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家卫健委关于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说法?

WangYao祖国君


关于:核酸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的说法,若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早期听起来会有点不可置信。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患者的出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在明面上进行一番探讨。

核酸阴性并不同以往那么重要

疑似待排除或者疑似确诊,都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那就是核酸检测结果的“+”“-”。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5版》样本采集时选取的标本范围广上呼吸道采样,下呼吸道采样,而在大部分发热门诊医生采取样本的样本大多为在疾病早期,对上呼吸道的咽试子,与下呼吸道的深咳痰液,还有抗凝血进行采样送检。即便如此的大范围进行采集但仍然会有漏网之鱼。山东,浙江,四川等地相继出现多次检测阴性,但是最终还是发展成阳性。(尽管是特例)

可能原因为:上呼吸道采样不标准,下呼吸道深咳嗽痰液量少,自己筛查过程中因为人力物力限制并没有采用肺泡灌洗这种特异性最高的方法。总会有漏网之鱼。

最重要的是:

我们更应该通过结合肺部影像学改变、流行病学史来综合性判断。

流行病学史与肺部影像学

这几例特例中他们的共同点就是

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及可疑的肺部变化。资深的临床医师通常会对这种患者格外“照顾”而结果不言而喻,特例中的阳性就是如此。

在一线工作中我们遇到过最多做过7次核酸检测,结果还是阳性的患者。

这就是结合流行病学史以及肺部影像学的判断的优势。

其次重要的是安全隔离

特例引发的社会恐慌通常都是反响巨大,钟南山院士的潜伏期最长24天,江西患者最长潜伏期31天等等。公布后都引起巨大的恐慌,造谣,特务,猜疑与指责都是对我们突然在头条发声的批评。

这种特例我们也不用太过担忧,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明确自己有流行病学史后依然能够遵循《诊疗方案》与《防控方案》

康复患者出院满足以下几点

回到家居家隔离必须做好防护措施,隔离2周仔细观察。

疑似病例待排除后也要遵从居家隔离14天标准。最大限度减少特例发生带来的二次影响。

综合性判断最重要

流行病学史、肺部影像学变化、核酸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价,严格按照《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执行,日常工作休息身体变化,做好防护与消毒工作,在特殊时期,我们能99.9%的杜绝特例的发生。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所有不合理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教。🤪🤪🤪



大家好,我是波波医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请不吝点赞和转发!

国家卫健委2月21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其中在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中明确提出,“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包括: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样本收集的过早或过晚;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随着越来越多相关案例的报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修订了一些结论。比如可能很多网友经常关注,某某地方某个患者前面好几次核酸阴性,后面一次阳性的案例。当然,我在一线,也遇到了好几例这样的例子,所以核酸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咽拭子核酸检测不可控因素较多,比如采样人员的技术,患者当时的身体状态,实验室检测的试剂灵敏度、检测方式等等都有影响,相关的研究文章也指出,咽拭子的假阴性率约为30-50%,很高!

《第五版》也修订了一些传播途径:

随着对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其传染源还是为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只是可能成为传染源!我相信很多朋友对网上报道的一些无症状感染者的案例都为之一惊,其实大可不必!《第五版》中也说了,无症状感染者也只是可能,程度要轻得多。

目前正对于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体内带毒,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不适,也谈不上治疗,但是针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都会采取医学隔离14天的措施!

回到问题,可能这几天很多朋友对【成都一确诊感染者治愈出院后 10天复查咽拭子阳性】的案例给震惊了,我在这篇文章中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95839840307904781/

大概分析了一下原因,各位朋友可以简单看看。

因此,咽拭子阴性不能判断为未感染者。

对新冠病毒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咽拭子、大便、深部痰液、肺泡灌洗液等,如果对感染者治疗后,那么转阴的快慢顺序为鼻咽拭子、大便、咽拭子、深部痰液和肺泡灌洗液。网上也有相关的报道,新冠肺炎感染者鼻咽拭子都为阴性,但是肺泡灌洗液为阳性。

不过针对这些消息,也不必要太多担心,随着对该病毒的认识的加深,人类有越来越多的办法去对付它。

目前已经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我希望大家勤洗手,出门戴口罩,测体温,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我们一起早日战胜这个病毒,让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让社会恢复应有的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