖了!”執勤的工作人員說。

長明寺巷社區的三個卡點,從今年2月1日開始,每天24小時由上城區紀委、小營街道綜治科以及社區志願者聯合執勤,給進出的居民測溫、登記等。吳阿姨是社區的志願隊隊長,也是一名“機動”隊員、救火兵。

白天,經常會聽到“吳阿姨,幫忙到長明寺巷卡點站會崗。”“吳阿姨,等下幫忙送幾件紅馬甲給志願者”“吳阿姨……”站崗、為卡點工作人員準備和發放防疫物資,通知安排社區其他志願者的值班等等工作,吳阿姨都任勞任怨,有她在,防疫一線的這些年輕人們都會覺得特別安心。

這不,這幾天天氣晴朗了,吳阿姨便動起腦筋,想著為卡點的志願者們做點好吃的,犒勞犒勞他們。她說:“這幾天倒春寒,特別的冷,風一吹,冰涼冰涼的。卡點值勤不是一點點時間,特別是晚上,沒點熱的暖暖胃,怎麼受得了!”

葱包烩 银耳汤 饺子……小营街道这位7旬阿姨每天换着花样做点心送社工

大概從一個星期以前,吳阿姨和其他幾個姐妹就開始計劃著做吃的了,大家把家裡有的都拿來社區,不夠的就到菜市場去買。

吳阿姨和她的幾個小姐妹們一起包餃子、做桂圓吞蛋、壓蔥包燴兒、燉銀耳湯,今天商量明天的點心,好不默契,也彷彿成為了他們每天的工作和習慣。

葱包烩 银耳汤 饺子……小营街道这位7旬阿姨每天换着花样做点心送社工

吳阿姨最拿手的是蔥包燴兒,元宵節的時候,她一個人就做了好幾百只。“老是吃方便麵不健康,肚子餓還是吃我們做的點心吧!健康又好吃。”今天中午時分,吳阿姨到卡點上,笑著把分裝好的冒著熱氣兒的蔥包燴兒交到卡點志願者的手上,並親切地囑咐著“來來來,快!趁熱吃!”。

“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點心了!感謝這裡的熱心居民們,有你們,心裡無比溫暖!再冷的天也不怕了!”上城區紀委的一位執勤人員翹著大拇指激動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