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古人有句老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意思是为官之人不为百姓办事,那么要你这官有何用?不如回家卖红薯算了。其实想一想,这句话有点侮辱红薯,那些做不好官的人,有可能也卖不好红薯,毕竟他们对红薯也不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红薯的故事。

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书生名为陈振龙,福建福州人,二十岁时中了秀才,之后因为乡试考不过,对科举产生了厌恶,于是弃文下海,成为一个生意人。由于福建一带多人经商,陈振龙也跟着众多商人前往菲律宾做买卖,一做就是几十年,积攒了不少财富。

在菲律宾的时候,陈振龙发现当地有一种朱薯遍野,此物根红叶绿,耐旱耐热适应性强,并且产量极高,无论生熟都能食用。陈振龙称赞它 “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并下定决心将此物带回国家,为百姓造福。

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心动不如行动,陈振龙在当地学会种植技术,花钱买了一批薯种准备带回国。然而,菲律宾在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这些殖民者喜欢搞“特殊”,认为此物是宝贝,禁止出口。陈振龙侥幸尝试带过一次,却被海关查到了,只能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陈振龙花钱买下一些薯藤,用它绞在吸水绳中,躲过海关的盘查,经过7天7夜的航行才回到福建福州,并在老家开始试种朱薯。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灾,庄稼收成很少,陈振龙叫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告诉他菲律宾饥荒时会大量种朱薯,饥荒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得到许可以后,陈振龙父子开始在一块空地试种,几个月后朱薯丰收,果实埋在地下,约有手臂太小。生吃脆口,口味如同青枣,煮熟吃粉嫩香甜,可以填饱肚子。福建巡抚非常高兴,传令种植漫山遍野,解决了福建饥荒的问题。当地人为了感谢陈振龙,建立“先薯亭”表彰他的功绩,朱薯因为是从“番国”引进,渐渐被大家叫成“番薯”。

番薯进入中国之后,第一次就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纷纷得到百姓的好评,再加上产量高、适应能力强以及生熟可吃,在全国内迅速得到推广。因为长在地上,形状又类似于瓜类,北方人也称它为“地瓜”,既可以解决温饱,又能制作淀粉和酿酒,成为我国旧时代解决饥荒的重要粮食。

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根据历史记载,在在每个饥荒的年代里,靠吃红薯活下来的百姓十有七八,到了乾隆年间,皇帝也亲自下令,鼓励百姓多种番薯。在朝廷官方的推广下,番薯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产量也非常之高,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稻谷、玉米和小麦。

民以食为天,因为大量种植番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就能从事生产,发展工农商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子越过越好。在康熙、雍正、乾隆这段时间,清朝的国力最强,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就连人口也增加了3亿多人,被称为“康乾盛世”。

明朝书生从国外带回一物,使中国增加3亿人,成就康乾盛世

而“康乾盛世”的到来,番薯的功劳很大,因此“康乾盛世”也被人们称为“番薯盛世”,虽然言过其实,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作为番薯的引进人陈振龙,他的功劳很大,被称为“甘薯之父”,并且为他建立“先薯亭”,以纪念他的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