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師”,難道只是虛有其表?

近日,國外著名電影雜誌《綜藝》發佈一個片單,評選過去十年來最被高估的電影

諾蘭的《盜夢空間》,詹姆斯·格雷的《星際探索》,保羅·金的《帕丁頓熊2》,薩姆·門德斯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全都名列前茅。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下稱P.T.安德森)的經典名作《大師》更是被選為“最被高估”第一位,引發熱烈爭議。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這份名單或許來自票選,但是優秀的作品從來不是單純的“數據”能夠證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亦舒也在《曼陀羅》中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正如有人覺得《盜夢空間》是諾蘭永恆的經典,也有人覺得《盜夢空間》只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我覺得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毫無疑問是一位值得所有電影人尊敬並學習的實力派大師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大師》海報

雖然到目前為止他僅拍了8部電影,卻絕對是好萊塢最優秀的導演之一。

1997年,P.T.安德森自編、自導,同時兼任製片的影片《不羈夜》(《一舉成名》)大獲成功,就像片名一樣,P.T.安德森也憑藉此片一舉成名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也開啟了他的“大獎蒐集之旅”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不羈夜》

2002年,他憑藉愛情電影《狂野之愛》獲得了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7年,P.T.安德森又借編導的劇情片《血色將至》,獲得了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2012年,他執導了劇情片《大師》,由此獲得了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成為電影史上首位獲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大滿貫的導演

從講述色情片產業的《不羈夜》、到反映二戰創傷與科學教的《大師》與時裝設計的《魅影縫匠》;從劇中角色有邊緣人的《性本惡》,到展示商業鉅子的《血色將至》,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無論手法還是題材涉及之廣,可以說是當今幾乎無人能出其左右。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血色將至》

在過去二十年裡,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早期的電影混亂而富有戲劇性,運用了

極端的技巧和表演後來的電影也有類似的強度,但往往是內在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極致,而不是身體上的。

他的導演風格也變得更加成熟和剋制。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在P.T.安德森的電影中有很多標誌性的時刻,取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角色和他精湛的電影製作技術,再加上

運用敘事對比、鏡頭構圖和燈光等元素對影片的內核進行強調,才造就了他的經典。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技巧是如何讓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的電影變得這麼棒。

鏡頭的框架力與脆弱性

《大師》是P.T.安德森拍攝的最漂亮的電影,他用65毫米的鏡頭拍攝,使得畫面更加豐富和清晰。

該片以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蘭卡斯特·多德創建了一個名為“起因”的教會,然而隨著教派勢力的不斷壯大,蘭卡斯特·多德的助手弗萊迪·沙頓卻開始對教會信仰產生質疑的故事。

而在下邊這一幕中充分展示了P.T.安德森的鏡頭掌控力。約翰在其他人面前質疑多德的教導,多德從自信控場到惱羞成怒,與約翰二人間的氣勢迅速變化。而拍攝的畫面強調了這種強弱轉化的過程。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當多德講話時,鏡頭是一箇中等特寫,他在框架的中心。在法庭上發言時,他是全場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約翰最開始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所以第一幕中約翰的畫面是一張中景,他有一部分被遮住了,多德和他的妻子佩吉擋住了約翰的視線。

稍後多德參與到對話中來,約翰的框架才得以打開。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多德被框在一箇中等的鏡頭後面,他不得不轉過身來看著身後的約翰,而現在換成他的一部分被前景道具遮住了。

在這個鏡頭轉換中,強弱也隨之變化,多德的劣勢顯而易見。同時,約翰不再模糊,他正式成為這場對話中佔據主動權的人。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多德在鏡頭轉換中越來越小,而約翰在畫面中卻越來越大。然後,多德站起來轉身,直面他的原告試圖奪回主動權。

然而在接下來的鏡頭中,約翰走向一個更緊密的中等特寫鏡頭。現在他的身體佔據畫面更大,看起來更具有壓迫感。

多德的權威受到了威脅,因為有人以無關緊要的、匿名的身份開始了這一幕。這個場景最終以約翰佔上風結束。在這個場景從開始到結束的過渡中,通過簡單而有針對性的框架組成選擇進行了專業地加強。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場兩個人之間的激烈對話,普通觀眾無法感覺到這種“主動權”的轉移。但是在屏幕上,我們看到了變化,場景的主動權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轉移。

當你拍攝類似的衝突時,這些鏡頭運用中框架性的變化將會起到很巧妙的作用。

展示充足的場景信息

在《不羈夜》中,開場的長鏡頭絕對讓你驚豔。鏡頭先是以大膽的方式顯示出電影名,緊接著是沒有規則地斜拍向電影院的招牌。

它告訴觀眾,我們在Reseda,在南加州色情鄉村的核心地帶,但是升降鏡頭的漂浮感,讓你感覺那不像是一個機械在拍攝,更像是你在魂不附體地遊蕩。

如《賭城縱橫》的段落一樣,這裡的攝影風格得益於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伙》和《賭城風雲》,鏡頭為展示歷史環境而直接深入其中。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不羈夜》

但是一個關鍵的不同的是,斯科塞斯的攝像機追求的是紀錄片似的真實性,主要通過解釋性的畫外音,同時,通過攝影機觀察到的內容一點一點引入事實情況。

P.T.安德森沒有這樣,他讓我們直接陷入一種感官超載的情形,讓我們淹沒在紅黃霓虹的浮華中。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不羈夜》攝影機走位圖示

這個三分鐘的段落引入了8個角色,也許我們會應接不暇,但是感覺上還是會不錯的,就像你參加一個派對時,大家在一起,你不需要知道所有人的名字

P.T.安德森的攝像機太興奮,想同時顧及到所有在場的人和事,觀眾可能覺得自己會發懵,不過仔細觀察會注意到幾乎每一個小段落,都會有一個攝影機在引導觀眾去關注應該關注的人物或是活動區域。

有時燈光也起著提示的作用,比如聚光燈提示我們注意到一個角色的到來。雖然有一些全景,但這個開頭仍是一個線性的走位。

這個段落以雙重高潮結束,也即動靜的對抗。鏡頭先是從舞池側面拍過去:一個滾軸女郎在興奮地扭動她年輕的身體,然後畫面的速度減半,聚焦到年輕的Eddie Adams,逆光中,他那年輕又俊朗的臉龐,好似隱藏在顯而易見之處的驚喜,就等待著要從畫面中突然出現在觀眾眼前。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就像許多家長教師聯誼會的電影一樣,鏡頭不停地移動,展示這些色情演員的生活混亂而緊張。

《不羈夜》有很多類似的精彩的鏡頭動作,當你認為自己看到了史上最酷的鏡頭時,安德森又會拿出更精彩的鏡頭。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下面這個畫面,它遠沒有那麼華麗,但卻為塑造主角Eddie Adams創造了奇蹟。這部電影從電影風格上,就對人物表現和故事本身展示了充足的支持。

在夜總會的華麗場面之後,Eddie Adams回到了家。在這個鏡頭中,艾迪走進他的房間,脫下衣服。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攝像機在臥室裡做了一個360度的平移。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這個鏡頭意義何在?它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用環境展示Eddie Adams的生活。他是個音樂家,喜歡跑車和美女,還是李小龍的超級粉絲。

如果他同意和傑克一起開始拍成人電影,所有這些都在等著他。他會得到車,他會得到女人,他會成為下一個超級動作明星。

這不是簡單的預兆,這是性格發展。在這個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Eddie Adams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

有些角色在第一幕中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Eddie Adams顯然知道。所以,當需要他去做的時候,角色的選擇早已經埋好了伏筆。

“我完全意識到自己是個控制狂。”P.T.安德森如此評價自己,《不羈夜》的鏡頭運用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它儘可能有效地為觀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從有意義的佈景裝飾和一個簡單的鏡頭移動中為故事和角色展示了充足的信息

觀眾能在一個鏡頭裡對你的角色瞭解多少信息?沒有對話的情況下如何讓觀眾知道誰是誰?以及這些角色的目的是什麼?思考這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對鏡頭進行選擇。

剪輯懸念和角色

對懸念的剪輯是相當直接的,通過控制時間和等待可以突出懸念帶來的緊迫感。

但是如果你可以同時編輯懸疑和人物呢?P·T·安德森在他的第一部電影《賭場縱橫》中曾經有過驚人的操作:他將故事情節的懸念發展與角色心理一起剪輯。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Sydney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殺死吉米。西德尼闖進吉米的家,找到了他的槍,等著吉米回家。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Sydney在黑暗中等待,眼睛盯著前門,隨後則是三個場景穿插在一起。從他坐下的那一刻起,直到第一槍打響,中間花了3分鐘多,這在具有緊張感的事件中,算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每個場景之間也有一個對比。Sydney緊張地等待著,吉米進行了一場瘋狂的賭博,約翰和克萊門廷在安靜祥和中享受他們的旅程。這種快慢節奏的混合也產生一種增強緊迫感的張力。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這種對比在曾經大火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也有所運用。當張小敬深入狼窩與狼衛單挑的時候,崔器卻在另一邊不緊不慢的趕去支援,甚至沉迷於歌舞,這種對比高明而且直接的增強了事件懸念帶來的緊迫感

不過,在安德森的鏡頭中,對於懸念的運用並沒有就此打住。場景的構建也考慮到了角色心理的發展

這一系列都是關於Sydney和他的心態。Sydney坐在椅子上,鏡頭慢慢靠近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了突出他的內心掙扎。他在考慮他即將做出的這個決定,他在考慮後果。

事實上,這個鏡頭中,當觀眾在賭場看到吉米,在車裡看到約翰和克萊門廷時,這都不是劇情中真實發生的故事,而是來自於Sydney的想象

Sydney想象著吉米一邊大笑一邊慶祝,一邊把偷來的錢賭上。他還設想了約翰和克萊門廷最終得到了和平與安全。Sydney把這一切都記在心裡,這使他下定了決心。

2010年代最被高估的“大师”,难道只是虚有其表?

這個場景經過剪輯以製造懸念。但它也讓觀眾瞭解到Sydney的性格和他即將作出的艱難選擇。Sydney的內心歷程的角色弧已經完成,觀眾完美的代入Sydney的心理。

剪輯時,片段之間的節奏是緊張的,但也是有意義的。當你在剪輯你的項目時,看看你是否能給場景添加不同層次的含義,這可以使電影更深刻。

時光往逝,愛你如初。二十年代,讓我們一起與愛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