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不是非要杀掉40万赵国降卒?原因是什么?

寒铁衣


原因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四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第一,没法养。

秦赵对峙长平长达4年,可以说国力都耗的差不多了。当时情况下,秦赵都遇到自然灾害,赵国更严重,因此,赵王才急于决战,最后导致失败。但是,对于秦国而言,也好不到哪里去,连自己士兵都吃不饱。这一下多了40万张嘴,秦国当时的情况是无论如何也养不起的。

第二,收不得。

当时还没有像后代王朝那样,打败了敌人然后收编他们。当时地域观念十分浓重。因此,当时打仗很少会收编对方军队,因为根本收不住。你今天收了,过几天都会逐步逃跑,逃回到自己的母国去了,而且如果接收了,其逃回去的时候,还会带着很多你的情报。

第三,不能放。

当时情况下,列国纷争,国家实力完全取决于人口和土地,而男丁那更是势力的代表。因此,当时各国总是说自己带甲百万。而如果秦国将这40万人,原封不动的给赵国放回去,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回去的士兵仍旧是巨大的力量,要么成为劳动力,要么仍是士兵。因此,这样做的效果是,这长平之战就算是白打了,四年那就是空耗国力,吃饱了撑的,一旦赵国恢复生产又是强国,这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王怕再拖下去对赵更加不利,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洪果果


白起确实非要杀掉40万赵军降卒不可,这也是秦国君臣的共同意志。基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他们下了狠手,这种做法也符合秦国的狼性特征的。具体说来,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主要有下述三方面原因,请看小牛一一分解。

一、为摧毁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杀掉降卒。

赵国一直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后者是东方诸国中实力最强、抵抗秦国最用力的。而长平之战是歼灭赵国有生力量的最佳战机,白起岂能放过?意外地获得韩国的长平后,赵国君臣有些膨胀,把国防前线西移了数百里,一下子与秦人直接对垒起来了。长平就像一把利刃,刺向秦人的肋部,这是秦人最忌惮的。更何况赵国还有廉颇这样的统帅,数十万兵卒,这令秦国君臣寝食难安。

为此,秦人制定了调虎离山之计和引蛇出洞之计:先是用反间计,使赵王轻信流言,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后又利用赵括求战心切的心理,主动撤退前线主力,引诱赵括倾力出战,然后将其分兵包围,各个击破。赵军固守待援,断粮四十余天,赵括无奈,率兵突围,兵败身亡。群龙无首,40万赵军将士解甲投降。

白起和秦昭王都明白,赵国此战是倾国力而战的,显示了他们可怕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燕赵之人富有血性,视秦人为寇仇,决不肯加入秦军,为秦国所用。若是把这些人放回赵国,就等于放虎归山。假以时日,他们会反过头来对付秦国,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将这批俘虏消灭掉,就可除掉心头之患,为吞并赵国打下基础。

二、为震慑东方诸侯,白起要杀掉降卒。

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山东六国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土地贿赂秦国来谋求暂时安定的,如韩魏两国;另一类是用武力抵抗秦国来守卫国土的,如燕国赵国。赵国最有标志作用,因为它是秦国的邻国,它有坚定的抗秦意志,它有足以抗衡秦国的战略纵深,它有60万人左右的武装力量。摧毁了赵国的战争能力,秦人可北上而灭掉燕国,南下而扫平韩魏,进而进击东方强国齐国。

在长平之战前后,畏惧秦国而欲与秦割地媾和的韩魏,力主抗击秦国但国力略弱的燕国,还有国力强大却坐山观虎斗的齐国,都在密切注视着秦赵两国间的长平战事。所以,白起明白,秦人不仅不能败于长平之战,反而需要大胜赵国并彻底摧毁它的战争机器和抗秦意志。所以,他要用40万赵国降卒祭旗,杀鸡给猴看,令各国不寒而栗,放弃武力抗秦的想法。

三、既然没有能力安置战俘,白起会依自己一向风格选择杀掉降卒。

40万降卒的处置,对于秦人来说,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上面已述,秦人不可能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战争力量,又不能将他们送还赵国。要养活这么大数量的战俘,对秦人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事,双方几乎都耗尽了各自的战争动员能力。《孙子兵法》上就说,打一场一般规模的战争,尚需千里馈粮,日费千金,更何况双方百万兵士参加的持久战。秦国的财力物力供应秦军已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钱粮物资养活赵国的40万降卒,更没有能力将他们押赴秦国。

作为秦军前线的总指挥,白起没有能力也无暇更没有意愿考虑安置战俘事宜,他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清理战场、安营扎寨、在新国土上站稳脚跟的事情。秦昭王也不可能在辎重给养方面提供额外的支持,保证白起能够有能力安置战俘。此时,大本营能够提供给白起的,恐怕就是一道便宜行事的指令了:对赵国战俘,是杀是放,你说了算!白起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他的嗜血性,那种严重违背战争道德的兽性。在白起的战争生涯里,他做过一次性斩杀韩魏将士24万的坏事,也做过将2万赵国俘虏扔进河里淹死的丧尽天良的事情。所以,这一次,他选择坑杀降卒的做法,太符合他的性格了。


懿头牛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那么,白起为什么要杀掉这40万赵国降卒?


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简单地说了白起杀40万赵国降卒的原因,是“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秦国军队无法将赵国降卒驯服时,这一支庞大的投降部队,就如一颗定时炸弹,迟早都会引发。


二、这是一场赵国和秦国之间的生死存亡战争


长平之战是一场发生在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总体战。这场战争,关系到赵国和秦国之间的生死存亡。不管是赵国还是秦国,谁都输不起这场战争。战争输了,整个国家都将输掉。因此, 为了这场战争,固然赵国竭尽了举国之力,秦国也是倾国而出。

白起利用赵国统帅赵括的弱点,将赵国军队围困、击败。如何处置40万赵国降卒?对于白起来说,也是两难。杀掉降卒,并非光彩之事,后来白起在被迫自杀前也喟然,此事该死。而真要放掉40万降卒——那就意味着,这场生死存亡之战白打了。


二、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40万赵国降卒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和秦国军队在数量上、在单兵素质上、在武器装备上相差无几。差距在于后勤保障上——白起切断了赵国的粮道,导致赵国军队被围困了46天之久,饥饿不堪,军心动摇,甚至自相杀食。


实际上,秦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也动员榨干到了极致。毕竟,在战国时代,秦国的生产力并不比赵国强很多。缺粮少衣的现象,在秦国军队中也有出现。所以,秦国军队也没有余粮,肯定无法养活这40万赵国降卒。

三、杀掉40万降卒可以对赵国形成巨大的心理优势


我们看到,前面白起杀降以后,还放掉了240个年纪小的降卒回赵国报信。这是因为白起心存慈念吗?并不是。白起只是借这240个降卒,向赵国传递信息,以形成巨大的心理优势,便于下一步直接灭掉赵国。白起这一招是奏效的。当240个降卒回到赵国后,上下为之震惊,一片哀伤。不过,后来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撤军,使得白起这一招成了废棋。这让白起很不满意。这也成了导致白起后来被迫自杀的诱因。

此外还与白起的一贯作战四个特点有关!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梅姑姑318


无论时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40万的赵国降卒都必须杀。原因有以下几点。

1、长平之战中赵国一共出动了45万的部队,真正死在战场上的就5万人左右,其余都在受围城之困中投降了。其实投降了40万人对于秦国也是一件难办的事儿,一方面如果全部手下,一个安置问题,一个供养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即便秦国是当时的第一大国也没法突然间为那么部队保证供养和补给。另一方面,将这些人放了也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还是对最大对手赵国的胜利,只有就地坑杀是最好的选择。

2、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性的战役,为了让这场胜利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将赵国的俘虏全部坑杀势必会对六国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一场战役中杀敌45万,是要有多强的战斗力才能做到呢?所以杀掉40万降兵对敌人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为以后统一六国的战争取得了心理上的优势。

3、还有一点就是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秦国士兵记战功的方式是要将敌人的首级砍下带回去才能记功,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士兵战斗力强的一大原因。相对于士兵,将军的立功标准是更高的,不同等级的将领记功的方式是根据所率领部队的总歼敌数记功,需要达到一定的歼敌数量才能记功,可想而知像白起这样的高级统帅需要更大的功劳那么就要歼灭更多的敌人。出生布衣的白起能到达秦军最高统帅的位置,会对得起他“杀神”的称号吗?


不羁de汪


公元前260年9月底,长平赵军被围断粮达46日。身先士卒的赵括中箭战死后,突围无望的40万赵军只好全体弃甲投降。登上胜利顶峰的白起开始发愁了:赵军显然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迫降秦的,他们家小均在故国,不会真的为秦国卖命;而且赵国民风彪悍,人数众多,秦军将难以控制而日久生变。白起面临着两难选择:放赵兵回国?无疑是前功尽弃、养虎遗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杀掉,以绝后患。在解除赵军武装后,白起只将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国人心,将其余40万降卒设诈一举全部坑杀。



御前带刀侍卫


这是数学题,40万赵军+60万秦军=100万人,每人每餐按2个馒头算一顿要200万个馒头,一天两顿就是4百万个。如果每个馒头1两面粉(50克)那么一天就要400万X50克=2亿克面粉=20万kg=200吨面粉。由长平--秦国起码500公里100万人步行按一天25公里要走20天。20天就需要20X200=4000吨面粉。再加上埙耗率估计整体要1万吨。1万吨约=当时秦国600万人口8天的口粮,8天不吃供养100万人。估计降兵到秦境秦已是空无一人!


AXA001梁R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遇上了素来有“战神”之称的白起,战争结果是赵国大败,四十万赵国降卒被秦军坑杀。

  如果白起当时不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一是秦军“养不起”这四十万降卒,当时,两国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秦国自己的士兵都难以养活,更别说赵国的那四十万俘虏了;二是赵国士兵反覆无常,有一定的战斗力,怕造反;三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是为秦军将士谋“福祉”。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军坚守“赏必信,罪必罚”的信条,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赏罚制度。在当时,还有一个配套措施叫“首功制”,所谓的“首功制”,其实,就是以获取敌人“首级”多少论功的制度。秦法规定:如果一个士兵能够取得敌国甲士的两颗首级,赐爵位一级,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赏一个仆人供其使唤,或者如果是想要一官半爵的人,可为五十石之官;奴隶斩获敌首者,就可以脱离奴籍,成为一个自由民。

根据《史记》记载,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只死了五万,而秦军很有可能死伤了二三十万,所以,首级的“净收入”就是负数,还是“负二十”万左右,怎么可能会对白起的军队论功行赏呢?而白起不可能让他的士兵打了两三年、死了几十万,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捞到,这对于士兵来说是不公平的,会大大削弱军队的作战激情。如果,杀了这些降卒,则军队里就人人有功皆大欢喜,既可以让自己的士兵免于责罚,还可以鼓舞人心提高士气,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这也就是白起非要杀赵国俘虏的原因吧。


关注百姓生活


秦军攻打上党地区,离赵都邯郸很近了,这时秦国如果继续攻打,那么就需要足够的战力和后勤补给。

这时候秦国刚打了一场艰难的胜仗。秦国西河地区15岁以上男丁全部征兆入伍,秦军伤亡近半。秦军没办法让赵军加入自己战队攻打自己国家。

粮食。长平之战历时近两年,近两年间秦赵两国50多万人消耗了近两年的粮食。当秦国俘虏四十万人时,这些人近一百万人的粮食要秦军供应,到最后还要放回家。(参看《投名状》)秦国高层和军士不同意的。

白起一贯的歼灭战,杀人诛心。



吉耶221


导读:

长平之战失败后,白起下令部下将赵国降卒尽数坑杀。那么白起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

白起给出的理由是,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现在是归顺,那日后再作乱,就是一场灾难,不如现在提早将麻烦解决。

那么,这是白起真实的动机吗?

秦灭六国,也未曾见所谓“暴秦”将六国遗民尽数消灭。所以坑杀赵国降卒只是白起的个人意志,而白起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长平之战开始于公元前262年,于此之前,白起已经纵横天下,打了数不胜数的仗,像坑杀降卒这种事情,并不是孤例。

那么白起为什么这么喜欢杀害降卒呢?

以白起的战绩,已经不需要用人头数量来计算他的军功爵位,唯一让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一个,白起做好了常年战争的准备。

秦国虽然经过改革粮草富足,但经不起与六国的消耗战。每发起一次战争,无论胜负,秦国国力势必会受损一些。

面对这种,白起又怎么能允许这些降卒来消耗自己的军需呢?

白起杀降卒的三层深意。

  • 告诉秦军战士,降卒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使秦军战士断了做降卒的念想,变得更加骁勇善战。
  • 威慑六国,告诉他们秦军的勇猛,使六国军士对秦军闻风丧胆。
  • 告诉秦王,自己对秦国的忠心,毕竟朝野中已经有白起的对头范雎,白起想以坑杀降卒,表示自己一心为秦的决心。

白起坑杀降卒也是为了泄愤。

长平之战中,赵王替换掉廉颇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廉颇坚守不出,朝中有人离间,二便是长平之战消耗了赵国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秦国虽然胜了,形势似乎比赵国好多少,赢得也相当艰难。白起一向攻无不克,如今好不容易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自然要好好泄愤一番。

结语: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在人道主义看来是惨绝人寰的,但置身于白起当时所处的环境而言,他做的一点都没有错。

秦赵两国的矛盾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两方参战人数众多,换作是赵国取得胜利,想必也会像白起一样的做法吧。


暖暖的三眼君


其因有二:

一是秦王钦定之国策,

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然。

具体如下:

一、秦王钦定之国策。

战前已有范睢献策秦王:列国征战,攻地为下,攻人为上!

此策可谓眼光极准,心志极毒,然效果亦必极佳!深得秦王赞许定为国策。

二、形势所迫不得不然。

长平之战,旷日持久,两国均是举全国之力以战,国力均已消耗几尽。秦虽胜,然除了战俘,并无资财之获。故此时,秦军亦难饱餐,何有余力及于战俘?

放回,等于放虎归山,过几年又卷土重来。且不合秦之国策。

不放,无力养活,饥饿之下,难免又起祸乱。白起难辞其咎。

两难之际,两害相权。只能,杀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