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複雜是博弈的本質,一面天才一面瘋子,就像人的性格本來就是多面性。陳正道三年一部的大師懸疑係列探究的正是人性的正反兩面,在博弈中見長,在角逐中凸顯。

《催眠大師》裡的徐醫生就是深諳人心戰術的心理醫生,一面妙手回春,一面諱疾忌醫;《記憶大師》裡的沈警官就是複雜神秘的警察,一面維繫正義,一面心理犯罪。他們就像行走在白日下的夜行者,在一樁樁的戲劇化反轉和關係博弈裡,遊離在人性善與惡的邊緣,這正是大師懸疑係列共同要表達的價值。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談起歐洲懸疑,似乎無人能敵,國產懸疑片想要與歐洲市場並駕齊驅並非易事。1963年,希區柯克的《鳥》問世成為世界第一部懸疑片,之後聞名於世的《致命ID》《搏擊俱樂部》都延續歐洲懸疑片市場慣有的“燒腦”、“大製作”、“反轉”特點,被眾人津津樂道視為經典。而陳正道執導的兩部懸疑卻另闢蹊徑,成為國產懸疑片的黑馬。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沿用低成本的生活場景拉近距離,引用心理博弈製造懸念,以實力派演技作為看點,打破了歐洲懸疑的層層反轉和過度燒腦,所有人物的設定都埋在影片細節裡,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道出一個主題:人性。

2014年《催眠大師》先發制人拿下國際電影節閉幕影片,闊別三年的《記憶大師》斬獲無煙電影獎,國產懸疑片能夠打開歐洲犯罪懸疑市場的藍圖得益於劇情之後的人性思索:善與惡,愛與恨。

兩部姊妹篇的共同性,撕開了人性兩面的皮囊,鮮活真實的擺在你面前,遠比劇情本身更耐人尋味。陳正道所要表達的,絕非是一部簡單的懸疑片,通過互通的共同點導演到底要表達什麼?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共創的密閉空間,表達自我反省的思索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最常訓誡的自我反省,也說明了人類共同的本性——逃避。遇事之前,不顧後果,遇事之後,選擇逃避,這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兩部懸疑作品就是從人性本能為出發點,打造了《催眠大師》的心理治療室和《記憶大師》的睡夢空間。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罪惡之手還未伸出之前,用現實的密閉空間與虛幻的大腦密室,講述了一場逃避與反省的故事。

《催眠大師》的徐瑞寧以催眠治療聞名,幫助很多人脫離心魔的束縛,卻與擅長清醒治療的任小妍開始了一場心理博弈,心理治療室的密閉空間成為相互牽制的場景,牽扯出父母拋棄的童年創傷和酒駕事故的逃避陰影。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幾度陷入大腦記憶中,又幾度出現在密閉空間裡,這樣虛實結合的空間手法也同樣應用於《記憶大師》。江豐和沈漢強的正惡較量就是從密閉的警局開始,又結束於兩人交換的大腦記憶中,兩場心靈捕手的博弈,看似是步步緊逼的較量,實際是給每個有心理創傷的人一個獨處與反省的機會。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從走進治療室與記憶室的行為裡,所有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試圖用干預手法彌補創傷,這種困難當前選擇遺忘的鴕鳥心理,就是逃避;

從踏入自己記憶和旁觀別人記憶裡,所有人都帶著自己的傷痛想窺探以前而審視未來,這種通過兩面對比的比較心理,就是反省。

<strong>選擇遺忘,假裝自己過得很好,都是逃避的本質逃避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是,記憶與夢境的表現形式就是潛意識最真實的反應,折射出人性的黑暗面,它鮮活的告訴你“你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你骨子裡的本質實際如何”。

密閉實景的對決就是與潛意識的自我對話,無論是徐醫生自我善意的掙扎還是沈警官的劊子手本性,便是放大人性黑暗面,給予一個正視自己的機會。<strong>逃避與反省滋生的善與惡,道出了一個重要課題:罪惡與正義的搖擺,只是一念之間。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共同的身份互換,表達治癒與被治癒的自我是救贖

人與人之間,如何才能感同身受?怎樣才能相互理解?身份互換的投射,就是角色轉換中倒映彼此的折射面。

《催眠大師》裡真實場景與河邊記憶畫面的蒙太奇切換,就是身份互換的最佳轉折點。被催眠的任小妍口中喃喃“河邊、502、船長”關鍵詞並推他向河邊時,醫患之間角色身份發生了改變,原本以病人為主軸線的故事變成了醫生徐瑞寧,兩段毫無關聯的記憶交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徐瑞寧酒駕發生了車禍,撇掉女友與朋友逃之夭夭,任小妍便是當事人之一。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任何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表面上看是醫生救治病人,實際上是病人救治了醫生,而本質上來應該是病人之間的相互救贖,好人與壞人的相互轉化也體現在《記憶大師》裡。

《記憶大師》兇手放下槍的內心掙扎成為濃墨重彩的轉折點。沈漢強以愛的名義解決了自己最愛的人,互換記憶之後卻在最愛的人面前反而下不了手,所有人都以為是交換記憶和身份的緣故,實際上何嘗不是透過別人的人生反思自己狹隘的愛呢?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兩部故事用同樣的身份互換手法,折射出人性的光明,體現在意想不到的三處地方:

1.男人的身份。沈警官和徐醫生才是劇中的核心人物,兩人的複雜之處就在於身份。從結局來看,沈警官從救人的警察變成殺人的罪犯,徐醫生從幫人的醫師變成被幫的病人;從情節來看,沈警官既是目擊者又是犯罪者,徐醫生既是製造者又是受害者。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無論哪種身份,最終兩人都從黑暗面走出來,輕鬆的站在陽光下。

2.對手的較量。共同的對手讓兩個男人看清了自己,一個是任小妍,通過她被拋棄的恨意裡看見了自己拋棄別人生命的道德煎熬,只有正視自己的釋懷才能重新沐浴在陽光裡,這是治癒與被治癒的故事;一個是江豐,通過他幸福努力卻無奈的婚姻看見了自己因愛傷人的狹隘,只有丟棄自我揣測才能還給別人選擇生的權利,這是救贖與被救贖的故事。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同樣是走出陰霾,對手們何嘗不是在對方的經歷裡選擇放下恨意,選擇重歸於好珍惜愛情?

3.影片的主題。不管劇情多麼懸疑,兇手多麼隱藏,兩部都講著同一個故事“心理創傷下的自我救贖”。《催眠大師》打著求生名義選擇逃避就是傷害,這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自私;《記憶大師》便是以愛的名義相互傷害就是暴力,這是隨意剝奪別人生命的自私。兩個自私相同之處就在於,以積極光明的一面去傷害別人,最終又在正視自己和旁觀別人的過程中重回光明。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心理創傷主題的折射面,其實就是自我救贖。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共同的心理大師,表達救贖下的求同存異

人性的黑暗,人性的光明,猶如陰陽相融的太極圖,用中國最古老神秘的文化體現對峙又融合的“求同存異”,和諧就是這兩部劇要表達的大師之道。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兩部大師系列有共同的密閉環境,共同的記憶載體,共同的身份互換,共同的人性兩面,又在博弈與揭秘中撕開撕開偽善的面具,直擊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本質,能將人性罪惡救贖的反轉拿捏得遊刃有餘,這便是大師之道的第一層意思“直面自我的求同”。

大師的由來出處《瑜伽師地論》,意思是擅長教誡弟子切勿做不該做的事的人統稱為大師。

很多人認為大師這個詞用在這兩部劇上極其諷刺,明明是滿身汙點常年遭受道德倫理困苦的人,哪裡來的大師可言?事實上,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從源頭出發“大師”的主題本就暗含存異的告誡。

“手術的出發點明明就是好的,關鍵是看使用它的人怎麼想。”

《記憶大師》與《催眠大師》人性兩面:我所表達的,絕非一部懸疑

《記憶大師》的這句話放在這裡最不為過,在《記憶大師》中真正的大師是正面使用高科技手術的人,這項記憶手術能夠修復感情創傷又能讓人積極生活,而它的優勢常常被不同人性的人拿來改頭換面成為犯罪的武器;《催眠大師》裡的真正大師就是正面使用心理治療法的人,無論是催眠治療還是清醒治療,關鍵在於用它的人本意如何,這便有了徐醫生公開講座上有人質疑催眠後會不會受到傷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人性善與惡較量下給出的正向抉擇。世上總有不同人性的人,或因慾望,或因利益,但面對創造美好的機會面前切勿做不該做的事,比如沈警官在愛的面前因自私而斷送了他人生存的權利;同時也告誡心有善意的人,面對與自己不同人的時候用人性之光告誡規整,學會與他人求異共處,與世界學會和解。這就是大師之道的第二層意思“告誡他人的存異”。

這就是陳正道指導下的大師之作,絕非單純表達懸疑犯罪,而是將生活常見的家庭暴力、酒駕事故用來警醒他人,勿以愛之名傷害他人,勿以惡小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