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馮氏族譜序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譜者也,詳生沒,紀葬處,分支脈,載古述今,法今傳後,豈不重哉!族是家之延續,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譜修則昭顯祖宗,統緒子孫。我族為炎皇子孫,龍的傳人,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族歷經磨難而又自強不息。先祖對我輩有哺育之恩,我們的血管裡流著先祖的血液,我們的身軀也是先祖一代一代傳承的結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應當感激歷代先祖養育之恩澤,不應忘記吾族祖宗。以此培植愛家、愛鄉土、愛祖國的情結以及吾族(家)血濃於水的凝聚力,研究馮氏文化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加強交流、促進族(家)人團結合作的重要紐帶,更是對後代的教育和啟迪,以共建我馮氏精神家園,迎接中華民族復興的錦繡前程。


吾族為周文王之後。據《元和姓篡》、《後漢書》和馮氏族譜等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春秋時有封地在馮邑,以邑為氏得馮姓,馮簡子為古籍記載第一人。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為晉攻滅許多小國,戰績卓著,畢萬的一支孫魏長卿食採馮城,其後以邑為氏,故姓馮。歷經春秋戰國至秦漢,漢代司馬遷因“李陵”案而受宮刑,其長子司馬臨與次子司馬觀為避株連即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其兄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其弟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故馮氏族中添新枝。至隋唐宋元明清代,皆有達人,或以書畫、文學著稱,或以文晦武略顯赫,莫不垂諸史冊。如戰國齊人馮諼為孟賞君門下食客,奏三無彈鋏之歌,君悉從之,後奉使收債於薛,矯命焚券,為君市義。及齊王信饞,使君就囹於薜,薜民老幼歡迎即市義之報。諼又為君遊說於秦,秦惠王厚禮聘君,齊王聞之,懼遣使謝罪,仍請返國。自此為相數十年,高枕無憂,皆諼之計也。再如東漢父城人馮異,平赤眉,擊匈奴,歷領比地、安定、天水太守事,再攻隗純於冀,卒于軍。光武帝時拜偏將軍封陽夏侯。異性謙讓,軍中號為大樹將軍。故我馮氏祖祠書有一幅對聯,昭然可據。曰:“大樹將軍功垂竹帛;長鉀高士義溥雲天。”我自貢馮氏一支可以排除不是司馬馮外,倘無確切證據是馮簡子之後,還是魏長卿之後代。


我馮氏家族經各朝歷代,宗派繁多,分支不一,遍佈全國城鄉各地及海外。幾經戰亂,譜諜失落,續前已非易事。元朝後期,朱元璋攻打湖北黃州府時,我族正在該府麻城縣孝感鄉築室興家的族人,會同全縣軍民奮勇抵抗,重創明軍。至明朝洪武二年,為避朱元璋血洗麻城,故入川始祖乾良公自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紫龍山小灣子?),同羅、易二公由楚來川。乾良公身背竹篋一個,內有財神金身一座(已損毀),香爐一個(據說此紀念物保存在老鴉灘馮德成家)。乾良公入蜀報墾承糧於四川省江陽縣(後更名富順縣)富邑鄉上北路和上西路,縱橫三十餘華里為插佔地。上北路包括石巖凼、熊灣、千金塝、濫田衝、八角墳、堰上;上西路有沙坪壩、枯桑巖、橋墩壩、廟基子、上壩、中壩、三塊石等。即在馮家壩立祠(已損毀)開基,艱苦創業。始遷祖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由於辛勤耕作,造梯田、開荒種植農作物,原來的不毛之地煥然一新,獲取了豐厚的回報,乾良公在川三十餘載,頗建鴻基數院。


乾良公在川娶熊孺人,生三子,長子遇堯、次子遇舜、三子遇貴。因思鄉心切,便將產業家政留經熊孺人操持。乾良公返楚後未歸,故有諱無墓。遇舜公隻身前往瀘州發展,落戶石船子經商,頗稱成族,富甲一鄉。遇舜公的碑墓在石船子,現不詳。其後裔均在瀘州定居。家中遇堯公、遇貴公,介於田寬地廣,耕種不便,經熊孺人同意,將家產劃析分居。遇堯公以上西路為界,據中壩為老宅,遇堯公歿葬中壩宅後石堡山(現仙市鎮付家壩六社青岡山馮家墓地)。隨著自貢鹽業的興起,遇堯公後裔所居地為水路運鹽的起始碼頭,族人主要從事鹽業運輸和農耕。清乾隆年間,在族首志瑄公的倡導下,又興建了廟基子馮氏大祠(解放後已被拆除),初修族譜,排定新字派。併為族人提供四年的免費教育,以提高族人素質。其後裔主要分佈於自貢城區、仙市、衛坪、瓦市、富順永年、兜山等市鎮。遇貴公以上北路為界,據熊灣為老宅,堰上建祠堂,遇貴公與熊孺人住居熊灣,今石柱灣、堰上、沿灘等皆為其後人。熊孺人及遇貴公歿後葬於堰上,熊孺人墓已毀。族內有傳雲:遇貴公被野獸拖去,後在叢林中尋得左腳一隻,子孫即以此腳葬之。據富順縣地方誌記載“馮姓人多勢大”。


我自貢馮氏一族尚無統一族譜,以建此譜為目標,修譜人員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遇堯公一支初修之族譜在解放後因族人保管不善而自然毀滅,給修譜帶來了極大的難題。在餘貴公、友貴公和國尊公所修的家譜之上以及收集一些零星記載,以友貴公為主,按嚴謹、入譜自願原則,多年以來,歷盡艱辛,漚心歷血,為修譜克服了重重困難,修之譜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在修譜中,得到了我族人的積極響應、大力支持和協助,在此致謝!友貴公利用現代科技為我族人服務,將此譜搬上互聯網,族人可以隨時查閱,也請我族人及時申報補充更新,才能不斷完善。我族人員按將能上溯至全字輩的,均納入正卷記載,不能上溯到全字輩的或不明輩份的,編入副卷備查。也請族人倍加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此次修譜,只將原件存於自貢市檔案館,以方便族人查閱,為族人減輕經濟負擔計,不另印製族譜。


乾良公自楚入蜀,所傳字派以“乾、遇、子、林、奇、之、應、紹、單、志”等十字為序。明末,我族人為避戰亂流散他鄉。延至清初,戰亂平息後,族人才陸續返鄉。由於流離在外,所生子女隨意命名,出現字派紊亂。為撥亂反正,故於清乾隆年間,遇堯公之後新編二十八字派,傳為世守。新字派列序是:“仁義禮智全富貴,孝弟忠信正達倫,綱常世德崇堯舜,爵祿榮華萬載興。”遇堯公後裔應忠一分支又將此字派作了部份修改:“仁義禮智全富貴,廉讓忠信正五倫,綱常道德光先澤,孝有和平裕後新。”僅為應忠後裔之用,人數較少,為避免造成混亂,明令修改後的字派不再執行,恢復到前清統一排定的字派。遇舜公後裔的字輩,現尚未與之取得聯繫,不詳。 遇貴公後裔並未按字派取名,延至解放前在沿灘清明會上才排定的字派序是:“世德發祥,福祿永長,仁義禮智,忠孝傳家。”


在自貢馮氏族譜之上,我們希望族(家)人們能用濃墨精彩的一筆,譜寫你的輝煌人生,傳予後人!祖先會為你們自豪和驕傲!寄望後來賢者每五十年重修族譜一次,不能中斷。讓我們奮力拼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譜寫出壯麗詩篇,家人們,我們共同努力吧!以此為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