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娃儿我热饭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皇帝立储是古代封建王朝非常重大的一件事,立谁为皇太子,既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有当时情况而决定。就明朝朱元璋而言,他肯定是不会立燕王为太子,因为朱元璋很明白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马背上治理天下,因为元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燕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国之君,派遣自己的儿子去燕地镇守国之北门,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燕王能力的信任,所谓“知子莫若父”,燕王即使能力很强,在当时来说,燕王并非第一选择,因为他的哥哥朱标不仅能力出众,而且温文尔雅,很得文武朝臣的心。在加上朱标母舅的关系,在武力、军队方面,不输于任何一方势力。

中国封建时代,是嫡长子继承制,从隋唐开始凡是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封建王朝的核心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谁改变了这种制度,就相当于在皇位继承制度上进行了改革,而任何的改革都是需要流血的。嫡长子继承制,让朱元璋不能立燕王为太子,因为一旦立了燕王为太子,就会出现很多隐患,且不说原本嫡长子一派势力如何绞尽脑汁地要抢回继承权,就是燕王的弟弟们看到有这样的机会,也会找各种理由来陷害燕王,置他于死地,因为他死了,作为兄弟一脉就会有继承权,这样在兄弟之间就会出现无限的杀戮,这绝对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从他对儿子们的分封和俸禄来看,朱元璋是多么希望儿子们都能各防御一块,让子子孙孙一直享受下去,所以从嫡长子制度带来的影响来看,朱元璋不能立燕王为太子。在这个问题上,日后成为皇帝的燕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最后不得不立脚有残疾的儿子成为太子,放弃更加优秀的其他皇子,这就是从国家稳定性方便做出的选择。

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死时37岁。而朱元璋是1398年死亡,相隔了足足有6年时间,而朱允炆是1377年出生的,也就是说在朱标死时,朱允炆已经有15岁了,古代是16岁为成年男子,朱元璋完全可以有理由选择朱允炆作为皇帝继承人,朱允炆虽然只是次子,但他的哥哥夭折了,顺其自然就变成了嫡长子,是符合法定继承人的条件。无论从历史影像还是历史文字记载,朱允炆简直就是他父亲的翻版,当然没有他父亲优秀,仁慈、爱民,尊崇儒学,这是典型的二代皇帝,既符合老皇帝的心意,又符合文武群臣要求,所以无论是朱标在世还是死亡,朱允炆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情况,也是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会考虑不到的。就当时情况而言,如果燕王不反,以朱允炆的能力是可以担当皇帝的职位。也就是说,为了平衡朝廷各方势力和从朱允炆的性格来看,立嫡长子一脉都是利益最大化,也是最合适的。

朱元璋,是一位开国皇帝,而朱允炆作为一位继承者,文治武功不可能与爷爷相提并论,正因为如此,在朱允炆登位之前,他就得清除掉一批有战功的武将和淮西功勋,因为以孙子的资历,肯定是压不住这帮淮西功勋,会造成尾大不掉,但这帮人杀了后,就需要一位以“仁”来治理国家,战时相对平息,国家首要任务是减少赋税,增加人口,发展经济等,燕王的性格恰恰和他父亲朱元璋比较像,所以就当时情况来说,立燕王为皇帝,不是朱元璋的心愿。大家肯定回想,那朱标也没有战功,当时还那么多淮西功勋,但大家可知道当时最猛的将领是蓝玉,而蓝玉和朱标是完全一个体系的,因为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蓝玉的姐夫。淮西武将都以蓝玉为核心,所以有蓝玉在,即使燕王也不敢如何,更何况其它将领呢?而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把这些将领给清理了,担心朱允炆压不住。以当时的实力来讲,燕王就是要反叛朝廷,也是实力不够的,因为朝廷控制了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然朱元璋肯定也没想到燕王会在他死亡后选择造反。

基于这些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即使燕王是有能力的,也不是朱元璋的选择,因为选择燕王实现不了朝廷利益最大化,为了王朝能长治久安,选择嫡长子一脉是最合适的,只有嫡长子一脉继承下去,整个朝廷不产生动荡,利用封建王朝特有的机制,也是可以运转的。后面燕王的子孙充分证明了这点,有纨绔子弟,有好色之徒、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各种奇葩皇帝都集中出现在了明朝,都坚持着嫡长子继承制,明朝依然统治了近三百年,如果不是遇到天灾人祸,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或许闯王李自成根本就打不赢明朝,那就更别说后来靠“十三骑”发家的清朝统治者了。从明朝历史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是没有错误的,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却依然选择立了嫡长子一脉的原因。


梁一杂说


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朱棣的母亲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身份不够高贵。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老大,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气暴躁,而且很有杀机。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儿子受到伤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残暴的朱棣可能会祸乱皇族,让其他儿子人头落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杀戮为主,比如杀掉很多功臣,目的为子孙创造一个平稳的条件,可他不知道此举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孙的左膀右臂,为他们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国大臣。而朱棣身经百战,觊觎皇位久矣,采取安抚的态度反而不科学。

其四,隔辈亲。每个祖父都喜欢自己的孙子。大儿子小孙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虽然视生命如草介,不过晚年也是对孙子视若珍宝,而此时朱棣在北方虽然有雄兵,但一直装的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这给人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一条凶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标,还有老二老三,这里面本没有四儿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当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此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选。

其六,据有的资料记载,朱元璋也想让朱棣做太子,因为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残余部队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罢。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书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确有一定的本事。在他还是燕王之时,便奉命出塞扫荡蒙古,斩获颇丰。在性格方面,朱棣与朱元璋的相似之处也不少,遇事果决,心狠手辣,崇尚严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终并没有立燕王为继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确立了朱棣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与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这就很令人费解,按理来讲,朱棣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头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继位,则具备足够的威信震慑住朝中大臣,同时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明朝朝廷的“团队性”。但朱元璋偏偏没有这么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虽然朱元璋本人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但元帝国的统治者毕竟是异族。朱元璋宣传元朝的正统性,实则为他“顺天应人,继承大统”创造了合法性,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但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元朝蒙古人统治,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号也是类似于“驱逐鞑虏”之类,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须体现所谓“兴复汉室”的特点。宗法观念,便是“正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希望通过以宗法手段规制皇室内部的秩序,以体现一种“官化儒学帝王”的文化正统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皇室成员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辈,皇位继承规则等等。其中,对于皇位继承的规定便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永远由太子朱标一系垄断,若无直系继承人,则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与周代的宗法制中规定相同。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朱元璋表明他“驱逐鞑虏”成功的举措。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如朝贡体系的完善,民间服饰,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军队。这一切影响,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但这些势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去打断的。

除了彰显文化正统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视他的一个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修改了明太祖实录,这一点乃是共识。他修改实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给自己“换个妈”。根据现存的实录以及明史的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如此则朱棣的身份为嫡子。然而,种种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朝鲜妃子,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妃嫔。这样的出身,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所以,朱棣继位后,不惜“乱认妈”来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喜爱,也是朱棣未能被确立的重要因素。朱标在世时,乃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子,不仅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他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朱标是一位爱护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包括朱棣在内,无一不对他充满尊敬和爱戴;同时朱标也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大臣的关系,同时对于政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朱元璋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一直有意让他参与朝政——这对于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主动让儿子与自己分享统治权,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给予厚望。

朱标去世之时,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见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将自己对于朱标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争气,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他为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毕竟是年轻,削藩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位,从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明太祖朱元璋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这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选谁当太子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他最喜欢四儿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考虑,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问他:*边境上的事我都交给你叔叔们管了*。没想到朱允炆却说:*那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呢*?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依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说:*用德行来争取他们的心,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们*。朱元璋觉得也只能这样,没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遗诏,他禁止叔叔们进京奔丧,当时朱棣已经从燕京赶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这件事引起了诸王侯的不满,民间有人造谣说,各路诸王要造反。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忙把兵部尚书齐泰和黄子澄找来商量。黄子澄说:*燕王兵马最多,实力最强,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开刀,他肯定会造反。应该从其它王侯开始削藩,最后剩下燕王了,他势单力孤的时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几个大臣到燕王的属地去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监督朱棣。朱棣为了争取时间,干脆装疯卖傻,他一会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会又抢别人的东西吃。这些朝廷派来的大臣经过明查暗访,很快把朱棣的内慕调查出来,马上就报告给建文帝。

建文帝马上就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燕王朱棣。这时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们把朝廷派来的几个大臣都抓起来,然后都给杀了。随后以燕王为首的几个王爷都起兵造反,他们打着消灭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等口号,又称*靖难*。

这场战争打了近4年,朱棣最终打败朝廷的中央大军,攻到了南京城。几天后,守将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率大军进了北京城。随后皇宫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扑灭后,朱棣派士兵们在灰尘里找建文帝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民间传说建文帝从暗道逃跑了,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帝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朱棣出身不够高贵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生母是马皇后,四子朱棣的生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妃子,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后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大统。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储君,主要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朱元璋像

二、朱棣性格原因

朱棣的性格向来暴躁而且嗜杀。在大哥朱标被立为太子时,朱棣就表现出不臣之心。朱元璋是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了解朱棣,一旦让朱棣做皇帝,朱棣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兄弟手足赶尽杀绝,这样的场面他是绝对不想看到的。

《大明风华》里朱棣剧照

三、隔辈亲

每个做祖父的都喜欢自己的孙子,比如朱元璋疼爱朱允炆,朱棣疼爱朱瞻基。朱元璋征战半生,尝尽了生活的苦楚,到了晚年,对自己长子的孙子自然视若珍宝,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他。而且那个时候朱棣在北方一直表现得很孝顺,在立朱允炆为储君后也表现得恭恭敬敬。这给了朱元璋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

朱允炆像

四、嫡长子继承制

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根本的制度。朱棣排行老四,上面有大哥、二哥、三哥。就算太子朱标死了,朱棣也必定无缘皇位。何况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所在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将皇太孙朱允炆立为储君是最好的办法。

结语

根据已有的史料记载,朱元璋也是想过立朱棣为储君的。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方更是立功无数,打元朝残余部队时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王来统治自己,朱元璋这个想法只好作罢。

后面的事大家也都清楚,朱棣发动靖难,篡位成功,开创永乐一朝。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千古之谜。

靖难中的北京城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朱元璋为了使自己的帝业能传万世定下了分封诸王的制度。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第九子早死、皇子朱楠未封,其余的二十三个儿子从1370年起先后三次被封为亲王,分赴全国各个战略要地驻防。朱元璋规定,封在各地的亲王不能过问地方的民政,他们是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是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掌握着地方的军事指挥权。封在北方边塞的亲王,除了要监视地方的官军,镇压人民反抗外,还担负着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朱元璋就把自己最宠爱的四王子燕王朱棣分封在北方。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4月16日,燕王朱棣正式来到自己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 正因为朱棣就藩北平担负着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朱元璋不仅让他的军队比其他亲王的军队编制大,而且还准许他除大事报告朝廷外,可以决断军中的小事。朱棣曾多次奉命出塞巡边,率军出征,在边地筑城屯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朱元璋非常高兴,朱棣的名声和实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朱元璋起始是培养皇太子朱标作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的,让他一直跟着自己参与政事,十分看重朱标,对朱标寄予了厚望, 朱标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朝廷上处理的十分周全,朱元璋甚是喜欢,为了让朱标之后能顺利当皇帝,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谁料想朱标却英年早逝,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触动很大,十分伤心,所以朱元璋为了表达自己对朱标的感情,直接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元璋以为把军权交给自己的亲骨肉,他的基业就万无一失了。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为了争夺帝位,竟然内乱打了起来,这就是发生在1399年的燕王朱献夺位的“靖难之变”。


刘文广


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礼法规定立嫡立长,朱棣不是嫡出及长子,所以不能立为皇帝。如果他立为太子,那其它皇子呢?谁服?又不是就你有战功。

第二:朱元璋自认为把身后事安排的很妥善,功臣杀了个遍,不会在造反了,自己的儿子每人都有封地,更不会造反。朱元璋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儿子会造孙子的反。

第三:据传朱棣母亲是蒙古族(一说朝鲜族)



谈古论今2014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他也无法逃避掉宗法制度的约束,否则将是遗害无穷。鉴于此,朱棣不管有多么的文武双全都是不可能作为皇位继任者的。

嫡长子继承制是皇位继承的基本法则

嫡长子继承制远在周朝时期就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继承人选的确定性,从而有利于减少纷争、稳固家业,因此周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大多严格遵循嫡长继承制来选立储君。

朱元璋在其编写的家训《皇明祖训》中就明确了嫡长子继承的基本原则。书中写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棣是没有继承可能的。首先,朱元璋嫡长子即太子朱标病逝后,继承顺位就到了朱标的嫡长子即皇太孙朱允炆。假如朱标没有子孙,那才可以轮到朱元璋的其他嫡子们,而朱棣排行老四,前面还有老二秦王朱樉和老三晋王朱棡。所以说,朱棣排名太靠后,没有可能。

朱元璋有立燕王为帝的可行性吗

燕王朱棣在北京防备蒙古,屡立战功,颇有军事才能。而燕王的表现对朱元璋来说,他就是一个好藩王,正好印证了自己让藩王为大明守边的正确性。

朱标死后,朱元璋很快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朱允炆已经有十六岁,也具备作为储君培养的年龄,而且朱允炆孝顺善良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允炆顺利即位,再一次对功臣武将进行了清洗,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等都被借故处死。为了防备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朱元璋亲自编写了《皇明祖训》,要求子孙们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

总之,在朱元璋眼里燕王朱棣是没有继承的可能性。如果朱棣即位,名不正言不顺,将会引起明朝更大的内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教训。所以,兵强马壮的燕王只能选择军事手段来篡夺皇位。


时光山人


谈起这个问题,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会的继承制服。三皇五帝时期行禅让,后启代禹之后,变为家天下父子相传。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历经几千年,上至黄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继承肯定这一制度。古人说名正言顺,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继承人,有利于权利的交接和继承人的培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缺点是继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无道也会导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残的事情时有发生。立长和立贤之间往往让皇帝反复考虑。举例来说,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曹丕胜出,嫡长子曹丕建立魏朝,结束了东汉统治,而晋惠帝也是嫡长子,却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从而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天下再次大乱。回过头说朱元璋为何不立燕王为世子。首先世子朱标是马王后所生的长子,朱元璋当吴王时就确立了朱标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顺。朱标师从宋濂,宅心仁厚,体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将大多支持拥护朱标,兄弟爱戴朱标,朱元璋信任朱标。无论从立嫡立贤和治理国家的方面来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为世子。


动静不失其时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朱元璋和燕王朱棣。

朱元璋:在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同样他也是一个手段比较残忍的人。许多有功之臣被杀。

朱棣:在朱元璋许多儿子中朱棣是最像他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也为明朝做出了许多贡献。强化锦衣卫,设立东厂;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同样性格也如朱元璋一般狠辣。曾发动靖难之变,逼自己的侄子退位。在后来的历史中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个迷,其中最多的说法是被朱棣杀害。

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呢?

1,古代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自然也立不到他头上去。当时太子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朱标死后,太子位顺理成章传给朱标儿子朱允炆。

2,第二个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政治才华同时继承了他的心狠手辣。做为帝皇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子孙为权力而自相残杀。在唐朝王勃就是因写了一篇《缴英王鸡》,而引起高宗不悦被贬,认为王勃在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朱元璋怕朱棣成帝后为消除后顾之忧而杀掉其他的皇子。而后来历史也证明了,朱棣攻进皇宫后杀掉了宫中的所有宫女,避免朱允炆留有子嗣。

我想就由这二点原因,朱元璋也不会立燕王为太子。

这些是我浅薄的简介,接下来看其他大神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