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捐助抗疫药物疫苗研发,投入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巨额捐助抗疫药物疫苗研发,投入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2月1日,上海科研人员展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实验过程)

自武汉疫情暴发以来,治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和疫苗研发,成为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

在这一背景之下,治疗、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和疫苗研发,也成为国内外基金会的关注焦点。

巨额捐赠投入药物和疫苗研发

1月27日,盖茨基金会宣布提供500万美元紧急赠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专家支持,用于帮助中国相关合作伙伴加速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应急干预实施和医药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承诺投入最高1亿美元赠款,用于支持全球应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这笔资金将有助于加强病例发现、隔离和治疗,保护弱势人群以及加速开发疫苗、药物和诊断方法。


巨额捐助抗疫药物疫苗研发,投入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通过追加赠款,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提升国际社会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协作,并帮助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研究和开发新的工具,以满足对疫苗、药物和诊断工具的需求。”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对《中国慈善家》表示,这些新工具将有望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受此次疫情影响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据李一诺介绍,盖茨基金会与中国合作伙伴开展的具体合作包括: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认识;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和实施计划;加快研发即时检测产品和候选疫苗;确定启动诊断工具和候选疫苗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条件。

一直以来,盖茨基金会致力于在国际上支持传染病相关的疫苗和药品的研发,该基金会会在更早的基础研发阶段便进行投入。在传染病基础研究方面,盖茨基金会是仅次于美国 NIH (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出资方。

2000 年,盖茨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就捐款 7.5亿美元,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共同成立了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通过Gavi的工作,已经有7亿多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打上了疫苗。

就国内的基金会而言,马云公益基金会也已宣布紧急捐赠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其中,2000万元用于中国工程院推荐遴选的5个院士专家团队的紧急科研攻关资助。资助的院士团队中,有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负责的“从已有药物中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有效药”项目(资助400万元)。

此后,马云公益基金会又宣布向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捐赠600万元人民币,用于加速推进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救治关键技术、有效药物和疫苗研发。这也就意味着,仅是马云公益基金会的帮助,钟南山院士团队便获得总计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巨额捐助抗疫药物疫苗研发,投入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马云基金会对钟南山基金会的捐赠协议)


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要将捐赠按照项目进行立项。由于钟南山院士所带的团队比较多,彼此间还要有一个分工。

此外,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也通过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向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的团队分别捐赠了500万元、100万元科研专项善款,用于支持该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领域的研发。

破解疫苗研发中的支持不足难题

相对于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疫苗的研发更为复杂,过程也更为缓慢。清华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对《中国慈善家》表示,他的团队已经在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推进疫苗研发。“首先希望能在动物身上诱导出一定的反应,接下来还要经过工业化的生产、鉴定,以及质量评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国家药监局也一直保持着紧密沟通。”

张林琦认为,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紧迫。大家都希望这次疫苗研发能用到疫情一线,但时间的要求和疫苗研发的规律之间又有错位。“当然由于新技术的涌现,以及监管部门开设了绿色通道,加紧审批,也会在研发进程上缩短时间。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快到下周或下个月就能上临床。”

“美国有家公司表示三个月之内上人体一期临床,这可能是我看到的全世界范围内最快的了。”张林琦称,即便如此,也还要评估它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还要在高危人群中检验它的有效性。”这肯定是在三个月以后了,或者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当年,中国SARS疫苗的研究也面临过同样难题。2003年SARS疫情期间,当时几十家科研单位人员开始紧锣密鼓研发疫苗,研究人员花了20个月才推进到人体临床实验阶段,但是随着SARS疫情得到控制并最终解除,高危受感染人群消失,疫苗的进一步研究也随着临床推进困难、后续资金的不足而陷入停滞。

在此之前,张林琦的团队还在研究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当时已经完成了疫苗动物水平实验和有效性验证,但是之后因为没有更多经费资助,项目不得不停止了。

张林琦建议,通过这次的教训,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即便疫情过去,还是一定要把针对特别致命性的病毒疫苗研发推到极致。


巨额捐助抗疫药物疫苗研发,投入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相对于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疫苗的研发更为复杂,过程也更为缓慢。)


“之前我们离这个极致很远,一是没钱,二是没有动力,造成了今天我们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个所谓的极致就是,将疫苗研发出来,在动物身上证明它能诱导免疫能力。同时在人体一期临床试验证明它的保护性与一定的免疫性。”张林琦说,“这才是在我们所谓在‘和平年代’做到了及格。在过去,很多连动物试验都没做完就半路夭折了,这都不算及格。因此一到‘战争年代’,全抓瞎。”

张林琦称,他的团队在研究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中所遭遇到的命运,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其中也包括SARS等世界卫生组织关注病毒疫苗的研究。这一次疫情对全世界都是一个教训。

关注科研长线成为公益新趋势

据了解,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决定向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团队进行捐助。

张林琦感受到了国内民间公益力量的优点和活力。他告诉《中国慈善家》,研究团队筹款规划的PPT在清华内部的网络上发出之后,几家基金会很快就找了过来。“都是年轻人,废话很少,决策神速。”

张林琦表示,基金会在关键时刻资助投入解决根本问题的科研项目,这在国内的公益慈善领域还是新生事物。他建议,国内的基金会要在科研方面进行投入,与国际基金会对标,首先要专注于一个主打方向。其次,就是要“找对人”,让这个领域的专家、人才帮基金会迅速找到链条上的症结点。

“疫情当前,我们注意到包括腾讯公益、马云基金会等企业和机构不仅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还承诺将捐赠大额资金推进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并拓展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治理领域的努力。”李一诺说,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家、慈善家和专业公益机构面对重大社会问题,着眼长远,进行全面思考、寻求系统性和结构性解决方案的格局。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宋宏云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称,公益组织捐赠一线疫情,关注疫情中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与从长远角度捐赠抗疫药物和疫苗的研发,都同样重要。其行为只要符合基金会的宗旨以及他们倡导的价值观,都值得称道。

宋宏云认为,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公益组织今后的关注点的确更需要从临床医学向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公众整体身体素质、卫生习惯等角度进行关口前移。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基金会关注科研长线工作,针对流行病学医药、抗疫疫苗等研发进行捐助,的确有着风向标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