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李白的經典七絕《下江陵》是“驚風雨而泣鬼神”之作?

謝小樓


李白在作《下江陵》之前,處境相當不好,因他曠達不羈,在官場一直鬱郁不顯,而偏偏在安史之亂中,他錯投了玄宗的兒子永王李璘,永王私心自用,被肅宗所疑而遭鎮壓,跟隨永王李磷的大才子李白受牽連流放於夜郎,途中遇赦書,展書聆聽,他竟不在赦免之列,嗚呼!流放的帆船艱難地逆江而上,李白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詩曰:“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當時58歲的李白那受得了大喜中的大悲,五內俱焚,心如死灰都不為過!但老天開眼,船至巫山,恰逢肅宗宣佈大赦,李白亦在赦免之列,他在大喜到大悲中掙扎,宣旨後宛如喜從天降,怎麼不欣然燦然,他立馬從白帝城東下,返回金陵。隨即便吟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幾乎人人會背誦的著名詩篇。

“朝辭白帝彩雲間,”詩人李白早上告別雲霧繚繞的白帝城,噴發的朝陽把白雲染成了五顏六色,把高聳的群山漆成了五彩斑斕。而“彩雲間“三字,既描寫白帝城地勢高,高聳入雲,也展現了白帝城如仙境般的夢幻,才有“千里江陵一日還”如馭風般的氣勢,“幹裡”與“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裡,巧妙的地方亦在這個“還"字,“還”有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李白一日千里的痛快淋漓,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李白遇赦的鮮明的喜悅之情,凝練,傳神。而江陵之地,是永王李璘起兵之處,也是一時糊塗的李白應邀入幕之處,如今故地重遊,雖物是人非,但幾年歷經的生死劫難,令他感慨萬千,擔驚受怕、心驚肉跳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此時此景,快歌一曲,楊慎說的“驚風雨而泣鬼神"深以為然。

“兩岸猿聲啼不住,"從船上看長江二岸:峭壁如削,群山蒼茂,怪石嶙峋,雲奔霧湧。猿聲意象“悲情”,詩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嗚三聲淚沾裳。"又曰“驛騎明朝宿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而李白同志“淚沾裳”、“斷君腸”的日子被肅宗的聖恩盪滌乾淨,瞬間有孟效金榜題名時的狂放:“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所以李白同志儘管猿“啼不住”,他卻獨立舟頭,揮揮手,“輕舟已過萬重山。”船不輕,是心情輕鬆快意,船也就輕了。目不暇接的“萬重山”,被豐沛奔流如瀉的江水閃電般晃過,我們李白同志由此去開始他新的“幸福生活”。

《下江陵》詩,通俗易懂,文辭簡結輕快,空靈飛動,氣勢豪爽,既雄峻又歡悅,這凝聚了李白同志劫後餘生的生命智慧,楊慎評它“驚風雨而泣鬼神"實不為過。


東泰紫氣來


李白的《下江陵》,其實就是人人熟悉、人人就背誦的《早發白帝城》。

明代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早發白帝城》:“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那麼,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為被楊慎作如此高評價呢?

1.李白寫作《早發白帝城》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禪位唐中肅宗李亨。

公元756年末,身懷“安社稷、救蒼生”大志的李白投奔到李璘麾下,以為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大志。

然而,畏懼李磷勢力,唐肅宗發兵滅了李璘,李白因此惹禍身。他以附逆罪身陷囹圄,後遭流放夜郎。

公元757年冬天,年近花甲的李白從長江中游潯陽出發,乘船溯江而上前往夜郎。

這是李白人生最為黑暗、最為難捱的時光。

在前往夜郎路上,李白一路上都是愁雲慘淡、萬念俱灰,充滿了絕望。

到了白帝城時,李白收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時,欣喜若狂,人生忽然柳暗花明,因此心潮澎湃,浮想連篇,寓情於情,寫下了這篇《早發白帝城》。

2.《早發白帝城》意境分析

瞭解了李白人生經歷以及詩歌寫作背景後,再來看看詩歌的意境,逐句進行分析。先看整首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辭白帝彩雲間”,意思是早上辭別在彩雲問屹立的白帝城。

李白在白帝城被大赦,成了他心中轉運之地。何況有“東漢末公孫述佔據此地,殿前井內曾有一條白龍躍出"的吉祥傳說,因此,在這句詩中,可看出李白依依不捨之情。

千里江陵一日還”,意思是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到了。

在白帝城蒙赦,心情無比愉快,同時,從三峽往下游走,順流而走,船速飛快。這裡“一日還”,正合李白心中的期待,希望能重回朝廷,建功立業。

兩岸猿聲啼不住”,意思是三峽兩岸的猿啼聲還沒有消失。

李白一直沉陷於蒙赦的喜悅與重立功業的期待中,平時聽起來像悲鳴的猿啼聲,這時在李白聽來是那麼動聽,似乎在耳邊縈繞。

輕舟已過萬重山”,意思是小舟己輕快地經過了萬座山了。

李白在期待夢想中,輕裝再次出發,一路高歌,氣勢如虹,讓人感受他精神的振奮。

在詩歌裡,四句話,李白沒有直接寫自己的心情,都是描寫風景,但無處不透出他忽然被赦免的驚喜、激動、期待之情。

3.結束語

李白的《下江陵》,也就是《早發白帝城》,從他人生的經歷以及詩歌創作背景,透過四句對風景描寫的詩句,處處感受到詩人的劫後重生的喜悅與期待。

因此,從這角度來欣賞這首詩,我們就能體會到楊慎形容這詩的“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經緯國學


“驚風雨,泣鬼神”的評價,來自明代詩評家楊慎,就那個寫了《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在他的評價裡,並沒有具體指出李白這首《下江陵》好在哪裡,只是驚歎李白的才思。那我們具體來看李白的這首詩好在哪裡?為什麼能“驚風雨泣鬼神”?

下江陵(一作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被流放夜郎,後得赦免,這首詩寫的就是他獲赦免後的輕快心情。我們來看他是怎樣寫這種心情的。

1、用對比。

李白善用對比,前兩句中,寫白帝城在彩雲之間,誇飾其高,與江陵形成對比,由高而下,自然有一種輕快的感覺。

第二句還用“千里”跟“一日”對比,千里形容兩地之遠,一日形容時間之短,兩相對比,行舟之速,躍然紙上。其實從白帝城到江陵,本來也只要一天,這裡並沒有誇張的地方,但將“千里”“一日”這兩個詞並置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輕快的感覺。

2、語義雙關

最後一句“輕”字,既寫小船的輕快,也暗含李白內心輕快的心情。這樣的雙關語,表達起來含義豐富,擴充了詩的內涵。

此詩的妙處,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第三句。

這首詩是寫李白輕快的心情,但若只是如此,這首詩也成不了名篇,因為如果沒有第三句,這首詩也成就了名篇。

此詩行文之妙,在第三句引入“猿聲”,設色托起,“猿聲彷彿要將李白留住,走處仍留、急語仍緩,形成一個牽引之力,正如拉弓射箭,須先往後拉,再射出。猿聲的牽引,再到“不住”二字引發,最後一句便如射出的箭。

所以,李白的這首下江陵,雖然只是寫他遇赦後的輕快心情,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思想內心,但其用筆之奇,行文之妙,讓人歎服,故稱其“驚風雨、泣鬼神”,不為過也。


謝小樓


楊慎之所以稱李白的《下江陵》為“驚風雨、泣鬼神”之作,同時又人人能夠背誦,我認為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量:

一、語言通俗易懂

整首詩中的二十八個字,沒有一個生僻字,也沒有古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不管文化高低,只要認識這幾個字的,基本讀一遍都能懂全詩的大致意思,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一氣呵成,完全通俗易懂。這個原因導致了人人都能輕易記住,所以更容易背誦了。

二、詩的意境

其實早在楊慎之前,杜甫就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樣的詩表達過對李白讚譽,杜甫作為李白的好友更能體會當時李白被流放時的心境。

全詩以“快”為主旋律,以“千里”“一日”“輕舟”“萬重”等詞體現了作者狂放的性格,也表明了作者要以一種“快”意恩仇的樂觀態度對待新的生活。

個人認為,詩中的“千”“一”“萬”三個數字把景物寫活了,全詩的意境也由此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大家公認“驚風雨,泣鬼神”的一個原因。


洞古鑑今


如果我說實話,這首詩是被人吹捧起來的,估計會引來謾罵。不過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一論。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東巡歌》受到牽連,而後被流放夜郎。輾轉半途中,朝廷因為關中發生旱災於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於是順長江而下江夏拜訪友人。這首詩正是途中所作。

創作鑑賞

瞭解背景之後,我們可以從這首絕句中得知李白此時輕暢的心情。杜甫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筆下的景緻如何完全取決於當時的心情。

首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彩”字可圈點,突出愉悅之情,其餘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還”,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為下文作鋪墊。由此見,上二句平平無奇,我們再看後二句。

“兩岸猿聲啼不住”,仍作白描,不過“猿聲”二字值得尋味。唐人詩中常見“猿”字,如李白有別詩“寂寂聞猿愁,行行見雲收”、孟浩然有詩“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聲有如悲鳴,自古用以渲染憂愁之氛圍。

而在此詩中,李白面對兩岸猿愁,在聯繫之前的經歷,應是有所觸動的。在分神之際,“輕舟已過萬重山”。“猿聲”看似矛盾,實則合理,恰到好處。

因此,這首詩決不是現代翻譯的那樣一路敞懷或重在氣勢,而是突出景物與內心的矛盾,迴環生象。至於箇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讓人是想象不出的。


理智分析

這首詩雖多用白描而貴在自然流露,看似有不合理之處卻有邏輯,誠然高才,但還遠談不上“驚風雨泣鬼神”的地步。

一來李白這首詩是個人抒懷之作,我們沒有相似的經歷,無法領會李白從猿聲中領會到什麼,自然無法如臨其境,有隔閡此其一也;

我們評價一首作品,關鍵在其傳世價值。這首詩既沒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家國情懷,也沒有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古今共鳴,說到底只是李白一段見聞記錄,我們不應該因為欣賞李白就盲目推崇其所有作品。



或許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冷靜下來思考這類現象,也就找到了振興詩詞之路。


詩詞補習班


明朝大才子楊慎曾讚美李白的詩《下江陵》:“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此語常被人用來稱譽能產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藝作品。可見楊慎已為李白神鬼莫測的藝術感染力所折服。賞析李詩如下,以見證其贊之精闢。

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寫下《下江陵》。

從寫作技巧層面看:首句中“彩雲間”三字運用了誇張手法,寫地理住置高,為寫順水行舟蓄勢伏筆。第二句中“千里”、“一日”是舉數字作對比,寫兩地間路遠,但用時短暫。第三句以猿啼聲烘托行舟飛進,勢不可當。第四句用“已過萬重山”襯托水勢如瀉,照應首句。詩人的筆有如五彩畫筆,著筆輕巧靈活,濃淡適宜,為我們繪製了一組栩栩如生的《峽江飛舟圖》。令人歎為觀止。

再從選詞用字表現精神世界層面看:《下江陵》敘述的是詩人“辭”白帝,“還”江陵的故事,突出一個“快”字,表達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細細品來,真是神來之筆。詩裡的“辭”,非一般意義的“辭別”,是脫離苦海,結束黑暗的“辭”。詩人心潮澎湃,高興致極,空中的雲朵也有了光彩,這裡的一個“彩”字裝點了詩人暢快的心境。詩裡的“還”,也非一般意義的“回還”,是走近親友,再塑人生的“還”。皇恩大赦讓詩人喜出望外,遙望家山,歸心似箭。此時舟從人願,如離弦之箭,勢不可當。此處詩人寫行舟之快,但未用“快”字,惟恐所言不夠特“快”,特別加了個“輕”字。舟,只有輕才行得更快。讓我們領略了“快上加快”的寫法。這樣的“快”,才是詩人滿意的“快”,如有神助,詩人暢快興奮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讀者感同身受,為之喝彩。

本詩氣勢磅礴,感人肺腑,令人叫絕,我們不能不贊同楊慎的讚譽:“精闢”。


謝先洪2


引語

說《下江陵》,可能很多人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是李白的哪首詩,但如果說《早發白帝城》,十有八九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吟唱出來: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被評為“驚風雨、泣鬼神”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的: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然而“驚風雨、泣鬼神”這話卻是杜甫說的。杜甫在寫給李白的詩《寄李太白二十韻》中寫到: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可見,“驚風雨、泣鬼神”這樣的話不僅僅是來形容《下江陵》這首詩的,而是李白詩歌的整體風格。而且“驚風雨、泣鬼神”本身便運用了誇張想象的手法,並不是確語,只是來形容李白的詩天才縱橫,感情充沛,藝術高妙,可以作為他被後世評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一個註腳。



句解

朝辭白帝彩雲間

朝,點明時間,呼應題目《早發白帝城》中的“早”。辭,是說要離開白帝城這個地方,而白帝城此時正掩映在五彩霞雲之間。此一“彩”字已隱隱約約透露出李白極其輕快的心情了!“相由心生”,風光之美醜,很大程度是取決於觀景人的心情的,即“景語皆情語”。試想一個心情煩悶的人,怎會看到早晨的五彩霞雲?



千里江陵一日還

千里,講白帝城與江陵相距遙遠。這當然不是確數,只是概說而已,言相距甚遠。一日,則極言時間短暫。白帝城雖與江陵相距遙遠,但不過短短一日便能到達。空間與時間上的懸殊,通過對比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張力,讓讀者沉睡的大腦一下子驚醒過來,這豈不就是“驚風雨”嗎?

這一句最後一字“還”,也當仔細琢磨。還,是迴歸的意思。但江陵並不是詩人故鄉,為何說還?這就不能不提一提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所謂知人論世,方得真切。李白在安史之亂中心懷報國之志,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請加入了他的幕府,卻不想捲入了唐王室的內鬥之中,受到牽連。唐肅宗以為永王李璘招兵買馬,圖謀不軌,便剿滅了李璘。李白以“附逆”之罪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時,李白接到赦免的詔令,心情是非常高興的,這在詩歌的第一句已經透露出來。原本要從白帝城出發逆流而上去夜郎,如今喜從天降,改為下江陵,這是從死地入生地,豈不是如生還一般?所以“還”字在此再點遇赦心情的愉悅。



兩岸猿聲啼不住

自古長江三峽兩岸猿猴遍佈,猿聲便成了詩人寫長江三峽時必不可少的意象,然而其意常悲,即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白在此處寫猿聲叫個不停,不顯其悲,反更添其喜。猿聲之所以啼不住,一來是因為船行之速,一路行來,猿聲此起彼伏,應接不暇;二來是因為詩人心情愉悅,立於舟前,意氣風發,賞兩岸風光,猿聲即在其列,樂聽此聲。試想如若詩人聽到的是“猿哀鳴”,“猿鳴三聲”已“淚沾裳”,而此時猿聲不住,詩人的小心臟又怎麼承受的了?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逆流而上,必然千難萬阻,難言“輕舟”。此處說“輕舟”,一則是順流而東,水勢湍急,船行如飛。這在第一句中蓄勢已成。第一句說“白帝彩雲間”,暗含白帝城地勢高聳之態,長江上下游之間因此落差頗大,水流湍急已蓄在其中。二則詩人遇赦,心情大好,一個“輕”字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已過萬重山”寫眨眼之間已經過萬重高山,與“輕舟”正相應,著眼一個“疾”字。與此相比,上一句則疾中顯緩,相互映照。



總評

《下江陵》,或言《早發白帝城》這首詩,頭兩句一寫“辭白帝”,一寫“江陵還”,寫盡兩頭之事,可見其疾其速。後兩句卻轉過來寫中間之事,一寫其聞,一寫其見,卻總脫不了“疾”“速”二字,又在疾中見緩,速中顯遲,可謂神來之筆!

整首詩詩人心情暢快,卻沒一處明寫,只在“彩”“還”“輕”中可見。情景交融,含蓄卻也外現。寫云為“彩”,眼前即見五光十色之景,令人不由得要去注意。寫到江陵為“還”,不免讓人心生疑惑,卻要細心探究。舟本重,卻寫作“輕”,令人耳目一新,卻要細細考量。隱而顯,顯而隱,不類神乎?怪不得要“泣鬼神”了!

本首詩語言上明白曉暢,直如大白話,讀來卻琅琅上口,韻味十足。甫一接觸,便能背誦。這樣的詩是不多見的,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絕?怎能不被稱之為“驚風雨、泣鬼神”?


會說話的鍋


李白最瀟灑快意的詩。

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三國中有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從白帝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包括三峽七百里,江滔浪湧,風景絕勝。

酈道元《水經注》:“朝辭白帝,暮宿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

明人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驚風雨泣鬼神矣。”

“驚風雨泣鬼神”,取自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韻》“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本就是杜甫誇讚李白的,楊慎套用了而已。

為何楊慎就單指這首詩呢?

1 李白暮年依然狂放,率真,傲然的風骨。

公元758年,李白受永王李璘謀反案牽連,被流放夜郎。

這是李白一生最大的坎,險些丟命。

流放夜郎時,逆江而上,心情何等抑鬱,第二年經三峽達夔州,遇赦得回,順流而下,死裡逃生,心情又是何等激動!

連詩句都是飄的,抑制不住的狂喜。

此時李白已60歲了!

這樣的大悲大喜,讓這個60歲的老頭像孩子一樣高興,率真,可愛,令人動容。

逆境,暮年,仍是喜怒哀樂暢快淋漓的李白。

楊慎感嘆這樣的李白,歷經生死,還是如此的熱情,狂放,任性,率真,瀟灑。

楊慎欣賞這樣的真性情。

辛棄疾66歲寫《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同樣,楊慎列為辛詞第一。2 驚豔的誇張,想象。

比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首詩同樣,卻又不同。

前兩句直白,後兩句驚喜。

“彩雲間”,給人無限的美感,水流湍急,舟行快速,地勢高,距離遠,天氣好,心情舒暢。

順流而下,突然奇峰峻林,濤起浪湧,才意識到輕舟之快,已在萬重山外。

平地起高林般的迎面而來。

兩岸猿猴還在苦苦地啼叫,可是詩人的輕舟如箭,彷彿已經越過了一切艱難險阻,前途開闊,人脫劫難,心情也是飛起來!

短短十四字,畫面轉折之快,來不及細看,只能連連驚歎。詩句也如江流奔瀉,不可遏止,極盡浪漫飄渺之美。

豪放到老,才是真李白。


一綠浮芳


過去有文人稱王之渙的巜涼州詞》,杜甫的巜絕句》,杜牧的巜山行》,李白的巜下江陵》為四絕。而下江陵又冠四絕之首!OO人們常說,見景生情才能妙筆生花,這話確實。唐肅宗乾元二年季春,李白受永王案之牽連,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得恩郝之喜信,悲喜交加寫下此詩,這是當時的背景。這首詩說它好,說它妙。除了關鍵詞用的好,主要是景中寓意,意中含情。情意不斷,回味無窮!OO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除了點明時間外,一個彩字就把矗立在紫霧盤旋,朝霞初現的白帝城寫成了人間仙閣,從側面透露出作者(由陰轉晴)的喜悅心情!千里江陵一日還。千里一日四字,除直接點明速度之快,同時展現出作者喜出望外的心情。兩岸猿聲啼不住,此句只用猿聲二字,就點染出松篁交錯,猿聲不斷之景。輕舟已過萬重山。小船飛流直下,毫無阻擋,瞬息間已穿越崇山峻嶺。展現出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路順風順水之情!OO後兩句表面雖是寫景,但寓意十分深刻!任你猿聲噪雜一路不斷,但絲毫阻擋不住飛舟的行程!後來的文人多引用這兩句來比喻正義的事物,雖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干擾破壞,但最終取得勝利,獲得成功![例如這句話:有人說我們的改革開放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讓他們見鬼去吧!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代的巨輪必將衝破一切艱難險阻。駛向輝煌的明天!]


張永科38


在李白的萬千詩作中,有這麼一首詩,文辭簡潔、通俗易懂、家喻戶曉,甚至人人都能背誦。但是很多學者卻將它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稱之為“驚風雨、泣鬼神”之作,到底有何妙處?

明朝大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說:「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時,行舟朝發夕至,雲飛鳥逝,不是過也。太白述之為韻語,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楊慎,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要說到他是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略懂文學的人,估計都有印象,也會對他的才學略知一二。

這首詩,就是李白的七言絕句《下江陵》,也被稱為《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從表面上也能看出是李白的興致所作,也就是說他在寫這首詩的時候非常愉悅。與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常說,要讀懂一首詩,必須要分析它的寫作背景。只有瞭解了寫作背景,才更能夠體會出作者的心境。據記載,這首詩作於公元759年春天,當時李白已經58歲了,他因參與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徑四川。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是李白回到江陵時所作,因此題作《下江陵》。

這首詩到底有何妙處?為何稱之為“驚風雨、泣鬼神”之作?主要是因為這首詩的寫作場景非常宏大,氣勢磅礴,在當時的詩作作品中,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句,“彩雲間”三個字就灑脫千古,一方面交待了白帝城的地理位置較高,一方面有一種駕雲而去的感覺。這哪裡是世人凡人所能擁有的本事?非神仙人物不能為也!

第二句說一日千里,不正是在說仙人御風而行,扶搖來去麼?並且全句沒有一絲煙火之氣,彷彿娓娓道來,彷彿不值一提。

第三句更顯高古,尤其是那個“猿聲不住”,不用聽見,哪怕是想象一下都有豪興賁發的衝動,儘管隔了一千多年,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個身影傲然於船頭,仰天長嘯的場景。

第四句更有出塵之意,一葉輕舟,江山萬重,自然是人間無有縈繫,更不需介懷於心。另外這一句也很暗合他的心境。他剛剛被赦免於永王的案,正是解脫出心頭的一座大山。時年又是58歲高齡,因此這時候他放下了一切羈絆,如羽化而登仙。

讀者們,關於“李白《下江陵》”,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