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动静哥


问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前言

这两句出自孟浩然(689-740)的《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41岁离开家乡,这是他漫游吴越时写的一首绝句,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

一、野旷天低树 :本句内的因果关系

因为野外空旷,所以远天似乎比树木还要低。野旷天低树,即:(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

因为江水很清,所以感觉月亮和人非常得近,江清月近人,即:(因为)江-清-(所以)月-亲近于-人。

前面是因:野旷,江清;后面是果:天低树,月近人。

二、与“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有区别吗?

大家有没有想到,假如写成“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行不行呢?

1、从格律上来说,都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但这是普通人的写法,孟浩然是超一流的诗人,自然要写成“野旷、江清”而不是“旷野、清江、”。

2、我们看一首唐朝马戴的五律: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和“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相似的是“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假如改成“园空白露滴,壁寂(或暗、冷等)野僧邻”,诗的味道便不一样,同时也避免了四平头。

3、 语法结构的不同,造成语意关系的不同

  • 旷野天低树

在旷野下,天低于树木。也可以理解为旷野的天空低于树木,清江里的月亮亲近人。后一种相对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 野旷天低树
因为野外令人感到空旷,所以看上去,似乎天低于树木。

野旷,是主谓结构,天低树,是主谓宾结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有两个主谓结构形成因果关系。

三、诗眼

关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张谦宜(1639?-1720)《絸斋诗谈》说到:

“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老街以为,其实旷、清也是诗眼。

假如改成“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旷、清就不是诗眼了。

正因为是诗眼,所以野旷、江清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孟浩然失意、惆怅、理想的破灭都表现在这两句。

结束语

孟浩然这种本句内两个主谓结构形成因果关系的句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

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注意古人作诗的精细之处。昨天文章里举了一个王安石的例子: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诗人玉屑·卷六》

虽然和“野旷天低树”不同,但是异曲同工,都是古人对于句法的讲究之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出自孟浩然的经典五绝《宿建德江》,全诗如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大约写于开元十七年(729)秋天,诗人孟浩然仕途失意,理想幻灭,于是漫游吴越,寄情山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诗人将小船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沙洲旁,暮色降临,诗人内心的愁绪再次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strong>

最后这两句,可谓写景得神,历来为人称颂。

《唐诗真趣编》云:“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在野外,因为原野辽阔,天幕呈拱形,在远处,天际看起来比树还低,江面清澈,月影清晰,离人犹近。

最后这两句,写景如在目前,更妙的是,景中蕴含着诗人内心无尽的孤独之感,天地辽阔,无人相亲,低垂的天幕,形成一种压抑的感觉,天地之间,唯有水中月影与之亲近,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

人生在世,孤独,失意,再所难免。面对茫茫天地,内心的孤寂,人生的坎坷,孟浩然将内心的悲伤,化作一首千古名篇《宿建德江》,千年之后,依然感动无数世人。


谢小楼


这两句话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意思是:远处的天际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似乎就在船上人的旁边。诗句写作者羁旅夜泊时所见秋景。原文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孟浩然应该算是个恬淡的人,他与仕途无缘,寄情山水,纵意美酒,一生写下无数山水田园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李白的挚友,和王维齐名;他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佳句,让京城的文人四座嗟伏,连元老级人物张九龄都钦服不已。

少年的孟浩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曾经长期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王维非常欣赏他,想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可是满腹才华的老孟却临时掉了链子。

长期隐居的他,面对皇帝的突然驾临,忽然慌了手脚,竟然将自己平时发牢骚的诗念了出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皇帝听到第二句,就愤然拂袖而去,身后飘来一句话,是朕弃你,还是你喜欢隐居?老孟惶惶然。

面壁三年后老孟又东山再起,这次他是踌躇满志,势在必得,而且这回还是李白隆重地推荐他。李白是老孟的至交好友,当时的他正红得发紫,“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美得玄宗和杨贵妃屁颠屁颠,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亲自为其研墨,只要诗仙高兴,再苛刻的要求,玄宗也能满足。

可是没想到老孟却又贪恋杯中之物,皇帝的手下来差遣时,他早已酩酊大醉,还口中不停地说:好酒,好酒,我们喝我们的,管他作甚!于是孟浩然又一次与金銮宝殿失之交臂,再也没有机会看到雄伟壮观的议政大殿了。不过这次老孟却饮够了长安的美酒,从此千杯不醉,从此看淡仕途,从此变成一位彻底的诗人。

孟浩然又回归山水了,他喜欢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首小诗让他名垂千古,若真的有幸成为皇帝身边的官员,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也许早就因为伴君如伴虎而身首异处,更不用说青史留名。我们爱诗人的孟浩然,而不在意是否当了大官的老孟。

孟浩然又有了诗人的灵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和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怀着一腔忧愤。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全部纷来沓至,一起涌上心头。

然而诗人并没有始终纠结于此,他终于明白上苍派他来到这世上的使命,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乡梓,也不是财源滚滚荣耀故里,他不是唤醒民众的圣人贤士,只是一位普通的文人,然而读他的诗却能启迪心灵,开启智慧,发人深省。

于是我们读到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名句。

孟浩然离开了尔虞我诈的京城,走进了怡然的山水;他远离了纷纷扰扰的喧嚣,变成了寻常的百姓;他抛弃了小我的烦恼,走入了千年的文字和读者的追思中。







黄帝问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两句诗宛若一幅栩栩如生的影像,历来被认为写得精致而唯美,是写景的佳句,但却同时有着诗人倍觉惆怅与孤寂的情思。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写于730年左右,当时孟浩然到吴越漫游,途经建德时所作。这次历游是排遣40岁去长安谋取功名失利的抑郁,如此便没有了《过故人庄》中诗人大好的心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两句中的“烟渚”是指水烟笼罩着的小洲。诗人说,把小船划到水烟笼罩着的小洲旁,残阳又给他增添了一缕新愁。境随情移,此时,诗人自己内心的落寞与情境的变化是相通的,雾色朦胧,便是诗人的渺茫的心情,黄昏则令这种惆怅更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人从情写至景。空旷的原野上,远处的天空比近前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月亮的倒影反而和人靠得更近更亲切。清代诗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时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的确,空旷无垠,四处茫茫的浩淼之地,仅有诗人孤独的存在,本是一颗愁心更添愁意。

“野旷”与“江清”,“天低”与“月近”,“树”和“人”,诗人匠心可见,两两相映,字字相衬,美到极致,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而诗人的满腔愁绪也因最终有了“江清月近人”,平添一丝慰藉。


诗词与文学


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虽然不在律诗里,却分明是对仗工整的一联:

从平仄上来看:

野旷天低树,

仄仄平平仄

江清月近人。

平平仄仄平

从词性上来看:

上句中的“野”是名词,田野。下句中的“江”也是名词,江河。上句中的“旷”是形容词,广阔。下句中的“清”也是名词,清澈。上句中的“天”是名词,下句中的“月”也是名词。上句中的“树”是名词,下句中的“人”也是名词。

那么,上句中的“低”和下句中的“近”属什么词呢?“近”作“远近”的“近”而解,当然是形容词,按照对仗的要求,与“近”相对应的自然也该是形容词了。“低”当然也属属形容词。

但是在这两句诗里,它们却都是被当作动词来用的。因为“天低树”并不是“天和树一样低” 也不是“天比树低”,它说的是“天低下去与树相接”,即与古诗文中常说的“天水相接”一样的意思,岑参的〈过磧〉中“黄沙磧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是“低下来”的意思。所以,这里的“低”字是形容词被当作为动词来用了。

那么“近”呢?是“离人近”的形容词呢?还是“接近人”,“靠近人”的动词呢?我以为和“天低树”一样,是从高远的天空映到水中,于是就从天空接近水边的人。陆游的“箫鼓追随春社近”里,“近”就是接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里,“近”还是接近;即还是形容词被当作动词来用。

需要指出的是,诗词中的形容词作动词用并不少见,这两句诗,上句中的后半句,“天”是主语,“低”是谓语,“树”是宾语;下句中的后半句,“月”是主语,“近”是谓语,“人”是宾语;于是就出现了形容词作动词用的情况,正是因为这样用词,才使得这两句诗的意境顿时生动鲜活起来,便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的韵味。

由以上的分析便可知这两句诗的意境了:上句说的是远景,旷野的尽头天树相接;下句说的是近景,江水映出的月亮就在身边,就在近旁。田野的广阔仿佛天低下去与树相接(天低树);江水的清澈使得高远的亮月就在人的近旁(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以上一孔之见,全诗的解读就不作赘述了。


杜新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划动小船,并将其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附近;黄昏时分,客子的愁绪新添了一分。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天幕低垂,仿佛树木和天际连在了一起;月亮倒映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和船上的人更近了一步。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傍晚,诗人孟浩然将小舟移动并停靠在烟雾朦胧的江中小洲岸边,也正是此时诗人的羁旅愁思陡然新添了一层。“日暮”是“移舟泊烟渚”和“客愁新”的“始作俑者”。诗人的愁是在外漂泊无依的愁,是仕途失意,幻想破灭,抱负无法实现的愁。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平旷的原野;“天低树”:天和树的高度持平,树和天相连。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天和树木似乎连在了一起,极言原野的广袤,树木的高耸。清澈平静的江面,一轮明月倒映其中,水中的月亮和客舟上的人相互靠近。

文字的二三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包含因果关系,因为野旷、所以天低,因为江清、所以月近。但又不仅仅是如字面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先看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你所知,几乎所有表面上写景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是借景抒情。这其实是一首写“愁”的诗,愁从何来?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赴洛阳、漫游吴越,此时的孟浩然,已经对官场仕途不抱希望了,因为两年前,他得罪了皇上。

创作背景

两年前,孟浩然40岁,到长安应考,结果落第,心情十分苦闷,但科举不顺并不代表他没有才华,当然像张九龄、王维这些大V都为孟浩然点过赞,李白更是孟夫子的头号迷弟。

这么一个人才,不能就这样碌碌终身啊,科举走不通,就走人情这条路嘛,于是王维(一说李白或张说)就打算向唐玄宗推荐孟浩然。唐玄宗本来是一个爱才的皇帝,他一听说孟浩然这么牛,感到十分欢喜,就让孟浩然出来见个面。

孟浩然出现在皇帝面前,行了个礼,玄宗也没废话,直接对他说:“你既然这么牛,那做首诗吧”。

孟浩然张口就来:“不才明主弃……”

玄宗一听就急了,我今天才第一次听说你,怎么就抛弃你了?你这不是说我没眼光,不识才吗?好好好,你既然这样说,那我就满足你,从今往后,你别想当官了。

古代读书人光宗耀祖最快捷、最方便的一条路,孟浩然彻底走不通了。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孟浩然停止了仕途之路,走向归隐,成为了唐朝最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首诗是羁旅之作,在唐诗中非常常见,但写作手法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羁旅诗都从出发写起,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又或者因为旅途中某件事勾起了愁绪,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孟浩然这首诗不太一样,他是以泊舟暮宿来抒发羁旅之愁的。

起首两句读来较为平淡,无非就是点出泊船靠岸,旅途之人因暮色苍茫而心生哀愁,但你如果仔细品味,会发现其中妙处。

烟渚是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块陆地,只有在日暮时分,在夕阳斜照之下,水中小渚才会升起屡屡烟雾,而正因为烟雾弥漫,才会引起客人心中的愁思弥漫。然后凭空出现一个“新”字,为什么是新愁呢?也许是初到建德、也许是心情发生了变化、也许是其他原因。

日暮——烟渚——愁新,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纯粹写景,《唐诗别裁》中评说:“写景而客愁自见”,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承接了上句的“客愁”而来。

“野旷”与“天低”、“江清”与“月近”是相辅相成的,远处的天空为什么显得比树还低?正是因为原野太过空旷无边,故而天与树相接处,天比树低。

月为什么近人呢?因为江水清澈,月影澄明,月亮倒影在水中自然就离人近了,从而产生了亲切之感,杜甫《漫成》诗中说“江月去人只数尺”也是这个意思。

野旷句极写空旷之境,江清句极写亲近之情。

前面说了,这两句诗承接了前面的“客愁新”而来,此时诗人心中已有新愁,面对着无边旷野和江中烟渚,他急需排解愁绪,这时突然看到了清澈的江水中月亮的倒影,离自己是那么近,仿佛月亮看懂了诗人心中的愁,专门映照在是人身边,给他慰藉一样。




也可自话


天地空旷辽阔,远处天际与地面连接在一起,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一些。

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水中,月影清晰可见,仿佛就在身边一样,触手可及。





太平大司马


这两句妙。先是从意境上第一句来看,树,相当于整个画面的一个参考物。野旷天低树,这个树在旷野里头,显得旷野更加的辽远空寂,天空显得更加的开阔,低垂。树在这里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效果,使画面非常的优美。

江清月近人,此句文辞修饰手法一样。人和树在这两句里的作用是相同的,因为有了人的对比和参与,江清了,月近了。

景物因着人的感受不同而带上了不同感情色彩。文字流传了千百年,我们每个人的不同感受,都能从这高度凝练的诗句中寻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寄托。这两句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诗句,认为是非常高妙的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