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英国产业空心化前车之鉴,为什么美国还一头掉进去?

兜ll兜


这种问题暗含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假设——产业转移是国家行为或者说是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结果,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导致的产业空心化,是资本逐利的市场化行为和结果,否则美帝就不会有再工业化的政策出现。


Adonis43669627


我先不说美国、英国的事了,就先说咱们中国的事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年我们中国的很多工厂、企业也向欠发达的中西部转移,而有些还转移到了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甚至是转移到非洲那边去了。它们干嘛要从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部发达区域转移呢?因为那些地方用工成本高了,房租、水电、税务等等费用也提高了,工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就向用工成本更低,房租、水电、税务等费用更低的地方转移啰。而原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部发达省份则更多的承担产品研发、设计的重任。

另外一点就是这些年咱们中国更注重环保问题了,关停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价值的的企业,如水泥厂、钢铁厂、染印厂、造纸厂、服装厂、鞋袜厂等。毕竟咱们需要金山银山,也需要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啊!可水泥、钢铁、纸、服装、鞋袜等东西与咱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啊,怎么办?于是它们就被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国外欠发达国家生产了。这是个没办法的事,任何地方想要发展,都得从最基础的做起,一步一步的来。以前的美英德日,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等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想要一口吃就成个胖子是不可能的。

第三,资本是逐利的,老板是要赚钱的,哪里好赚钱他当然就往哪里去。政府想通过行政手段不让他跑是不可能的。例如说美国的iPhone手机,在奥巴马总统时就被要求将生产线从中国搬回美国,可当时乔布斯告诉奥巴马,你要我多交税都没问题,但千万不能逼我将iPhone生产线搬回美国。如果将iPhone生产线搬回美国,那iPhone就完蛋了。他告诉奥巴马总统,因为美国没有配套的产业链,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没有足够的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如果将iPhone生产线搬回美国,iPhone产能必定要下降,产品质量也会下降。另外,美国工人用工成本高,一切相关的零部件供应都需要进口,无疑增加了成本。在中国生产一台iPhone7卖6000人民币有钱赚,如果将生产线搬回美国,再卖6000人民币的话,别说交税、交租金水电费了,赚的那点钱够不够给工人开工资都是问题。除非将iPhone7卖到6000美元一台。可问题是将iPhone7定到6000美元的价格,全世界恐怕没几个人愿意掏钱买了。毕竟世界上会生产智能手机的不止iPhone一家呀,还有三星、华为、中兴、小米等啊!如果说全世界只有iPhone会生产手机,那你将生产线留在美国没问题,一台iPhone7卖6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也没问题,毕竟这是世界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生意,你爱买就买,不买拉倒。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美国的很多企业都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去了,本土只保留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目前美国的制造业主要以军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如芯片、微电子设备、特种钢材、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船舶动力系统、雷达等。因为这些东西一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二来几乎属于垄断产业,能为美国赚取大把大把的钱。


血染战旗红


产业空心化就是制造业离开一个国家,实质上至今为止,制造业中心地位一直在更迭,从英国开始,欧洲,到英国衰落,美国崛起接过制造业。然后是日本,亚洲四小龙,最后是中国。你发现了没有,所有国家都在接力制造业。这是为什么?

总体上,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相当重要,如果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也就是一二三产,那么像阿根廷这样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对于风险几乎没有抵抗力。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一般能够保持贸易顺差,诸如我国和德国,虽然也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但是顶多是出口略微减弱。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所谓产业空心化的国家,不能说他们有危机。但是从贸易上面你可以看到贸易逆差会常态化。那么为什么都知道制造业重要,最终制造业还是离开了这些经济体?

一个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制造业提供的收入是有限的。又或者说,制造业依然依赖于低成本的人工。即使我们说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至今,经历过市场选择,很多国家的制造业还是趋向于分工出去,去人力资源便宜的国家,而不是提升更高的机械流水线自动化水平。

当然了,自动化从上世纪日本就开始重视,到如今德国的工业4,他们运用了更加智能的生产,比如德国最具代表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比如特斯拉超级工厂也在尽量的使用机器人。但问题是这些自动化工厂在低附加值制造业根本就没有性价比。比如轻纺业就是一个几乎每个国家都曾今经历过的行业。还记得剪羊毛和圈地运动吗?对,针对的就是绵羊,就是轻纺业的原料。后来美国也经历过,后来日本,亚洲其他国家都经历过。至今,这个行业有一部分传导到了东南亚。这是制造业,但是这个制造业依然需要人工,因为生产附加值过低。

另外自动化依然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能顺利找到合适的自动化设备,这需要一次性的投入,没有规模的企业,既不想为管理付出,也不想投入过多的固定资产,那么最好的办法,分工出去。

所有的性价比因素,导致自动化不能完全取代人工。而且还有一点,逐步崛起的工会运动,比如英国工党和美国工会,他们让工人获得更高的福利,但是没有让工人获得相应高的技能。

德国制造业并不是说产品有多么强悍,这是我们对德国制造的误解,真正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附加值。我们看到美国人均GDP6.26万美元,德国4.82万美元,而近几年德国GDP增长非常缓慢,但是经济结构依然是良性的。也就是说,由于制造业,德国经济非常稳健。但是德国制造业主导的经济总量提升上面遇到了困难,表面看,其增长不如互联网+页岩油+金融主导的美国。

总体上,空心化是因为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我们看《美国工厂》,有个美国工人无意暴露了收入,他在通用时代收入30美元每小时,这在他看来已经是比较高的收入,如果按照一天8小时一周五天,一个月4周多,这份比较优秀的收入大概是5万美元-6万美元。但是这位工人如今大概是15美元每小时。而在这部纪录片末尾,福耀正在讨论机器替代人工的问题。回过头来中国这边,工人大约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且工资方面,低于美国。你发现为什么美国的产业最终空心化。既吃不了苦,也不能降低工资。当然福耀通过经营在美国最终拒绝了工会,实现了盈利。但是福耀的成功不能普遍适用大多数其他美国企业。

于是,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为什么美国和英国发生了产业空心化,而德国没有,原因大约如下:

1、GDP增长意味着发展,同时意味着工资要求的提升,当低工资招揽不到工人,自然人工更加便宜的国家获得订单。如果要提高工人的产出,就要推进自动化和机器人制造。然而这些制造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因为产品需求可能会改变。

2、由于工会保护运动,一些国家限制自动化在国内的过度推进。历史上有个反科技的卢德主义,卢德就是反对技术进步,认为自动机器是怪兽,夺走工作,当年英国引入自动纺织机,他就进入工厂,砸纺织机。这是个很无奈的选择,对于熟练的工人,他们很难转型,但是对于经济来说,一个制造工厂要赚钱,必须减少工人增加规模。

3、金融业和互联网更加赚钱,但稳定性更差。美国最近几年比较核心的技术就是页岩油技术,这个技术真正依托华尔街的资本烧出了一个不错的格局,也让中东石油富豪们垂头丧气。不过除此之外,美国更多的财富故事集中在金融和互联网。而当年英国去工业化之后也是金融主导。这里有一个典型,知道美国爱迪生吧?那就是通用电气,通用电气如何衰败的?答案是上世纪末开始的通用金融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通用的制造业部门特别是核心的电气部门并购了阿尔斯通也没有导致业绩起色。而通用金融分别在911、次贷危机等关键时期打击通用的业绩。在次贷危机,美国政府惊讶的发现,GE金融已经是美国第七大银行了,这是家从供应链金融走起,走到电器分期付款,然后走到保险等多个领域的金融机构。当然,如今GE忙着切割,但是实业方面回天乏力。

综上,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将人类或者人性理解为不务正业和好吃懒做的天性。这没有贬低的意思,人类的所有创新的确是因为我们懒。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大家务实呢?个人有个不是很成熟的看法,紧缩让人务实,或者苦日子让人不会脱离实业,或者竞争让人务实。

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们很难证明这个观点,但是我们发现空心化的国家都经历了强有力的货币宽松。比如阿根廷,美国,英国,日本。英国脱欧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想要自己的宽松。而在历史上的1929年大萧条,原因是英国当时金汇兑本位,为了少付金子给新兴国家美国,于是想要拉着美国一起宽松(金本位思路不同,美元贬值,英国就少付金子)。还有日本,这几年日本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开始讨论了。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龄化的问题,这几乎难以解决。制造业吸附大量的劳动力,但如果劳动力都已经年迈,怎么办?一般我们都朴素的希望机器人能够帮忙,所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在如今才如此热门。但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替代人工,替代人工之后,那些原来生产线上面的工人怎么办?个人觉得,大概就需要提高一点社会福利,来兜底,特别是教育投入方面。不是光年轻人要培训,中年和老年人也需要。

以上,内容是个人的观点,并不是什么真理,抛砖引玉,内容冗长,还请包涵。


凯恩斯


体制决定!

坚定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国家,就不会或者至少会尽量想办法去解决产业布局失衡的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则毫无此殚心竭虑的一面。

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国家把财产私有化巩固到了大商盗国的地步,银行控制了国家。美联储之于美国,罗斯柴尔德之于英国,可见一斑。

有了大商盗国,就有中商盗行(业)。资本家最大的任务和动力,就是一心一意牟取暴利,怎样有利于自身财力的增长,而不是担心别人吃不吃得饱的问题。所以,产业空心化,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要好很多,讲究发挥集体优越性,重视资源配给,产业布局相对更注重均衡发展一些。所以,社会主义是国家控制银行,货币传导机制和财政政策能相得益彰地执行下去,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主导的主体不同)。

当然,社会主义重视集体的能用,势必会导致整体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有利有弊。

因此,中国提出特色社会主义方针路线,旨在改善两者、并施互用,创造了独有的“计划市场经济”,既可以激励私有化,突出其尖兵作用,也可以扶持和补助薄弱行业,使其后来居上,最差不至于严重掉队。

可以说,产业布局这样的大问题,最大的决定因素来自于体制。光是银行控制国家还是国家控制银行,几乎就注定了后续发展的某些重大边界。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国家在体制内拥有无穷大的转移支付能力,在产业全面布局上,已有先天优势!


大哲小炁


两者的实际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讲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本身的力量。换句话说,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政府选择的结果,美国的制造业衰落是市场运作的结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英国的制造业衰落,实际上是由于没有及时的跟进第2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也就是19世纪中期的时候,德国已经开始孕育第2次工业革命。但是英国凭借着广大的殖民地能够直接捞取巨额利益,所以对于投入新技术提升改造制造也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弯道超车,美国模仿德国也实现了第2次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末,美德两国先后超越英国,成为主要的制造业国家。

美国制造业的外迁,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最主要的就体现在东亚地区对美国产业的承接上面。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开始扶持日本,使得日本在战后数10年就迅速恢复起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制造业开始外迁。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产业升级,将相对低端的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也就是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当然这个过程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加入到了这样一个产业转移的历程中来。美国在当时乐意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苏联。制造业外迁,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本要寻求更高的利润。美国国内由于高人力成本,制造业本身发展已经陷入困境,所以就将相对低端的部分移到了海外进行发展,而仅保留高端部分以及相配套的服务业,这些部分能够获取高额利润。

那为什么美国人现在又开始希望制造业回流,从而抑制产业空心化?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制造业可以供给大量的中低端岗位,而保留下来的产业只需要少量高端职位,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第二,制造业实际上又关系到很多重要的领域,比如国防,国家安全等等。美国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这个过程启动以后逐步发现,随着制造业的外流,这些相关设备设施迁往海外制造,会引发以上的种种问题。美国人对于华为的恐惧其实就来自于此。

但能不能做到?正确答案是不可以。没有人可以违逆市场的力量,市场在历史上促成了美国的繁荣,反过来看,在当代也必将促成美国经济的衰落。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回归。

所谓市场的力量,核心实际上就是市场的规律,那就是资本的逐利性。在同样的风险下,资本寻求最高的回报。在同样的回报下,资本寻求最小的风险。当制造业的资本,在发达国家的获利小于在中国的获利的时候,这样一种制造业的外迁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否认某些资本家可能确实会基于个人情感,而强硬的在美国进行投资,比如说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甲骨文的老总声称不给中国培养程序员。但实际上甲骨文曾经在中国有大额投资,现在在中国的撤资本质上是因为自身投资发展的失败导致的,所以他的这番姿态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作秀而已,不能当真。没有人会和钱过不去,就算有这样的人,那也只是极少数,所以在整个的历史洪流面前,这样一种局势是不可以改变的。


用户4325101516


关系制造业空心化这个问题,是经济模式下出现市场饱后,资本为了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英国与美国都无法阻止经济巨轮持续运行的意志。



任何一种产品进行市场流通,都会有潜在目标消费者,当国有目标消费者都消耗完后,那么就会出现市场饱和,也就是产能过剩的局面。

出现产能过剩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在这种危机下企业必须降低利润、降低价格增加潜在消费者,不然的话企业就只能压缩产能。

在降低利润与压缩产能两者的选择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企业选择降低利润,走大众化路线,有的企业选择压缩产能走精品化路线。

但是无论走那一条路线,当发展一段时间过后,仍然会出现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的局面。

只不过走不同路线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走大众化路线的企业

赚取的是规模利润,由比会刺激他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结果大家知道的,规模越大,利润就越低,最后低到完全几乎没有利润,一年做几千亿的销售额,除去成本后最后只赚一瓶矿泉水的钱。

一旦到了这种程度,企业的资产基本就是以固定资产为主,资本家的全部身家都在里面了,继续这样做下去最终只会是破产。

不过这个时候这种企业往往也拥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如何让这些固定资产以及市场占有率产生效益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思考的比较多。

在拥有绝对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是这种企业获得利润最多手段。

如果有先进技术出来,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那么是最好的方式。假如没有先进技术出来,那么降低工人的劳动报酬是一种快速获得利润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是继续继续在国内生产,还是把生产线变迁到用工成本更低的地方,取决于企业是否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

要是没有的话,那么肯定是搬的,这时候就出现了产业转移。美国的企业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迁移到海外的。

其实就算有新的降低成本技术出现,最多也只是再顶一个饱和周期而已,迟早还是会搬出去,不搬出去等待的只能是破产。

从这个方面来讲,走大众化生产路线的企业,肯定是最早搬出去的一批企业。



二、走精品路线的企业

走精品路线的企业是能够保证产品利润,但是非常依赖新进的技术。

一旦技术不先进,那么他想继续做精品也做不了,一旦他的技术被大众化,这种企业也会被别人吞并的。

所以走精品路线的企业,他的技术会从全面先进,在别人的追赶下最终会收缩为局部先进,再从局面先进收缩为单一的一个技术点先进。

走精品路线的企业,要永远保持产品的全面先进是不可能的。因为保持全面先进意味着他进行产品的全面科技研发,但是产品本身定位的是精品路线,市场容量是有限,利润有限,那时候一来投资率是非常低。

你们想一下就知道,本来走精品路线,一年就打算几百单生意,但是为了这几百单生意,却要做几千项科研投入。而且这些产品会有一个寿命周期,第一批顶端客户可以接受超高价格,但是这些顶端客户也不是每年都购买啊。

那么这样一来第二年怎么办?当然是找次高端客户,这个时候他们必然无法接受超级价格,降价是无可避免。

接下来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假如第一批超高端客户还没有到轮回购买周期,那么你只能一直降下去。

但是在降价的同时,你科研投入不能减少啊,一旦减少你就没有科技优势,那你的精品还是精品吗?不精品谁还花那么多钱去购买你的产品,人家又不是傻子。

由此持续的高科研投入与持续顶级高端客户的购买周期限制,会迫使走精品路线的公司,不断削减科技优势点的研发,由全部科技优势,走向单一科技优势。

这时候组成商品的一些部件会由自己生产转为为采购,随着采购的部件越来越多,那么他自己生产的部件越来越少。

原来他们零件是自己生产的,就相当于在国内没有合作伙伴。如果走大众路线的厂又搬迁到海外,那么在他们国内根本就不会存在类似零件的供应商,他们只能从海外采购。

这种情况下,他们自己的生产线停下来了,产业自然会减少,从海外采购想当于产能转移到了海外,本土制造业又进一步压缩。



通过这两点其实可以直接看到,一旦一个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出现市场不断饱和的问题,迟早会把产业逼出国内,转移到别的国家进行生产,英国也好,美国也好,他们想挡也挡不住。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以后中国同样留不住工业。

过去所有技术都依靠企业单独研发,从发展规律来讲,企业单独研究所有技术已经没有优势了,有些科技层次太高,企业单独研发根本承受不起。

由此我觉的在大层次技术上,应该走联合研发的道路,小层技术上由企业单独研发。


一号风手


这不是美国要掉进去,这是经济发展规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英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英国率先建立了更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化核心在于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这样劳动力效率极大提高。然后就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资源,以及更大的销售市场。英国从殖民地掠夺资源,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销售到殖民地去,他们从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的扩展,一些原来的殖民地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并摆脱了殖民地地位,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美国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在经过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电气化,经济迅速发展,到1890年代的时候,经济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美国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后,发现金融行业才是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产业,于是在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大力发展金融业。华尔街投资100元,能够收入50元;制造业投资100元,可能只收入5元,这样资金就流入华尔街,然后在全球进行薅羊毛。习惯一旦养成,那么就很难改变。俗话说,由俭入奢易,有奢入俭难,快钱赚多了,就不愿意赚慢钱。

而且,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人工资必定提高,社会保险等各种保障制度也逐渐完善。这样高级人才就跑去赚快钱,一般人不干活也饿不死,然后制造业又辛苦又赚的少,当然人们不愿意干。

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国家又有更低的工资,能够带来更大的回报,于是产业转移就出现了,然后美国制造业就转到东亚四小龙,然后再到中国。

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涉及到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追逐利润的核心。

不是美国人一头掉进去,而是美国人没办法脱离这个坑。


波士财经


有英国产业空心化前车之鉴,为什么美国还一头掉进去?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就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迅速转移到国外,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国内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的比重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的比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世界产业结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随之产生了产业空心化问题。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其历史最高水平。并因此逐步建立起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英国工业资本大举进军海外市场。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对海外投资已经超过国内投资规模,导致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下滑,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缓,进而形成了产业空心化,从“世界工厂”沦落为工业品进口国。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虽然伦敦保持住了“世界金融中心”位置,但是最终还是被美国纽约于2019年挤出了“世界金融中心”位置。

产业空心化的具体表现在于当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或大于第一、第二产业之和。也有的人认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即形成了产业空心化。随着物质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进口逐渐增加并超出出口,出现国内物质需求依赖进口的供求结构造成贸易收支恶化甚至产生逆差。虽然有英国的前车之鉴。但是过去约干年由于美国放任国内工业资本对海外投资,造成了美国国内大量人口失业,尤其是40~50岁相对低学历人口的失业。美国当时可能是夜郎自大。自以为,只要紧抓住IT业,生物科技,飞机制造业,航天业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放弃低端产业链。从一个工业化大国转变成一个金融大国和科技大国,但它同样逃不过产业空心化的厄运。尽管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量和世界上人口素质最高的人口。如果美国任由制造业长期空心化下去,既使是第三产业暂且还能维持短暂兴旺也逃不过产业空心化的陷阱。

正认为产业空心化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美国呈现了产业空心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工业体系。其制造业仍保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美国在科学技术和某些工业领域仍然居领先地位。应该说美国从奥巴马政府末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否则不至于选了特朗普这位商人总统上台。自特朗普上台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美国外流企业回流政策,收效甚微。如果美国政府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成本问题。可不要忘了美国和英国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资本永远都是流入低成本以求利益最大化。美国还能强大吗?美国还能强大多久?让我们等待时间的宣判吧!


方立文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无法违背,

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同,服务业生产和消费是同时产生的,比如理发店的理发服务与地域密切相关,而制造业则与地域关系不大,只要交通发达,生产方和消费方哪怕隔着太平洋也没关系,

这样,制造业的可移动性就客观上让制造业不安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随时寻找价值洼地,当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就会寻找土地和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因此也造就了制造业不断迁移,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硬要留住制造业,那么就会让本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让其他国家抢去市场,所以二战后,发生了几次产业转移,从美国转移到日德,从日本转移到四小龙,从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大陆,现在是越南印度接纳产业转移,比如中国现在有许多制造业往外转移,如果中国不让这些企业转移,那么越南印度的市场就会被日本,四小龙,欧美企业占据,

虽然美国的产业转移让美国发生产业空心化,许多蓝领工人失业,但是美国资本因为产业转移,降低成本,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产业转移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做好产业升级,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比如美国掌握许多高科技和高端产业,把中低端产业转移国外,但是美国经济照样充满活力,经济增长强劲,


万事皆空70


在自由发展的情况之下,经济规律是很难得以扭转的,英国产业空心化是前车之鉴,美国并不想要一头掉进去。但是很多时候美国更注重市场的自身调节,所以很多时候制造也开始出现空心化倾向,美国并没有动用国家力量,而是选择顺其自然,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金融科技等等领域,这些行业所挣的钱和利润远比制造也要高。在美国当初那个追求经济发展和总量的年代,没有人会认识到这一问题,究竟会有多严重。产业空心化实际上也就是制造业离开了某一个国家和地区,从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制造业对于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要。拥它国家在突发一些问题时就有了自我调节的底气和能力。



否则一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家很难再短时间内恢复。当年产业空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国家会走入危机之中,只是在贸易方面逆差会逐步扩大。这也是为何一旦经济周期走入低谷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以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作为解脱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他们明知道制造也很重要,但是制造业得流失依然情况没有得到逆转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制造业所提供的收入和利润属实有限。在国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上涨之时,制造业的利润自然就会被摊薄。必然造成制造业的流失,因为用工成本过高,如果想要一直留住制造业的话,必然要限制民众工资以及社会福利待遇。但是这在民主国家是不被民众所接受的,谁都想过更好的日子,拿更高的工资。



而社会福利待遇在民众的推动下逐步提高以后制造业就变得更难生存,所以制造业的公司往往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更低的国家,这就是产业转移和制造业的转移。而发达国家往往会寻求那些可以动用经济和金融杠杆的领域行业包括高科技产业来保证自身利润以及产业链的端位置进而保证社会福利正常运转。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都是差不多的,并没有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真的能比另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多优秀。当然,这是在同等竞争的前提下。欧洲其实也有一些国家比如说德国本身的制造也到现在也得以留在国内,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原因,并不在于德国不适用于这一经济规律,而是德国的制造业附加值很高。



这导致制造业可以在民众生活水平上涨以后仍能保证自己正常的利润来源,而且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同时民主国家最大的社会组织工会也会在国内推进社会一系列的变革。而每一次工人运动受损害最大的就是制造业的工厂,无论是工人罢工,还是被迫进行工资增长,利润较低的制造业,自然无法遭受这种社会冲击。而且包括工人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会去往利润更高的行业比如说互联网和金融。所以民主国家的制造业一般是很难留住的,除非国家上层达成共识,对制造业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并且认真并且切实的处理好社会矛盾,尤其是劳工问题。



同时人的天性也是如此,正如刚才所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制造业,而是去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领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这是极其不利的。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涉及到个人的月工资和福利待遇之时,没有人会在可能挣更多钱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低利润的制造业。当然,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在某些时候也使制造业难以持续发展或者引进国外劳工或者直接将工厂开到发展中国家,甚至进行机械代工。但是很多时候社会问题都无法真正解决。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谁都知道他是最重要的?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时,能够选择更赚钱行业的人,谁会又会去选择利润率低的制造业?当然这种人会有?!但是不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