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帝王常常稱自己為孤家寡人?

竹中人


想知道的歷史,不得不說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驛站x,感謝關注與點評。

古代帝王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其根本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用特殊的稱謂來表達同其他人的不同。帝王對自己的稱謂也有它特定的歷史意義,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皇帝是封建帝王的特定稱謂,最早始於秦始皇,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就有點膨脹啦,自我感覺自己的功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把三皇五帝的稱呼歸總,創造“皇帝”一詞。他這一創舉一直被後代帝王沿用,直到清朝滅亡,皇帝稱謂使用了兩千多年,世世代代的帝王,對這個稱呼也都很受用。

我們熟悉的帝王稱呼還有很多,如陛下、朕、孤、寡人、天子、萬歲等。陛下一詞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跟臺階有關,“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伺候帝王的人,後成為帝王的專稱,陛下是臣子對皇帝的敬稱。

另外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都會發現皇帝都稱自己為朕(zhèn),朕的本義為舟縫,引申為跡象、徵兆。《史記·李斯列傳》裡記錄:趙高為中郎令時,由於壞事做得太多,害怕其他大臣告發他,就極力阻止大臣同皇上見面,並說“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秦始皇建立大秦後,丞相李斯為討好秦始皇,把“朕”字作為皇帝代名詞送給了秦始皇,其釋意為“天下皆朕、皇權獨尊”,所以後來也只有皇帝自己稱自己為“朕”。

‘’孤家‘’或‘’孤‘’也是很多皇帝喜歡的自稱,這個詞感覺就很高冷,也就是獨一無二的意思,這個稱謂,大有高出不勝寒的味道,也表達了皇帝高高在上的權威,因此後人也會把珍貴的東西,稱之為‘’孤品‘’,以顯示稀缺。

‘’寡人‘’的本意是指寡德之人,這個稱謂我覺得應該是皇帝作秀的稱呼,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是個有德的明君,於是自謙說自己的德行還有很多不足,以此來博得世人的讚譽。皇帝歷來被認為是天的兒子,所以也稱天子。皇位和權力都是上天賜予的,上天只會把皇位給有德之人,所以皇帝都喜歡稱自己“寡人”。在秦末漢初很多諸侯也稱自己為‘’寡人‘’,東漢末年,很多諸侯基本上是稱自己為‘’孤‘’,如袁術、曹操、孫權、劉備都是稱‘’孤“。到了南北朝時期,大多帝王卻稱自己為‘’寡人‘’。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從秦始皇開始有了皇帝一詞,作為最高的統治者皇帝,也分封了很多諸侯王,一般來說“朕”的稱呼是皇帝的專屬,諸侯王稱“寡人”和“孤”的比較普遍。不管怎麼說,‘’朕‘’、‘’孤‘’和‘’寡人‘’這些本來並不好聽的詞,慢慢的成為了權力和地位的代名詞,它們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小了,只是極少數人的稱謂,這些詞也賦予了特定的歷史內涵,因此說古代君王稱自己為‘’孤家寡人‘’,無非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權威。


史道驛站x


“寡人”一詞,在東漢鄭玄註解的《禮記·曲禮》中,認為這是王侯的謙辭,表示“寡德”。“寡德” 就是缺德行。而“寡人”最先出現的意思,是以謙稱而順天命和承天命。君主除自稱“寡人”,還稱“孤”。如《左傳·莊公十一年》中就有,“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

而唐朝的孔穎達則作進一步的解釋,認為君主無兇常稱 “寡人”,有兇則稱 “孤”。在《老子》中,更有“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而“轂”即車軸,這裡指難以轉動車輪。



韓非的帝王之術又對“寡”作出了全新的詮釋

若從象形文字上看,“寡” 就是屋頂下的一個孤獨者。在《爾雅》中,“寡” 是 “罕”,同樣作孤獨解。《禮記》則有,“庶方小侯,自稱曰孤,諸侯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墨子與孟子則把 “寡人”作進一步的引申,將其用作警省。如《墨子·節用》中的“寡人之道”指的是勞民傷財。

在《韓非子·顯學》上,韓非全盤否定儒家、墨家倡導的以道德規範治法。提出以“行無定術”決定一切,即“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


歷史上自稱“寡人”的並不僅限於帝王

由於眾多影視等媒體的廣泛傳播,一般認為自稱“寡人”的都是帝王。但是,歷史上並不僅限於帝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 春秋戰國時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曾自稱寡人;漢代的韓信為齊王時,在與蒯通對話時,有“先生相寡人何如”等記載;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也有“寡人與權從事,未嘗見失信”等的相關記載。

秦朝以前自稱“孤”的,多是指王侯遭喪或者遇到危難。秦漢以後,已不再限於遭喪或危難之際。這時,更多的是南面稱雄之意了。如秦末的齊王田橫就說過: “吾始與漢王,皆南面稱孤。”

就連東漢末年的曹操也曾說,“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而同一時期的劉備、孫權、袁紹、劉表等人,都曾自稱“孤”。甚至東魏時,不少的達官顯貴也自稱“孤”。

綜上,所謂的“孤家寡人”在連用成為成語前,是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也並非古代的帝王,常稱自己為孤家寡人。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孤家寡人的意思:孤,是我孤獨,我光桿一個,我沒有左膀右臂。寡,是指寡德之人,缺少德行,本領很差。

統治者稱孤道寡用意何在:很簡單,為了招募四方賢士,我都孤家寡人了,我顯得求賢若渴,我一心禮賢下士,我謙遜無比,大家快來幫我。

在如此謙遜的同時,古代帝王又規定只有自己才可以稱孤道寡,別的人這麼做就是造反,把這種特別謙遜的稱呼固定為特有權勢的自己才可以用的第一人稱。

這是一種統治術。除皇帝之外,古代王侯也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 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唐以後只有皇帝可以稱寡人、孤家,是一種君主的謙稱,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江山一統。(附錄:秦始皇規定皇帝自稱朕。朕的意思就是“我”,原意為褊狹之人,也是謙虛的說法。此後朕成為皇帝專用,普通人不得再用。)


觀古鑑今說歷史


在電視劇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的許多帝王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彷彿自己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樣,古代帝王作為一國之君,都是威風凌凌的人物,那麼為何古代帝王都喜歡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諸侯國都喜歡稱自己為寡人,其實寡人的字面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自己的才德不稱職,不能擔得起國民的重擔。古人都喜歡謙虛,寡人更是一種謙虛的稱謂,時刻提醒自己要為國為民,不能貪圖享樂。因此在古人仁、義、禮、智、信的框架下,許多帝王都要謙卑來顯示自己的仁德。

隨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為自己的功績是前無古人的,為了彰顯自己偉大的功績且區別於以往的帝王,需要一個響亮名號來彰顯自己,因此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謂,且自稱為“朕”,其他人一律不得使用這個稱謂。秦始皇覺得自己再也不需要自慚形穢來博得國民的好感,自己建立的帝國定能傳承千世萬世,帝王的“寡人”稱謂也轉變為“朕”。

除了皇帝自稱為“朕”以外,許多妃子也稱自己為“哀家”,其實哀家這個稱謂不能亂用,自稱為哀家的人是死了老公的妃子,哀家意思是“自己是未亡人,時刻哀痛追思先皇”,哀家的稱謂只能是太后或者太妃使用,“哀”更是隱含時刻哀思先皇之意,如果妃子亂用的稱謂,則會定為大逆不道,咒皇帝駕崩的意思,因此哀家的稱謂也是屬於特定的人群。

此外皇帝還有一個稱謂是“陛下”,這個稱謂只能是大臣稱呼皇帝的。陛在古代指的是皇室的臺階,一般皇帝身邊會有衛士站立,群臣在臺階下面守候,說話都是由衛士來傳達,為了交流方便且表達尊卑之分,群臣稱皇帝為陛下,意思自己是陛下的臣子,想與皇帝交流並暗示自己的尊卑。

其實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古代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儀,許多稱呼都是有特定的人群的,不能隨便使用,否則就是定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文學史經典


我來說一下吧,請求在下才疏學淺,其實大家都有所誤會了,在從前吧“寡人”的意思並不和我們理解的一樣,,“寡人”在從前的意思為寡德之人,差不多就是說自己在德行和才識都比較淺薄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謙虛和自謙的用詞,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孤獨和孤家寡人的意思。而且寡人這個稱呼也不是自古以來皇帝的專屬自稱,在先秦的時候,寡人除了用在君王以外,諸侯以及士大夫都可以稱自己為寡人,並且在《左傳》中記載道,不光男子可以稱自己為寡人,甚至連女子都可以稱自己為寡人,《詩經》中也提到過衛莊公的夫人莊姜,就曾自稱為自己是寡人。但是到了唐朝之後,普通的人都自稱為寡人的現象明顯的減少了,逐漸變得只有皇帝才會稱自己為寡人。至於“孤”這個自稱在先秦的那個時期,諸侯王都是這樣自稱的。在三國時期,每個諸侯王也稱自己為孤,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孤的專屬性要比寡人強一些,它沒有寡人的使用性那麼複雜,那麼廣泛。



神影堂


我認為古代帝王稱自己孤家寡人,是因為古代,是皇權至上,一家獨大,而皇帝為了維護自己政權的穩定,不得不心狠手辣,殺伐果斷。皇帝雖然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可是每個人都是為了利益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根本沒有親情可言。皇帝們也不可能有真心地朋友,滿朝文武對他都是阿諛奉承。所以古代的皇帝會感覺非常的孤獨,沒有知心的人可以傾訴。所以古代皇帝才會稱自己是孤家寡人。





周老頭聊歷史



125878215蜂獾


最與他個人作為國家帝王之稱有關封建王朝總是天子皇帝聖旨之言行當上皇帝的人都會逐步走上維我獨尊的心態他自已也深知肚明表面上臣民敬重你其實大家都在躲你蔬遠你為了綏和與臣民之間的緊張關係不知那位皇帝就用孤家寡人來自白自己友友們對嗎?


劉來興104


在電視劇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的許多帝王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彷彿自己就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樣,古代帝王作為一國之君,都是威風凌凌的人物,那麼為何古代帝王都喜歡稱自己為孤家寡人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諸侯國都喜歡稱自己為寡人,其實寡人的字面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自己的才德不稱職,不能擔得起國民的重擔。古人都喜歡謙虛,寡人更是一種謙虛的稱謂,時刻提醒自己要為國為民,不能貪圖享樂。因此在古人仁、義、禮、智、信的框架下,許多帝王都要謙卑來顯示自己的仁德。




隨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為自己的功績是前無古人的,為了彰顯自己偉大的功績且區別於以往的帝王,需要一個響亮名號來彰顯自己,因此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謂,且自稱為“朕”,其他人一律不得使用這個稱謂。秦始皇覺得自己再也不需要自慚形穢來博得國民的好感,自己建立的帝國定能傳承千世萬世,帝王的“寡人”稱謂也轉變為“朕”。

除了皇帝自稱為“朕”以外,許多妃子也稱自己為“哀家”,其實哀家這個稱謂不能亂用,自稱為哀家的人是死了老公的妃子,哀家意思是“自己是未亡人,時刻哀痛追思先皇”,哀家的稱謂只能是太后或者太妃使用,“哀”更是隱含時刻哀思先皇之意,如果妃子亂用的稱謂,則會定為大逆不道,咒皇帝駕崩的意思,因此哀家的稱謂也是屬於特定的人群。

此外皇帝還有一個稱謂是“陛下”,這個稱謂只能是大臣稱呼皇帝的。陛在古代指的是皇室的臺階,一般皇帝身邊會有衛士站立,群臣在臺階下面守候,說話都是由衛士來傳達,為了交流方便且表達尊卑之分,群臣稱皇帝為陛下,意思自己是陛下的臣子,想與皇帝交流並暗示自己的尊卑。

其實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古代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儀,許多稱呼都是有特定的人群的,不能隨便使用,否則就是定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歷史阿Q


統治者稱孤道寡用意何在:很簡單,為了招募四方賢士,我都孤家寡人了,我顯得求賢若渴,我一心禮賢下士,我謙遜無比,大家快來幫我。

在如此謙遜的同時,古代帝王又規定只有自己才可以稱孤道寡,別的人這麼做就是造反,把這種特別謙遜的稱呼固定為特有權勢的自己才可以用的第一人稱。這是一種統治術。

除皇帝之外,古代王侯也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 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