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老了就怕死”?你怎麼看?

小趙在武漢


“人老了就怕死”,應該說大多數是這樣的。每天清晨傍晚打拳跳舞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主要的還是為了鍛鍊身體,經常買補品藥品保健品的人,老年人也是主力軍。很多年輕時“死了大不了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的豪言壯語到了年老時就成了“能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可奈何。為什麼同一個人,年輕時不畏生死,到老了反而就怕死了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身體機能的衰退

年輕力壯時,感覺用不完的力氣,而到了年老時,身體的各個零件都開始出問題,機能衰退,眼花了,牙鬆了,記性也越來越差了。人不怕一刀砍頭,就怕軟刀子慢慢磨,人老了就是如此,一天天地感覺自己在衰老卻無能為力,過日子不是按年而是按天了,過一天少一天,每生一場大病就彷彿看到閻王爺在向你招手,怎能不恐懼死亡?

二、好日子沒過夠

年齡大了,終於可以退休不用再上班了,大把大把自己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生活不再是為了養家餬口,而是可以為了興趣愛好,真好!可是比起漫長的五、六十年,留給老人家們自由放飛的時間太少了。有的夢想才剛剛開始,可還沒來得及實現就因為生命的終結而戛然而止了。

三、不甘心

有的人老了才發現自己過了庸庸碌碌的一生,沒有什麼值得回味的,也沒有什麼值得記住的,倒是人生的遺憾多得很,自覺這大半輩子算是白過了。於是有的人老了老了反而開始折騰了,這也想試試,那也想搞搞,兒女常常奇怪,怎麼父母年輕時好好的,臨老了反而開始作了,整天想么蛾子。其實不是他們想折騰,而是不甘心就這樣過一輩子,而越是不甘心,就越是害怕死亡的到來。

四、壯志未酬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老了,就沒有太多時間了,機會也要讓給年輕人了。因為“死”,就像是懸在老人頭上的一把頭,不知何時會落下來。志未酬,身先死,怎能不讓人含恨。

“向天再借五百年”說出了多少老人們埋藏心底的願望,年輕時總覺得人的一生那麼長,可到了老年,才發現人的一生又是那麼短,人到老了才能明白何謂“怕死”。


憨逗笨母


人老了就怕死,其實在農村,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人越老越怕死,雖然大家平時都不在乎,都說自己不怕死,而真的當死亡降臨到我們身邊時,都想好好活著,而對於年齡大的老年人,這種心理就越發強烈。

我們村裡就有這樣一個老太太,能笑死個人,老太太身體很健康,精神頭也很好,但是特別容易感冒,在外面不敢換衣裳,一換衣服馬上著涼,有次他身體感到不適,孩子們把她送到了醫院,當然,老年人身上肯定有這病那病,這個老太太都80多歲的人了,醫生說想治好這病需要手術,而老奶奶的年齡太大了,做手術有風險,家人就給老奶奶保守治療。

誰知老奶奶知道了,就給村裡的人說,自己的孩子不給她看病,她還想多活幾年,有時候老奶奶就會傷心的哭起來,當然,老奶奶不是想作手術,而是想多活幾年,是不想死,但有生就有死,這個是自然規律,誰也避免不了,老奶奶都80多歲了,這在以前就算高壽,其實老奶奶就像個孩子的性格,兒女對她也很孝順,日子過的也很不錯,或者現在她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畢竟像這個年齡以前都吃過很多苦。

所以說,平時別聽誰說自己不怕死,如果真的不怕死,那肯定也是沒有辦法了,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尤其是當死亡不斷靠近的時候,這個想活著的願望就越發強烈。

當然,也有把生死看的很淡的人,人老了自然就會死亡,萬物皆如此。我姥爺最後那幾年,我們這些外孫結婚,姥爺都不敢來,因為年齡太大了,他怕自己去了給別人製造麻煩,比如死在別人家裡,我們這些作晚輩的也常常給他說寬心話。

去年,還看到一則消息,一個獨居老人,晚上總是睡在門口,不睡到家裡的床上,因為他怕自己死了沒有人知道,而睡在門口,村裡的人就會發現,這也看出了獨居老人的一種無奈。

有時侯老人就像是個孩子,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關心老年人,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的是多陪陪身邊的老人。


鄉村小二哥


正常現象,是個人都害怕死,但是年輕人通常會不以為然,是因為沒有到那一步

老人,尤其是高壽老人,每一個冬天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煎熬,熬過了一個冬天就是生,熬不過可能就危險了。

我奶奶今年也80有餘,老太太身體還算康健,在我看來很知足了,但是偶然看到她的行為或是語言還是會感受到,她對自己身體的擔憂,和對生的渴望。

今年尤其明顯,她會嘮叨自己不會做飯了,也不認識稱了,感覺記性也不好,常常忘記,我通常都會安慰她,但有些話還不能說,你要說這個年紀已經不錯了,能照顧自己,她聽了也不見得有多開心。

而且,今年她會去聽好多課,只要人家一忽悠,她就各種保健品,保健帽子衣服往家裡買,爸爸說奶奶這個年紀了,孝順,孝順首先就是順,順她心意,花的自己的錢,真的沒必要苛責。

因為不管怎樣,她都是感到害怕,希望自己健康長壽,我們有時候離死很遠不覺得,可是真到了那一步,有誰不希望多活兩年是兩年呢~


保險島


"人老了就怕死",最主要的是明知自己已時日不多,卻還有放不下的人和事,所以不想死。其實不只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怕死,任何人都怕死,因為沒有人知道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不怕死的人有的是因為年輕,覺得死亡離自己還很遙遠,有的是生無可戀而已。我也怕死,捨不得我的父母和我的孩子。

我20歲之前,是不怕死的,因為我覺得死亡和我至少還有幾十年沒有太大關係,離我還很遙遠。那時候家裡爺爺奶奶姥姥都還健在,身邊過世的都是一些不是特別熟悉的人,於我是沒有感覺的。就在我20歲的那年,我的爺爺姥姥紛紛離世,後來是我的奶奶,再後來親眼見到村子裡有年輕的後生車禍而死,同父輩的年齡有兩個癌症死亡,突然就覺得死亡好像離自己很近,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特別是近年來,手機網絡的發展,各種意外頻頻發生,真的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誰會先來。看著懷中的幼子,我還沒有陪伴她長大,看著日益年邁的父母,我還沒有報答完你們的養育之恩。怎麼捨得離去,生自己的和自己生的真的是此生最無法割捨的存在。





人越老越怕死,更多的是割捨不下自己的子孫吧,抑或是捨不得陪伴自己半生的老伴踽踽獨行。所以,如果可以,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多回家陪陪孩子玩玩幼稚的遊戲,多陪陪父母嘮嘮家常,聽他們絮絮叨叨童年的舊事,就像重回自己小時候一樣。


CiCi小蘑菇


人也有不怕死的,我爺爺60年代得了尿毒症,那時的醫學比較落後,治不好,最後他撲河而死,90年代我父親得了肺結核,工廠效益不好,拿不出錢來不能報銷,自己又沒錢,他絕食而死,等我們發現了他已經喂不進食了,成了我們一生的悲哀!等於是貧困自殺啊!兩千年代,我老婆的哥哥,因得了糖尿病,雖有醫保,但每月只有幾十塊錢,連看感冒都不夠,最後雙腿變得像燒烤的木炭一樣發硬發黑,他跳江自殺而死,到現在連死屍都沒有找到,只有寫幾個字立碑。我好像也不怕死的人,因為我大致算了下,人一生約2萬多天,一晃就到了,當年情竇初開的閨女,眼沒眨幾下就變成老太婆了,血氣方剛的小夥變成步履蹣跚的老頭,所以我很看淡人生。原來以為有鬼神的世界,心想在人間活死了,還可以道陰間再活一次,某年某月,半夜12點我到湖北襄陽烈士塔(埋死人的山),因解放襄陽犧牲了幾百名戰士得名,只見整個山都是白壓壓的碑,我就想碰到鬼,瞭解他們的世界,呆了一個鐘頭,除了淡綠色的火苗在四周飄蕩,我知道那是磷火。從此我不再相信鬼神!人死了如燈滅,永遠從世上消失了,傳宗接代已經沒有意義了!


用戶1530147686845


除了那些活夠了的,悲觀厭世的,老糊塗的,瘋子傻子,一般情況,人越老越怕死,因為人越老,離死亡越近。也許有人反駁我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不是人越老離死亡越近,還有兩三歲就死了的呢。我也承認,黃泉路上無老少,但總的來說,人越老,相對離死亡越近,年少夭折的,英年早逝的,畢竟佔的比例比較小。當然也有老年人想不開跳樓的,跳河的,自縊的,但畢竟是個別現象,不能夠當成一種辯論的理由。

這也許是我們有著高智商的人類不如低級動物的地方,那些低級動物,豬啊狗的,好像沒有死亡的概念和意識,沒有這種概念和意識,也就不存在死亡的恐懼,即使那些十幾年的老狗,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快死了,如果說有一點的話,我發現馬上被拖出去進行屠宰的豬狗牛羊的,似乎有那麼一點意識,嗷嗷叫喚,拼命掙脫。再有個別靈性特別強的狗,當年老體衰患了重病,不吃不喝的時候,會跑到外面去死。

反正有生就有死,除了夭折和早逝的,人都有變老的那一天,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所以人到了一定的壽限,心情比金錢更重要,不要背上這種思想包袱,儘量找點事做,轉移注意力,心胸要豁達開朗,這樣才能夠健康長壽,如果成天想這事,本來能活到100歲,也活不到了,沒有病也嚇出病來了,所以以平常心對待就好,順其自然就好,人到了一定的歲數,不求大富大貴,只求沒病沒災。最後我祝福老年朋友們開心快樂,健康長壽!!🙏🙏


海島鵝卵石


常言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死”畢竟是人最後的歸宿。有誰不怕?何況還是經歷了人間風風雨雨的老年人。

怕死是人的本能。年輕人經常會說不怕死,這是因為自我感覺離死亡還很遠;年老的人,每過一天就離死亡近了一步。都有照相的經歷吧,當第一次面對閃光燈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是退縮。儘管閃光燈是輔助的,是無害的,但閃耀眼閃光的一瞬間,一定會心頭一顫。這其實是人本能的一種反應。人死了,一切感覺、知覺的活動也會自然停止。“人死如燈滅”,沒有人知道死亡之後到底怎麼樣?既然死亡是未知的,那人們會對死亡產生一種懼怕。對於老年人來說,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在一天天地減少,同樣也會對“另一個世界”多了比年輕人更多的恐懼。



死亡意味著孤獨。。兒孫滿堂的老人,子孫繞膝,活的是一種心態,即使子女對老人不好,那也是自己血脈的延續,看著也踏實。就是那些終身未娶的孤家寡人,獨來獨往,但是生活人在眾人的圈子裡。而死亡就意味著和伴侶、子女、孫輩、其他所有人及生存環境訣別。然後孤零零去一個“未知的世界”。因此對老人來說,害怕死亡,就是無法面對孤獨。


無法面對死亡的痛苦。人是有無限的想象力的。從身邊去世的人,或者經常在電影、電視劇、電視新聞等看到那些人在彌留之際的掙扎、呻吟以及親人的哀號……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這種痛苦和害怕,也由此“轉嫁”到老人自己身上。

留戀現在社會的優越性。老人都是從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中熬過來的。好不容易將子女拉扯大,看到了當今社會的巨大變化。即使是農村老人,儘管每月只有幾十元的養老金,可這對他們也是極大的心理安慰。從每月到農商銀行領取養老金的老人看得出他們的自豪感、存在感。80歲以上的老人又有了高齡補貼,他們越老越想活著。用老人們的話說:“社會這麼好,我幹嘛要離去”!



既然“人老了就怕死”,做為子女要多抽時間陪陪老人,多打幾次電話,減少老人的孤獨感;不要讓老人參加追悼會或村裡的喪事,以免情觸景生情;避免與老人談論死亡的話題,“繞道”兇殺死亡的電視節目……讓老人順其自然的生活著。


為生活而提神


人老了就怕死,其實在農村,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人越老越怕死,雖然大家平時都不在乎,都說自己不怕死,而真的當死亡降臨到我們身邊時,都想好好活著,而對於年齡大的老年人,這種心理就越發強烈。

我們村裡就有這樣一個老太太,能笑死個人,老太太身體很健康,精神頭也很好,但是特別容易感冒,在外面不敢換衣裳,一換衣服馬上著涼,有次他身體感到不適,孩子們把她送到了醫院,當然,老年人身上肯定有這病那病,這個老太太都80多歲的人了,醫生說想治好這病需要手術,而老奶奶的年齡太大了,做手術有風險,家人就給老奶奶保守治療。

誰知老奶奶知道了,就給村裡的人說,自己的孩子不給她看病,她還想多活幾年,有時候老奶奶就會傷心的哭起來,當然,老奶奶不是想作手術,而是想多活幾年,是不想死,但有生就有死,這個是自然規律,誰也避免不了,老奶奶都80多歲了,這在以前就算高壽,其實老奶奶就像個孩子的性格,兒女對她也很孝順,日子過的也很不錯,或者現在她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畢竟像這個年齡以前都吃過很多苦。

所以說,平時別聽誰說自己不怕死,如果真的不怕死,那肯定也是沒有辦法了,有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尤其是當死亡不斷靠近的時候,這個想活著的願望就越發強烈。

當然,也有把生死看的很淡的人,人老了自然就會死亡,萬物皆如此。我姥爺最後那幾年,我們這些外孫結婚,姥爺都不敢來,因為年齡太大了,他怕自己去了給別人製造麻煩,比如死在別人家裡,我們這些作晚輩的也常常給他說寬心話。

去年,還看到一則消息,一個獨居老人,晚上總是睡在門口,不睡到家裡的床上,因為他怕自己死了沒有人知道,而睡在門口,村裡的人就會發現,這也看出了獨居老人的一種無奈。

有時侯老人就像是個孩子,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關心老年人,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的是多陪陪身邊的老人。


趙升


這話看怎麼講。我爸媽從來不怕死,臨走時總是安慰我們,怕給我們三兄弟麻煩,什麼都不講,說走就走了,弄的我們到現在都緩不過神來。我丈人一聽病了,嚇得要死。每個兒女都不能走,必須陪他,否則良心大大壞了。唉!我媳婦有時也看不下去,同為父母怎麼相差這麼多呢?


一聲嘆息無語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越老,越怕死這個說法是合理的。不論是誰年齡越大,怕死的心理就會越強烈,其中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原因。

人的本能,基因作怪

遺傳心理學觀點認為,求生慾望是一個人的本能,具有生物適應性。比如,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選擇逃跑、逃避等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適應環境並生存下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性的完善,這種本能被很多更高的需求掩蓋而不再被提及(比如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求層次),但是它仍然完整的藉助基因被保留了下來,求生慾望既是一個人生存的保證,也是一個物種延續和發展的條件。

並且,人的本能是人體基因記憶的流傳和演變,基因讓人們選擇性傳承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與此同時,基因也會自我改造,擯棄和改進不利於人們發展和變好的方面,讓人類越來越適應環境。

所以說,人類對於危險環境的預知能力、對於危機的處理和應變程度、對於威脅攻擊的逃避、對於疼痛刺激的反射和反應都源於基因的不斷自我更迭和進化升級。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可以控制外在的客觀的人、事物,讓很多人、事物因為金錢和物質而轉移,但是唯一不可以控制的就是基因遺傳而來的本能,無論你多有錢,現階段你都無法改變。

而正如我們前面所陳述的,基因保留和發展的條件和結果就是人的求生的本能,這一點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上都已經得到了論證。

這樣看來,人在老年的時候怕死也是對於生存本能的一項正當的維護和反應,並且,隨著自然規律的發展,新陳代謝、新老交替的作用,這種求生慾望會越來越強烈。

社會心理

其次則是社會心理作用,包括匱乏、依戀等。很多人一出生,就過上了忙碌而有壓力的生活。從學生時代到結婚生子,從為了房子、為了工作到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奮鬥,無時無刻不感覺匱乏。

而隨著年齡增大,他們的節奏慢了下來,經歷了半生坎坷的老人終於可以喘一口氣,為自己活一把,不用再考慮那麼多了。

這個時候,他們又會發現,好日子似乎有限了,於是開始依戀舒適的生活,害怕這種安逸的日子很快過去,衍生了滄桑之後的無奈反應,表現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害怕死亡。總體來看,求生欲的作用和社會心理的發展是人們越老越怕死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