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與黃興為何要分道揚鑣?

yuanzhifeng77


從殊途同歸再到分道揚鑣,可能就只有一個小小不同的立場而已。

這就好比男生和女生,女生想去逛街,男生想去運動,當逛街和運動發生交集“愛情”的時候,兩個人就走在了一起,但是,當男生有外遇的時候,女生就會不假思索的放棄這段愛情,女生繼續逛街,男生繼續運動。其實,孫中山和黃興都是革命黨的領袖,曾經為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分道揚鑣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個立場。

辛亥革命,二人殊途同歸,共同組建同盟會,合作的基礎是自由、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1905年,孫中山和黃興共同在日本組建中國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地權,這些反擊封建主義的口號和宗旨成為二人第一次合作的基礎。

而我們知道,黃興領導廣州起義,打響了反清革命的第一槍,那個時候,他和孫中山就已經合作了,後來,革命失敗,二人都逃亡日本。

在日本的歲月裡,孫中山一直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他希望能夠改組革命黨,東山再起,二次革命。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讓孫中山和黃興兩個人的第一次合作有了一絲的隔閡,而後來,兩個人分道揚鑣,則是關於中華革命黨的組織原則。

1914年,孫中山希望籌組中華革命黨,以挽救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義在於,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民主革命,第一次豎起了旗幟,但是,結果卻給了袁世凱。

孫中山意識到,只有服從黨魁的命令,才可以讓一個黨走得長遠。

入黨者“必須以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而圖革命之成功為條件”,“立約宣誓”,“甘願服從”孫中山一人,並在署名下加印指模。

中華革命黨的組建為兩人殊途陌路埋下了禍根,但是後來也證明,孫中山是國父,而黃興,只能做個革命家。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孫文與黃興一起創建了國民黨,兩人一文一武,同生死共患難,屬於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


像他們這麼鐵的關係為什麼會分道揚鑣呢?孫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後,不聽從黨內同志勸阻,憑著一腔熱血,一意孤行,在國民黨跟袁世凱實力絕對懸殊的情況下,發起第二次革命,毫不意外,袁世凱不費吹灰之力鎮壓了起義,並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武力解散了國會,孫中山慘敗後流亡海外。

孫中山痛定思痛,總結經驗教訓,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國民黨的組織太過鬆散,黨主席缺乏權威,那些已經謀得地方大權的國民黨員不聽從號令。於是決定強化自己的領導,起草新的集權制黨章,這讓主張黨內民主的黃興極為反感,因為制度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與衝突。



最後在孫中山的威信和號召力下,黨內通過了新的黨章,並且同意所有黨員入黨必須宣誓效忠黨主席並簽署效忠黨主席個人的文件。黃興認為這是違背創黨理想,違背黨內民主,這是黨內獨裁,是個人崇拜,但勢單力孤,無法扭轉大局,於是心灰意冷,對孫中山及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產生了絕望情緒。


在與孫中山爭執的過程中,孫中山也明白無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接受不了黨的理念,不願意愛國民黨,你可以離開。於是黃興跟孫中山從此決裂,一對曾經生死與共的革命夥伴從此分道揚鑣。

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黃興是對的,孫中山去世之後,蔣介石就利用孫中山訂立的集權黨章,以全黨之力服務於個人,黨內根本沒有力量能夠制約他的所作所為,蔣介石最終背棄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革命理想,走向了絕對獨裁的家天下的血腥統治。



謝金澎


嚴格說來,也不叫分道揚鑣吧,就是衝突不斷。

1905年7月,黃興與孫中山相識,從此結成了親密的革命夥伴,奉中山為老大,自己甘居老二。

老二一直給老大面子。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時,老二提議中山做老大,不必選舉,投桃報李,孫中山又指定黃興為老二——執行部庶務,這哥倆好的,把同盟會的桃李合摘了。

哥倆合作也算愉快。一是黃興個性憨厚;二是,黃興深刻地明白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乃是兄弟鬩牆,所以,他特別注意這一點,時刻維護老大的威權,把自己放下。1907年至1910年之間,同盟會內部,陶成章、章太炎等光復會人士掀起兩次強列的倒孫風潮,諸多人希望以黃代孫,而且,自同盟會以來,黃興背後的華興會,以宋教仁為代表,也經常強調“孫氏理想,黃氏實行”,暗示中山不過是個大炮,實際事務都得黃興來做。但是,黃興堅決拒絕了這次倒孫合夥。他說,革命乃黨眾的生死問題,不是個人名位問題,你們想求革命成功,那就傾向支持孫總,而且,兄弟們,你們千萬別陷我於不義。這是黃興,確實高風亮節。

但是,也有放不下的時候。

第一次衝突:國旗問題。

1907年,同盟會召集幹事編纂《革命方略》,並討論中華民國國旗問題。孫、黃之間飆上了。

按胡漢民的說法,先生力主青天白日之徽幟;克強欲用井字徽幟,謂以井田為社會主義之象徵。先生謂既不美術,又嫌有復古思想。黨眾悉從先生。克強爭之不能得,意頗怏怏。

按馮自由的說法,總理主張沿用興中會之青天白日旗,謂乃陸皓東所發明,興中會諸先烈及惠州革命軍將士先後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紀念。……黃興對於青天白日,頗持異議,謂形式不美,且與日本旭旗相近。總理爭之甚力,且增加紅色於上,改作紅藍白三色以符世界上自由平等博愛之真義。仍因意見分歧,迄未解決,後經章太炎、劉揆一設法調解,暫擱其議。

按章炳麟的說法,逸仙自南洋還東京,作青天白日旗,張之壁上。黃興欲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權意。見逸仙壁上物,爭之曰:“以日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毀之。”逸仙厲聲曰:“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克強怒,發誓脫同盟會籍;未幾,復還。時日本人入同盟會者八人,自相剋伐。漢人也漸有同異。

按宋教仁的說法,至民報社,與黃慶午言餘辭職事,慶午不應。良久,慶午忽言欲退會斷絕關係,其原因則以口口口以己意制一新國旗,而慶午以為不善,請其改之。逸仙固執不改,並出不遜之言,故慶午怒而退會。時諸人均在,皆勸之。餘則細思慶午不快之原因,其遠者當另有一種不可推測之惡感情漸積於心,以致借是而發,實則此猶小問題。蓋口口口素日不能開誠佈公,虛心坦懷以待人,作事近於專制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今既如是,則兩者感情萬難調和,且無益耳,遂不勸止之。又思口口會自成立以來,會員多疑心疑德,餘久厭之,今又如是,則將來之不能有所為,或亦意中事,不如另外早自為計,以免燒炭黨人之譏。遂決明日即向逸仙辭職,慶午事亦聽之。

這些說法,除了胡漢民明顯偏袒中山,其他人的說法,反而透漏出諸多信息,特別是黃興的好基友宋教仁話裡話外,國旗只是小事,黃興只是藉此表示對中山不滿罷了。為什麼不滿呢?專制跋扈唄,大家忍他很久了。宋教仁都打算不幹了。

最後老二還是從了老大,黃興致函胡漢民說:“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定須執著第一次起義之旗?然餘今為黨與大局,已勉強從先生耳。” 黃興這話說得夠不客氣了,我不會跟你爭功,你永遠是老大,我永遠顧你的面,但你何必非得用你第一次起義的旗呢?這是想告訴我們,你們興中會是嫡系,我們華興會是外來戶麼?

第二次衝突:二次革命問題。

宋案之後,黃興反對武力討袁,就是孫中山的親信陳其美等人,也覺得武力不靠譜。而孫中山真正親信的部隊,是南京的第八師,人數不過三千。孫中山派人帶錢去收買幾個營連長,令其屠殺師旅長自代而起義。這些師旅長聞訊後,就去上海找黃興了,與其內訌毀師,不如全部討袁而亡,來,你來南京領著我們幹,我們怕孫先生一來,不待遇敵,先內訌玩完。

黃興本來想走法理之路,卻架不住孫中山的蠻幹及黨內激進派的責難——據黃炎培回憶,陳其美說黃興你不起兵,就是拿了袁的賄賂,妥妥的五毛五,急得黃興跪到江蘇都督程德全腳下請求江蘇造反,否則自己沒法做人。其實宋教仁被刺,黃興比誰都痛苦,因為宋是他的好基友,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武討不成。猶豫間,流言四起,有說黃興拿了袁世凱三百萬的,有說二百萬的。黃興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反了。

程德全跟黃興說,造反就得有錢,你有麼?黃興給陳其美電話,陳其美說明天給你運去兩列車鈔票。待鈔票運到,卻全是因接濟革命軍而倒閉的信成銀行的廢鈔票。程德全說,兵拿這些廢鈔持槍向百姓買東西,這不坑百姓麼?黃興叩首不已。程德全說:“這樣害民的事,即使出兵,也不能打勝仗。諸君,害民的事我決不做,我辭職”。於是黃興親自害百姓去嫋,做了江蘇討袁軍司令,在南京反了。

在討袁通電中,黃興有這麼一句:“興一無能力,尚有心肝,此行如得死所,乃所尸祝”。很有與老大賭氣的節奏:我說不能幹,你們偏要幹,那我先把自己乾死算了!

最後他沒死,遭殃的是南京人民,張勳的部隊打進南京,縱兵搶掠,屠城三日!當然,國民黨也玩完了。

孫中山在分析失敗原因時,新賬老賬一起算,全怨上了黃興:“在南北議和時期,他憤袁氏狡詐,曾主張寧可開戰,不可讓步,但黃先生不贊成;以後他主張建都南京,要袁世凱來南京就職,黃先生也不表示堅決支持;宋案發生後,他主張用武力解決,黃先生也不肯聽;他欲再赴日本求援,黃先生又力阻其行;最後他本擬親赴南京出師討袁,黃先生忽自告奮勇,阻其前往,致招挫敗,全局瓦解。”

氣死二呀麼哥。

第三次衝突:再造一箇中華革命黨問題。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希望再造一個黨。給黃興說,原先大家都不聽他的,自己乃是“假黨魁”;這次希望做個“真黨魁”。“真”到啥狀態呢?一、黨中所有高級幹部不由選舉產生,而由黨魁指派。二、黨員分首義黨員、協助黨員、普通黨員三級。革命成功後:首義黨員為元勳公民,有優先參政、執政的權利;協助黨員為有功公民,有選舉與被選舉的權利;普通黨員為先進公民,僅有選舉權。三、他黨不得存在,全國人民均成為革命黨黨員之後才會有真共和的出現;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四、黨員們須立約宣誓,加蓋指模,聲明犧牲自己,服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不惜犧牲。

黃興氣懵了:這叫哪門子革命呀。這比你要推翻的,高級到哪裡去了?

老大說,革命必須有唯一之領袖;革命必須在唯一領袖之下絕對服從;我首倡推翻專制建立共和,離開我講民主共和,乃是南轅北轍,大家要盲從我;再舉革命,非我不行,我敢說除我外,沒有革命導師了……黃興一聽,得,就你革命,我們都是反革命,那我卸吧。老大樂得他不幹,說:兄弟請給我一次機會,為期兩年,我幹不成了你再來。現在呢,你先靜養兩年。於是,1914年6月22日中華革命黨召開第一次大會,孫中山任老大;6月30日,黃興就離開日本,去美國遊歷去了。

第四次衝突:你不怕世界竊笑!?

雖然黃興離開了孫中山,但兩人還是統一戰線,私誼也未斷。但理念還有衝突。1915年,老大想借著日本扔給袁世凱二十一條所製造的危機,再舉革命。黃興不同意,說:“我同志既以愛國為標幟,以革命相揭櫫,無論借他國以顛覆宗邦,為世界所竊笑,而千秋萬歲後,又將以先生為何如人也?”

由此可以看出,黃興的革命是有底線的。袁世凱固然是我們的政敵,但那是內部矛盾。跟著日本一起,傷害自己的國家利益,這事咱不能幹。不怕現在的世界笑話也罷,就不怕死後的歷史評價?相同的事兒,宋教仁也有底線,比如間島問題。清政府雖然是同盟會的政敵,但是,牽涉到國土問題,宋教仁一點也不含糊。

1916年黃興英年早逝,否則你想像不出來,他與孫中山的合作還能走多遠;合作的過程中,還能出現什麼樣的衝突!


端木賜香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離不開孫中山和黃興的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二人一文一武共同領導辛亥革命的成功,由於後來國民黨領導階層尤其是蔣介石個人為了提高陳其美而故意貶低了黃興,再加上黃興早逝和孫中山的分歧而被刻意打壓泯沒了。

黃興最大的優點字在於不攬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永遠都把孫中山尊為第一位,即便是自己有機會有條件的成為領袖的時候,甚至在二人分裂以後,也不居於孫中山之前。始終以副手出現。有功歸於孫中山,有過攬於己身。尊重和擁護孫中山的地位。黃興雖然是武將,但就指揮能力而言確實不高,比北洋三傑差的很多,自稱“百敗將軍”、但黃興卻沒有軍閥習氣,多次生稱軍隊是國民黨的,是孫中山的,不是他黃興的軍隊。

而孫中山與黃興的分裂不是個人恩怨,更不是出於爭權奪利。二人都是大革命家,道德操守都是高尚的,都是民主革命的先驅,聲應氣求並肩戰鬥九載。個人感情也是深厚的。但在1914年,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的時候,孫黃二人徹底分道揚鑣。孫中山鑑於黨組織鬆散,派系林立,尤其是經陳炯明叛變以後,孫中山於是決定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再圖革命,蘄以犧牲之精神,盡救國之天職”。他“鑑於前車,懲於覆轍,知已往弊害,全坐不服從、無統一兩大端”,孫中山把中華革命黨“首以服從命令為惟一的要件”,入黨者“必“立約宣誓”,“甘願服從”孫中山一人,並在署名下加印指模。也就是全黨要對孫中山一人效忠。

但孫中山這一做法引發黃興極大反感,他可以對孫中山無限尊重,但如此“效忠”方式讓黃興無法接受,黃興願意為黨奉獻一切,而不願意為個人效忠。不僅黃興,包括老一批革命黨元老拒絕宣誓。他們反對入黨必須按手印,立誓詞,絕對服從黨總理命令,認為這有背“平等自由精神”原則。而孫中山原意在於集中一切力量推翻北洋袁世凱就必須集中一切權力,也就要“絕對服從”甚至“盲從”他。對於孫中山的這種態度和做法,黃興進行了堅決抵制和反對。在黃興看來,孫中山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前者不夠平等,後者跡近侮辱。”孫中山是獨裁行徑。

就此黃興孫中山徹底因政治分歧而決裂。黃興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改組後的中國同盟會),孫黃至此分裂。黃興遠赴美國。但孫黃在分裂後依然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往來,黃興以個人身份全力幫扶孫中山革命工作。在袁世凱去世以後,黃興返回上海與孫中山恢復關係。1916年10月1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對黃興評價甚高。在黃興去世後,題輓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這是所有輓聯中最好的一副,也是黃興最好的寫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一)黃興

黃興 ,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1916年10月31日,病故於上海。年僅42歲。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

黃興的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

黃興是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任陸軍總長。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任討袁總司令。

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黃興1893年入長沙城南書院,22歲時考中秀才,1898年調長沙湘水校經堂,複選調武昌兩湖書院深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次年春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黃興走的是一條秀才造反的曲折道路,同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樣,他的思想也經歷從改良到革命的過程。

黃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到了清朝,黃興的遠祖傳下遺訓: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數成員仍是飽學鴻儒。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黃興早年曾系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

黃興喜好軍事,課餘曾請日本軍官講授軍事課程,每天清晨必練習騎馬、射擊,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準備了條件。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在長沙邀集陳天華、宋教仁等二十餘人集會,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被公推為會長。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同盟會成立,被選為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重要領袖。此後,他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革命分子和組織武裝起義上。

1907~1908年間,黃興參與或指揮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與雲南河口之役。

1911年4月27日(三月二十九)黃興發動黃花崗起義,親率敢死隊百餘人猛攻兩廣總督衙門,許多革命黨人英勇犧牲,黃興右手受傷,斷去兩指。起義失敗,殉難者72人,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黃興於28日趕到武漢,被任命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南京光復後,獨立各省代表會議先舉他為大元帥,後改為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他均未赴任。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凱委任之漢川鐵路督辦職務,不久又辭。

1913年3月,中國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臨時主席)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黃興主張法律解決。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佈獨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二次革命"迅速失敗,孫中山、黃興與國民黨許多骨幹分子再次流亡日本。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同年夏,黃興離日旅居美國。袁世凱死後回國。

1916年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

二、黃興與孫中山的分歧

1905年,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陶成章所建立的光復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被推為總理。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並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嫌。雙方爭執不下,孫中山堅持己見,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章太炎、劉揆一則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的蔣中正,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時,依孫中山生前遺願,將國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

1913年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遇刺身亡後,兩人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最後黃興拒絕加入孫中山1914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是離開日本前往美國。袁世凱死後黃興回國。

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於上海。年僅42歲。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



伯樂公


孫中山和黃興這兩個人都是清朝末年革命的領袖人物,他們共同協作,為滿清敲響了喪鐘,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出任大總統,黃興出任總司令,共同抗擊滿清政權。

但是後來兩個人基本上沒有再怎麼合作過,可謂是分道揚鑣了。他們的分裂,也給革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黃興之所以和孫中山決裂,最後沒有再加入革命黨,主要是因為在後期孫中山加強了對革命黨的組織和控制,其中的很多做法黃興也不大認同,所以最後黃興沒有加入孫中山新組織的國民黨。

孫中山早期創立的同盟會是一個革命性的組織,但是他的組織相當的鬆散,對於同盟會員沒有多大的控制力。幾次革命失敗之後,孫中山痛定思痛,認為革命黨過於鬆散,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把他們團結在一起。尤其是陳炯明叛變之後,孫中山更認定了這一點,所以規定新加入的組織必須向孫中山一個人效忠。

而黃興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國,所以對孫中山這個具有獨裁統治的組織沒有什麼興趣,甚至比較反感。而孫中山在後期也沒有對黃興多麼好,甚至採取一些手段來制衡黃興,例如提拔陳其美取代黃興。孫中山和黃興分裂之後,黃興遠赴美國。不過,他們兩個人還是保持了比較好的私人關係。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孫文和黃興是同盟會的兩大創始人。孫文在流亡日本的時候遇見楊度,孫文力邀楊度加入興中會,楊度覺得自己和孫文的革命理念不同,沒有加入,但是介紹了黃興給孫文。兩人一見如故,後來孫文領導的興中會(廖仲愷,胡漢民等)和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寫警世鐘的陳天華,馬前卒的鄒容,還有國民黨的第一任民國總理宋教仁都是華興會成員)還有浙江光復會(章太炎,秋瑾,蔡元培)等多個反清組織合併成為同盟會。孫文任總理,黃興任協理。同盟會的創立將中國革命的火種從沿海省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蔓延傳播開來。使得革命力量在長江中下游的地方得到加強。辛亥革命最終在武昌打響這是很偶然的事件,但是也反映出在革命之前武昌的新軍中已經有了大量革命黨人和同情革命的人。武昌起義的時候,孫黃兩人都不在國內,孫文好像在美國,黃興在南洋。但是為了鼓舞革命軍的士氣,孫武,居正等人還特地做了一面旗幟上面寫著黃興到,讓人騎馬在陣地上疾馳。革命軍看到後,以為黃興已經來到武漢領導革命士氣高昂。可見黃興在湖北的革命群眾中影響力超過了孫文。當時大家都認為在同盟會裡孫文是理論家而黃興是實幹派。在這一時期孫黃是並列的,都是革命偉人。後來護國運動失敗,孫文改組同盟會的時候要求所有黨員都必須向孫文個人效忠。黃興也因為這個原因拒絕加入改組後的國民黨。這樣孫中山才成為了國父。老實說,從這件事上來看,孫文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明明是合夥創業,通過資產重組來達到一家獨大的局面。可以說後來國民黨內派系的鬥爭都是效法孫文。


隨便123840952


我是九歌,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國家之間意識形態不同是很難達成共識的,諸如美國與蘇聯。二戰後邊便開始冷戰對抗到極致,直達蘇聯解體而結束。

國家之間況且如此,又何況人際之間,人的觀念不同很難走到一起。

先說說們這對好基友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反清革命、爭取民族獨立是黃興與 孫中山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對歷史有點了解朋友一定知道這句話。

朝聞道,夕可死矣。而他們的道就是反清革命,爭取民族獨立,於是二者走到了一起。

但1914年初,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一直不甘心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竊取,發動了一系列反袁措施,但都以失敗告終。

因此,他在日本東吸納了一批革命黨人,準備再次反袁。

隨著加入中華革命黨的人數越來越多,正式成立中華革命黨的領導機構之事已提上日程。1914年夏季,孫中山為此與黃興之間的分歧開始擴大。

因為孫中山堅持在黨員入黨誓詞中要有“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之句,黃興等人認為“附從”二字不妥,向孫中山建議修改,黨內部分元老都贊成黃興的修改意見。

孫中山如果不增加這樣的誓詞,那麼革命就有同盟會那樣的失敗的危險。

黃興等人反對按手模,認為那是舊的封建幫會的做法,新的革命政黨不應如此,孫中山認為,如果不履行這種嚴肅表達誠心的手續,就無法“昭信誓、驗誠實、明團結”。

孫中山表達了四個觀點:

一、革命必須有唯一之領袖,然後才能提挈得起,如身使臂,臂使指,成為強有力之團體人格。
二、革命黨不能群龍無首,或互爭雄長,必須在唯一領袖之下,絕對服從。
三、我是推翻專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實行者。如離開我而講共和、講民主,則是南轅而北其轍。
四、再舉革命,非我不行。同志要再舉革命,非服從我不行。我不是包辦革命,而是畢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對於革命道理,有真知灼見;對於革命方略,有切實措施。

孫中山認為黨內必須進行一定的獨裁,而黃興認為黨內必須要民主。


這是他們的根本分歧。且無法彌合。最終二人分道揚鑣。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持有者,這裡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給你新視野。


蕭中九歌


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孫文和黃興這對革命目標一致的兄弟最終也各奔前程,成為當代歷史上一大憾事。

嚴格說來,孫黃也不算徹底分道揚鑣,他倆沒有公開決裂,就是理念不同,私下衝突不斷,而且後來也捐棄前嫌,再度合作。

回顧這段歷史,會給人很多啟發。


孫文和黃興,一對黃金搭檔。

1905年夏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黃興被一個叫孫文的人迷住了,那麼多人湊在一起談論反清大計,唯有孫文先生談得最叫人心悅誠服。從此,黃興與孫中山兩個巨人的手緊握在了一起。

兩個人一文一武,一張一弛,相得益彰,配合相當默契,開始了推翻滿清的漫漫征程。

在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之下,黃興信奉士為知己者死,在黃興心裡,孫文是當仁不讓的老大,自己甘居老大身後的老二。

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黃興站了出來,對大家說,不用投票了,孫大哥做舵手。

孫文也感激不已,讓黃興當了執行部一把。

後來同盟會出現內訌,陶成章為代表的光復會成員對孫中山提出了不信任案,而黃興顧全大局,力保孫中山,維護了他的領導地位,在關鍵時候出手相救,孫文對此感激不已。

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孫黃二人的蜜月期,可是任何情誼,都經不起時間,後來孫黃二人也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過了多次激烈碰撞後,兩人私下產生很多路線紛爭。

旗幟風波。

同盟會成立,要制定大政方針,在討論會旗的時候,兩人鬧掰了。

黃:用"井"字做旗幟吧,平均地權,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標。

孫:"井"為古人的招牌,沒有一點朝氣。要我看用青天白日旗幟就很好,你們看咋樣?

黃:那不是跟小日本的近似嗎?不怕國人說我們媚日親日嗎?

孫:日本政府不好,但日本正義人士的確給了我們很大幫助,要不然我們的同盟會會在日本發展壯大嗎?如果怕人非議,我們就用加上紅白藍三色。寓意著民主、博愛、平等,不就得了?

黃:既然這樣,只當我沒有說。

文衛還是武攻?

如果旗幟風波只是讓孫黃關係撕裂了一個小縫隙的話,宋教仁案的發生,讓孫黃二人中間出現了大裂痕。

1913年3月,宋教仁躊躇滿志為國民黨爭取到了國會選舉的勝利,可未及赴京,志在必得的宋教仁突然在上海遇刺。

宋教仁遇刺後,孫中山不由分說就跟袁世凱撕破臉,決定武力討伐袁世凱。

而黃興覺得,當時既然有法制這個框架,一切是非應該讓法官來斷。兇手是誰,讓證據說話,不能搞有罪推定。不如等待查明真相,讓國人看到最終的事實,謀定人心,再聯合一切反袁力量,再反不遲。依照現在國民黨的實力,跟老袁實力懸殊,雞蛋碰石頭沒有勝算。

孫中山見黃興不主張武力解決問題,自己是個文人又不能帶兵打仗。就叫人逼黃興挑頭,說大家都說你拿了袁世凱的黑錢才對老袁怎麼客氣的。

黃興為了洗清自己,硬著頭皮帶著雞蛋撞向袁世凱的鐵頭。

討袁沒有懸念地失敗了,孫中山心裡不舒服,對黃說:都怨你、畏首畏尾吃了敗仗。

黃對孫說:都怪你,明知是火坑,非讓我跳。

忠君還是忠國?

二次革命栽了,老孫覺得主要還是沒有一個說話算話的老大,沒有一個有權威的舵手。

於是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改組後的黨員必須要宣誓終忠於領袖老孫,黨內的大官小官都是老孫一個人任命,不要什麼複雜的選舉,不適合國情。

黃興心裡糾結了,我們革命的初衷是推翻帝制、消滅獨斷制度,是為祖國和人民而戰,你這樣一來,我們都是為你而打工當馬仔。那我們當初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推翻滿清,討伐袁世凱又是為了什麼?這樣做跟袁世凱和宣統皇帝的區別在哪呢?

孫中山說,你有意見可以保留。黃興說,我非要提意見,你不讓我聊,我找別人聊。

就這樣,哥倆鬧掰了。1914年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成立後,黃興也在那年7月登上了駛向美國的客輪,留給了孫中山一個長長的背影。

值得一提的是,黃興雖然對孫中山這個老大一度徹底絕望,但在1915年袁世凱稱帝后,為了民族和國家,黃興摒棄前嫌,跟孫中山再次握手,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奮力討袁,並且接受孫中山的邀請,於1916年7月毅然回國。但三個月後黃興積勞成疾,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孫中山對這個小弟加親密戰友的辭世也非常傷心,親自為黃興進行了國葬。

雲南將軍蔡鍔得知黃興去世,惋惜不已,專程讓人送去輓聯:"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歷來現實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在日本見面了,而這次見面註定將會是一次影響我國曆史發展走向的不尋常的見面,在此之前,兩人分別是興中會與華興會(當時我國兩大早期反清團體)的會長,它們均已以推翻滿清統治,創建一個民主自由之國度為目標,可以說在革命理想上,兩人是志同道合的,也因此,兩人見面後都頗感相見恨晚。

基於相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兩人很快熟稔起來,他們互相引為知己,各自表達了當下國內反清形勢以及日後革命的發展走向,很快兩人統一了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應該組建一個正式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來團結和指導國內眾多組織鬆散的反清團體,於是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主的同盟會在日本成立了,此後國內其他反清團體均加入同盟會,國內反清形勢一片大好。

也是從這一刻開始,黃興便成為孫中山堅定不移的支持者,當時同盟會成立之初選舉總理時,黃興便當即提出:“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要知道黃興當時的地位並不比孫中山的低,甚至同盟會成立伊始,很多人是公開支持黃興任總理的,但黃興心裡很清楚,只有自己主動支持孫中山才能維護同盟會內部的穩定,而只有一個穩定團結的同盟會才會有希望推翻滿清的統治,況且孫中山完全有能力勝任這個位置並帶領大家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於情於理,黃興都毫不猶豫的站到了孫中山的背後堅定的支持他維護他。

不管是出於個人意願還是革命的需要,黃興一直都在維護孫中山領袖的地位,尤其是在日後同盟會內部出現過幾次倒孫事件,黃興更是力排眾議,堅決的站在孫中山的一邊。

前面說過,同盟會是由幾個早期反清組織組成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等, 而一個組織日後就是同盟會裡的一個派系,比如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一派,以黃興,章士釗,宋教仁為首的華興會和以章太炎,陶成章為首的光復會,這些派系裡面,以章太炎和陶成章為首的光復會一派對孫中山最為不滿,他們曾多次要求孫中山辭去同盟會總理一職,並主張黃興擔任,但黃興也均明確拒絕並一次次的公開支持孫中山,給予了孫中山最大的寬慰與信心,可以說正是由於黃興的謙讓成全了孫中山的偉大。

然而,黃興的謙讓與對孫中山的支持並不代表黃興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迂腐之人,相反的,從他幾次支持孫中山的事情中完全可以看出,黃興是一個不貪戀權位,心胸坦蕩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更有一個不可被觸碰的底線,如果這個底線被觸碰到了,那麼即便是孫中山,他也會予以堅決的反對,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1913年,這一年宋教仁被暗殺,陳其美聲稱乃是袁世凱所為,於是孫中山決定討伐袁世凱,而此時黃興便提出了反對意見,黃興認為此時討袁,黨內並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而且袁世凱還在大量收買討袁軍隊,此舉導致國民黨內部分裂嚴重,再加上袁世凱的北洋軍力量強大,如果此時發動戰爭必會失敗。

但孫中山依舊執意討伐袁世凱,於是二次革命爆發沒多久便以失敗告終,黃興等人流亡日本,隨後孫中山等其餘國民黨骨幹成員也去了日本。

在日本,孫中山,黃興等人就此次失敗進行總結,在會上,孫中山毫不客氣的指出了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黨內很多人不服從他的命令,導致黨內不能統一,將矛頭直指黃興,還指責黃興貿然離開南京,導致軍隊潰散。對此黃興予以否認並闡述了自己之前的觀點,他與孫中山針鋒相對,據說當時兩人的爭論深夜未盡,最終不歡而散。

這是黃興與孫中山之間隔閡的開始,此後,孫中山基於二次革命的失敗意識到黨內團結的重要性,如何維護黨內的團結,孫中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國民黨再次改組,改組後要求之前所有的黨員重新入黨,並在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

也正是由於這次的改組再次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隔閡,雖然孫中山要求黨員宣誓對他效忠是出於維護黨內團結的需要,沒有摻雜任何個人主觀因素,但黃興卻無法接受,他認為這是封建獨裁思想的復辟,是不可取的,所以他不願加入,於是在國民黨改組一個月後,黃興出走美國。

雖然黃興與孫中山在這件事上有了矛盾,但兩人的出發點都是為國為民而不是為己為私,所以後來袁世凱上演復辟鬧劇後,黃興毫不猶豫的回國加入到護國運動中並再次站在了孫中山的身邊,繼續支持著孫中山,直到離世。

黃興去世後,孫中山悲痛欲絕,他主持了黃興的葬禮。由此可見相比於兩人偉大的革命歷程,兩人之間曾產生的一些矛盾與隔閡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