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波音會和商飛合作產飛機嗎?這樣是不是雙贏?

鏡頭裡的童年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涉及到航空製造業的產業格局以及國內民用航空製造業的發展歷程,老鷹航空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回答一下吧:

1、民航製造業現有的中外資合作項目的效果並不好;

在過去的三十年時間裡,國內民航製造業曾經進行了三次國際合作項目:

第一次就是八十年代的上海麥道項目,上海飛機制造廠和美國麥道公司合作在上海本地生產MD-82型雙發中近程窄體客機,這一個項目在當時比較轟動,麥道公司由於當時在民航製造業上遭受到波音公司的打擊,同時在軍用飛機領域的訂單也逐漸下降,因此麥道公司對於這一合作項目非常重視,可謂是竭盡全力的去推動MD-82飛機落地。

可惜,波音公司在九十年代初期成功收購了麥道,之後波音公司就徹底終止MD系列客機的研發,上海麥道項目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就是2003年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和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合資組建哈爾濱安博威飛機工業有限公司,主打組裝生產ERJ-145雙發支線噴氣式客機的業務。

這一項目的合作背景也是巴西航空為了打入中國市場而採取的市場換生產線的營銷方式。況且哈爾濱安博威生產的ERJ-145型客機是巴西航空第二代支線客機產品,第三代ERJ-170/175/190/195依然在巴西本土生產。ERJ-145的商載能力比較小,只有50座,大體上相當於新舟60的載客量,只不過是噴氣式的而已。國內組裝的ERJ-145基本上都是國內銷售,市場業績並不是很強。

第三次就是空客公司把A320的組裝生產線落戶在天津,並設立了空客中國公司,這種項目合作背景也是為了更好打入中國市場,像中國傾銷A320客機,從而與波音737爭奪中國市場。截至目前天津空客工廠主要進行A320和A320neo兩種機型的組裝,配件都是從歐洲總部發運過來的,此外由於空客收購了加拿大龐巴迪飛機制造業務,因此天津空客也兼職為龐巴迪部分機型提供檢修服務。

從這三次現有的中外合作來看,始終都是圍繞“組裝”二字,技術研發那是沒有的,研製新的機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2、商飛和波音之年不存在合作的必要;

商飛目前主要在做三件事情:ARJ21-700型的量產、C919的科研試飛以及C929的聯合研製。每一項工作其實都是波音的有力競爭,並不存在合作的動機。同樣的,波音公司的波音737/777/787/747等機型產品已經佔有了中國民航客機市場的60%,可謂是壟斷性市場地位。通俗的說,就是波音不在中國設立組裝工廠,國內民航公司照樣要去買波音客機。

3、波音公司的生產能力是目前全球最強的;

波音公司在西雅圖的總裝工廠生產能力相當強悍,其中波音737系列客機可以達到每月交付40-50架水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提高到60架/月的水平;波音777和787客機可以達到每月10-15架水平;波音747即將退役的狀態下還保持著每月2架的水平。也就是說波音公司西雅圖工程每個月可以生產將近80-90架客機。通俗的說,一個西雅圖工廠就夠全世界消化的了。

所以,就目前的民航製造業形式來看,中美之間不存在合作設廠的可能性,只有競爭關係。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則刪。)


老鷹航空


波音和商飛直接合作產生客機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商飛現在密集試飛的C919直接對標的就是波音基石型的波音737系列客機。然而雙方的合作早已開始,例如在舟山的“舟山波音完工中心有限公司”就是波音和商飛的合資公司,其中波音新加坡有限公司出資3300萬美元,佔股60%,而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出資2200萬美元,佔股40%,其中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屬於中國商飛的獨資企業。

其實我國的上海飛機制造公司早在1985年起,便和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生產MD-80系列客機。到1994年間,上飛廠完成了35架MD-82/MD-83飛機的生產任務,其中有5架MD-83客機還被返銷至美國。後來波音收購了麥道公司後,上飛廠又和波音公司合作生產了兩架麥道MD-90。再後來,波音直接停掉了麥道產品序列,也就沒有了後來。

我們從上飛廠的遭遇不難看出,波音是不可能拿成熟產品給我們用的。後來空客在天津設立A320總裝線,這也讓空客A320在我國內的市場份額飆升。波音看了自然眼紅,但即便如此,其也沒有把總裝線拿到中國,而是選擇將產業鏈下游的完工中心放在中國,選擇和商飛合資。

目前,波音737MAX和波音·商飛聯合項目中心已經完工並交付。737MA完工交付中心主要是完成內飾安裝、噴塗、維修、維護和交付支持等配套任務。也就是在美國完成總裝的綠皮飛機,經過夏威夷、關島飛至浙江舟山。但是遇到737MAX的全球停飛事件,未來如何還需要時日的檢驗。


航空之家


其實波音與西安商飛一直都在合作共贏,商飛公司一直都在幫助波音公司,生產大飛機的一尾翼與機翼及配件,是波音不折不扣的零件供應商。

隨著多年的技術積累,和中國市場實際需求,商飛開始了生產支線客機j21,接著又生產出C919中程客機,這是美國波音公司不願看到的問題,這顯然是未來的競爭者,畢竟中國有巨大的航空市場作支撐,也是市場需求的體現。

實話實說吧,誰願意接受一個未來的競爭者,畢竟會搶走一部分市場份額,波音公司能力在強,也不敢掉以輕心,所謂的合作共贏,基本不成立。


隨雨飄渺


不會,大飛機這種技術不是那個國家都有的,他們做的是技術壟斷


那些年上合辦公


是喝多了。還是在做夢。運十的下場又忘了。


手機用戶20608074312


與虎謀皮


用戶5763721252


想被一塊石頭絆倒兩次嗎?想想當初運十與麥道合作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