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真的撲街了嗎?


其實這就是央視紀錄片的正常水準。

我當年看《舌尖上的中國1》非常非常驚豔,根本不相信這是央視拍出來的。查了資料以後發現,團隊絕大多數人都來自央視之外。

其中,有好幾個是央視幹過,然後離開的,在外面靠拍別的片子過日子。少數幾個是央視的,但屬於其他的頻道,是自己比較有想法的年輕人,被挖過來的。

拍這部紀錄片,其實他們沒有錢賺,完全是抱著實現自己的理想的目標去做的。一個人一年也就拿了幾萬塊錢,(我印象裡是不到8萬),全國各地的跑,去把素材拍回來,再剪出來的。從投入產出比來說,非常不划算。

在拍攝手法方面,是對著國外的BBC之類的紀錄片,從拍攝手法,到敘式做法,以及節奏上的全方面的模仿和致敬(只是模仿和致敬,沒有抄襲。第二部的抄襲跟他們沒有關係)。

應該說這就是這當時整個中國,在紀錄片方面研究最多那一撥人,懷著最大的誠意,來做這樣一件事情。

素材是找了一大堆的國家地理之類的雜誌。把有亮點的那頁撕下來,幾千頁雜誌堆在一起,然後再一群人來選點。

整體結構是根據一本外國的書做的(好像是研究人類和食物關係的題材)。

雖然陳曉卿是總導演,但是這片子最後做成這個質量,並不是他的水平。他沒有親自動手過,但是,是他組了這個班子,以及給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權,以及為他們頂住了壓力,以及根據他們的要求採購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最好的攝像機器,所以,沒有他就沒有《舌尖上的中國》,必須感謝他。

所有的主創,包括陳曉卿總導演本人,在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根本沒想過它會火,本來是拍出來,為給央視的紀錄片頻道填空的,(就跟央視電影頻道拍一大堆的電視電影同樣的做法),沒想到居然爆了。


陳曉卿導演當然會獲得榮譽。然後,人人都要搶功勞,就把片子真正的那批主創給排擠出去了。

全國人民看《舌尖上的中國》,都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央視有領導就出來說,會很快拍第二部,名叫《舌尖上的小吃》,紀錄片的執行總導演任長箴聽說這事兒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根本沒人跟她提過這事兒啊。何況,這跟這部片子原有的構架,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啊!

反正,拍《舌尖上的中國二》的時候,原先第一部的團隊都沒有參與,上的是央視的自己人。

當然,他們也沒有真的拍《舌尖上的小吃》,而是亦步亦趨的模仿第一部,以及其他國家拍中國跟食物有關的紀錄片(比如有一集中間的麥客,不但用了跟外國紀錄片相同的題材、內容,甚至用了一模一樣的主角。再比如說,其中有一集,中間的部分鏡頭,直接是從外國的紀錄片裡剪來的,內容好像是關於一種魚的,具體我記不清楚了,當時還鬧過一點風波。)

所以,《舌尖上的中國2》,大約是第一部的六七成功力,很多人已經覺得不夠好了,但是許多原先很少看紀錄片的觀眾也不挑,這事兒也就平平常常過去了。


我當時有一個感覺就是,出現在第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這些人,就是普通人正常的樣子,而拍第二部舌尖上的中國的這些人,臉上都寫滿了“我知道我快要紅了”。

關於裡面上海紅燒肉的那一集,當時很多人都吐槽說,人物故事跟美食沒有什麼關係。之後也有人質疑說,那裡面的小姑娘,跟分集導演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選她來出演,有想利用這部紀錄片在她走紅的路上推波助瀾的意思。


之後再繼續拍下去,肯定會有無數人希望搭個順風車,把自己的利益綁進去,幾番利益博弈,主創還能不能扛住,就很難說了。

其實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本身已經結構非常完整了,沒有拍續集的必要。

中國是一個特別大的國家,不可能靠一部紀錄片把每個地方的美食都體現出來,嚷著拍續集,只能代表大家對它特別喜愛,以及遺憾自己地方上的美食或食材沒有出現在裡面而已,並不需要真正的拍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

繼續拍下去,只不過是狗尾續貂而已,一續再續,鬼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尾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