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額捐助抗疫藥物疫苗研發,投入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鉅額捐助抗疫藥物疫苗研發,投入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2月1日,上海科研人員展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實驗過程)

自武漢疫情暴發以來,治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和疫苗研發,成為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2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組成工作專班,併成立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攻關。

在這一背景之下,治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和疫苗研發,也成為國內外基金會的關注焦點。

鉅額捐贈投入藥物和疫苗研發

1月27日,蓋茨基金會宣佈提供500萬美元緊急贈款,並提供相應的技術和專家支持,用於幫助中國相關合作夥伴加速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應急干預實施和醫藥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工作;同時承諾投入最高1億美元贈款,用於支持全球應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這筆資金將有助於加強病例發現、隔離和治療,保護弱勢人群以及加速開發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


鉅額捐助抗疫藥物疫苗研發,投入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通過追加贈款,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提升國際社會的快速響應和有效協作,並幫助我們的全球合作伙伴研究和開發新的工具,以滿足對疫苗、藥物和診斷工具的需求。”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對《中國慈善家》表示,這些新工具將有望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受此次疫情影響國家產生積極影響。

據李一諾介紹,蓋茨基金會與中國合作伙伴開展的具體合作包括: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認識;制定應急響應策略和實施計劃;加快研發即時檢測產品和候選疫苗;確定啟動診斷工具和候選疫苗大規模生產所需的條件。

一直以來,蓋茨基金會致力於在國際上支持傳染病相關的疫苗和藥品的研發,該基金會會在更早的基礎研發階段便進行投入。在傳染病基礎研究方面,蓋茨基金會是僅次於美國 NIH (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出資方。

2000 年,蓋茨基金會在成立之初就捐款 7.5億美元,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共同成立了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通過Gavi的工作,已經有7億多發展中國家的兒童打上了疫苗。

就國內的基金會而言,馬雲公益基金會也已宣佈緊急捐贈1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其中,2000萬元用於中國工程院推薦遴選的5個院士專家團隊的緊急科研攻關資助。資助的院士團隊中,有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鍾南山院士團隊負責的“從已有藥物中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有效藥”項目(資助400萬元)。

此後,馬雲公益基金會又宣佈向廣東省鍾南山醫學基金會捐贈600萬元人民幣,用於加速推進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救治關鍵技術、有效藥物和疫苗研發。這也就意味著,僅是馬雲公益基金會的幫助,鍾南山院士團隊便獲得總計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鉅額捐助抗疫藥物疫苗研發,投入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馬雲基金會對鍾南山基金會的捐贈協議)


在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廣東省鍾南山醫學基金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要將捐贈按照項目進行立項。由於鍾南山院士所帶的團隊比較多,彼此間還要有一個分工。

此外,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北京水滴匯聚公益基金會也通過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向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的團隊分別捐贈了500萬元、100萬元科研專項善款,用於支持該團隊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領域的研發。

破解疫苗研發中的支持不足難題

相對於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疫苗的研發更為複雜,過程也更為緩慢。清華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對《中國慈善家》表示,他的團隊已經在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推進疫苗研發。“首先希望能在動物身上誘導出一定的反應,接下來還要經過工業化的生產、鑑定,以及質量評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國家藥監局也一直保持著緊密溝通。”

張林琦認為,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緊迫。大家都希望這次疫苗研發能用到疫情一線,但時間的要求和疫苗研發的規律之間又有錯位。“當然由於新技術的湧現,以及監管部門開設了綠色通道,加緊審批,也會在研發進程上縮短時間。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快到下週或下個月就能上臨床。”

“美國有家公司表示三個月之內上人體一期臨床,這可能是我看到的全世界範圍內最快的了。”張林琦稱,即便如此,也還要評估它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還要在高危人群中檢驗它的有效性。”這肯定是在三個月以後了,或者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當年,中國SARS疫苗的研究也面臨過同樣難題。2003年SARS疫情期間,當時幾十家科研單位人員開始緊鑼密鼓研發疫苗,研究人員花了20個月才推進到人體臨床實驗階段,但是隨著SARS疫情得到控制並最終解除,高危受感染人群消失,疫苗的進一步研究也隨著臨床推進困難、後續資金的不足而陷入停滯。

在此之前,張林琦的團隊還在研究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當時已經完成了疫苗動物水平實驗和有效性驗證,但是之後因為沒有更多經費資助,項目不得不停止了。

張林琦建議,通過這次的教訓,大家一定要認識到,即便疫情過去,還是一定要把針對特別緻命性的病毒疫苗研發推到極致。


鉅額捐助抗疫藥物疫苗研發,投入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相對於抗新冠病毒的藥物,疫苗的研發更為複雜,過程也更為緩慢。)


“之前我們離這個極致很遠,一是沒錢,二是沒有動力,造成了今天我們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個所謂的極致就是,將疫苗研發出來,在動物身上證明它能誘導免疫能力。同時在人體一期臨床試驗證明它的保護性與一定的免疫性。”張林琦說,“這才是在我們所謂在‘和平年代’做到了及格。在過去,很多連動物試驗都沒做完就半路夭折了,這都不算及格。因此一到‘戰爭年代’,全抓瞎。”

張林琦稱,他的團隊在研究ME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中所遭遇到的命運,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發生,其中也包括SARS等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病毒疫苗的研究。這一次疫情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教訓。

關注科研長線成為公益新趨勢

據瞭解,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和北京水滴匯聚公益基金會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決定向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團隊進行捐助。

張林琦感受到了國內民間公益力量的優點和活力。他告訴《中國慈善家》,研究團隊籌款規劃的PPT在清華內部的網絡上發出之後,幾家基金會很快就找了過來。“都是年輕人,廢話很少,決策神速。”

張林琦表示,基金會在關鍵時刻資助投入解決根本問題的科研項目,這在國內的公益慈善領域還是新生事物。他建議,國內的基金會要在科研方面進行投入,與國際基金會對標,首先要專注於一個主打方向。其次,就是要“找對人”,讓這個領域的專家、人才幫基金會迅速找到鏈條上的癥結點。

“疫情當前,我們注意到包括騰訊公益、馬雲基金會等企業和機構不僅提供了大量物資支持,還承諾將捐贈大額資金推進相關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並拓展對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治理領域的努力。”李一諾說,這體現了中國企業家、慈善家和專業公益機構面對重大社會問題,著眼長遠,進行全面思考、尋求系統性和結構性解決方案的格局。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副秘書長宋宏雲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稱,公益組織捐贈一線疫情,關注疫情中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的救助,與從長遠角度捐贈抗疫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都同樣重要。其行為只要符合基金會的宗旨以及他們倡導的價值觀,都值得稱道。

宋宏雲認為,隨著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公益組織今後的關注點的確更需要從臨床醫學向公共衛生安全以及公眾整體身體素質、衛生習慣等角度進行關口前移。從這個角度講,國內的基金會關注科研長線工作,針對流行病學醫藥、抗疫疫苗等研發進行捐助,的確有著風向標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